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67|回复: 0

辩题:【学习历史应不应该记住仇恨】 第八届 初赛H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3 13: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甲级联赛初赛H组第一场比赛
辩题:【学习历史应不应该记住仇恨】
正方:【饼子帮】队  上场队员:一辩:肖郁钧;二辩:韩静静; 三辩:王秋贺
反方:【金陵曲艺社】队  上场队员:一辩:张宇;二辩:王姬宁; 三辩:潘伊宁
评委:杨嘉琛、刘欣戎、蒋源
正方【饼子帮】辩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时代的命题要有时代的意义,具体到这个辩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仇恨的含义。历史中的什么事件可以被评价为仇恨呢?日军侵华战争对于中国人而言,可能很容易被评价为国仇家恨,但对于英国人而言则未必。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对犹太人来说可能容易被评价为仇恨,对其他人则不然。所以,所谓历史中的仇恨,一定是特定民族和背景之下的群体对特定历史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讲,历史仇恨就是历史事实,而记住历史仇恨,就是记住历史中对特定民族的人造成情感伤害的历史事件。仇恨是残酷的,那么,面对历史最残酷的一面,我们究竟是应该鼓起勇气,负重前行,还是选择健忘,换得一身自在?立足往昔与当下,放眼明天和未来,我方坚持认为,学习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仇恨理由有三:
首先,铭记仇恨则能使我们在内忧外患的现实情况下时刻自我警醒。有一句话叫做“暖风熏得游人醉,错把杭州作汴州”,这是为什么。不正是因为南宋的统治者沉溺在纸醉金迷中,忘记了“臣子恨,何时灭”,忘记了北方的人民依然在忍受铁蹄的蹂躏吗。所以南宋在苟延残喘百余年之后也只有魂断崖山。当我们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有没有为南宋感到可悲呢?所以,当今中国在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的局势,该不该记住仇恨,时刻警醒呢?
其次,铭记仇恨可以以史为鉴,避免屈辱历史的重演。记住仇恨不是只将苦难的历史印入脑海,它还要求我们认识学习仇恨,分析它从何而来。史学有一个分支,叫“情绪历史学”,研究的正是历史上情绪乃至于仇恨,他们的发展变化,从中窥测历史的脉络。而我们正是从侵华战争的国仇家恨中看到,法西斯带给了我们多大的苦难,所以我国才会以坚决的态度抵制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坚持不写的追求和平解决争端。
最后,铭记仇恨让我们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从而坚定今日对党和国家的信心。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反而对当今社会颇有微词,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记住白色恐怖,专制独裁带给我们的仇恨,又是为什么呢?正是我们看到过去反动势力三座大山和我们人民群众之间的血海深仇究竟有多深,我们才会看到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的恩情就有多么广大。可见,我们应该全面的看待历史,既看到历史当中的温情,也要记住仇恨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竖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驳论
谢谢主席
我方的第一次申论阐明了,仇恨是一种对特定历史事实的评价,所以,记住仇恨,也就是对那一段段造成伤害的历史事实的铭记。而学习历史,不正是要我们既能记住历史中的辉煌,吸取经验,又让我们记住历史中的仇恨,警惕教训吗?
今天我们达成的第一个共识,要理性对待仇恨。而对方辩友口中的理性就等于忘记。那么,是不是在对方辩友看来,我们今天要理性对待爱情,就意味着我们大家要忘记爱情,清心寡欲吗?所以,理性面对仇恨,其实不是要我们避而不看,而是要学会谅解、学会宽恕、学会释怀,但若是连仇恨都忘记了,这些又从何谈起呢?勃兰特如果忘了历史上德国人和波兰人的仇恨,他还会下跪吗?
我们达成的另一个共识是,要全面客观的对待历史。但对方对于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仇恨,却选择性健忘,所以对方辩友的历史到底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 对方辩友又说我们要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那我就更奇怪了,难道在对方辩友看来,仇恨不是源自于某个历史事件,而是我们凭空想出来的吗?
所以对方说来说去无非是,记住仇恨,可能导致仇恨的情绪。但是今天的辩题是什么呢?记住仇恨,不是让我们去仇恨,不是以仇恨去对待仇恨。我们记住的,是侵华战争带给我们民族巨大苦难的史实,至于今天仍有人因为这段历史而仇视日本人,那究竟是因为记住了历史的问题,还是记住了历史但不理性的问题?如果因为有人错误解读了历史就要忘记历史,那我们是不是过于因噎废食了呢?进一步讲,不正是因为对历史中的仇恨了解的不够全面和深刻,才会有了片面的曲解和误读吗?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全面地牢记历史中的仇恨带给我们的教训呢?
1、有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在对方辩友看来,商女是应该记住亡国恨,还是继续唱“后庭花”
2、(还有一句诗叫“臣子恨,何时灭”,在对方辩友看来,岳飞是应该记住灭国之恨呢,还是和南宋统治者一起纸醉金迷?
3、《白毛女》讲述了反动势力是如何压榨劳动人民的,请问,我们是应该记住这样的惨痛过往,避免走剥削的老路,还是应该好了伤疤忘了疼?
4、(所以对方辩友认为应该记住我方所说的一切,那这都不叫记住历史中的仇恨,那您认为记住了什么才叫记住历史中的仇恨呢?)
5、(所以今天我方说的,对方辩友都认为是苦难而非仇恨,那是不是历史中时没有仇恨的,不然,你举一个例子?)
5、据社科院09年调查显示,近8成青少年表示对日军侵华感到仇恨,而其中,有7成表示能够同时看到双方需要辩证地看待中日的敌对,请问,这是否说明,中国完全可以做到理性爱国?
7、过去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都能够优待俘虏,理性对待仇恨,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难道我们今天就做不到了吗?
8、如果不是记住并考虑到了历史上的民族仇恨,避免激化双方矛盾,邓小平缘何曾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对日政策?
9、今天日本右翼正在篡改史书,歪曲历史,如果我们忘记了那一段仇恨的历史,是不是要任由真相被埋葬呢?
自由辩小结:
谢谢
我方问了对方辩友那些惨痛的过往应不应该记住,对方辩友也承认了,但就是不承认这些是仇恨。Ok,我们今天说历史仇恨正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定性评价。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了,南京大屠杀如果不是国仇家恨,难道是大东亚共荣圈吗?地主恶霸剥削劳动人民如果不是阶级仇恨,那我们为什么要土地改革呢?
所以,今天把对方辩友偷换的概念还原成仇恨,那其实就是我方立场。
对方辩友在错误的理解之上,还犯了第二个错误,记住仇恨和去仇恨,难道是一码事吗,我们不忘历史的仇恨,不是然我们去仇恨他人,而是要我们学会从中汲取教训,学会警惕,懂得进取,走向包容。今天虽然我们看到依然有少数人存在着不理性对待仇恨的现象,但是,我们已经欣喜的发现,中国人能够做到正视仇恨。而从不理性到理性,不也正是一个民族走向进步的必经之路吗
谢谢主席,大家好:
细究对方辩友的观点,不难发现对方辩友其实是在唯心主义史观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对方辩友认为应该忘记仇恨,但对方辩友承认不应该忘记历史,所以历史中的仇恨可以脱离历史事实本身而存在。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侵华战争被中国人评价为历史中的仇恨时,我们就应该忘记侵华战争吗?显然是荒谬的,所以说仇恨就是我们对于历史的评价,铭记仇恨,铭记的是什么?是铭记历史中那些对我们造成伤害的历史事实,铭记仇恨所代表的那一段对于我们而言屈辱,苦难,对我们造成伤害的历史,并不是代表着我们就要去仇恨他人,铭记着这一段历史是为了使我们不再遭受那一段痛苦的经历,不让仇恨再次发生。如果按照您方的逻辑,铭记仇恨就是去仇恨他人,所以我们不该铭记。那么今天我们连教训都不该铭记,因为铭记了教训我们也会去教训他人。今天固然存在一些人没有正确看待历史,做出了错误的行为,诸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反日游行事件,但是,是不是因为有一部分人不能够正视历史,我们就要去忘掉历史?忘记侵华战争对于我们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呢?退一步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错误行为的存在,我们才更需要去铭记,铭记这些错误的行为对于我们造成的伤害,痛定思痛,使得这些错误的行为不再发生。
其实今天,对于那些给我们造成伤害的历史事实,诸如南京大屠杀,您认为它是仇恨也好,是苦难也罢,只要您能铭记,我们都接受,因为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得到经验与教训,指导我们前行。我们之所以铭记仇恨是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需要铭记我们的先辈在面对那一段历史时如何的不屈不挠,奋力前行,铭记我们曾经受到过战火深深的荼毒,铭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从历史的悲剧中反省自查,汲取经验和教训,让历史的悲剧在今天不在重演,让仇恨不再发生。正是因为我们同日本民众铭记了战争对我们的伤害,我们才会如此的珍视今天的和平,反对日本右翼的可恶行径。
仇恨作为历史留下的伤疤,永远地附着在我们身上,对于历史的伤疤我们应当选择铭记,因为历史的伤疤带来的不只有疼痛,还有顿悟和经验。相比疼痛我们更害怕遗忘,因为忘记了疼痛,悲剧还会重演。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学习历史应该铭记仇恨。

反方【金陵曲艺社】辩词:
    开宗明义,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仇恨则是指仇视愤恨,强烈的敌意。历史教育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们学习历史史实,而是使学生们学习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我方判断应不应该的标准是能否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历史。论证有三。
     首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记住仇恨对于我们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俗语有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记住仇恨,是为了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进行报复。而历史当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曾经有过的仇恨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新的关系不断建立并且处在变化当中。记住过去的仇恨无法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导致我们沉溺于记恨和复仇的心理当中而无法在国际关系或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学习历史时记住仇恨,对于我们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其次,当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加入仇恨时,我们就无法客观的去看待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历史教育的功能主要不是工具性的,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历史是对人类以往实践的一种总结和记录,它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全面、综合的价值理性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也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问,通过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所以,历史虽然不像一些实用学科那样,能够为学生直接提供某种物质财富或实用技术,但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帮助学生获得一种道德判断、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内在的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当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带入了仇恨,那么我们就做不到客观的去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我们在学习古代史时,我们发现奴隶制、封建制度压迫人民,很残忍。于是我们仇恨它,我们对这些制度抱有敌意。然后呢?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这段历史有什么帮助?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我们,也就无法从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经济生产方式等客观的角度去正确的理解它。从而指导我们的思想世界。
最后,我方并不是说不要去记住那些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悲痛,羞耻的历史,而是说,我们要尽量去淡化在学习这段历史时,所产生的仇恨。学习历史是为了让我们知兴衰荣辱,了解这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生存的法则。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利益冲突立场不同等矛盾确实可能会导致仇恨,但是,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在这个历史事件当中所揭示的规律,将之运用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当中,这才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所在。

超级联赛初赛H组第2场比赛
辩题:【学习历史应不应该记住仇恨】
正方:【特仑苏】队 上场队员:一辩:许书源;二辩:陈昀;三辩:赵若鋆
反方:【污妖群】队 上场队员:一辩:王玉;二辩:王冬蕾;三辩:唐晟骞
评委:赫英歌,何若灵,杨涵楸
正方【特仑苏】辩词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首先明确几个概念,首先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学习历史,不是宣传或者编写历史,所以要站在一个历史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其次,“仇恨是人们遇到对自身存亡带来危害的情况时,产生的本能性的厌恶或逃避行为,是一种初级的情绪”。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仇恨,指的是当我们看到历史上那些违背人性的暴行或者族群、国家或者个人在受到外在伤害时所能体会到的仇恨情绪。我方认为学习历史应该记住仇恨,理由如下:
第一,记住仇恨能够让我们体悟当事人的感情,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都有基本的共情能力,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看到历史上那些烧杀抢掠的反人类行为以及对我们家国民族的伤害时,我们也很容易会产生如同当时人产生的同样的仇恨情绪,这是一种本能性的反应。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记住这种情绪呢,是因为我们只有记住并理解了这种情绪,才能真正体悟很多历史人物的心境,才能够明白很多行为与事件的真正原因。好比说当我们体悟到对清军入关剃发易服戕害中华文化的仇恨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宁愿被屠城也拒不降清。如果我们不记住仇恨的话,那我们只会觉得这些人是螳臂当车的蠢人,从而无法对历史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教学中历史事件的模拟与还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对历史产生共情效应,从而更好的体悟当时人们的情绪与心境,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今天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学习的就是一部仇恨史,而是希望借此告诉大家学习历史过程中,同理心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仇恨,历史中所蕴含的诸多情绪,包括喜悦、感恩、愤怒、恐惧我们都要记住,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历史有全面的体悟,而不至于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认识当中。
第二,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记住仇恨能够发挥学习对于我们近日行为的指导意义。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学习历史,其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的掌握从而对现在的事物做出判断以及指导其发展。而我们通过记住仇恨得以明晰历史,把握历史脉络,从而能够对今天的行为有指导意义。比如犹太人对纳粹大屠杀的仇恨让他们时时保持警惕,防止纳粹思想死灰复燃;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杀戮的仇恨让现代的我们明白了民族之间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使我们知道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仇恨并不总是阴暗血腥的,它也会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帮助。

反方【污妖群】辩词
第一段申论:
问候在场各位
我方立场为学习历史不应该记住仇恨。仇恨是指由于受到伤害而产生的怨恨,学习历史是指人们通过历史资料了解过去的事。而在学习历史应不应该记住仇恨,则是指用什么样的观念立场来进行历史认知。
首先,仇恨产生于利害冲突的双方之间,我方不否认在遭受伤害时人会天然产生仇恨的情感,但是放在今天“学习历史”这一背景下讨论,却没有理由成为我们历史学习中的指导思想。以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为例,近八十年前,我们被日本侵略,尽管当时受伤害的人和侵略者大多已不在人世,可是今天,仍然有人以历史为名,对今天没有侵略行径的普通日本人怀有恨意。换句话说,我们虽不是直接受害者,但是却忘我的仇恨无辜者,这样的仇恨心理,从根源上是不正当的,它不是由于利害冲突产生的,而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表达。而在这种普遍的仇日心理下,继续在历史学习中,强调记住仇恨,无疑为极端情感的宣泄提供依据。
其次,行为和感情是分不开的,拥有什么样的感情认知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我方今天并不认为仇恨一定导致杀人放火,但也绝不会导致睦邻亲善的民族关系。这些行为小到普通民众在社交网络上的语言侮辱,大到政客对民众情绪的利用而发动战争。我们未必会因为仇恨违法乱纪,但是对待仇人却不吝惜落井下石,无论是国人在钓鱼岛事件中对日企的打砸,还是对日本大地震幸灾乐祸,或者历史上纳粹利用德国人的复仇心理发动二战,我们会发现强化历史仇恨绝不利于良好的未来发展。而仇恨真正的表现从来不仅仅是恨,仇恨的表达也绝不只是靠想。
最后我们要看到,记住仇恨给我们的历史学习带来了什么负面影响,历史学历应当是通过对史料的了解,正确看待过去发生的事。可“记住仇恨”这一先入为主的导向,却让普通的历史学习者失去了自主判断是非的机会,当人们不再是以史料得出结论,而是先定下“我们有仇的结论”,我们就会去寻找史料证明自己的立场,历史学习本身失去了客观性,我们距离完整的真相也将越来越远。
综上。
第二段申论:
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我方从不否认大家看到杀人放火战争侵略的史实会产生负面情绪,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认识,绝非证明学习历史必然伴随仇恨。因为这种负面情绪,不是来源于我们利害冲突,而是因为我们具有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文明的现代人,看到屠杀愤慨,看到战争心痛,这是最正常情感反应,而不是对谁有恨。我们看到一个抢劫犯,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该对此感到愤慨,却绝对没有一个人跟犯人有仇,或者因为仇恨才谴责犯人。今天不应当把正常道德观对恶行的谴责,定义为仇恨。如果学习历史必然带有仇恨,那首先就不存在应不应该记住这个命题,学习历史就等于学习仇恨,正方天然成立。
仇恨作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产生在直接对立的两方之间,简单来说,我们会对自己父亲受到的伤害怀有强烈的仇恨,但是却很难对父亲的爷爷的经历感同身受,这位老人在我出生前就去世,尽管他饱受侵略者的压迫,我却无法跟他一样怀有强烈愤恨,而这位老人所经历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想要从他人经历中体验仇恨,必须以情感作为连接,简单来说,只有我们跟遭遇不幸的人有情感关联,才有可能产生仇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23:30 , Processed in 0.0497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