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指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目标是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精神的内涵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目标是求真,灵魂是创新。
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二者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两足,是人类文明翱翔的双翼。我方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今天的大学教育更应该重视人文精神。
首先,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指导。科学精神以“物”为对象,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科学精神是指必须遵循的科学研究中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这些最终都是为特定的人类社会服务的。从二战中若干名科学家联名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加速研制原子弹,到今天世界科学家联合决议禁止将克隆技术用于人类生育,都说明研究科学的思想、原则和和方法必须受到社会的限制。片面强调科技发展的求真原则,既可能开启天堂之门,也可能是通往地狱之路。究竟走哪个方向,完全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如果我们只知“格物致知”之真,不知“兼济天下”之善,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其次,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孔子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孟子则提出, “修、齐、治、平”的道德修养是天下之本。邓小平同志提出“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更是把人文精神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仅仅培养出精益求精的工匠,并不是大学教育成功的标志。正因如此,清华大学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在风云变幻、物欲横流的今天,严格的科学精神当然可以使知识分子在实验室里“独善其身”,但只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我们大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
第三,中国优秀人文传统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科学技术无国界,但是科学技术的服务对象却是划分为民族、国家和阶级的。爱我中华,振兴祖国,并不属于科学精神,却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当年朱自清教授拍案而起,宁肯挨饿也不领美国救济面粉;被美国人形容“抵得上7个师”的钱学森,宁可放弃优厚待遇也要回国,为中国“两弹一星”做出贡献。在他们面前,那些以科技无国界为理由,背离生我养我的祖国母亲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奢谈“科学精神”呢?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该重视人文精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