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80|回复: 4

[国辩] 网络使人更亲近/更疏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10 15: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孙小爱 于 2013-1-16 22:33 编辑 6 v: p# ?  r- d/ E. g2 F6 {0 v8 K
3 q" Z: [7 _0 p9 v: }* X. g
正方:马来亚大学 网络使人更亲近! i+ z/ o" A+ L: V- O, i
反方:澳门大学 网络使人更疏远
: x  U; e, n: R' Z2 t主席:网络到底使人更亲近呢,还是更疏远呢?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辩题。根据赛前抽签的结果,正方:马来亚大学他们所持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亲近”,反方:澳门大学所持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疏远”。下面首先要进入的是陈述立论阶段,双方的一辩各有3分钟的时间来陈述观点。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发言。(掌声)
: s; q* T/ C9 Q  [2 G$ D, y5 w: T4 E4 M
正方一辩:6 T+ g) T! w; B: N. `
从前人们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们却可以有网千里能相会,从前即使是小国寡民,人们也是老死不相往来。而今人们却可以千里姻缘一网牵。主席、评委,大家好!网络是由电子邮件组成的通讯脉络,它的出现使人与人除了正面交谈以外,还多了一种通讯管道。它的出现让人们的关心产生了量与质的改变,更亲近。从宏观而言,指的是全球人类减少隔阂,增加了解;从微观而言,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从无到有从浅至深的一种情感转变。因此,今天对方必须论证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增加了隔阂,建立起了种种藩篱,并使得好朋友反目成仇,如此对方的立场方能成立呀。而我方将从两个层面来论证立场。6 Y9 w% D+ `; a  |* ^" g
第一,网络的出现,使人们便于沟通。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所有资讯,都可以在网上快速流通。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问,当所有的医学专家通过网络共享生机,为患病者朱丽而做出友善努力工作的时候,对方辩友如何还能说是网络让人与人之间更疏远了呢。从华东水灾到印尼华人惨案,再到科索沃危机。全球人类都通过网络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互表关怀,在个人联系方面,网络让人类减少了时空的限制,让人类可以自由加强个人联系。今天我们留学在外,但是却可以在弹指之间和家人取得联系。; ?, \. \& y  |) s. w2 ~5 u
第二,网络提供了广大的交流空间,让人们呼朋唤友,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人们都可以在网上寻找到知音。站在历史的这个角落之上,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之上,我们回首过去,看到网络就是让人们更加亲近,更加熟识,而我们展望未来还可以看到人类将与网络更加亲近。谢谢!(掌声)
/ p; L# B( i! }3 \' \9 c
; u0 _* t3 J9 u1 L主席:感谢何晓薇同学,谢谢!下面有请反方一辩张颖同学来陈述观点,时间也是3分钟。 * W% t3 M- |; G+ v' ~2 ?. n8 r
反方一辩:
) q* G3 F: }& M- f: J2 ]& y主席、评委,大家好!首先,刚正方一辩告诉大家,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们更疏远”,那么她要我们论证朋友如何反目成仇,这和疏远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对方辩友不要夸大辩题。其次,对方辩友说她没有去过澳门,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澳门的一些有关信息,可是对方辩友,我与你一面都没见过,你我之间如何通过网络亲近呢?& w  M3 a$ s3 S; w
刚才对方辩友洋洋洒洒,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方面交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是人际关系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交流主要有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两大类,而目前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是信息交流,可是我们都知道,所谓亲近与疏远的问题,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与思想感情的亲疏问题,而网络又怎么能千斤重担一肩挑呢?马克思说得好,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网络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它确实为人类的远距离沟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成为网络的崇拜者,以为有了它,就可以获得使人们亲近的灵丹妙药。从近年来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没有使人们更亲近,反而使人们更疏远。
/ J, R2 n& }: V( U- }. _. `) M; r) X% h( k我方从未否认网络为人们的交通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但是很多人沉迷于人机交流,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而你的电子邮件怎能比得上你亲自为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擦擦后背揉揉肩。网上友人们的分别怎能比得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意呢?网上恋人们的问候又怎能比得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呢?(掌声)
% r4 q0 X; o- C5 S+ @3 l: v* O最后,从网络存在的问题来看,当今网络至今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很多人带着假面具上网,而所得到的也极可能是一个或很多假面人发出的信息。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条名言——“不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不就是对网络生活生动的写照吗?不必负责任的互联网上什么都可以乱说,互联网简直成了胡粘网,怎么能使人更亲近呢?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缺乏人类理智约束的网络只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疏远。谢谢大家!(掌声)
3 e7 c- {2 L8 N# [( x& Y1 t4 x9 _& x
- u, d  u! }8 T0 `! k主席:感谢张颖同学!下面这个环节,我想在座的各位和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会耳目一新。下面是我们这次辩论会特别开设的一个新的环节,为了使我们的辩论会更具攻击性,我们特别在4位辩手当中设立了一位自由人。所谓自由人,他不参与传统辩论会当中的陈述、攻辩、自由辩和总结陈词等阶段,而仅在发言和对话时间段中与对方的自由人进行交锋与交流。根据规则规定,下面这个环节是自由人的发言环节,在发言环节当中,自由人各有时间1分3o秒,可以两次使用。现在我们征询双方的自由人是否愿意利用这次的发言时间?(双方自由人表示愿意)好,那么根据原则规定,首先有请反方的自由人。(掌声)
9 H8 N# N/ r, v; |8 e1 U! d0 h4 E' [6 O8 j. w3 G; D1 M
反自由人:各位来宾,下午好!正方辩友反复说明的无非就是网络为远距离交通提供了方便,难道说时空距离的缩短就意味着心灵距离的必然拉近吗?谢谢大家!(掌声)
; t, o" v/ N4 Q( E8 [! e# U9 i
正自由人:对方刚刚提到的一点,就是说有人沉迷于网络,因此网络使人更疏远。但是有许许多多嗜好都有人沉迷。有沉迷于读书,有沉迷于钓鱼,难道这样就因此而告诉我们读书和钓鱼也使人更疏远吗?这可是不符合现今的经验法则啊!谢谢!(掌声) 4 N0 V! `6 r8 W8 H! {+ D
/ J& y+ t9 I/ r: h) `) D$ I
主席:好,感谢双方自由人!根据刚才的用时,双方自由人在下面的发言时间还分别有1分15秒和1分11秒,清意用时。接下来要进入的是盘问环节,在盘问中,我们首先有请反方的二辩向正方的一、二、三辩逐一提问正方三位辩手的回答时间共计是1分30秒。好,首先有请反方二辩商小唬同学提问。(掌声)
3 M' Q5 n0 b* g/ X& o" F; S) H! c# n/ `# k
反方二辩:请问正方一辩,以虚拟空间交往为特征的而络沟通、这与水中月镜中花到底有何区别? 7 D+ s2 m$ g; X( o/ S; K: m% q
正方一辩:对方认为网上交往是虚拟空间,然而美国圣地亚哥(圣迭戈)的教授却告诉我们,《新闻周刊》也同时告诉我们,网上联系提供了人们一个虚拟的社交,虚拟的社交摒弃生活,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人们才能够通过网络来联系才可以更加亲近哪。
0 v5 h5 t' @& j# h! a反方二辩:请问对方三辩,在魔鬼可以冒充大使的网络聊天空里,到哪里去寻找清静的根本前提——诚实和信任。
0 F, d$ P6 p7 E* I3 c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那就是不看全面,只看片面。我方完全承认网络上有一点,但这些的弊病,但是对方辩友有没有忽略了在事实上还有许多网络促进人间更亲近的关系呢?我看看到美国有5万多个爸爸妈妈互缀,让本来不相识的父母们可以在网上互相交换交流育儿心得,请问这种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的表现呢,我们更看到亚洲人环节促进人们洲际之间的交往,这种关系到底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呢,千万不要因一漏万哪!谢谢!(掌声) ( i; r' g! }. T' t5 ^! G; d
反方二辩:请正方二辩证明,凭什么说人与机器的对话会比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更使人亲近呢? 5 S6 ?- o; B5 M0 W5 A: O
正方二辩:人与机器的对话,人在网络上的交流,真的就像对方所说的是人与机器在对话吗?我们是跟另外一端的朋友在进行对话,而在对话的过程中是以将心比心的交流方式这样的交流难道不是更亲近,那么怎样的交流才能算是更亲近呢?对方难道说至于面对面交流,就没有虚假的成分存在吗?难道对方要认为通过网络这样的交流才会有虚假的成分存在吗?这点我方可是不能苟同的啊!谢谢!(掌声) 1 |' _, g+ D' ?# D* f; h
, w$ e# G6 T" v5 \
主席:好,下面我们有请正方二辩郑玉佩同学向反方一、二、三辩逐一提问。 3 L/ h+ V2 x4 C$ m1 U- A

! y$ J: [% \! R+ U正方二辩:请问一辩,要在交流上更先进,一定是要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做到的吗?
. M9 S+ {% T; o* d反方一辩:当然了,要使人们更亲近,当然要通过以诚实和信任为基础的面对面的交流啊,如果没有了诚实和信任,何来这个交流的基础呢?南佯理工大学传播学专家蔡孝基(音译)博士就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注重一个“信”字。而如何建立这个信任呢,这就是要通过时间和各种的身体语言来建立“信”字。我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你与你的恋人相识很久,情谊很深,你如何来通过网络使你和恋人之间相互拥抱啊!那可是要触电的哟!(掌声) 9 u5 s* R8 z  A, E& h1 A! S/ e6 `
正方二辩:请问二辩,网络上的残障儿父母俱乐部要伤心哀痛的父母互相交换心得,彼此鼓励,请问这样的扶持是如何更疏远的呢?
8 P% M) h$ K" U* R* G5 w8 _" A5 M: y) _反方二辩:我们并没有说这样的扶持是使人疏远的,但是我们要看看其他更多的情况。在网络上很多人沉迷于各种成人网上。xx情网上。据美国调查,20%的成年人经常访问各种xx情网站,这样的感情又怎能使人更亲近呢?它只会使夫妻更加不和啊!(掌声) # k  Y. P! E" ^( j- {
正方二辩:请问三辩、人们通过网络谴责印尼排华事件,支援科索沃难民,这样的跨国界关怀的表现,是不是更亲近呢?
! H5 R8 l& s$ v& o1 ?2 b反方三辩:是啊,这种跨国界的关怀行动,当然使人们更加亲近。但是对方辩友说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现在我告诉你,在美国有3/4的人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对方辩友,连自己的邻居都不认识,你还要到虚拟空间去寻找所谓的网络情人和网络老婆吗?(掌声)
0 @0 N  U* k7 Q4 W2 I* b& i
' q! k  x4 W+ ]- w主席:下面要进入盘问小结,首先有请反方二辩商小虎同学发言,时间是1分30秒。(略) 5 Q3 ?; i- [& E/ l4 `  G3 b
主席:感谢郑玉佩同学!下面要进入的环节是自由人的对话环节,根据规则规定,自由人的对话环节各有时间是之分钟,但是每一次的发言时间不能超过3o秒。首先有请正方的自由人陈瑞华同学发言。
3 }3 J' m, D6 b7 J/ c3 P! \0 }
8 G0 ~, D9 c$ |# S% P: J7 y% z正自由人:对方告诉我们要亲近必须面对面,这我倒奇怪了,书信来往也没有面对面,那么对方辩友这是不是告诉我们书信来往也使人更疏远呢。(掌声)
' ~+ }# U) V% {; n* R3 |1 Z+ f反自由人:书信来往只是使人们更亲近的一种手段。但是我要请对方辩友不要忘记了,网络的一个主要副作用就是使人忽视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为什么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掌声)这是因为网络的便利使我们认为与家人的通信已经足够了,孰不知,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揉揉肩,才是真情的真谛啊。
& A* p+ c" d, r, ~4 N/ n正自由人:所以对方刚刚就告诉我们,今天要亲近,不一定是要面对面,这就跟对方一辩刚才的立论是有绝对的矛盾一样。另一方面,有了网上的联系,不一定会减少面对面沟通的情况,法国帕斯瑞镇的全镇都通过光纤联络起来,但是人们还是要上街购物,还是要上市场。为什么?他们就是要给你一个进行社交的机会啊,对方辩友。 3 Y( H1 H7 v. Z, f+ [
反自由人:请对方辩友不要陷于不需要面对面交流这个迷网中间。让我们来看一看。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的不需要重视面对面交流的话,我们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事例、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他连微笑也不会了,甚至与人说话时,老是这样(指敲键盘动作).你知道他是为什么吗?他失去了交流的能力了,这又怎能说他与别人更亲近了呢,对方辩友。(掌声) . b# I. K  Q  s; j
正自由人:我方不是说今天不要面对面的沟通,而是要澄清网络并没有影响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情况,对方刚刚说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沉迷于网络,但是今大有许许多多的人沉迷于读书,请对方告诉我们读书以及阅读也使人们的关系更疏远吗?
) m1 n+ L% k9 ]# H* Q- B反自由人:请对方辩友不要老缠在网络不网络,或者现实交流与不现实交流这个问题上吧。我们刚才几位辩友已经说了,网络上缺乏诚信的基础,人与人交往缺乏相互的信任,它使人们深怀戒心,多少网络中人有n个网上老婆外加m个网上情人,而且这个n跟m都大于等于三,那么这种“别问我是谁,请与我相爱”,这虚假真情难道让人更亲近吗?(掌声)
0 b6 X/ y' D5 e! ?6 ]! ^* a! \0 P正自由人:对方辩友,今天要使人与人增加信任感,第一步是不是要有一个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机会呢?而网络就是提供这一个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机会,让我们许许多多从不认识的人到认识的人,从没有交往到有交往,这就是整个亲近的过程。对方为什么就一定要看信任呢?要知道,信任的基础就是要有交往啊。
& ?% R9 H8 F  ]+ q6 E, p# z6 i反自由人:对方辩友连信任都不要了,我真不知道对方辩友要什么啊。(掌声)最后我十分欣赏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这里我只想说,该下网时就下网,清清静静好时光,企盼对方辩友能早日逃出网络的围城啊!谢谢大家!(掌声) " `. R. t) L+ Y- _! A2 Q
正自由人:对呀,该下网时就下网,今天我们没有说要每一个人都沉迷于网络。而且,沉迷并不是网络所带来的,对方自由人告诉我们,今天要使人与人更亲近,我们要有距离,我们要有交往过后才会有信任,这就是交往的基础。但对方辩友不要这基础,他只告诉我们,我们要马上信任,马上互相交心,但这和平常人交往的经验是有冲突的。“因为我们要信任,要深交,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交往的机会,但对方今天完全忽略这个机会,完全忽略要交往。要亲近的这个机会。因此。今天是更亲近的……(时间到)
" b2 e6 ~0 S4 K5 c7 S* f0 L' u- O1 ^! j" y# R; H
主席:感谢双方自由人载歌载语的对话,谢谢。(掌声)好了,下面进入辩论会更为精彩的自由辩论阶段,在自由辩论阶段,双方的一、二、三辩各有时间4分钟,首先有请正方提问,请。 4 Z/ k% A/ I  {* R

+ a& h! D* z, _3 m7 o8 t正方三辩:各位,如果书信也能促进人们的关系的话,那么为什么电子邮件就不能使人们的关系更亲近呢?
6 s8 ?' G8 X3 |6 I3 R2 f* u2 H反方二辩:请问对方,你愿意要你女朋友的一封电子邮件虚幻玫瑰呢,还是要你所爱的女朋友送来沾着汗渍的情书,一枝新鲜的玫瑰呢? + v( k' S# E  j( P2 |8 N6 e9 Z6 P& v
正方二辩:可是我可不能24小时都跟我的男朋友在一起呀,我要来北京辩论的话,就必须要跟他分开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我要和他交往的话,通过电子邮件更快速,更甜在心里哪。(掌声) # r; K1 c8 z2 T4 g/ |4 n+ j5 }
反方一辩:所以呀,电子邮件只是为你与你的男朋友交流提供了一种手段,但你最后还是要回到马来西亚与你的男朋友拥抱才感到亲近哪。(掌声) 3 h2 a' `' ]! r# G  K& z
正方一辩:今天我们没说过面对面的交谈不会让人更亲近,我们是说网络让人更亲近。因此对方也承认了通过网络上由于邮件的这样一种联系方式,我们的确可以和远在天边的人取得联系而更为亲近哪。
" v5 f. O5 B2 s6 b* e. u# p$ {反方二辩:所以今天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当地利用网络,现在事实摆在面前,在美国居然连自己的邻居都不认识,当你走出这幢公寓的大门时,看到的都是冰冷的眼光对着你,你感到什么样的亲近呢?
. H! @8 X: U0 q# e) R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要论证这个论点,首先就必须清清楚楚与大家交代,到底网络如何使我不想认识我的邻居,如果提不出实际理论,是不是说这个论点就没有了立论的基础架构呢?(掌声) $ Q( x) L$ ~; P- o
反方二辩:据调查机关调查,之所以他不认识邻居,就是因为他们在家中过多地与网络媒体为伴。 1 \5 U/ t( K0 ~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这样子说来,是不是有欠根据呀。美国圣地亚哥(圣迭戈)大学教授就告诉我们,人要有交往的心态,因为人要交朋友,对方却说因为网络使人不要交朋友,这些我方可不能相信哪。 ) {8 l# J; K2 `7 D) H# y8 w. x
反方三辩:互联网上尽可胡说,所以互联网成为胡粘网,在这样辩论真理的辩坛,请问对方辩友,我们哪位辩手说了要大家不交往朋友呢?还有,对方辩友刚才只说的是信息交流,等于感情交流吗? " ?8 L- v, F3 R* L3 e
正方一辩: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之间能够画上一个绝对分割号吗?我们知道有交流的信息,人们才能够交流感情啊!(掌声)
/ h3 W( _. R* T1 ^反方二辩:我们并没有说画上绝对的感情号,但是,请问你们的老母亲是希望你回家替她捶捶背,揉揉腰呢,还是更希望你偶尔给她一个电子邮件呢? 3 ]* T0 n& W6 q* O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要论正这个网络使人更疏远这个论点的话,那就首先请你论证给我看,今天我上网的时候,我从此这些天就留在北京,我不再回我的老家,不再给我的妈妈揉揉背,捶捶肩了,如果这样能够讲的话,那对方辩友更甚的论点才能成立呀!(掌声) 1 _; {/ \- r" o% ^$ H7 H' y
反方一辩:刚才我方已经一再讲明了,你最终还是要替你母亲揉揉肩,才能亲近哪。(掌声)
2 r4 ~, l5 U% {  R% W1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现在我跟我母亲相隔两地,通过网络我们将心比心地进行交流,向她报平安,这样也是网络让我拉近我跟我母亲之间的关系呀,按照对方辩友这样的说法,我可是要一辈子都要在家里,才能跟我母亲亲近哟。(掌声) $ R: Q. K) W- z4 l2 U/ I
反方三辩:难道网络真的能够将心比心吗?现在在香港和台湾发生多起网络非礼案件。对方辩友,当网络蹿出几条色狼的时候,恐怕这位窈窕淑女可自身难保哇!(掌声) 8 ]! [) W8 O: L( @1 Q
正方三辩:这点我方就似乎有点不大了解了,请问一下今天美国5万多个爸爸妈妈互缀,如何蹿出几条色狼来干扰这些父母呢?今天亚洲网上跨洲际的了解出现,请问又是如何让这些色狼匆匆蹿出来的呢?
5 h% v7 |- s! g- A# M反方二辩:但是中国互联网络中心调查显示,60%的家长都担心子女过分沉迷于网络,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另一方面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感情控制不住,做出一些很遗憾的事情。
/ c5 I; T6 m& H: b9 j$ |# q- P' m9 @. ^正方一辩:对方说用网际网络来联系,不能够让人将心比心,那么想请问对方同学,中国设立的爱线交流网络究竟如何能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疏远呢?(掌声)
# y% f# A7 e  \  x: @9 m; p* I反方二辩:爱线交流网络,我们并不认识这个网络,但是我们要看实际情况,有多少人在这个网上投入自己的爱心呢? * m! [+ R. [1 ~* f5 F
正方二辩:对方竟然说没有这个网络,请对方到网络上去查一查吧。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是不是一定要经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算是更亲近呢? ; h/ K( X# z4 O7 O' y
反方三辩:感情究竟发源于现实空间还是网络上?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我们在北京,北京是以四合院其乐融融的文化著称,但是北京零点公司的调查显示,现在北京有六成的人和自己的邻居只有点头之交。请问对方辩友,人类技术进步必然导致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吗?
" o( c: U$ S9 ^6 |正方二辩:这个点头之交是网络带来的吗?请论正。
5 B5 |. {- d2 G  A反方三辩:每一个时代者。有一个时代的背景。刚才主席还讲了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时代的工具是什么?是电脑哇,是网络啊!
/ S, z# `2 O0 g% J! m7 J' _正方二辩:以前也有人担心说,电话的出现会使人的关系更疏远,但是这个优虑有产生吗?请问这么个情况之下,网络又怎么会步上电话的后尘哪。
) S) }0 e; y6 a5 ?' R0 @反方一辩:电话只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手段,现在港澳很多人到了春节已经不去面对面的交流了,而是通过电话问候一声,这如何使人们更亲近呢?
! C# B! w; p% C9 Y  i( s3 |正方一辩:对方说了,电话是让人们交流的一种手段,因此今天我们说网络也是让人们交流的一种手段,我们可没鼓励对方的同学用了网络让你和你的家人亲近之后就不要回家了呀。(掌声)
/ p7 v% H5 b. r  a0 x反方三辩:连网络上一种现实空间里面的形体语言——拥抱,愤怒都无法在虚拟空间中使用,我不晓得对方辩友如何论正出了更加亲近。
( C5 G! A6 E3 h) x, P0 S正方二辩:我很希望能够跟我母亲拥抱,但是事实上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有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但是网络替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不感激网络的话,我感激谁呀?(掌声) ) o5 _1 r1 q6 I; J+ S0 ]
反方二辩:请不要老是陶醉在你个人的一些事情上,我们今天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学网络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请问对方,到底这些使人更加亲近的身体语言在网络上能不能够实现? : ~$ H5 X- p8 k" L/ F/ x4 i& U4 ?
正方一辩:对方刚才说要谈广大群众,那么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当华东水灾发生的时候,当印尼华人惨案发生的时候,你们能否认网络的使用让这些人与人之间更疏远了吗?(掌声) 4 w6 K1 V6 i/ I, I2 }8 u! t
反方一辩:确实,我们非常感谢网络为我们和印尼华侨之间加了一条纽带。但是如果我们常想与印尼华侨接触,拍拍他的肩膀,拥抱他一下,表示我的慰问,我如何做到呢? - |2 A1 t% D' h- ]0 n
正方三辩:只有拍拍肩膀才是更亲近吗?今天从毫不相识到相知相交,从漠不关心到相互关怀,这不是更亲近,难道是更疏远吗? (掌声)0 V; [- ]& K. z; m) j; f% k* D  j
反方三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太相识。连天涯沦落人都要到现实空间里面来相逢相知,请问对方辩友,你难道能够依赖网络建立一种感情吗? 9 G  F! M* y/ @8 ^0 D
正方二辩:那下个时代没有网络啊,对方辩友。现在这个时代有网络,我们能通过网络去帮助印尼华侨,虽然我没有办法用手拍拍他们,但是我的诚意他们是能够感受到的,这样的关系对方说要更疏远的话,肯定我感到非常伤心哪!(掌声) 3 c% f9 _( @; K" v' w7 ~6 U/ V( Q
反方二辩:按照对方理论,这么说来汽车取代了马车,交通工具变质了,那么父子关系也改善了。 4 C  a, p# }4 F$ X( l3 p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对方立论交通工具和网络到底有什么直接关系,我想我们都看不出来。但是我更看出来的就是今天残障儿父母俱乐部让父母在网上交换育儿心得,这种可是更亲近的表现。
$ ^6 B7 k/ C$ s/ H( j% [4 j+ c# w反方一辩:我方已经多次强调,那只是一种手段。对方辩友刚才说相知相交,你如何与他人成为知己呀,毕竟还是要面对面确定他呀,不然你怎么知道你的对面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呢。(掌声)   ?/ _7 ^" X' C
正方二辩:现在对方是不是就向我们承认了这个手段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呢?而人们也乐意用这个手段来帮助他们解决事实上时间、空间上所不能做到的呢? 反方三辩:拉近距离就等于使人们的心灵更加亲近了吗?对方辩友,怎么熟视无睹我方提出的论证观点呢。(时间到) ) u* _( Z) v3 g( y0 l! ~/ Q( I
反方一辩:那对方是否要告诉我们,只有你和你的家人远隔一方的时候,你和你的家人之间的亲情才是更亲近啊!(时间到)谢谢!
. t. I: w* P4 X; N, H, L* Q; l) L  J3 Z" O4 s3 _
主席:谢谢双方辩论员!(掌声)实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要想亲近或是要想疏远都会有多种方式,并不一定真正操纵键盘就能使天涯若比邻的人真正亲近起来,也不一定非要去给爸爸妈妈捶捶背、揉揉肩才能亲近起来。下面我们希望各路辩手在最后的时间当中能给我们的辩论展现更广阔的空间。下面要进入的是自由人的第二次发言时间。根据刚才发言用时,在下面的时间正方还有时间1分8秒。反方自由人还有时间是1分15秒。首先有请正方的自由人发言。
. H- K* t% k8 V' J& D# |正自由人:(掌声)对方刚才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他们竟然认为只有面对面和父母捶捶肩,按摩按摩才能够使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更亲近。但如果没有见面就不能够更亲近吗?书信是没有通过面对面来传达的,书信使人们更亲近呢还是更疏远呢?相信大家都会选择更亲近吧。对方又告诉我们网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不以为然的事情,比如犯罪、欺骗及xx情等等,但是要知道,这种种的问题和今天我们谈的辩题更疏远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对方井没有给我们论证这一点,就泛泛而谈地告诉我们,因为网络有人在犯罪,有人进入xx情网站,因此使人们更疏远。这是不能够成立的,对方又告诉我们今天有人沉迷于网络之上,因此网络使人更疏远。但是,许许多多的人也沉迷于其他种种活动,如下棋、钓鱼等等。对方该告诉我们下棋、钓鱼也使人更疏远了吗?不,这都是休闲活动。不能够论证您方更疏远,而且也不是网络所带来的。谢谢!(掌声) % P, n( q1 M/ [2 F( R0 W

$ G  p( b6 T$ c0 Z- }主席:感谢陈瑞华同学!下面有请反方的自由人王维成同学发言。
8 F8 m1 s* F$ h* }反自由人:对方辩友乐此不疲,反复论证的无非就是网络是远距离交流的工具,有其便捷的一面,但在网络上许多人热衷于与远在大边的人建立联系,却忽视了近在飓尺的亲情和友谊,冰冷的网络,虚拟的世界,这实在是水月镜花。难谓真情啊。家,原本是一个温情的场所,是家人、朋友和邻里交流感情的港湾,但自从有了电视和电脑网络这些媒体,家,逐渐成为一个疏离人的孤岛,法国人就曾经发起了一场反对电视和电脑网络的运动,他们提出每周至少戒网络媒体一到两次,因为这样可以增加亲朋好友交流的机会。对方辩友,网络的泛滥让家失去了其乐融融舐犊情深的那种天伦之乐,使恋人之间少了许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明月”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感觉。醒醒吧,对方辩友,为什么仅仅为了抓住一朵带刺的玫瑰,而放弃你身边满园的春色呢?谢谢大家!(掌声)
& g' T8 J( ^: ?. K
8 [7 x8 P5 k; T主席:下面要进入的环节是总结陈词,首先有请反方三辩吴飞同学总结反方观点,时间是3分钟。
# [/ f5 a6 r4 @) N/ Z* l# f# r( c" m( G3 E9 G
反方三辩:) S+ `# s* F, n2 T% Y% A( z
  首先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辩友的两个错误,其一,所谓的有外因必有正果。试问对方辩友,技术手段的进步难道真的能带给人们其乐融融的正果吗?汽车取代了马车,这只是一种技术手段的进步,但是它并没有改善父子关系呀,甚至连驾驶员和乘客的关系都没有改善。其二,觉之此事不公平,对方辩友反复强调,华人社区印尼华人的惨案,但是互联网上也有一种误炸中国大使馆的信息呀!请问对方辩友,你到底相信什么,你到底是只是靠信息来认识这个社会吗?
& I5 c" G' V3 u  我方认为网络使人们更加疏远,理由有三。第一,技术手段的进步,并不必然导致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因其民意,求其有分。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时代才能熔铸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当互联网络和高楼大厦把人们的距离拉得更近的时候,为什么我们更能偌感孤独的困惑呢?第二,依赖网络交流,忽视人际交流。企图以人机交流取代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使人们更加疏远。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又不沉溺于工具,在于人能够制定和遵守社会契约,惩恶扬善。当人们在孤立的电子城堡里,通过键盘向甚至咫尺之遥的亲朋好友发出一串串毫无热量与生命的电子化信息时,试问,人类失去的难道仅仅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现实交往本性吗?第三,人类自己的问题只能靠人自己去解决,人和人关系的亲近改善最终来源现实生活中人和人现实交流关系的改善,即使我们不能选择我们所生存的时代,但是我们可以恣意一个时代,改变一个时代,最终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有一个梦,在新世纪的一个清晨,当我们向度尽劫波的人类精神家园投去最后一瞥时,我们会重视让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伟大心脏而震撼的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从来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谢谢大家!(热烈的掌声)
8 [1 \6 d' }( @& z9 U6 }$ s
0 z: o( n# n7 @) Z: H& M主席:感谢吴飞同学!最后有请正方三辩胡渐彪同学总结陈词,时间也是3分钟。 # R2 ~0 C7 v6 l' ~) x; x* u
  K! f- s- t! r0 G$ ]* t( W0 S
正方三辩:6 s/ y' n. d& r- ?$ `" {2 N2 A5 j
  大家好!首先让我先针对对方辩友所犯下的几个错误加以纠正。第一,对方辩友的第一个论证是说,今天由于网络是人机交流,有了这个人机交流,人们必然忽略人面交流,因此使人更亲近。我想告诉各位,这个论点犯下两个基本错误。一是用网络难道真的忽略了人面交流吗?今天我在家也上网,难道您就能凭此论断说,从此我就隐居在室内,和电脑共在一起,我就不出来与人交往了吗?不,我一样和人交往,但是我从此用网络和全世界各地的人民有更多的交往。二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今天要非见面不可,人们的关系才会更亲近,那我就很不了解了,今天我写信给我家里人,请问一下我和家里人的关系是不是更疏远了呢?今天我们更知道的是网络是一种非见面的交流法,是一种心对心也可以交流的方法,为什么对方辩友拼命告诉我们只有面对面才叫做有交流呢。第二,对方辩友的第二个论点是说,由于网络上的人用匿名和人交往,因此这个使人们关系更疏远。这个论点我也感到非常奇怪,我和笔友交往,我用的是笔名,难道您就能凭此论断说,我和笔友的交往之间是越来越疏远了吗?第三,对方辩友的第三个论点告诉我们说,用网络者会有一点点的弊病出现,他们提出了xx情网站,他们提出了一些谣言,我方完全承认这一点。但是我想举一个例子请教大家,今天飞机也会有飞机失事,也会有动机这种流弊的出现,但是我们因为飞机有飞机失事,还有劫机事件,我们就论断说,飞机它不会使人更快到达目的地,因为,它有流弊,这样的逻辑推论能够成立吗?(掌声)
- C4 u% b* r9 r7 u6 n% i. ~  我方今天的论点是建立在一个更亲近的观念之上,更亲近是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在质方面,人们从漠不相识到现在相识相交,是更亲近;在量方面,从以前疏于交往到今天平民沟通,也是更亲近。下面我将从三个论点论证我方立场,第一,网际网络的出现,使人们打破国界隔阂,打破文化的这种樊篱,我们知道网络的遍布是纵横四海,不管你是在亚洲欧洲,你可以通过亚洲人环节,你可以通过欧洲联盟与举人交往,这种打破国界的隔阂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呢?第二,网络成功地唤起了人们相互援助、相互关心的心灵,印尼华侨惨遭屠宰事件,南斯拉夫科索沃惨遭轰炸事件,在网络上得到众人支持,就是一个铁证。第三,网络成功地打破了时间隔阂,今天不管你是身在远方,还是在地球的另一端,我可以通过网络和你瞬间交流。从以前疏于沟通到今大通过网络能够频频交往,这种关系如果不叫更亲近,是不是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叫做更疏远呢?谢谢!(掌声) * R6 v) X9 i, k4 H. p1 m
主席:感谢双方辩论员,他们的精彩表现给我们的辩论会开了一个好头。
发表于 2006-10-27 09: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使人更亲近/更疏远

本来不喜欢辩论的 最近喜欢上了  怎么没人看过这个吗  在这里面老是要用钱买啊  希望多看到点全场辩论赛辩词的
发表于 2006-10-27 21: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使人更亲近/更疏远

去查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这是那年的一个辩题-.-
发表于 2007-8-8 17: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使人更亲近/更疏远

哎,有没有不要钱就能看的啊
发表于 2012-4-16 07: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觉得这场比赛从总体上来讲很水,不过马大那边的立论还是很有水平的,反方明显想打感情牌,只是没有成功,尴了个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14 08:43 , Processed in 0.0542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