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50|回复: 3

演讲稿要一改再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9 12: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人:银狐    日期:2004年3月31日 11:54字数:3236    发表栏目:演讲与口才
是否发布到系统主页:否    发表频道:资料收集发布到组:暂无
是否系统精彩推荐:YES
[原文出处]  http://bianlun365.blogms.com评论开放程度:允许任何人发表评论
演讲稿要一改再改
  每讲一次,都要针对反馈,对讲稿修改一次。
  开始的讲稿写法上像材料,每一段开头有观点,可往往就一两句带过。讲第一场,听众反应有点跟不上我的思路,于是讲第二场时,我在开头的观点前面再加上过渡的引子,使听众更加容易进入情景,更加了解我要说的观点和例子。比如,在讲到基层学理论时间少的问题,我就加上了“基层理论学习难,很重要的是时间问题,没有专门的大块时间,而零碎的时间像泥鳅一样滑,稍不注意就一闪而过,对此我采取的办法是用周密的计划,把零碎的时间串起来”。在讲到学习方法很重要时,我也加上了一个过渡:“大家还有这么个感觉,学理论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怎么总不见效果,我的体会是学习方法很重要。”这样每段前面都注意加一点过渡,就循循善诱,听众就被我牵着走。
  在讲完第二场时,我问了一些听众,反映听起来很顺,但就是在每一个问题后还少了点启迪和升华。最好在每一个问题的结尾处再来一点升华的总结,于是我就在每一个问题或一段后面,加上画龙点睛警句:比如讲完学习时间问题,我加上了“所以,说基层没时间也确实没时间;说有时间也真的有时间,关键的关键就看你有没有长计划、短安排,有没有挤的意识和压的精神”。在学习效果那段后面,我又加上了“所以,学习的方法特别重要,方法科学、得当,就能事半功倍;反之,只会事倍功半”。这样,就使听众很满足,既听了我的报告,又能学到经验,就完整了。
  第四场报告是在师教导队,听众基本上是战士,我们报告团的两名战士的报告博得热烈的掌声,他们说战士的报告更贴近战士。这使我想到我的稿子是机关干部修改的,有些例子是针对机关干部选择的,比如在讲到学理论有用的问题时,就是选择我如何给首长、机关当好参谋的例子,这对战士和基层干部贴得就不紧,于是我当晚就准备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针对基层干部的,讲我学了心理学后如何把学到的心理学原理运用到做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上,使基层干部从这个例子中感到学了理论,确实能提高工作的效率;一个是针对战士的,战士对学理论最大的模糊就是上面叫怎么干,就怎么干,认为不需要学理论,我就举反对“两个凡是”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例子,从而使战士认识到,只有提高理论修养,才能保证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使枪杆子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就这样,我针对听讲的对象,适当确定讲的例子,最大限度地和听众沟通,引起共鸣,取得了较好的演讲效果.做个让人一见难忘的人
  有些人不论讲到什么事都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这种自以为是评论家的人和具有辩才的雄辩家大不相同,其鼓噪的言辞,令人生厌。
  说话的要领并不在于以幽默风趣的口吻及华丽的词藻把对方迷得团团转,或是运用高深的哲学理论,让对方崇拜自己。说话的真意在于将告知的讯息正确地传达至对方的内心,以有组织的理论使对方更正确地认清事实。
  然而,以讲求理论的主张,可是件令人受不了的事。为了增加自己的交际范围而进行的谈话,与谈论道理有所不同:它必须要具有休闲与幽默的特质。只是,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很少人是富有幽默感的。
  让别人感到有趣、说话的内容值得一听、很高明地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和他人唱反调、在分手的时候总是留下一点让人回味的情趣;具备了这些技巧,就能引起人想要继续交往的念头。
  让人一看就觉得无聊,总是说些没有营养的有色笑话或鸡毛蒜皮的琐事,这样的人很容易让人敬而远之。   如今并不是"沉默是金"的时代,在这个凡事都讲求迅速的社会,想以沉默来让大家了解,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一切就已经结束,留给大家的误解也没有澄清的机会。
  因此,现代人必须借着言词来表达自己,不擅言词的人虽然可以用沉默来避免暴露自己的缺点,但他只要一开口马上就会露出破绽,要培养说话技巧就是这个道理。
  说话技巧的理论有(1)归纳法(2)演绎法二种。前者是由各个具体的事态,导论出重点与法则;后者则是由理论来说明特殊的事态。
  要采用前者就必须具备很充足的事例,资料与数据必须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后者则需要广泛地了解各种理论,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地应用在恰当的例子上。
  说话技巧的应用,是为了要让对方了解自己内心的本意,为了更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偶尔也可以利用"极端的事例"来说服对方。
  例如,某君因为不受上司的赏识而打算辞职。一般人大概都会劝他打消这个念头或是予以安慰,但往往还是不能改变他的心意。这个时候倒不如举一些极端的例子来挫挫他的锐气。
  “这么说,只要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就算叫你贩毒你也愿意吗?”
  “不:我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很满意,只是……”
  “这么说,你并不讨厌目前的工作嘛!而且工作能够让你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只是有些人际关系的苦恼罢了,你的人生观就是宁可为了人际关系苦恼,而否定其中的正面意义嘛!”
  原本这种极端的例子并不正确,把正当的工作和不法勾当相提并论并不恰当,但把这种极端的例子塞进对方狭隘的思绪里,却正好可以发挥作用。
  与朋友交往,并不需要用什么特殊技巧来驳倒对方,而是要让自己所说的话很容易让对方接受。在现代这种信息发达而凡事讲究速度的时代,以实际的例证或数据,更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得到结论。
  有些人喜欢引用一些历史典故来说服对方,其实这未必适用于现代的状况,倒不如举些周围的实例比较有效。
  现代人也有喜好夸大的趋势,所以在车厢广告、电视短片中都常会出现一些运用极端事例来打动人心的宣传。在朋友关系中,稍微举一些极端事例并不算是夸大,这不过是为了要弥补平凡事例不足以说明的状况罢了。

借鉴别人的经验(上)
  卡耐基的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克服谈话和演讲中畏惧和胆怯的心理,培养勇气和信心。在“戴尔·卡耐基课程”开课之前,他曾作过一个调查,即让人们说说来上课的原因,以及希望从这种口才演讲训练课中获得什么。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大多数人的中心愿望与基本需要都是基本一样的,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当人们要我站起来讲话时,我觉得很不自在,很害怕,使我不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我想获得自信,能泰然自若,当众站起并能随心所欲地思考,能依逻辑次序归纳自己的思想,在公共场所或社交人士的面前侃侃而谈,富有哲理且又让人信服。”卡耐基认为,要达到这种效果,获得当众演讲的技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训练自己。  
  借别人的经验鼓起勇气。卡耐基认为,不论是处在任何情况、任状态之下,绝没有哪种动物是天生的大众演说家。历史上有些时期,当众讲演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必须谨遵修辞法与优雅的演说方式,因而,要想做个天生的大众演说家那是极其困难的,是经过坚苦努力才能达到的。现在我们却把当众演说看成一种扩大的交谈。以前那种说话、动作俱佳的方式、如雷贯耳的声音已经永远过去。我们与人共进晚餐、在教堂中做礼拜,或看电视、听收音机时,喜欢听到的是率直的言语,依常理而构思,专挚地和我们谈论问题,而不是对着我们空空而谈。   
  当众演说不是一门闭锁的艺术,并不象许多学校的那样容易学到知识,必须经过多年的美化声音,以及苦学修辞学多年以后才能成功。平常说话轻而易举,只要遵循一些简单的规则就行。对于这一点,卡耐基有深刻的体验。1912年,他在纽约市青年基督协会开始教授学生时,讲授那些低年级的方法,同他在密苏里州的华伦堡上大学时受教的方式大同小异。但是他很快发现,把商界中的大人当成大学新生来教是一种很大的失误,对演说家韦伯斯特、柏克匹特和欧康内尔等一味模仿也毫无裨益。因为学生们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在下回的商务会议里能有足够的勇气直起腰来,做一番明确、连贯的报告。于是他就把教科书一古脑儿全抛掉,用一些简单的概念和那些学生互相交流和切嗟,直到他们的报告词达意尽、深得人心为止。这一着果然奏效,因为此后他们一再回来,还想学得更多。


[ 本帖最后由 银狐 于 2007-10-31 12:26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9 19: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zhichi                               haha
发表于 2007-11-11 14: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LZ!!!!!!
发表于 2010-4-23 13: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稿子每天一个样!直到比赛那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00:26 , Processed in 0.0505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