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7|回复: 1

正:文学作品的结局应顺应情节;反:文学作品的结局应顺应读者;求反;24年10月13日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9 21: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户川柯南 于 2024-10-11 09:08 编辑

正方:文学作品的结局应顺应情节 反方:文学作品的结局应顺应读者 我是反方 13日比赛
发表于 2024-10-11 21: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呃......这个能成为一个辩题,本身就自带了几个隐含条件。
其一,文学作品是讲故事的,包括记叙文(小说)、戏剧、叙事诗等等。只有故事,才有记叙文四要素(或六要素),才包含结局这个概念。散文、议论文、其它诗歌等等没有这一概念;纪实文学(新闻等),不能因读者而改变。
其二,文学作品是一边撰写、一边出版的,只有这样才存在迎合谁的问题。如果是完整写好后再出版的著作,例如四大名著等,那么作者是无法预估读者的期望的。
其三,这里的情节发展与读者期望,是存在矛盾的。即,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大概率发生的结果,是读者不希望看到的;而读者希望看到的,是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否则,辩题两边就无法对立了。

基于这三个前提,我们来看反方的立论。反方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主张如下一系列观点:

第一,顺应读者,是故事性文学作品的内在需求。既然讲故事,就必然不是大家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大概率发生的日常生活,那叫“流水账”。大家一定是从文学作品中,看到一部分(不是全部)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历史上成为故事流传至今的战事,多数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以百万铁骑荡平千余贼寇,这不是故事;而数十人的游击队,在山林里把十万大军耍得团团转,这才是故事。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从《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到《林海雪原》的杨子荣,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世仇到《呼啸山庄》的阶级差,再到今天国内外一片大女主喜迎屌丝逆袭的文学大一统局面......如果顺应情节,那么大家看看《三国志》就知道了正常情况下合理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了......

第二,顺应读者,是文学作品外在市场需求的使然。作家写作品,是拿给读者看的;哪怕她/他只是在众多读者中等待那为数不多的几位知音,那她/他也是为了拿给这些知音读者看的。所以,与读者(不论寡众)达成共鸣,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追求。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被传阅、被评述,作家才能被认可、被追捧。那么,不迎合读者,又怎么会受读者欢迎呢?就连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在写完夏洛克跌落悬崖后,不也还是被读者的呼声给唤出来,硬写下了“夏洛克跌落悬崖却并没有摔死”的情节吗?

第三,顺应读者,与文学水准并不妨碍。正方可能会指出,强行反转会使得文学作品看着突兀、降低了文学作品的水平,例如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在不靠任何人支持的情况下,稍微奋斗几年就能在不到三十的岁数富甲一方(其中搞不好还被前夫坑过一大笔钱),却莫名其妙地看上了没家世、没文化的基层穷酸小子,这样的情节的确让人看着反胃,因位太假了。但是这并不是迎合读者的错,因为读者也不想看这样的情节;而且读者看着反胃,也是因为这样的文学作品丝毫没有文学价值,作者除了胡编乱造以外没有在作品中体现任何的文学功底。而文学功底是什么,是把一件事情讲述得丝丝入扣,例如《三国演义》中把空城计这一虚构事件,讲述得读者津津乐道,这便是罗贯中的文学功底。可见,文学水准与迎合谁并无关系;那些让人读不下去的反胃作品,不是因为它们迎合了读者而失败,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写得就很失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3 20:29 , Processed in 0.0468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