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海峡赛的三大败笔: 就像看完欧洲杯一样,当一场精彩的比赛结束时,总是想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对于这场期待了一年的辩论赛,巨大的落差却让我觉得留下了几个不吐不快的遗憾。第一大败笔: 辩题 首先从辩题说起,这次比赛的两个辩题“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使合作多于竞争”“科学发展应不应该有伦理界限”,比上一次真的是一大退步。 关于“经济”那个辩题,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难度较大,但明眼人从那个“多”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个题目设置的不合理之处,但如果说“经济”的那个辩题可能是出题者的失误的话, 那“科学伦理”这个题目的出现,简直可以用无知的来形容。 一位辩论界的权威曾说过:“如果一个辩题能够从理论上被驳倒的话,那这个辩题就不能称之为辩题了。”岚星早就在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结束时,对这个中山大学与澳门大学的比赛题作过评论,该题对于正方的偏利性,是有目共睹的,反方所剩的空间,仅在于概念上的一点点挣扎空间罢了,如此失败的辩题在全国大专辩论赛上出现已不应该,令人吃惊的是,同样的败笔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反思与改正,反而再现在有如此重大意义的比赛上,而且连辩好几场,对于任何一个辩手而言,都可算是一种折磨。 第二大败笔:主持人 本届辩论赛的第二大败笔就是主持人,对于她的口齿不清,对于她的“肿节层词”,我相信在场的观众已经表现出最大的容忍,但那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评论与拙劣的圆场,实在令所在的观众的耳朵与胃饱受摧残,当她第一次引用“泡面”的例子来纠正辩手的口误和表达她的爱国热忱时,在场热烈的掌声证明她还算成功的,可惜这一举动竟可悲的助长了她不切实的评论能力,后面的强行纠错与圆场简直……(对不起,实在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笔者此时的心情)。 对于一个好的主持人,我们希望能妙语不断,而对于本次比赛的主持人,我却她希望能不开口就尽量不要开口。作为一名海峡赛的拥护,我不希望一场比赛因如此细枝末节而影响其精彩程度。 第三大败笔:比赛双方立论 立论作为辩论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展示的是一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内涵积淀,虽然近年在受台湾回归辩论的质朴与解放辩手的辩论思想的影响之下,内陆的辩论开始更加重“辩”轻“论”,注重辩手的话语权,减少教练的约束,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随随便便的作立论,以一种不经意的态度来面对辩题,学习台湾突出辩手作用的风格时,不应把我们原来重视培养辩手深厚的理论功底的优良传统给抛弃,否则很容易成为既没有表达,又没有理论,只玩技巧的“四不像”。 本次海峡赛就是一个最好的反面教材,在全部的比赛中,总体上都表现出立论较为肤浅的现象,虽然有受辩题的影响,可是怎么说也不应在总决赛早有那样的立论出来,正方复旦大学的立论真可谓是令人大跌眼镜,其结构之松散,逻辑之不严密令人瞠目,虽然注重辩论技巧,重视战略战术的运用是复旦大学一向的特点,也不可以让那么粗糙的立论在总决赛中出现,实在让人失望。越是注重技巧的队伍,越应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作为支撑,否则就让人感觉十分轻浮,犀利有余,沉稳不足,这不是一个辩士应有的风范。之所以这次复旦大学夺冠却颇多微词,我想原因也正在于此。同样,世新大学在初赛与复赛时,一改以往理论不足的印象,但在当决赛调换立场时,其决赛的立论给人感觉立时单薄许多,也露出理论不足的一贯弱点,即使最后黄执中作了开赛以来最为精彩的结辩,也无力回天,立论之重要可见一斑。 说的容易,作的难,下笔成文之前,也诸多考虑,自己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敢在此大放狂言,妄加评论,但身为一名辩论爱好者的责任感让我甘负骂名,衷心希望下一届海峡赛,能有所起色,以慰天下辩士之心,以偿天下智者相思之苦。 最后,真诚的祝愿海峡两岸的人民能早日团圆,相亲相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