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65|回复: 11

评评“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的辩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 10: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6’中国名校赛辩稿纪实
辩题“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
正方:北京科技大学
反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主张信息时代仍需读书破万卷,《辞海》上说,书是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读书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而且是人的一生获取知识社会体系,思想体系的漫长过程。杜老先生一句“读书破万卷”更昭示着人类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当今的社会正昂首阔步迈向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是指除各种生产资源、自然工具外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影响着社会生活。信息时代的首要特点是信息量大、更新快,而且知识问题急剧增加。比起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来说,信息时代对一个人的素质和知识底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兴起,要求人类的知识结构不只是点和线,更是面和体。所以信息时代仍需“读书破万卷”。此外信息时代借助电子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先进的手段,使信息传递迅速、接受方便,为读书破万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的工具,而不是为不读书少读书提供借口,人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上畅游世界图书馆。千百年来,从龟甲兽骨到今天的电子书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今天读书破万卷必将使人类沿着这个阶梯厚积薄发,去驾驭去推动去超越信息时代,构筑新世纪的伊甸园!
谢谢大家!
主席:谢谢正方一辩,下面请反方一辩发言。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刚才正方一辩同学亲切的陈词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是如何的正确有效,那么就让我们和观众们一起用历史的事实来检验一下。不可否认吧,即便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农业时代,读书破万卷所能培养的也只能是那些极少数脱离物质生产,埋头苦读万卷书以求自己成为百科全书的大师们。但对方同学,这种封闭的、个体的求知方式和培养人才的途径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比,与其说是大大落后,不如说是格格不入。其实人类对“读书破万卷”的认识也是一个从完全接受到部分补充,一直到不断置疑的过程。起先,人们将读书破万卷视为真理,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一语不能卷,万卷全是虚”。于是才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醒悟。“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躬行万里就是要走出封闭,就是要知行合一。然而这种个体性的“读书破万卷”并没有因为这次的补充而能避免人们对它的继续挑战。随着群体交流,学知互换意识提高,我们又知道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十年书啊,对方辩友,3600多个日日夜夜节约了!“请君莫唱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虽然我们的前人因为时代条件限制,一时找不到取代读书破万卷的求知新途径,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中国这个巨人的一只脚已迈入信息时代的门槛时,机会向我们展现了。电脑、网络、图像、音频、卫星远程传送、信息高速公路,声、光、像、立体多媒体等等精彩纷呈、目不暇接,站在理性知识的高峰,审视历史长河的变迁,我们有理由勇敢地说,信息时代无需读书破万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主席:正方二辩同学请。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要说的是读书破卷绝对不等于死读书,反方一再强调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看来反方对于什么是体系、什么是书,什么是读书实在是概念混淆,还是让我来解释一下吧。何为体系?数据、公式、文字、符号不是体系,学科原理、篇章著作才是体系。何为书?图片、纸张、软盘硬盘不是书,但当它们记载下知识体系、思想体系时就是书。何为读书?看图、看字、上机、联网不是读书,但通过看图、看字、上机、联网,获得体系化思想时就是读书,。我方认为,信息时代仍需“读书破万卷”。众所周知,读书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人脑不同于电脑,它承载的绝不是一条条零散的信息,它更需要条理化、逻辑化的体系思想。只有大量读书,才能给人类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使人的思想不再是枝枝叶叶,而一棵完美的树。若干年后,我们或许会忘掉某些公式、某些概念,然而,读书使人获得的思想,精神却溶入,永不褪色!试问还用哪一条途径能有如此刻铭心之魔力?即便到了信息时代,书的材料由纸张变成了光盘,由传统的印刷变成了简单的拷贝,但是读书这种获取体系的方式仍万古长青!蓦然回首,沧海桑田,人类在前行的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的文明,如何利用前人的成果推动信息时代的进步,完全有赖于我们能否将昔日的智慧真正化为己有。没有继承就没有发扬,只有广读博学,读书破万卷,人类才能得以站在巨人的肩上,更上一层楼!
谢谢!
主席:感谢正方二辩同学,下面请反方二辩同学发言。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听了刚才对方同学的发言,我深深地为对方同学那种执着地追求知识的精神而感动。今天,我们和对方同学一样地渴求知识,然而求知的目的何在,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无论怎样求知,都必须适应这个目的。我方同学认为信息时代无需通过读书破万卷的形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总量已早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金库了,面对信息量的骤增、知识量的爆炸,对方同学如何去选择呀?还有,读书破万卷的方式能行吗?人脑因为生理的原因,其记忆、储存、提取、容纳的程度总是有限,面对信息量的大规模流动与更新,对方同学如果说过去还能够通过读遍书而成为一个“通才”,那么,今天如果想通过读万卷书而成为一个通才行吗?时代要求我们打破这种读书破万卷的农业社会,田园文明的知识方式了。先知是痛苦的,然而以为无知识不知现实就可以瞒天过海,那岂不更是自欺欺人吗?
第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读书破万卷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和发展社会显得更不经济、更无效率。信息时代,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发展,如何实现对时间的最优配置,是信息时代发展社会的首要任务。我方认为,今天电脑的运用,网络的普及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为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最大量的知识,因此,对方同学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恐怕随对方同学成为年迈老翁的同时,而你所得的知识已成为昨日黄花了呀!一边是“读书破万卷”的事倍而功半,一边是现代科学的事半功倍;一边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辛苦与汗水,一边是网络科学的精彩与纷呈。何去何从?难道对方同学还不明白吗?还要用陈旧的观点去改造社会、建设新时代吗?
请对方同学三思而后行呀!
主席:再次要求发言针对性,接下来请正方三辩同学发言。
正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先指出反方一、二辩同学的几点错误:第一,对方说在网络上学习系统知识不是在读书,
请问这是在干什么呢?在网络上学习只是知识的载体改变了形式,以最初竹简、丝帛、纸张
直到以后的网络只是书的载体改变了。
第二,对方说信息时代时间不允许,效率不高,那我告诉你们,事情恰恰相反,正因为电脑的出现,为我们读书破万卷创造了一定的可能性。
第三,以社会分工精细之后就意味着少读书,这是什么逻辑呢?社会分工的精细恰恰要求我们精掌握----“破”呀!本世纪2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标志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水平日新月异,除了各种自然资源、生产工具外,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已经影响了社会的运转。读书就真的“前尘往事成云烟”了吗?当然不是。当今美国、德国的信息化程度举目可见,但是他们却是全世界读书册本量占第一、第二位的国家。尤其在德国,读书处处可见,读者芸芸千万。面对现实,对方还要对伟大的书籍高唱一首“我和你吻别,在狂乱的夜里”吗?其次,书籍不仅仅给人以感性的认识,更多的是给人以理性的思考空间。让人去感受、去体会信息时代我们要了解李白的浪漫、体会柳永的感伤、感受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凄婉,去深思红岩烈士的艰辛和苦难。不读书你有何它法呢?其实,信息时代仍需要读书破万卷,原因很简单,因为书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阶梯,而且永远是这样!
谢谢大家!
主席:感谢正方三辩同学,再请反方三辩同学发言。
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从未否认读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是否今天我们的辩题就要改成“信息时代是否需要读书”了呢?我想,没有这个必要吧。针对于此,我方提出我们的观点,我方认为信息时代应该求知用新途。何为求知?求知,一是知晓,二是含括读书在内的对信息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用新途是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手段来达到读书破万卷而远不能达到的目的。对此,我方论证如下:第一,求知用新途是高效经济的思维模式,在浩渺的知识海洋中,无论你想得到龙虾还是鲜贝,首先,你要先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其次,你还要找到合适的捕捞工具,否则的话,你只能“望洋兴叹”了。而求知用新途是最具前沿意识的思维模式,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必须掌握最先进的科研思想、学术动态,加入信息高速公路,一份电子邮件您就可以和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展开学术交流,触摸到最前沿的思想脉络,而靠读书破万卷这张旧船票早已不上信息时代这艘新客船了!第三,求知用新途是开放的、全方位的求知模式,在信息时代,新的知识结构将各个门类的知识互相联系,形成众多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读书早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呀!因此,我方认为“读书破万卷在信息时代是不必要的”。谢谢大家!
主席:感谢双方辩手的发言,全面阐述部分到这是就全部结束了。下面进行轮流问答部分。正反方同学分别向对方问两组问题,每组问题包括三个提问。必须针对问题进行回答。这是一个新增部分,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辩论赛真正的对抗性,请辩手在听到我发出“请提问”,“请回答”的指示之后再提问或回答。好,下面我们开始。首先我请正方先向反方提出第一个问题。
正方四辩:刚才对方同学告诉我们求知用新途,可不管是新锄、旧锄,它都是一把锄头,同样,知识的载体变了,可它还是知识,还是书呀!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信息时代如果不通过读破万卷,那么获取知识,提高素质能力的方式又是什么呢?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问我们用什么方式,那么我来告诉大家,如果仅仅用读书,那么也许你们是条理性的,但如果你们用了信息时代为你们提供的多种途径的读书方式,你们不仅是条理性获取知识,而且还是科学性、有序性,而且还能培养你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方同学,两者相比,谁优谁劣,一下便知了。谢谢。(掌声)
主席:请正方同学反驳并追问。
正方三辩:反方一辩其实没有回答我方问题,而逃避了问题。反方一辩说“多种读书方式”,那归根到底不还是要读书嘛。而且,对方辩友否认书的定义,那我告诉您,书以最初的龟甲兽到简到丝帛再到白纸黑字,到信息时代的电脑网络,只是载体形式变了,但记载传播知识的功能和本质并没变。在电脑上学习不是读书,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我们今天所说的电子书籍究竟指的是什么?
主席:好,提问完毕,请反方同学回答。
反方四辩:首先,要告诉正方同学,电脑的用途可不仅仅是用来读书呀!我想回答的是信息时代需要分子模拟,需要让画在纸上的立体几何转动起来,需要把“两只黄鹂鸣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用清新流畅的画面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运用那种“读书破万卷”的方式您能做得到吗?这就是我方的回答。谢谢。
主席:回答完毕,请正方同学反驳并追问。
正方一辩:反方同学又回避了我方问题。实际上我方问的是电子书籍究竟是什么呀?而反方并没有正面回答。其次,对方同学片面夸大了图像的作用,那么我想对方有学法律的同学,你们如何用图像来表示一下什么是刑法,什么是民法,它们有什么区别呀实际上对方同学不过在反反复复地说白马非马、电子书籍不是书,好,对方辩友不过是想把信息时代应该存放在书里的知识存放在别的地方,那么我告诉你,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在把所有书籍存放在光盘上,这些正是信息时代一切知识的基石,那么这些书要不要读,要不要破呢?请问对方同学是不是要再来一次焚书啊?
主席:提问完毕,请反方回答。
反方三辩:对方同学问如何用图像来表现民法和刑法,众所周知,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利用模拟法庭就可以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法律最具有的特征。那么,请问这个时候我们来区分刑法和民法是不是更加形象呢?其次,对方同学一再说我们否认读书。可我们从未否认过读书,我们不该的是读书破万卷呀,用一个读书的概念来偷换今天“读书破万卷”的辩题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谢谢!(掌声)
主席:好。第一轮问答结束,下面进行第二轮问答。由反方辩手开始提问。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应该知道,北大一名女生曾经铊中毒,当时所表现的症状即让人对病因无从知晓,许多读书破万卷的专家都束手无策。最终还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从世界各地传来的信息解决了问题。请问对方辩友,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女大学生,你们所谓的求知精神起了什么作用呢?
主席:提问完毕,请回答。
正方四辩:那我想告诉对方辩友,这位女大学生锭中毒在网络上查寻世界各地众多的医学专家,这些医学专家哪个不是读书破万卷呢?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面对女大学生的病危情况用读书破万卷如何解决,那么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读书破万卷,医学知识如此发达,这些医学问题还不是迎刃而解吗?
主席:回答完毕,请反方追问。
反方一辩:对方同学绕来绕去,但始终没告诉我们这个精神到底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估且承认网络那边的人是读书破万卷的人,那好,问题来了,请听清楚,为什么一边是兼承中国传统----读书破万卷文化,读书破万卷医书的人找不到病因,一边却是通过学者交流、网络互相交流的人去解决了问题。我要告诉对方同学,在未来的信息时代,不仅是要专家交流,我们还要发展到信息共享。请问对待这种情况,对方做何解释?
主席:提问完毕,请正方同学回答。
正方一辩:对方同学实在是对软盘网络知之甚少,软盘网络实际是什么?它只不过是纸的演化物而已,它们上面可以记载各种东西,但它们上面可以记载的是体系化的思想,这就是书呀!当我们通过网络来学习任何一种知识,获取任何一类信息,而这些知识信息是体系化时,这难道不是在翻看我们现代社会的电子书籍吗?对方同学说求知用新途,对,读书用电脑。谢谢。
主席:回答完毕,请反方继续追问。
反方一辩:还是没听清楚对方同学的精神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那我们再看一下,刚才对方同学说,没用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大家都没有读书破万卷,对方同学难道认为那些躬渊于医坛的都是没有读书破万卷之人吗?那未免太伤人心了吧!而且就算让我承认他们确实没有读书破万卷,请对方同学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妙手神医们都不读书破万卷,是他们不愿意读呢,还是读书破万卷在信息社会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呢?
主席:好,请正方回答。
正方一辩:首先指出对方一个错误,读书破万卷难道仅仅是一个精神吗?能够用精神这个词来涵盖吗?而且我要告诉对方辩友,为什么那些医学专家在暂时的情况下没有解决这些困难呢?因为对人类来说,认识毕竟有限呀,而没有探索的社会,那么无知的区域却是无限的。所以不只是现在读书破万卷,更是应把握这些知识去对未来无限世界探索和追求,才能解决现在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呀!
主席:第二轮问答结束了,下面进行第三轮问答,由正方同学开始。
正方一辩:自古以来,读书一直是人们不断进取的主要途径,请问对方辩友,从有文字的那一天开始,到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读书到底有什么功用呢?
主席:请回答。
反方四辩:对方又偷换了概念,我们说的是读书破万卷。我们从来没有反对读书呀!对方同学,我要告诉您的是知识不仅来自个体阅读,更来自群体阅读,不仅来自书本,更来自实践,这就是我方对读书破万卷的理解。
主席:请正方同学提第二个问题。
正方二辩:对方同学又逃避我方问题,并没有答出读书的功能有些什么,那么我告诉你们,读书不仅让人获得知识,更能让人获得体系化思想,给人一个理性化空间,这是其他获取信息的方法所无法取代的。而当光盘记载下从前纸上记载的书本知识时,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电子书籍呀。对方同学对信息时代的诸种理论知之甚少,那么请问这些体系化的理论从何而来呢?
主席: 请反方同学回答。
反方三辩:首先我要纠正对方另外一个概念,对方同学一再说我们在回避一个问题,回避对方同学提出的读书这个问题,可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读书还是读书破万卷呀!另外对方辩友说我们对信息时代的东西知之甚少,那么我们更要说,在信息时代就更该采用读书,用新途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获取我们需要的知识,对方同学不是也承认了吗?采用光盘多媒体等高新技术读的书不是更有效吗?
主席:请提问。
正方三辩:我们感谢反方三辩同学已支持了我方观点。她说用电脑去读书归根到底还是要读书呀。而且网络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一咱促使我们更好读书的工具。从本质上说,科学仪器只是人类感官的延长。当我们把大学的科学变成电子书籍上网之后,我们读的不就是书了吗?请问如果不读书,计算机将如何更新换代,信息时代之后的信息时代由谁来创造?
主席:请回答。
反方二辩:第三次指出对方同学的错误,读书不等于读书破万卷哪!
另外,对方要提体系化,那好,《四库全书》最有体系化,它有99470万字。明永乐大典有77000万字,如果照每天30万字的阅读量也要读1000年呀!对方同学是不要亲读一回呢?
主席:下面进行最后一轮问答。请反方同学提问。
反方一辩:我方提出了求知用新途的观点,全社会现在对高新技术的推广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据8月2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贵校于今年8月1日至10日举行了免费的电脑夏令营,设置电脑论坛,按对方辩友观点如何解释贵校这一举动?
主席:请回答。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校举行电脑夏令营就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条件,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能更好地做到读书破万卷。刚才对方辩友说我们没有说破万卷,那我可以再次告诉对方辩友,我们的“破万卷”就是要读大量的书,掌握大量的知识,刚才对方辩友把读书破万卷,尤其是破万卷的“万”字说的很重,又给我们算了一遍《四库全书》,当然是用一万卷喽,那么难道这个“万”字就是代表一万卷吗?不啊,这是艺术的夸张呀,如果对方辩友连艺术的夸张都不知道,那么李白是不是真有三千丈的白发,黄河之水是不是真从天上来呢?
主席:好,请反方同学提问。
反方三辩:好。对方辩友答得好,答得妙。一方面是个体的、封闭的、落后的读书破万卷,另一方面却是开放的、经济的、高效的求知用新途。而对方辩友却用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把两个原本水火不相容的观点硬拉在了一起,这难道不是用鞭子赶汽车吗?怎么能说是不矛盾的呢?中国即将跨信息时代,它的一只脚在信息时代的门里,而另一只脚却在信息时代的门外,我们是该用求知用途的崭新观点来拥抱信息时代的到来呢,还是固守读书破万卷这一旧有观点不放呢?
主席:请回答。
正方一辩:中国向来讲究拿来主义,古人说的话也是这样。我想如果单用左手做事或单用右手做事都不好,两只手合起来做事更好呀!我们提倡的信息时代读书破万卷,正是要借助于电脑这个先进手段提供好的条件来完成这样一件事,不就相当于人的左手和右手一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吗?
主席:请反方同学反驳并追问。
反方三辩:用左手和右手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是用读书和高新技术来创造,并不是读书破万卷来创造美好的世界呀!我很钦佩对方同学对传统的膜拜,难道传统就不存在一个继承与否定的问题吗?看看读书破万卷这个传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吧,它造成中国的教育体制只注重应试教育而不注重素质的培养,它使人们只认书本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我们即将跨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向这个传统提出挑战,未来给了我们一把无情的手术刀,要我们含着泪来解剖古老的中国呀。请问用读书破万卷这个知识灌输式的传统,能够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才能,善于捕捉信息和运用信息的人才吗?
主席:请正方回答。
正方一辩:我方再强调一遍,读书破万卷怎么就等于死读书呢?再说,信息时代早为我们的读书破万卷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现在科技的发达,使人类已从繁重的劳动中基本解脱出来,我们中国已实现5天工作制了,难道对方还没有看到吗?
主席:好,轮流回答就结束了,接下来要进行的是自由辩论,各方的累计时不得超过3分钟,共用时6分钟。由正方先开始。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刚才告诉我们,以后书的概念可以用图画来表示,那么我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我最近肝火很旺,用图画表示肝火旺是不是一个血淋淋的肝上面有几个小火苗呢?恐怕这令人第一眼想到的是韩国烧烤而不是肝火旺了,我想请问信息时代对信息掌握有什么要求?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的那种回答只能说明你们对未来的信息时代还是不了解,你们还是用现代的韩国烧烤去代替肝火旺,请问面对众多不用读书破万卷就能做出贡献的事实,你们又做何回答呢?
正方二辩:对方同学等于回避了我方问题,我方再问一遍信息时代对信息掌握的要求究竟是什么呢?
反方四辩:我来告诉对方同学。对方同学说图画为我们提供了什么,那么我告诉你们现代心电图的运用不正可以使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来保持人类的健康吗?第二,我要告诉对方同学,新时代对人类的要求就是摒弃读书破万卷这种陈旧的方式,用先进的手段来追求知识,以达到人类发展的目的。
正方三辩:对呀,用先进的手段,正所谓“求知用新途,读书用电脑”嘛,而且我要问对方辩友,信息时代对人类的要求是广、快、精、准的掌握知识,一个少,一个精不正是读书破万卷所带来的很好效果嘛。
反方一辩:对方同学什么叫广、什么叫快呢?是拿着书本一本一本地翻阅呢,还是敲着计算机快呢?我们掌握大量的知识,那不是读书,而是知识呀!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只不过把书局限在现在纸写的书,那么,也就是说原来的竹简不是书、丝帛不是书,电子书籍也不是书喽?!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我第四次提出读书不是读书破万卷,我都累得不想提了。我告诉你吧,读书破万卷有人啊,孔自己读书破万卷,“回”字有四种写法,他都知道,可对社会有何益处呢?范进读书破万卷吧,他中举了,结果怎么样,疯了!
正方四辩:我来第五次告诉对方同学,读书破万卷不仅要读书,更要破万卷。什么意思呢?不仅要读大量的书而且还要做到精,这就是广博和精深的结合呀!
反方二辩:对方同学一会说广,一会说精,我给你最好的方法、最快的信息,给你最多量的各种媒体,对方同学力对这些视而不见,还非要说我读破万卷书,过好几十年之后自然会精的。我告诉你们,很多人读了很多书最后不仍然一无所成吗?怎么体现你的精呢?
正方一辩:对方同学不过是说读书破万卷是在翻破这个纸质的书喽,而且我要感谢你所提供的那么多好的手段,正是为信息时代读书破万卷提供的先进的工具呀!
反方一辩:对方同学,你们把所有接受知识的途径都叫做读书,那我们今天就不用辩了,难道我们今天的辩论也是在读书吗?鲁迅先生说,社会生活就是人间的一部活书,这倒好了,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读书,那还辩什么呀?
正方二辩:对方同学不读书又怎么能够来辩论呢?金属都是导电的,难道导电的就都是金属吗?
反方一辩:对方同学谈到金属,是学材料的,这倒让我想起现在材料不断更新,请问靠读一本本过去的书能跟上信息时代的要求吗?
正方二辩:所以我们要读大量新时代新知识的书啊。
反方三辩:所以对方辩友就不能否认要在实验室里接触更多新材料,考察它们、认识它们,才能做到你们所说博而精啊!靠你们读大量的书,然后还不知道钢铁是什么呢!
正方一辩:如果没有理论基础的指导,我们如何能做出实验呢?难道让我们回到从前去钻木取火,从头实验吗?
反方一辩:当然不是。用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嘛。对方同学,在理论上打架没有用,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复旦大学实现了“网上授课”,人大采用了“远程教学”,清华建立了“泰山工程”,而校也成立了“电脑论坛”,请问这是不是对读书破万卷的最大挑战呢?
正方四辩:当然不是,你举出的这些大学都实行了网络,大学是什么地方,是读书的地方,是教书的地方,是学习的地方啊!
反方一辩:对,就不是读书破万卷的地方。
正方四辩:大学不是读书破万卷的地方,照我们的说法,读书不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反而是少少益善、越少越好喽?
反方三辩:我们指的求知用新途是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有用的知识,从信息时代的浩渺海洋中找到你最需要的知识啊!
正方一辩:对方同学不过是说所有信息零散地堆在一块不过像砖一样,难道砖一块块垒的非常整齐就成了楼吗?如果没有人的思考,不读体系化的书,它难道会深入人心吗?
反方三辩:难道体系化的思考就来自于你们的读书破万卷吗?照你们说,李冰、鲁班这些精工巧匠们都没有进行思考了?
正方四辩:对方同学的几个例子只是特例,照对方同学观点,我们都不要读书,就都能成为李冰、鲁班了?
反方三辩:对,因为我们大家都不需要读书破万卷,需要的是读书啊,对方同学不要再偷换概念了。
正方三辩:那么请问对方辩友,实践要以什么为指导,是不是要以理论为指导呢?
反方二辩:实践当然要由理论来指导,但论怎么来,是实践出真知啊!我还要告诉对方同学,数学家当然需要解方程,但他是不是需要读破所有方程再去解这个方程的呢?不用,他只需要一个指令就可以了。
正方二辩:但对方同学知不知道现在的交叉学科比比皆是,物理化学,既要懂物理,又要懂化学,材料物理,既要懂材料,更要懂物理呀!
反方四辩:那我也要告诉对方同学,我们所说的附事性人才是一专多能,为什么不说多专多能啊?
正方四辩:一专多能是什么意思?就是要他读书破万卷。
主席:反方时间到,正方请继续发言。
正方四辩:对方同学刚才逻辑错误,众所周知,全称判断的主词是周严的,宾词是不周严的,我们说什么是书,但并不说有这种特点的就全是书。
正方三辩:我们从来不否认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所谓“求知用新途、读书用电脑”嘛?!
正方二辩:读书破万卷并不意味着效率低下,正因为信息时代更可以使我们花相对少的时间去读书破万卷。
主席:时间到。第三部分自由辩论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进行总结发言,由正方和反方四辩同学发言。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聆听了今天的整场辩论,我想首先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之处。首先,对方辩友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信息时代的读书方式变了,不是通过我们现在的这些书,而是通过电脑网络等其他方式,那么我们想告诉对方辩友,其形式变了,内容不一定变。正像我们所说的书从古代的形式到今天的形式其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过去的竹简是不是书?今天的纸张是不是书?如果都不是书,那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不是要改成焚竹坑儒了呢?
第二,对方同学说信息时代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不再是读书而是其他途径,那我不十分明白,是不是信息时代大家看了几场科幻电影就都成了科学家呢?是不是看了几场辩论赛就都成了雄辩家?对方辩友还说信息时代读书破万卷多么多么难,不可能做到,说“破万卷”不可能,可是早在唐朝的杜老先生就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反而不能做到了吗?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好的环境,可以在网络上遨游世界图书馆、博物馆,所以能够做到读书破万卷。
现在,我将总结我方观点:
首先,认知科学告诉我们,智能是一种获取知识和认知知识的能力,是随着知识量的增多而不断提高的,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做为社会关系总和个人的信息量瘵决定社会诉高度与锋度,因此,信息社会读书破万卷是必要的。
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类读书破万卷提供了良好的认识条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时代,我们获得很好的、条件,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在网络上遨游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之间,所以信息时代读书破万卷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让我们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时代并不是人类历史 的终结,相反,信息时代为人类所提供的美好前景绝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读书破万卷所代表的人类不追求的认识精神,将促使我们为那美好的未来而憧憬和奋进。短短数千年,弹指一挥间。今天,当我们迎着信息时代的朝晖,站在世纪的分水岭上的时候,读书这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别无选拔,也只有基于此,人类那美好的家园才永远灿烁着理性和睿智的光辉!
谢谢大家!
主席:感谢正方四辩同学,请反方四辩发言。
反方四辩:在信息时代扑面而来的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一种求知的观念。是勇于变革,还是因循守旧,是封门苦读,还是开放交流,对方辩友的选择令人遗憾。其廖误在于:第一,将读书等同于读书破万卷。第二,对方将读书这个有着深刻时代背景的观念赋予了一个新的含义,那我们就要感谢对方同学了,什么叫“仍需”,对方否定了以前的观点给它赋予了新的精神,不是承认了信息时代无需“读书破万卷”吗?第三,我想请问对方同学,我们要不要考虑时间精力的合理配置,要不要考虑合理、经济、效益的信息社会原则,我们还要不要考虑合理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对方坚持的观点有所偏差。下面,我也总结我方观点。
首先,信息时代不可能读书破万卷,信息时代早已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年代,一个即便耗首穷精也不可能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读遍所有的书,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出版物,没等你读完1\1000,现有的知识就又被更新淘汰了。
其次,信息时代没有必要读书破万卷,我们和对方一样相信,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我们反对的是用哪种破万卷的陈旧方式去读书,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多媒体,利用信息和网络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可以采用远程教学和最有权威的专家交流,可以采用声、光、画面全方位的手段来获取知识,为什么偏偏要一头钻进书堆里呢?
第三,信息时代不应该提倡读书破万卷,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知识,再渊博的人也不可能解决他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所以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是如何去灌输知识,而是去掌握、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正如一个人不知道何为疯牛病的知识才是最大的悲哀!
在信息决定一切的时代,谁能更快接受分析信息,谁才能赶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人们摒弃个体的、封闭的求知观点,树立开放的求知观念。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是迎头赶上,勇于接受新观念,尽快掌握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科学,还是因循守旧、闭门造车,坚信读书破万卷这样一类陈旧的古训呢?这不仅是现代求知方法和过去求知方法的争夺,也不仅是先进的开放的观念与落后的封闭的观念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素质的问题。中华民族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人才,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方辩友本着对中华民族发展方向的思考,本着对人类素质的思考,认真审视一下今天的辩题,那么你、我、他,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会真诚地相信“信息时代无需读书破万卷!”
主席:时间到。四个部分的比赛到现在就全部结束了,那么我们惟掌声宣布评委们退席来等待最后的评判。
(按北京电视台意图:本次决赛评判结果不在本书见诸文字,留待读者去品析。)
发表于 2005-3-1 16: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评“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的辩稿

空话太多了,看得我发晕
发表于 2005-3-2 17: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评“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的辩稿

    晕是正常的,你这个老不死的不晕才怪,有你,辩论没发展了,嘿嘿……
 楼主| 发表于 2005-3-2 21: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评“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的辩稿

我就是看了N遍,还理不出个头绪来。很有种“你不说我倒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感觉了。
以此为鉴,希望我们的省赛不会再重演名校赛的悲剧!
真诚地期待着:)
发表于 2005-3-3 11: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评“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的辩稿

下面引用由treeing2005/03/02 05:41pm 发表的内容:
晕是正常的,你这个老不死的不晕才怪,有你,辩论没发展了,嘿嘿……

太粗鲁了,竟敢这么说我的偶像的坏话,不可原谅!!!
发表于 2005-3-3 11: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评“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的辩稿

楼上的!!玩什么恶心,今晚壁虎运动改加三分钟!

好好的帖子又水了,都是treeing大叔带头

发表于 2005-5-7 00: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评“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的辩稿

发表于 2005-7-27 01: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评“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的辩稿

看了这个……
-_-!

希望这次海峡赛别也辩成这个样子……

发表于 2005-7-27 01: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评“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的辩稿

大家快出来看神仙啊。
发表于 2005-8-1 11: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评“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的辩稿

辩论发展好几年了,会有变化的!
发表于 2005-8-1 11: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评“信息时代需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的辩稿

喵。。。。。。。。。。。。。。。。。。。
哦。。。。。。。。。。。。。。。。。。。
发表于 2009-11-4 12: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没看懂,厦门大学的论点实在有点古怪。难道是李教授指导的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17 12:42 , Processed in 0.0759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