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5|回复: 14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25 22: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这个辩题,在福建师大(还有福大)参加第三届海峡赛前,从校赛到省赛已经辩了三个月,加上模拟赛我一共看了十几场不止,这套全新的反方立论应该是建立在这么多场比赛的讨论结果之上的。

首先回顾一下十大立论基本问题,这些知识性问题都是十几场下来反思加讨论的结果,事实上,每一场比赛似乎都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
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未完成的过程。比较当前的合作和竞争不能证明命题。
解释:在福建省赛上,师大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列举大量当前的统计数据不能直接证明命题。

2.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世界潮流,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它短时间内不会结束。
解释:所谓潮流,没有好与不好之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实现是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因,它带来的是社会方方面面,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等的改变。
解释:本题给人一种思维定势——讨论的是经济领域的竞争和合作。事实上,从题意理解,经济领域的经济全球化只不过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竞争与合作状况也在讨论范围内。

4.从经济学上来定义合作和竞争不全面,应该参考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解释:经济学上的竞争与合作都是使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这是建立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之上的,即:假设经济人都是惟利是图且理性。事实上心理学证明人行为的动机不仅仅是利己的而已,人类有时候的合作行为也是为了利他的。社会心理学对竞争与合作的定义见下文f&q1

5.合作和竞争指的是一种行为或一种关系,应区分行为和意识。
解释: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合作与竞争都是指行为,比较多少的时候不能把竞争意识也算进去。

6.合作和竞争难以量化,难以统计,微观局部比较不可行且无意义。
解释:这点是重中之重,需要展开:
 ①主流经济学中合作与竞争的主体都是个人或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往往关系很复杂,合作与竞争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鸡生蛋,蛋生鸡,根本无法量化统计。(海峡赛中双方经常陷入微观比较的泥潭)
 ②本题要求比较的不是某个局部的竞争合作数量,而是全球的总体。统计学恰恰就是从一个局部的样本来推测总体的情况的,但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够精确统计,二是样本要有代表性,要排除所有无关变量的干扰。——事实上,这两点都做不到,量化统计已经很难了,而局部样本又不能排除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干扰,所以仅讨论某一局部(比方说麦当劳肯德基)竞争合作多与少是没有意义的。

7.经济全球化应至少对竞争和合作中一者产生作用,否则离题
解释:福建省赛中出现的常识性问题,不再赘述了。

8.经济全球化是竞争和合作比重多少改变的分水岭
解释:福建省赛中福大提出的,事实上双方都很难证明。(汗)

9.本题是前瞻性的事实命题,应该用事实标准来判断而非用价值标准来判断
解释:争议非常大的一点。本题是大陆价值类命题极为少见的,出现了“多少”这个事实判断。按照惯性大多数队伍一开始甚至直接用价值标准(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潮流)来判断事实。(福建省赛)。一般而言后面又有所补救:因为更有价值,所以更多人选择。但是这实际上拉长了底线,底线上好几个点都可以攻击。

10.“多少”是量上的差别,不是质上的差别

以上这十大问题,多多少少比赛双方都会踩上几个,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本题变成一个易驳难立的辩题,那么我们先不要急着驳,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立起一个相对坚实的理论上面!

 楼主| 发表于 2004-7-25 22: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好了接下来谈谈我的反方(合作多于竞争)的立论思路,现在只剩一种方法可以直接证明这个命题,就是从竞争和合作的未来增长趋势上论证,从逻辑上讲可以有以下几种可能。(站在正方倒过来说也行)
1.经济全球化使合作增加,竞争减少(-_-!论证难度太大了)
2.经济全球化使合作增加,竞争不变
3.经济全球化使合作增加,竞争也增加,但合作增加更快
4.经济全球化使合作增加,竞争也增加,但合作增加呈边际递增曲线,竞争增加呈边际递减曲线。
5.经济全球化使合作增加,竞争也增加,但合作可以无限增加,竞争却有增长极限。
6.……(还有吗?)

好,首先看上面的5点,他们前半段是相同的,即“经济全球化使合作增加”,前半个论点容易证明,社会分工+国家日渐联系紧密,我是照抄了福建师大省赛复赛立论,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请大家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后半段“竞争”上!我们只要证明5点中的一点,按逻辑这个命题就可以成立!那么到底是用哪一个呢?呵呵,请往下看,这里只是说一种思路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4-7-25 22: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以下是我给师大队员写的立论F&Q全文,之所以用这种形式是为了让队员好理解。

立论F&Q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什么是合作与竞争?(概念如一致则不提)
答: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全球自由流动,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趋势,是一个动态、未完成的过程,在短时间内不会结束。
按照社会心理学,合作与竞争都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行为和关系
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特点是共同目标,双方出力,优势互补。
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2.合作好还是竞争好?(重要)
答:这个问题没法回答。我们分开解释
合作是人类社会性的行为。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人类吃了智慧果,而被逐出伊甸园,后来,人们在巴比伦——一个可以通天的地方,一起合作修建巴比伦塔,大家齐心协力,打算用人类自己的力量达到上帝的高度。上帝看到这里害怕了,就搞乱了人类的语言,让人类彼此不理解,彼此误会,彼此争斗。后来巴比伦塔倒掉了,象征着人类从齐心合作走向彼此牵制。但这个故事也暗示了一点:只要所有人类都合作起来,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

竞争,相对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性的行为(心理学家麦独孤)。竞争作为一种生物本能存在,其意义是保证自己不被淘汰。
竞争有它的益处,竞争可以给人动力(心理学研究证明),给人活力,竞争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过少的竞争会使一个国家失去生机,在自我封闭中慢性死亡。但是竞争过多也会有弊害,现代心理学证明,竞争过多会对心理产生极大压力,不利身心健康,也会造成竞争双方的情感对立,阻碍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在经济领域过度竞争会导致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的同时也产生垄断。
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能用一句话就说竞争是好是坏呢?打个比方,对人而言,血压必须稳定在一个度上面,血压过低,人会休克,血压过高,人会脑溢血。但是我们能说血压本身是好的还是坏的吗?对竞争也是一样,竞争少了不好,多了也不好,只有稳定在一定范围以内,竞争才会给人活力而又不至于给人太大压力;让资源优化配置而又不让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让人类互利共赢而又不出现贫富分化。一句话:竞争多了不好,少了不好,不多不少刚刚好!
而合作呢,只有在少数特殊情况下太多合作不好,一般而言,合作是不嫌多的。

3.恶性竞争是什么?良性竞争呢?(防守用,对方不提我们也不提)
答:恶性竞争在概念上是指不择手段、违反游戏规则的竞争,这和我们说的过度竞争不一样。我们说哪怕是良性竞争过度了也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如果把所有造成不好结果的竞争都说成是恶性竞争,那就陷入了循环论证。

4.应该如何调节竞争的数量?合作呢?
答:以个人的主观意愿,改变社会上竞争的数量是很难的。但是社会本身就有对竞争的调节机制:
这里再用血压来打比方:刚才说了血压低了不好,高了也不好,但是人的意志没有办法控制血压,只能通过体内的“负反馈”机制来调节。比如如果人血压升高,就会刺激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向脑部发出信息,脑再发出指令分泌降血压的激素,让血压下降;如果血压低了,脑部也有感受器,通过反馈让脑分泌缩血管素,让血压增高。
“负反馈”机制的作用就在于自动平衡的双向调节,也就是“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保持系统的稳定平衡。人类社会和人体一样是一个稳定系统,也存在这种自动平衡的调节机制,竞争过多会危害社会系统的稳定,所以社会通过对竞争的控制来维持系统的稳定。而合作增多不会危及社会系统的稳定,因此社会也就没有对合作的“负反馈机制”。
(控制论与“负反馈”机制详细解释另篇)

5.那社会对竞争的“负反馈”机制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来说
第一,从个人层面,过多的竞争会产生沉重的精神负担,这时候人社会中的情感支持系统,比如家人、朋友、心理医生等等就会建议(或倡导一种人生观)去休息、去旅游,去多陪陪父母和孩子。(包括为什么那么多成功企业家中年激流勇退)同样,如果一个人不思进取,社会舆论系统也会反过来激励他去多多竞争。
第二,从企业层面,我们知道,在同一产品领域是竞争越多,利润越少。(服务质量提高——>成本提高——>利润降低;价格战——>售价降低——>利润降低)所以我们看到福州的福日公司原来是做彩电的,但是彩电竞争激烈,没钱可赚他就转型做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笔记本电脑。利润使商家从竞争多的地方转到竞争少的地方,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就是负反馈机制的体现。(当一个商家从竞争多的A行业转到竞争相对少的B行业,从总体上说竞争关系就少了)
第三,从民族国家层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占有优势,他们掌握着竞争的主动权,但是如果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发动的竞争过多的话,就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情绪对立,比如我们国家就有“拒绝日货,支持国货”的口号,到头来发达国家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如果发达国家还把竞争扩大到政治和文化上的话,甚至就会像美国那样尝到恐怖袭击的苦果。

6.那经济全球化对竞争和合作起到什么影响?
答:经济全球化就是人类合作不断增多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也就是第二座巴比伦塔。(用复赛的那套立论即可证明)
而竞争呢?经济全球化也让竞争增加,但其中一部分是“负反馈”机制在起作用,表现为竞争从原本较多的国家向原本竞争较少的国家转移,但是如果这种竞争超过了一个“度”,就会被社会原有的“负反馈”机制所抵消,这样竞争就升不上去了,比如我看到美女血压就会上升,但是也不至于真的把鼻血喷出来,因为负反馈机制在起作用嘛。
也就是说,这个辩题比较多少的标准就是一条:合作不断增多,但竞争增多到一定程度就被“负反馈”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给拖住了,升不上去了。


正方可能的攻击点,请在理解立论后尝试防守:
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永远延续下去的过程吗?
2.经济全球化对合作增加的推动是永远不变的吗?
3.人类社会系统一定会保持一个稳态吗?不是也有不稳定的时候吗?
4.合作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5.会不会也存在一只无形的手把合作拖住呢?社会难道就没有对合作的负反馈机制吗?
6.对方辩友能不能清楚地告诉我竞争那个“度”到底在哪里呢?
7.按对方辩友的说法,这个负反馈机制一直存在,那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竞争一直都没变喽?
8.商家从竞争多的地方流向竞争少的地方,但是商家还是那么多啊,怎么论证竞争就变少了呢?
9.像索尼那样的跨国公司,一下子就有几十种上百种商品的流水线,这样的公司越来越多,竞争怎么会少了呢?

 楼主| 发表于 2004-7-25 22: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下面我们客观分析一下这套立论的特点和优缺点。
特点:
1.不以经济学为基础立论,以心理学和控制论为基础立论。(我不擅长经济学,却对医学和心理学比较熟悉,扬长避短,呵呵)
2.引入一个“负反馈”的专业术语(仅仅一个还是可以的,多了就不行),完全走事实证明路线,尽量避开用价值标准论证事实命题。

优点:
1.整合力解释力强,除开立论之外的十大问题总结,立论本身还有三大整合点:
①“竞争多了不好,少了不好,不多不少刚刚好”:对方一说到竞争有什么好处,比如能让资源优化配置时,或者说竞争少了不好,我方就可以站起来很高兴地说:“对呀,竞争适度的时候就是可以让资源优化配置,但是如果竞争过度的话可不好哦。”
②“负反馈机制”:负反馈机制本身也包含了当竞争过少就促使竞争增加的作用,所以当对方一举例或论证某国全球化后竞争增加时,我方就又可以高兴地站起来说:“对呀,正是因为这个国家以前竞争太少,所以负反馈机制让竞争从原本较多的国家向原本较少的国家转移,对方辩友正是论证了负反馈机制的存在啊。可是不要忘了,如果一个国家竞争过多的话,负反馈机制也会让它减少的哦!”(这招非常流氓!)
③负反馈举例第三点——民族国家层面:一旦正方像福建省赛那样提出国家发展不平衡,文化侵略、政治压迫、跨国剥削等问题,就可以拿出这点把对方攻势整合掉大半。

2.因为这套立论可以居高临下整合掉相当一部分正方立论,而反过来到现在还没有一套正方立论能够整合掉这个立论,这就逼迫正方辩手在自由辩论中丢弃掉他们的立论堡垒赤身裸体地爬出来对我方堡垒发动攻击,但是因为很少有辩手会同时熟悉心理学和控制论,所以他们发动的攻击刚好可以让我方在防御的同时展开自己的知识防线,让观众听得更明白。
3.立论角度较新,对方会承受较大的临场心理压力
4.虽然需要很多背景知识贮备,但是这套立论的底线却很简单,整套立论是一个冰山形状,开始露给观众看的只是冰山水面上的一部分:
①经济全球化下合作不断增多,但竞争增多到一定程度就被“负反馈”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给拖住了,升不上去了。
②可以论证社会对竞争的负反馈机制确实是存在的
③在经济全球化完成前,合作就会多过竞争。
  这条底线肯定会被猛轰,但是只要背景知识和表达技巧到位,肯定守得住,对方攻得越猛,冰山就露得越多。
(以上都是本人当初打的如意算盘,可是……)

缺点:
1.从学理上而言,肯定做不到完美论证,逻辑上还有不少漏洞和缺环(大家自己找),但是我自以为可以依靠表达技巧和感性的论述蒙混过去。
2.观点较新,观众和评委可能一时接受不了,需要花时间论述。文中还有一个专业术语,如果解释不到位就惨。
3.这种立论是压制型立论,可以让对方辩手发挥失常。海峡赛中有个“共存亡效应”,即初赛中每场对阵双方要么都进复赛,要么都遭淘汰,所以对方得分不高=己方得分也不高,难免一起遭淘汰。
4.最后一点也是最致命的,这套立论说它“简单”也只不过是露给观众看的那冰山一角简单,余下的防御“后手”实在太多太复杂了,很多我都没有写出来(包括“第二代控制论”)所以对辩手的知识储备和表达技巧要求太苛刻,场上很难把这么多东西说清楚,对手也不会乖乖来攻击你准备好的地方,所以后来想想实用性真的很低。

因为最后一个缺点,福师大队员一致枪毙掉这套立论,而使用省赛复赛立论的改良版。当时我挺伤心的:)但是后来看了比赛,觉得队员们的判断是正确的,用我这套立论只会死得更惨。在这过程中师大总教练陈志老师给我很多肯定和鼓励,在这里谢谢他:)

 楼主| 发表于 2004-7-25 22: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内容已经太多了……关于控制论和负反馈的介绍文章我就不贴了,大家有兴趣自己去搜索关键词吧。
发这篇的目的是想和海峡赛的朋友一起讨论,抛砖引玉,谢谢!
发表于 2004-7-26 10: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看完了   心中無限疑惑

1.這個論點只有證明競爭會合理的增加(负反馈机制影響),所以整個論點是競爭多還是合作多???比不出來.

2.我有一個正撞的想法.分享一下

 以血壓類比競爭壓力,進一步說明在經濟主體上也會有調節機制.感覺滿合理的,但是市場上真的有這樣的調節機制嗎??我相信市場供需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控制,所以供給者和消費者只要不消失,價格就會有調整的機制.但是競爭和合作有嗎??哪個競爭白熱化的企業在賺飽了荷包後,會緩下來想-我是不是該分別人賺了??當競爭才是經濟行為的獲利管道時,誰會嫌競爭過頭了??所以福州的福日公司只能證明企業會選擇自己競爭力可以生存的環境(就是家常菜只適合在小餐館,別往大飯店擠),而當競爭力提昇時,必定往更大獲利的市場前進,以達到獲利最大化的目的.

 簡而言之,只要有錢賺,我根本不相信哪個經濟主體會停下來!!

所以1.從微觀的個人-醫藥市場銷售第一名的永遠是止痛劑!因為現代人工作緊張,各種壓力累積所致,所以頭痛胃痛背痛腳痛神經痛痛痛痛不完!!

 但是  哪個人不是吞了藥繼續工作的??哪個人不是在競爭的壓力之下拼了命,以期出人頭地得一天!!

 個人哪裡緩下來了??我看不到......

2.在某一市場競爭很多時代表利潤會下降(服务质量提高——>成本提高——>利润降低;价格战——>售价降低——>利润降低),但是重點應該是利潤降低至某個平衡點後,價格穩定,廠商開始進行市場區格以期提高售價.而像福州的福日公司退出市場,應該是競爭力不足,所以轉戰其他市場,不代表市場競爭變小或少了啊!!!所以负反馈的作用在哪裡??市場競爭沒有因為福日退出而變小了啊??相反的,他是投身於其他市場競爭,競爭應該變大才對啊!!!!

3.從宏觀國家來看

第一.發達國家真的不會運用優勢來壓榨發展中國家嗎??我就不相信!!要不然,美國301條款是假的喔!!!!這正是經濟強權利用優勢來壓榨其他國家共同遵守某些規則!!

第二,如果"拒绝日货,支持国货"的口號有效,代表國家在競爭的對立狀態中不是居於劣勢,尚有一較高下的空間.而且,這口號正是競爭白熱化的表徵!!不買日貨代表沒有競爭嗎??這是國貨和日貨的激烈競爭!!所以發達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剝削衡量標準,就是一連串的競爭角力後的結果!!


所以要打破這套論點,就否認负反馈机制在經濟行為上的影響,這樣,最簡單也最好打!!

 楼主| 发表于 2004-7-26 16: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不愧是思渊学长,看来我事实层面展开得太少一些了。呵呵,我也有个疑惑:台湾的止痛片可以在药店出售的吗?大陆大部分精神类止痛药药店都是限售甚至禁售的,我读医,所以知道即使医生开镇痛药也是很谨慎的,止痛药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本,有副作用而且容易成瘾,所以奉劝大家千万不要滥用止痛药:)
在个人层面,我可以这样解释:哪怕每一个人再拼命忍着竞争的压力,头痛不能让他停下来,他服了药继续干,但是作为一个医生也会出于对他健康的考虑劝他停下来卧床休息。如果医生不能使他停下来,那么随后加重的病痛也会迫使他停下来,趴在床上;如果这种病痛还不能让他停下来,他还要从床上挣扎地爬起来继续干,那么,最后死神会让他停下来。
所以事实上负反馈控制着一切,一个人对竞争造成负担的耐受程度不是无限的,所以一旦竞争超过限度,就一定会有一种力量让你停下来,这就是负反馈机制。有一句话这样说的:“人四十岁以前是拿健康换金钱,四十岁以后是拿金钱换健康。”我的老师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一生中间趴在床上的时间是一定的,年轻的时候熬夜不睡,年老的时候一定会在床上趴着补回来。”还有一句:“爸爸说过,出来在江湖上混的,迟早是要还的。”(倒!!)所以我从一个医科生的角度,还是劝大家年轻的时候不要太逞强~

关于企业层面,实际上是最麻烦的。我这里有一个假定,典型的竞争行为只发生在同行之间,就是在同一产品领域。不过如果你说今天上街只带10块钱,拿不定主意是买橙子还是图书,要么卖橙子的阿伯赚到钱,要么卖图书的图书公司赚到钱,所以阿伯和图书公司就是竞争关系——我也无话可说。但是典型的竞争行为是出现了很多对抗性的行为,同行是冤家嘛,所以一个企业的竞争数量,主要还是看它同行的数量有多少。
大陆用这样一句话形容竞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就用一座桥来代表产品领域A,一座桥代表产品领域B,一个商家用一个人代替。
【      】           【       】
【  A   】           【   B  】
【9个人 】           【1个人 】
【      】           【       】

我们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情况,人数上限10个人不变,通过A桥和通过B桥都可以到对岸(赚到钱),但是A桥太挤有9个人,B桥只有一个人,所以A桥上有一个人就受不了退出A桥跑到B桥上去了,我们看到虽然竞争主体总数没有变,但是A桥上少了8个竞争关系,而B桥上只多了1个竞争关系,所以竞争总量就减少了!负反馈机制不会让上面这种竞争过多的情况持续下去,最终可能两座桥上都是5个人,这时竞争总量最小。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情况,上述好几个假设是可改变的,比如:1.人数上限会变多2.桥也会变多3.过A桥比过B桥能赚到更多钱……等等,大家可以自己推演,其中不难看到负反馈机制都会起作用。

最后,从国家层面,我承认,发达国家打心眼里想把发展中国家地皮都刮薄三寸,但是他们玩到一定限度就不敢再玩了,为什么?因为你把人家都逼上死路了,不讲理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只要一个国家里的一部分人不要命,发达国家就有够苦头吃。就拿美国为例,引述一篇文章的一段:

 楼主| 发表于 2004-7-26 16: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1945年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工业生产总量的50%,又有世界黄金储备的70%.美国商品不但多,而且还特别便宜,美国的资本家展望战后重建的前景,欣喜万分。他们的办法很简单:最好所有的前竞争对手都不生产工业品,工业品全部由美国来生产。美国作世界工厂,其他各国作世界农村。那样,我美国永远可以将美国的产品销往全球各地,永远地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美国当时就做着这样一场大梦。它不光做梦,而且有具体的行动,就是建立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靠美国商品的无比的竞争力,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实现梦想。为此,美国着手构建战后自由贸易的三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按此体系,以美国的黄金储备为基础发行美元,将成为世界货币,其他各国的货币都必须按固定汇率与美元挂勾。各国都不需要有黄金储备了,黄金全在我这儿呢。此外,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实际上削弱各国的货币主权,使各国调节本国经济对外竞争力缺了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大支柱就是关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作用我们已经非常了解,就是要削减各国关税,推行自由贸易。
第三大支柱叫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干什么?它专门给发展中国家贷款,做好事,但实际上却是为美国的投资铺平道路、降低风险。比如说,智利是世界的主要铜的生产基地。智利的铜是由美国的阿纳康达铜业公司开采。但是,铜矿石出来要经过公路、铁路才能运到港口,这公路、铁路谁修?阿纳康达公司不出钱,让世界银行出。这样,听上去智利得到了世界银行的贷款,实际上是阿纳康达铜业公司得了好处。
还有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是干什么的?专门是扶危济困的。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各国的市场被美国货占领,资源被美国公司以低价开采走,这个国家必然会贫穷,会债台高筑,会出现货币危机,这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了,给出现货币危机的国家贷款。条件是该国必须以经济主权相抵押。比如说,万一中国出现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中国紧急贷款200亿美元,但得有条件,比如说拿大庆油田、连云港、大连港或者山西大同煤矿做抵押。美国希望通过这种办法,渐渐把世界各国的资源都控制在手里,各国的市场都成为它的工业品的市场。
这就是美国战后打的如意算盘,遗憾的是,这个计划没有实行两年就中断了。这些招数一起上,美国的竞争对手们发现,日子真是太难过了。日本的钢铁厂、造船厂,德国的钢铁厂、造船厂都关门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货架上摆满了美国商品,工厂开不了工,那么,这些国家的工人往哪去?工人就上街了。工人一上街,街上有德共、日共、意共、英共、法共。美国一看,形势不妙,这是要赤化呀。这赤化以后我还和谁做生意呀!本来德国、日本都可以作为我的市场,作为原材料产地,作为廉价劳动力的来源,现在都可能成为共产党的天下,跑到苏联阵营去,那我跟谁做生意呢?这时候,英国首相邱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说一道铁幕正在落下。这就是告诉美国人,你美国搞清楚啊,谁是你的真正敌人,谁是你的真正朋友,你得看清楚了。我们英国、法国都是你的小兄弟。德国和日本在战争中是你的敌人,现在战争结束了,就成了你的朋友。苏联在战争中是你的朋友,战争一结束就成了你的敌人。你美国现在的做法是为丛驱雀、为渊驱鱼,生生地把自己的朋友往敌人怀里推。大错特错!赶紧更弦改张,把苏联做为我们的共同敌人,一起打冷战吧。
美国一听,茅塞顿开,从自由贸易的大梦中醒来,惊出了一身冷汗。此后,美国就停止拆毁日本、德国的军事工业,甚至还利用朝鲜战争的机会让日本军火工业大发其财。第二,马歇尔计划调整方向。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一个"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是支持欧洲战后重建的计划。在美国改弦更张之前,只援建欧洲的道路和桥梁,不援助欧洲的工业。因为,对不起,援建工厂,就是在扶植竞争对手,而援建道路和桥梁,只是在恢复交通运输,美国的商品可以运过去,资源可以运出来。此后,美国开始援建欧洲的被炸毁的钢铁厂、兵工厂,这对欧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三,美国容许日元、英镑、法郎、马克、里拉等统统贬值,而且幅度非常大。这样,美国产品进欧洲、日本就会困难一些了,而这些国家的产品进美国就容易了。第四,美国放慢通过关贸总协定推进自由贸易的步伐,允许欧洲和日本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第五,美国单方面承担了冷战的大部分军事经费,使欧洲和日本的军费负担减轻,从而工业品的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
美国、日本,欧洲的经济在当时都增加了,西方经济,我看是,真正迎来了一个"双赢"的时代。如果说这段时间有输家,那就是美国,它确实有些吃亏。正如英国搞单边自由贸易衰落一样,美国搞单边自由贸易也衰落了。美国工业生产占西方世界的份额下降了,从五十年代初期的50%一路下降到70年代初的25%。那么这个份额被谁夺去了呢?是被欧洲和日本夺去了。大量的商品从日本和欧洲涌入美国,使美国由贸易顺差逐渐转到贸易逆差。”

呵呵,上面这段引文好像不是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吧?不过在战后那段时期我们也可以把日本德国算成“发展中国家”了。那时候美国做得够绝了吧?最后还不是被逼得让出一条生路给日本德国。这就是负反馈机制的作用。
一旦竞争过度,民族情绪一对立,发展中国家先嚷“抵制X货”,不管用就联合起来闹,再不管用就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阻止经济全球化进程,如果发达国家玩政治文化渗透,强制你打开国门,嘿嘿,我们来玩恐怖,看你美国有几座世贸大厦。把人逼到死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发达国家,你今天手软了没有?……

所以,如果真的要否定负反馈机制的存在,那就必须证明竞争过多不会危及社会系统稳定。或者个人企业国家对竞争的耐受力会随着竞争增加无限增长。

 楼主| 发表于 2004-7-26 16: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还是谢谢思渊学长有耐心听我罗嗦这么多:)
发表于 2004-7-26 22: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还有一句:“爸爸说过,出来在江湖上混的,迟早是要还的。”

這句先讓我推一下,明天我再回你!!
因為這句  我超愛的!!

发表于 2004-7-27 00: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感觉这个立论的核心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

过度竞争有碍社会发展,因此对竞争有负反馈机制加以平衡=>竞争受负反馈的影响,所以不会无限增长;
合作越多越好,因此没有负反馈机制=>合作会越来越多

如果是这样,那我觉得一个很麻烦的地方就是“合作越多越好”。因为在现实中因为信息不对称、利益不兼容、立场不相符等原因,有些时候无法合作,有些时候少一些合作(或者降低一些合作的层次),多引入一些竞争更合适。打破“大锅饭”就是典型例证,而且正是社会对于“合作”的负反馈机制作用的结果。

而且如果合作没有负反馈的影响,那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套立论另一个可能被攻击的点是“竞争受负反馈机制影响,所以不会无限增长”。这个在控制论上前提是控制点保持不变。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竞争的承受能力也是不断提高的——不说今天“商战”的激烈程度放到古人那里根本无法承受,就拿70年代欧美国家的市场竞争放到当时的中国来,员工、企业、社会也接受不了。所以竞争可以认为虽然是在受负反馈控制下,但也是不断增长的。如此一来按这个立论就得比哪个增长得快,这个恐怕……有难度……

发表于 2004-7-27 12: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嵐星和我的第二個想法一樣
所謂的負反愧機制  說穿了
就是物極必反  當競爭過多時  會有反競爭的想法出現.

那合作也不例外啊!!

當合作過多時  也會有反合作的聲浪出現
所以負反饋機制並不專屬競爭才有.合作也會有這個現象!

而且進一部解釋
負反饋機制只能解釋不會有"極端"的競爭出現  也不會有"極端"的合作出現
而是競爭和合作共生共存  不可能有其中一者極端的存在!!

接下來  又變成雞生蛋  蛋生雞了啊!!

 楼主| 发表于 2004-7-27 18: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没错,如果要攻破这个立论,要么论证不存在对竞争的负反馈机制,要么论证合作也存在负反馈机制。
但是在实战中如果只攻一点的话,选择前者会更明智一些。论证合作存在负反馈机制需要花时间举证,而且会离自己的立论堡垒更远。

人类的合作是否有极限?这个差不多是个哲学问题了。心理学也说过,人在多人合作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会导致责任分散,从而使效率降低,是所谓社会惰化。人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间因为各怀私利,或是观念不同,经常使合作破裂。甚至兄弟合伙创业,最后落得分家割席。我总觉得这是人性中愚昧、短视、贪利的一面在起作用。不过我始终相信人性会慢慢发展,趋于完美,合作也会突破原先的限制。——这个“相信”是“信仰”的信,已经不属于辩论的范围了,呵呵。

这里我想澄清一点,那就是“多”未必等同于“激烈”“白热化”,多仅仅指量的多少,而激烈却有了质的味道。比如我们说“激烈”可以形容三种情况:

第一种,两个武林高手在比武,双方出手如风,拳脚似电,令人目不暇接。
第二种,两大门派群殴,各自带领一帮人捏架
第三种,比武招亲,一拥上前就开始不分敌我地互扁

虽然都可以用“激烈”形容,但是仅仅从竞争数量上看是有区别的。我的意见是,激烈不一定代表多,但一旦多就难免激烈。

关于“极端”的问题和古代没有这么多竞争的问题,我还是引用控制论和第二代控制论来解释,不过我现在要去吃饭了,下次吧。最近也有些小忙,多谢二位捧场:)

发表于 2004-7-27 22: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我反而觉得攻第二点更合适:
1、第一点直觉上是对的——这意味着如果在这里打,很可能是无准备之仗。所以即使是前面提到的“控制点进化”的问题,我想我在场上也更可能做为第二攻击点。
2、第二点直觉上就是错的——这意味着虽然可能脱离底线,但只要点到就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这样的攻击点(比如各种例子)也比较好想。
发表于 2004-7-28 10: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反方立论构想

插花...

我也覺得攻後者比較有利耶

如果負回饋機制是一個容易理解的理論
或就像思淵學長說的是一種物極必反的說法

要讓大家接受競爭沒有負回饋機制,恐怕需要花更多的時間
就像大家現在對於合作沒有負回饋機制也會較難接受一樣
不見得是因為合作或是競爭的本質上有什麼差別
而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對負回饋機制這種人們會自己尋找平衡點的想法比較容易接受

而負回饋機制不就是想要表達,就算我們要討論的對象本身
沒有好壞的價值判斷,但一旦過多或過少,這種負回饋機制就會產生不是嗎

一旦有這樣的想法之後,要接受合作沒有負回饋機制就有困難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23:38 , Processed in 0.0547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