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1|回复: 9

[推荐]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4 21: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

来自:中华说网

初赛甲组
正方: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华东师范大学)
反方: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体制问题(同济大学)
陈辞
……
同济一辩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呼唤着创新,教育创新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在教育创新倍受关注的今天,我方认为: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体制问题。
  "教育创新"属于广义的教育改革范畴,即把教育新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的复杂演变过程。改革作为自上而下的一个过程,本身就首要解决体制问题。有了外部体制的保障,才能将一部分人的思想推而广之成为大众普遍具有的观念,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推动。
  推动"教育创新"是一个过程,是除去萌发阶段的一个状态。体制的定义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观念是指看法、思想等。大多数人观念的树立才算解决了观念问题,而这正需要体制来保证完成。
  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要解决教育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
  江总书记在庆祝北师大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我方翻阅众多权威词典、辞典,"首要"的解释大同小异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请对方注意的是,"第一位"指的是逻辑上的最重要。它表明此项事物对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关键性作用,而不是次序上列举的"首先",因此"首先要"决不等同于"首要"。教育创新需要观念,但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体制问题!
  解决体制问题,才有良好的教育与社会环境,实现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实现素质教育!
  解决体制问题,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加大开放力度,即实现推动教育创新切实进行的两大手段!
  解决体制问题,才能保障民主,而民主制度是教育创新得以推动的基础!
  从推动"教育创新"动态的角度分析,从推动"教育创新"内在的逻辑的破析……
……

 楼主| 发表于 2004-6-24 21: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

华师大三辩
推动教育创新,体制问题和观念问题的解决都必不可少,但两者比较而言,观念问题的解决更为紧迫、更为根本。
首先,体制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制度设计,是某种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哪一种体制可以脱离观念变化而自发进行变革。因为体制的完善必须通过观念的更新来实现,惟有观念先行,才能带来体制的向前推进;并且体制的作用能否发挥,也有赖于观念在群体中被接受的程度。
就"教育创新"概念而言,本身就是基于反思我国现行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它首先表现为一种观念的变革。"教育创新"能否被推动首要在于创新的观念能否深入教育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的内心。政策制订者的观念不转变,适合教育创新的体制环境就难以被设计出来;政策执行者的观念不转变,即使设计出适合教育创新的体制环境,也很难发挥作用,此为"首要"涵义之一。
其次,体制更多是创设一种环境,体制问题的解决虽然有助于扫清阻碍创新的外部环境,但因为创新本身是主体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所以体制问题的解决对创新的产生功效甚微。对推动创新而言,体制表面上似乎能够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来达到某种效果,但因为创新不是一种简单的瞬时行为,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理念,而且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所以体制或许有一时之作用,但难显长久之功效。
例如,体制可以规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却无法规定他们的教学方法;体制可以规定一个教师一年必须完成几篇论文,却无法使创新的意识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头脑中。因为教育创新不是能够简单地被条条框框规定出来,所以只有"要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如何创新才能成为教育者的自觉意识。也只有在这时,教育创新才能超越这个名词本身而使其意义得到的真正的体现,并使受教育者从中获益,此为"首要"涵义之二。

 楼主| 发表于 2004-6-24 21: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

同济三辩
综观历史发展,在推动教育创新的问题上,我方承认观念和体制都起着作用
但首要问题只有一个。何为"首要",我方查阅各权威辞书,首要均大同小异地解为最重要之意。由此,我方认为,首要问题应是关键问题、最重要问题,而与先后、因果等无必然联系。就如不呼吸,人活不下去,但对方辩友能否说呼吸乃当代大学生的首要问题?
纵观改革开放后的教改历史,体制一直是核心和关键。85年小平同志亲自制订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要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包括观念问题)必须从体制入手。教育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形式,也须从体制上找答案,江总书记在北师大校庆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创新的关键是体制。试问对方辩友,关键问题不为首要,那何为首要?对方三辩不正暗示了,我们我们一切的观念创新为的还是能有体制的变革这个关键问题吗?
教育制度深刻影响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对常具有滞后性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对一项推动过程中的事业来说,这一作用是决定性的。没有一套适应教育创新、鼓励教育创新的体制,一切口号和观念都注定是昙花一现,一切依靠外力强行推广的政策都无法长久。所以,我们很好理解,为什么从以前的减负一次次失败,而小学升初中的升学制度一经改革,金色童年的阳光就马上洒向了广大小学生。个中原委,一目了然啊
由此,我方认为把教育创新匮乏的问题归结到人们的观念问题是不公平的。对方辩友身处一流师范学府,难道忍心指着广大在教育一线辛勤耕耘的华师大学长们,说:"是你们的观念阻碍了教育创新"? ……

 楼主| 发表于 2004-6-24 2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

自由辩论
华师大四辩
在刚才的陈词阶段,对方一辩说:"有了外部体制的保障,才能将一部分人的思想推而广之成为大众普遍具有的观念,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推动。"
后来又说:"解决体制问题,才能保障民主,而民主制度是教育创新得以推动的基础。"
请问:不建立在民众观念接受的基础上,而以体制的强制力量推动"一部分人的思想",这种过程难道是符合民主的吗?这样的体制难道是长久的吗?这样的推动如何避免走向歧途?
恳请对方解释一辩陈辞中的这个矛盾之处。
对方一辩还说,逻辑的"先"不等于时间的"先",我恳请对方提出任何一个逻辑在先而时间序列在后的具体例证说明这个观点。难道说从时间上先饥饿后吃饭,从逻辑上反而是吃饭在先?请恕我浅薄,实在不明白这样的命题何以成立?
对方二辩说"适应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行为将会在制度上得到肯定、鼓励和支持,从而促进其发展。" 请问,在您想象中的完美制度中,所需要鼓励的是什么行为呢?如何界定它们呢?如果这些观念问题早已明晰了,那么为什么美好的体制还迟迟不到来呢?体制的建立困难,本身不就说明了对上述根本观念问题的解决尚未彻底吗?
对方二辩还说:"大众的行为和观念往往向适应现实体制的方向发展",那么体制本身变化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把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主动的人,对应为和实验室中小白鼠略无二致的行为载体,是不是有失偏颇呢?要知道,虽然人"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但是,毕竟"生而自由"啊!
对方三辩说"对方三辩不正暗示了,我们我们一切的观念创新为的还是能有体制的变革这个关键问题吗"
这本身实在是一个严重的观念问题:今天,我们决不是谈论观念和体制孰为手段孰为目的。观念问题和体制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最终都是为了推动教育创新啊!请对方不要舍本逐末了。请问,要推动教育创新,难道不要首先从根本上树立认同多元共存、坚持反思批判的观念吗?
……

 楼主| 发表于 2004-6-24 21: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

同济大学二辩
这当然是其中的一个体现!开设这种课程至少说明他们已经行动起来!
很遗憾,"首先要"不等于首要!我方一辩已有阐述。对方同学总是告诉我们"结果"是什么,却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怎样才能做到。
对方说要树立反思求变的观念,要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创新观,可始终没有谈到要如何确保这两点!请对方同学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更高效深入的做到这些呢?
对方又说说要对明确创新观的方向,可同样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明确。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统一社会大众的思想呢??

华东师大一辩
体制的确可以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却始终无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体制本身变革的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如果决策者的观念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个僵化的观念可能带来一个先进的体制吗?
对方在刚刚的陈词中告诉我们推动"教育创新是一个过程,是除去萌发阶段的一个状态""谈教育创新问题无须考虑其萌发过程"。可深究之下这种观点可以成立吗?
如果我们将创新比喻成一辆已经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对方辩友的意思就是只有从现在开始发动机产生的力量才叫做推动汽车行驶,而以前的力量并没有推动汽车行驶。这种逻辑符合我们的经验法则吗?
……

华东师大二辩
对方说"教育创新属于广义的教育改革范畴,即把教育新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的复杂演变过程。"大多数人观念的树立才算解决了观念问题,而这正需要体制来保证完成"
教育创新的实施者是谁?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在对一种新教育观念的认同,其实是实践者对于"新"、"旧"教育观念作价值的等级衡量和评判的基础上选择的结果,它无法用外来的强制力量来完成,它所需的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实践者本人内在的、理性的反省力和素养,需要实践者的批判意识和指挥来确保新的教育理论在实践者的头脑中真正的认同和内化,不是简单的一个"树立"观念就可以解决观念问题的。请对方解释一下,外在规制的限定能够保障内在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么?
还有,观念的树立和深入仅仅是外在的讲话与文件么?对方辩友也把观念问题的解决看得太简单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04-6-24 21: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

同济大学二辩
对方同学错误理解我方观点。
并不是升学考试取消使得所有的小学教师都在一夜之间变得充满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而是升学考试的取消使得他们敢于大胆进行教育创新的实践,从而推动教育创新的深入!
华东师大四辩
请问对创新的认同和体制变革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体制的行为特点和本质规律是什么?
就在于:它对某些行为加以限制而对另一些行为加以鼓励。
创新的行为特点和本质规律是什么?
就在于:它意味着对原有观点、模式、行为的多元反思和发散变革。
体制局限于对行为层面的限定,创新隶属思想领域的开拓。从两者的本质出发,请问对方如何论证体制对推动教育创新的首要地位呢?体制能鼓励所谓的"创新行为",但是在体制中如何界定"什么是创新行为"呢?这归根到底难道不仍然是一个理解和观念的问题吗?
对方多次谈《辞海》,殊不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权威的合理怀疑反思批判难道不是教育创新中首要应该树立的观念吗?
……
同济大学二辩
对方同学说观念决定体制,难道任何人的观念都能够决定体制么?是不是说同济大学的二辩认为制度应当改革制度就会改革呢?
对方同学说观念先行,这个观念只是少部分能够认识到体制中问题并有能力(某种程度上讲是权力)改变体制的人所持有的观念。那大众的观念呢?究竟改变何者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观念呢??
华东师大四辩
民众观念是体制生存的基础。
所谓"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社会民众的所思所想永远是体制决策的重要参考和根本基础。也许,教育创新从表面上看可以理解为某些文件、政策、规则、建议的总和,但是所有这一切加起来,就真的从根本上推动了教育创新吗?
刚才谈论的毕竟是理论层面,现在让我们看看具体的事例。
为什么在相同的体制下,有的教育者能锐意进取,有的却停步不前?按照对方的观点,体制统一的情况下,怎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创新表现呢?
……
 楼主| 发表于 2004-6-24 21: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

华东师大三辩
我们的观念推动了体制的变革,并且使教育创新超越其名词本身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方辩友说这不是推动,是进行。对方辩友的所说的体制却是无论做什么都算是推动,这一点我实在不能理解。对方说体制的转变如何重要,无非是告诉我们教育创新需要得到相应的体制保障,而这一点我方从未否认,但是体制是谁制定的?又是什么在推动着体制的不断变革?体制难道是可以拔着自己的头发往上飞的吗?
同济大学三辩
哦,那能让更多的人发挥主动性的体制不比让少部分人发挥能动性的体制好吗?换句话说有个好的体制,不但大多数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那些在恶劣条件下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能更加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我请 问对方辩友,这样的制度不重要么?这样的制度不是对更好地推动教育创新起关键的作用么?
华东师大一辩
对方一再强调体制在推动创新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有关这点我方从未否认。但今天我们要辨析的问题就是,观念与体制的改变究竟孰先孰后?孰为因,孰为果? 缺乏了反思和批判旧体制的观念,新体制可以凭空产生吗?
……
华东师大二辩
我方已经明确说过观念问题的解决是不仅要树立创新观念,还要认同和内化。
请问究竟是先有观念还是先有行为呢?对方对于体制似乎抱有很大的期望,认为体制可以带动观念。但是体制的真正实施者是谁?先不说世界上有没有真正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体制,如果教育工作者只是被动实施体制规定的教育行为,不把体现体制的观念内化,那么教育创新不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么?对方说减负使得金色童年的阳光普照,却有没有看到有的学校出现两张课程表,一份用来充门面,另一份还是维持原状,这是教育创新还是阳奉阴违呢?
……
同济大学四辩
对方同学始终在教育创新的范围内谈体制和观念的问题,可谓一叶障目,不见南山,我方已经明确的告诉对方,我们讨论是如何在外部对教育创新的推动,请对方告诉我们,按你方定义,如何从外部推行教育创新呢??
……
 楼主| 发表于 2004-6-24 21: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

华东师大三辩
对方辩友无非是在反复告诉我们体制有强制性,因而它是万能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是否听说过这样一种情况:当各学校被要求相应素质教育的号召而开设选修课的时候,在很多学校就出现了两份不同的课程表,一份用来充门面应付检查,另一份还是维持原状,请问这样视体制变革于不顾的阳奉阴违是不是最终还是必须由观念的彻底转变才能得到改变呢?
华东师大四辩
我方再次重申,对方将希望关键建立在体制上,无意中有了化果为因的逻辑。对方说观念是对体制的反思,所以体制是关键,难道说"一个有问题的体制"是关键?
同济大学四辩
但是如果外部的体制不给你发展素质教育的条件,你如何能确实的保障其正确进行呢?
所以首要的还是外部的体制问题啊!
华东师大一辩:
按照对方的无限还原,体制最初是哪里来的呢?天上掉下来的吗?
对方在三辩陈词中也告诉我们"一切依靠外力强行推广的政策都无法长久",可又为何坚持体制万能?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也是个观念问题吧?:)
……
华东师大四辩:
对方误解了我们,
推动教育创新,为什么要求同一整齐的观念呢?我们要的恰恰是多元反思、勇于实践的观念啊,在这样的引导下,才有"文无定法水无常形"的巧妙。相反的,任何体制倒是有内在求同一稳定的规定性,这与教育和创新的本质有内在的矛盾,只有观念现行才能加以解决。
对方是否承认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所谓的百家争鸣,是不是对各种新观念的呼唤?所谓的众志成城,是不是对创新观念本身的期盼?所谓的健全体制,难道不就是社会上下对观念问题认同程度的折射么?
谈教育创新,最最首要的难道不是对教育目的和创新本质的理解吗?这种理解是观念问题还是体制问题呢?
……
 楼主| 发表于 2004-6-24 21: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天空sky在 2004/06/24 09:46pm 第 1 次编辑]

华东师大一辩
在刚才的自由辩论中,对方同学不能解释:
创新的内在动力来自哪里?
体制的变革究竟源在何方?
追求共性的体制何以成为推动追求个性的创新的首要力量?推动一些具体的行为和推动教育创新是等同的吗?
教育创新的整个过程为何要排除萌芽状态?(难道仅仅因为对方认为是这样,就可以不顾我们的逻辑和经验法则吗?)
以上观念问题不解决,推动教育创新就只能是一句口号,恳请您务必在总结中给予我们一个满意答复。
同济大学三辩
……
对方辩友,体制有一定弊端不能就全盘否认,我们寻找的是一种最优化的配置。我们讨论的是现在如何推动的问题,请不要太理想主义!罗曼蒂克!
……
华东师大四辩
如钻石璀璨至于太阳光芒的关系,体制永远是折射着观念的变化和发展的。虽然在表面上我们更注意光彩夺目的珠宝,言之确确的体制,但是难道凭此就可以断定体制是首要的问题,恰如断定宝石的折射决定了太阳的照耀吗?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将相关与因果进行混淆的错误逻辑。

总结陈词:

 楼主| 发表于 2004-6-24 21: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推动"教育创新"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

LBSALE[100]LBSALE[这个贴子最后由天空sky在 2004/06/24 09:47pm 第 1 次编辑]

华东师大四辩
  反观刚才的辩论,不难发现双方的主要分歧根源于以下几个重大观念问题。
对方一直强调体制对观念的决定作用,但是为什么同样的体制下有人创新、有人等待?因为观念问题是首要。为什么主动进取的人区别于行为实验的动物?因为观念具有内在的力量。为什么教育创新可能得到不断的推进?因为观念常新活力永在。
  今天,双方都承认,需要推动教育创新,但在对教育和创新本质的理解上存在分歧。教育是重视实践和完善人格的艺术;创新是积极反思和合理怀疑的产物。在理论上,体制的确能完全消灭某些行为而留下另一些。但是,创新和创新行为有本质的差别。教育创新决不简单等同于新课程、新教法、新考试的总和,其核心的特征是积极求变多元开拓的活力,而只有观念问题的解决才能为教育注入这样的力量。
  体制的作用仅局限于对所有个体的某些特定行为的控制。教育的艺术在于因人而异,靠体制对所有人的监管怎能做到"文无定法水无常形"的巧妙?创新的本性在于多元开拓,靠体制对特定行为的控制怎能做到"百家争鸣各领风骚"的胜境?体制求控制,创新谋变革;体制重同一,教育要多元。要不是先解决深层观念上的纷争,体制如何会自发变化适应潮流?这背后"看不见的手"恰恰就是首要解决的观念问题。
  双方也都承认,推动教育创新体制问题和观念问题同时存在,但是在体制和观念的整体关系上存在分歧。表面上看来,体制的改变的确往往伴随着现实问题的解决;但是进一步观察就能发现,体制的变革永远折射着社会主导观念的变化。不解决观念问题,体制的力量如昙花一现;解决了观念问题,体制的变化就水到渠成。有了四民平等学优则仕的观念,才有废公车取士而创科举的体制改革。离开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念,要建立容忍西学的教育体制谈何容易。淮北之桔,淮南为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对方把原本是观念问题解决的反映的体制变革,理解为自发、首要、根本的推动,总难逃出化果为因本末颠倒的陷阱。
  双方还都承认,教育创新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小事例都体现出体制和观念的共同交互作用,但在具体的分析理解上存在分歧。以教育评价创新为例,新模式之所以遇到困难,表面看来是考试制度的阻挠;但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人材评价标准的观念、学校对教育任务理解的观念、学者对积极宣传先进思想的观念等等,类似的事例俯拾皆是。
  对方把首要的问题归于体制,认为一个"好"的体制就能解决一切难题,但是一旦深究什么是"好"的体制?如何才能建立它?首要解决的依然是观念问题。观念包括了从了解、认同到为之努力行动的多个阶段。所以仅仅提出教育创新四个字或认同教育创新的必要,并不意味着观念问题的解决。推动教育创新必须先着手在多层次多领域转变现有的观念,树立新的观念。其中动力就来自于人类思想固有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
  愿我们的教育从业者,树立尊重个性、素质为本、师生平等的观念。
  愿我们的教育理论家,树立合理怀疑、积极实践、教育大众的观念。
  愿我们的教育消费者,树立多元发展、终生学习、专博结合的观念。
  愿我们的教育决策者,树立观念先行、体制相随、反思传承的观念。
  但愿在这样观念的引导下,教育创新真正从自发走向自觉乃至需要。那么多年之后,我们都能骄傲地回想起,某一天,曾以这样一种形式,对教育创新这一伟大而永久的事业的推动略尽绵薄。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23:38 , Processed in 0.0686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