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a_campanella 于 2015-8-6 13:16 编辑
甲级联赛复赛G组比赛
辩题:【在处理现实问题中,我们更应该莫与人辩/要与人辩】
正方:【萌主和她的朋友们】 上场队员:一辩:杨程翔;二辩:陈静远; 三辩:刘华夏
反方:【蹦沙卡啦卡】 上场队员:一辩:邢慧琳 ;二辩:熊晓玥; 三辩:王榕蔚
评委:何有恒 王世强 刘浩然
正方【萌主和她的朋友们】辩词: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在场各位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处理现实问题,我们更应该莫与人辩。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分歧矛盾的双方,而双方都希望解决问题的时候,辩与不辩的问题便摆在眼前,那辩又该如何定义呢?我方认为辩是双方在各有自己的观点看法的时候,通过语言交锋努力使对方赞同自己看法的行为。在这里辩要与陈述,无语言交锋的交流区分开。(语言交锋理解为肯定自己,否定对方) 对于分歧矛盾的双方,辩的出发点,是以理性的交流向他人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目的是澄清思想,争辩是非,解决问题。从初衷来看,辩的双方追求共同解决问题的目标,但是由于分歧存在,双方很难以客观的角度不带偏见理解对方的观点,又由于矛盾的存在,双方在辩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带负面情绪的交流,所以,用辩处理问题就有了极大的可能使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恶化。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在批判老教授不愿接受新思想的时候,甚至在公开发表的文章用了老顽固,不通气等攻击性的语言。由此可见,即使是文化素质极高的学问家,也无法避免在辩中出现不尊重与不理性,就更不用说泛泛众人了。 在辩刚开始的时候,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的,而问题的解决要求至少一方认识到自己是错的。人类行为学上讲到,正常人在辩的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维护自己的观点,再加上双方本身就存在矛盾,辩就使得问题更容易向不好的方向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况且分歧双方的矛盾有大小之分,当矛盾大到双方无法面对面交流,所有的话语都是语言攻击的时候,辩又能如何解决问题呢?当辩使得问题的解决向不好的趋势发展时,又要不要继续用辩来解决问题呢?请对方辩友在申论中给与答复,我的第一轮申论结束,谢谢! 通过之前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辩不能很好的处理问题的原因有二,第一:分歧存在的情况下,双方对对方观点甚至是对方的不尊重的情况很难被避免;第二:矛盾存在的情况下,情绪化不理性的语言很难在辩的过程中避免。今天,我方提出一种第三方介入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法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矛盾双方一旦站在法庭之上,他们的义务就只剩下了向法官阐述事实,之后法官通过法律条文对事件进行裁判。所有的不尊重与不理性全都止步于法庭,法官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对案件给出合理的裁决。在此过程中没有了语言交锋,即不再是辩。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所谓的第三方无处不在,作为消费者与企业发生矛盾,消费者协会会帮你处理;就算是与邻居就领地发生了矛盾,也有物业保安可以帮忙协调。在第三方的介入下,我们情绪化的语言在协调人的传递下变得合情合理,不尊重的感觉也在对第三方的陈述过程中被淡化。双方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诉诸于第三方,并由第三方传递,不会再有语言交锋,同时语言交锋中的不尊重与不理性也被避免。
其实今天我方只是在强调两点:尊重和理性。我国国人的素质在匿名网络平台可见一斑,对他人的诋毁,谩骂随处可见,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连最起码的尊重的做不到。今天我方也不是想要推广第三方介入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希望你我在没有第三方的存在时,仍然能尊重对方的看法,愿意接收对方的思想,收起情绪化的的语言,用理性的方式与人交流。至少不要让夹带着不尊重与不理性的辩成为解决问题的主流。人类由蛮荒到文明收起了肢体暴力,由文明向更加和谐的社会发展则需要我们收起言语中的不理性与不尊重。 反方【蹦沙卡啦卡】 辩词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社交的世界里,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因而意见分歧也是随处可见。不论是寝室的相处,家庭的讨论还是工作中的各种交流,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就会产生各种现实问题。而我们讨论今天的辩题,是建立在双方都希望解决,希望处理当前问题的基础之上,而莫与人辩和要与人辩则是两种达成最终目的的手段。“要与人辩”指用语言与对方交流、沟通,在现实问题的分歧中及时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向对方解释自己的理由,分析问题利弊,为自己辩护,希冀达到一致的方向。而“莫与人辩”则是采取问题出现后,不争辩不解释的态度,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行动等,来处理现实问题。举个例子来讲,寝室的关灯时间上出现了分歧,你的舍友们想12点关灯,可是你却觉得太晚,此时的你如果选择“要与人辩”,那么你将和你的舍友提出你的意见,你可能会分析利弊,尽可能地说服你的舍友们。如果你选择“莫与人辩”,你可能要忍气吞声,11点的时候带着眼罩和郁闷的心情入睡,或者在11点的时候直接冲过去把灯关了也是一种“莫与人辩“的手段。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一个“辩”字不代表无休止的争吵,“要与人辩”也绝对不是非得争个是非对错,胡搅蛮缠,而是勇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据理力争。 其实当被问到这个辩题时,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会是,要视情况而定啊,看这件事这个人值不值得我去争辩,争辩了有没有用。但是当我们举了几个特殊的例子并试图把它们推广到一般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处理现实问题往往需要下面四个步骤:充分地了解现状、找到症结所在、提出并比较方案、最后实施。这四个环节都没有出错,问题才能被圆满地解决,不留下什么后遗症。 我方的观点是,要与人辩更有利于处理现实问题,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一,要与人辩可以更高效地处理现实问题。首先,“与人辩”本身表明发现问题,表达观点并想处理问题的积极态度,并不是一味地听从安排,任人摆布。其次,在“与人辩”的过程中,言明自己的立场以及理由能更快速地使双方充分了解现状并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所在。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现实问题中,由于双方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自己的观点,所以莫与人辩难免出现不理解别人,不会换位思考的“当局者迷”的情况,以至于双方无法充分地了解对方乃至整个事件的情况。而与人辩能够及时的让对方了解你的看法,明白你的原因和及时交流他的感想,从而双方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思考解决方案。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用行动说话,但是却远不如语言沟通来得直接,更何况每个人的行为方式不同,能否被正确理解也是一个未知数。比如,你的老板认为你的方案不合格,让你推翻重写。这个时候你辛辛苦苦写的企划案就这么被抛弃了,自然是极不情愿的,而若不与之辩,双方无法深入交流感想,就极容易造成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不理解和矛盾。而此时若与人辩一方面你可以将你方案的亮点展示给老板,力求在原稿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而另一方面你的上司也会明白原方案的好处和你的用心。积极的态度能使问题的处理向更正面的方向发展,而与人辩的解决方式能使双方更深入交流从而能更有效的处理现实问题。 第二,要与人辩避免了由于说不清道不明带来的误会。“莫与人辩”对问题的解决更多的只停留在当前,为了谋求方便,而不理不睬,选择妥协,试图让时间来治愈一切,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殊不知平静的海面下方实则波涛暗涌。现有问题处理的不彻底,很有可能将小问题变成大矛盾,在日后爆发更激烈的争吵。处理现实问题时,由于一方的不愿辩驳,对方不能及时地发现意见分歧从而解决,或者在不完全了解现状的时候就做出了决定。久而久之,你的内心积压了越来越多的忍让和不满等负面情绪,你很苦恼为什么没有人理解你,没有人考虑你的感受,但事实却是你选择了“莫与人辩”这个不恰当的方式,选择了被人忽略。
诚然,“与人辩”的结果可能不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但双方各让一步也可以是圆满的结局;也许您方会说,“争辩”在亲情,爱情,友情面前是那么的无情与无奈,但是我方却认为,“要与人辩”恰恰是解决问题、维护人际关系的底线。 甲级联赛复赛H组比赛
辩题:【在处理现实问题中,我们更应该莫与人辩/要与人辩】
正方:【金陵曲艺社】 上场队员:一辩:潘琳;二辩:岑鹭雅; 三辩:王其其
反方:【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上场队员:一辩:蒙诗婕 ;二辩:方佳敏; 三辩:孙佳慧
评委:何有恒 王世强 刘浩然
正方【金陵曲艺社】辩词:
谢谢主席,今天题目给定了一个范围叫,处理现实问题,这就明确了讨论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能出现的大事小情。而辩区别于简单的聊天交流,或许形式多样,但它有自己思维方式。不论什么形式,辩的前提都是有立场分歧的,需要人们尽量理性客观。那对于绝大多数人在选择的时候,是尽量莫与人辩,还是更应该与人辩,需要看在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是否能发挥真正作用有效从而促进问题的合理解决。
首先,现实生活中的辩很容易变质。现实问题区别于辩论赛场,现实生活中,辩的双方可能是任何人,他们可能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专业的知识、可能经常感情用事,人们的观点并非未必有客观科学的资料支撑,很多时候我们试图让大家理解接受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立场,但这些经验之谈往往不客观,我们可以凭经验过好自己的生活,但它未必适合别人。而辩的性质决定了双方都希望能说服彼此,这很容易激起人们的胜负欲,这时候,所谓的辩很容易从讲道理,变成讲自己的道理,甚至演变成争吵和大打出手。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保持尽可能的理性客观,所以处理现实问题完全不同于辩论赛场的你来我往,这时候的辩很难保持其本质意义。
辩论和现实生活的属性是有矛盾之处的,辩论要求有理有据,需要理性思考,摆事实讲道理,对事不对人,而现实问题却常常讲究感情,生活中往往琐事居多,很多时候不是分出对错或争出高下就算解决问题的,我们要考虑彼此的感情和关系。比如,我们经常会因为同一件事和父母发生争论,因为即使我们这次说服了父母,下次他们还是会以他们的角度来教育你,因为这是他们关心我们的一种方式。即使他们心里知道我们长大了,但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把我们当孩子看,而我们看似有理有据的辩驳很多时候会让他们不知所措甚至感到难过。同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就像男生常挂在嘴边的:不要跟你女朋友讲道理。就像朋友生气了先跟着他声讨欺负她的人几句……所以,生活中常常对人不对事,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没法上纲上线,因为很多时候没有对错优劣之分,大家只是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看法而已,而辩很容易让我们觉得对方是在不认同自己、否定自己,这时候越辩很容易伤感情。
我们生活中确实需要辩证的思考、换位看待问题,但与人辩和自己思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和心情。所以,莫与人辩有时候会让我们看起来更宽容一些,现在的生活中总是在倡导个性,人们也往往容易忽略莫与人辩所代表的一份理解和修养。
超级联赛复赛G组比赛
辩题:【在处理现实问题中,我们更应该莫与人辩/要与人辩】 正方:【猫本的外冷内骚队】队 上场队员:一辩:赛娜;二辩:乡汶翰; 三辩:季彦超 反方:【石破天惊逗秋雨队】队 上场队员:一辩:罗倩;二辩:李珊珊; 三辩:邱宇 评委:张书帏,王铭伦,耿方至 正方【猫本的外冷内骚队】辩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和观众大家好,对于今天的辩题,在处理现实事务中,我们是否应该与人辩论,我方的立场是莫与人辩
首先,我们来看定义。现实问题,就是指发生在我们周遭,时时会面对的问题。通常是当有一定矛盾产生时,我们才需要处理。比如当利益发生冲突,感情发生纠葛,又或者意见发生不合等等。
而辩就是辩论。即双方试图把对方说服指并始终捍卫自己的立场。所以辩论与讨论通常有2个不同的本质;一:更多语言上的反驳;二:更难以放弃自己的立场,即妥协。(而讨论则更加包容并容易妥协自己的立场。)
而我方的比较标准,则是当双方的观点不同时,与对方辩论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基于以下两点,我方认为当双方解决方式不一致时,我们应该讨论或需求其他方式解决,而非辩论
团队合作和高效需要的是包容,而辩论的本质是对立场的更加坚守到最后一秒,心态的不同,因此更少包容,两周
뒤寧, 在处理急迫或棘手事务时,辩论通常会导致效率低下,阻碍问题的解决
现在的工作环境讲究的是团队合作,互相倾听并包容不同见解。而辩论的加入,往往双方坚守自己的立场到最后一秒,这其实会使解决问题的效率不断降低。现实的例子就有很多。曾被誉为“乔布斯接班人”的斯科特 福斯托尔在美国苹果公司工作长达15年,却终在2012被解雇。究其原因,是因为斯科特凡事都喜欢争辩,于是在处理问题中总是坚持立场并经常与技术部门争执不下。拖慢了ios6移动系统中的整个地图服务漏洞修补的进程,使该软件在还未成熟就被推出并导致苹果公司近亿美元的损失。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求同存异地思考和讨论,而不是辩论,前者可以使解决问题的效率最大化。
第二,辩论还会恶化事态,将已有的不和放大而造成更多伤害。亲朋好友之间总是难免遇到不和。很多时候,问题不是非黑即白,没有绝对的对错。比如中医和西医,粤菜和鲁菜。有些时候情侣之间的拌嘴可能只是女方的小撒娇,需要男方容忍,又或者男方的自尊心,需要女方体谅。生活当中,价值观和生活习俗也会造成很多不和。比如在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区,像云南/内蒙古/宁夏,一片区域里十几个民族在一起生活。大家都知道彼此的生活习惯存在矛盾,但采取的是包容和搁置争议的方式,而不是一有矛盾就用辩论去解决。这使得这些地区的人们能够和谐共处。可见,面对价值观/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明显不同,还用辩论的方式去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无非是把问题闹大,将事态恶化。
反方【石破天惊逗秋雨队】辩词: 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在处理现实问题中,我们更应该要与人辩。现实问题是指可以被我们感知的客观存在的问题,处理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精神物质的需求,辩是指运用理性逻辑和不同的人进行信息传递,更应该要与人辩的标准是人与人之间互动是采取哪种方式更能达到目的。我方论点有以下三个关键词:效益,风险,公平 一,与人辩效益更高。首先是它具有长期性,逻辑和理性能形成一种规则,伟人的逻辑思考方式可以被记载流传为后人所用,而权力人情武力等解决方式都容易随个体消失而失去作用。其次,它具有提升性,当社会将与人辩这一种方式推广,其实意味着这个社会是朝着更理性,更文明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大众趋于理想的社会常态。再者是真实性,人类社会从武力权利的独裁决策进化到用逻辑理性的拐杖解决问题,辩论的逻辑理性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事实的本身,让这个世界更清楚,更真实。 二,与人辩的风险较小。相较于采用诸如武力,权利,人际,感情等其他解决方式更能被人接受,是因为好比今天我们打比赛,辩论的成本只是动一下脑子,而如果论打架定胜负,打架的成本有可能是我们的生命,辩论输了我大可卷铺盖走人,打架输了我身体会受伤甚至性命都会受到威胁,当然双方的感情在经历拳打脚踢之后也会遭到破坏,所以当大部分的人更倾向于采用莫与人辩的方式处理现实问题,其实这是个充满暴力和无理的世界,它是很可怕的. 三,选择与人辩更公平。采用与人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第三方的约束,就好比法庭中有陪审团,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每一次的辩都能够让己方胜诉,但是我们都能够有坐下来有条理的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完成对自己无罪或对他人控诉的初衷,而不是因为我爸是李刚所以我就可以无罪,强弱势是可以被均衡的,因此采用辩的方式是也相对公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