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大看台 日期:2005-4-23 作者:重庆市长寿区 石桥闲人 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大话题,孔子首开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之先河,历代王朝和现代西方国家把教育都视为治国兴邦的重大国策,不惜动用国库巨资投入教育。日本用中国“庚子赔款”的两亿多两白银全部投入发展教育,对近代日本的崛起功不可抹,同时还用部分赔款资金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工业和社会科学的先驱、学者(先后8000多人赴日留学)。基础教育又是什么?何为基础?国家近十年来的基础建设投资比重远远高于基础教育。当中国教育进入到九十年代中期,教育开始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时,教育领域发生着奇特变化,教育话题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与寻常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家长们无不为孩子教育问题忧心忡忡。 撕开中国教育大帷幕,饱览中国教育舞台上戏剧化的演绎进程。 中、小学教育投资失衡,“重点”、私立学校财源滚滚中国受教育人口占全世界受教育人口的20%,而教育经费比重只占全球的1.5%,排位第178位,和最落后的国家为伍。中国教育投资远远未跟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涨,反而呈下降趋势,前几年教育经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0.8%,与发达国家的3-6%相差太大。这有限的教育经费分派到中、小学(主要是“普九”)教育时,已经不多了,划拨到地方教育部门后,教育资金要面面俱到投入辖区域内的各学校办学,作用难以发挥,教育成果不明显,起不到突出作用。于是,市、县、镇、乡形成惯例地搞重点投入,形成“自然”的重点中、小学校。何谓重点中、小学校:政府投入的办学资金相对较多,办学设施和条件相对较好,教师待遇(奖金)相对较高,周边学校教学水平较好的教师“自然”被吸引而来的学校。重点中、小学校的层次又有着划分,从教师迁徙大走势(村级小学校→乡级学校→镇级学校→县级学校(重点、私立学校)→市级学校(重点、私立学校))便不言而喻。何为私立学校:以盈利为目的,自筹办学资金的学校。私立学校硬件一般比重点学校好,师资稍微逊色于重点学校,学生有钱就可就读,费用一般(略)比重点学校高,有的也比重点中学低。何谓一般中、小学校:仅仅依靠政府教育资金投入办学,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收取学生费用,地理位置一般处在所在辖区内较为偏远、落后的地区,教学设施陈旧,教师教学积极性很难调动,学生家庭一般较为贫穷的学校。 对一般学校、私立学校、重点学校的情况有了初步解后,看看基础教育大舞台上某些产业化经营高招与搀杂着关系经济、权力经济、犯罪经济的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比较,谁更精明呢? 一、重点中小学学校:仅此一家,别无分舵,先交钱后升学考试 这里的重点学校主要是指县级教育部门划定的中、小学,辖区内高中、初中、小学一般只有一所,市级城市会多一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部分经济宽裕起来的家长开始把目光转向孩子的教育投资,这本是热爱祖国,为国分忧的爱国行为,然而,却为重点中、小学校提供了获取高额暴利的商机。这些学校开始招收计划外的指标,指标外这部分学生成绩在管辖区内成绩较好,但对有限的计划内指标他们略差几分,重点学校抓住学生家长的现实心理,差一分多交八百、一千完全由学校说了算,差上十分八分的交高价还不收呢,针对丰富的生源,一些地区的重点中学出现了先交钱后参加重点中学升学考试的预定就读现象。重庆市某区一所重点中学推出先交一万三千元预定金,然后根据参加升学考试的成绩决定收取费用,成绩差远了的如数退钱不收。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开展,高中阶段教育“自然”对号入座地为产业化教育,各地重点高中更是放开手脚收取高额的学生费用,有的学校将计划范围内招生指标取消,全部招收“议价生”。仅以重庆市这个西部辖区为例就可见一斑,县、区里重点高中一般交“捐资助学费”一万至一万五千元,家长书面申明自愿。重庆市市区里的重点高中(部分初中)一般是三万至五万元,国家对这些学校投入的教育资金远远高于一般学校,形成了中国基础教育中极不规则的“马太效应”现象。其实这是教育界的违法“逼资”,且数额巨大,多的学校一年就能得到上千万的“逼资”“捐助”,少的也有三五几百万,是光天化日下明目张胆的“教育腐败”行为。 重点初中、小学在分享教育这块大蛋糕时也有高招。现在的打工族、望子成龙成凤族们会“自愿”找上门送财。国家明文规定对“普九”教育学校可以收取学生适当的择校费,这些重点学校自然不会坐失良机。重庆某区重点实验小学对择校就读生,读教学改革班交八千元,普通班交四千元,招生范围内的学生读教学改革班的另交四千元,该校有在校学生两千五百多人,近一半学生读教学改革班,也就是说该小学每年也将获得近两百万的教育经费“捐助”。除此之外,一名学生一年在该学校就读的学杂费、“自愿”参加的特长学习和学校开展的特殊教学活动等费用大概在二千元左右,这与七十年代一年只需要十元左右的费用比较,不到三十年时间里增涨到两百倍,与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涨形成几十倍的巨大差距。初中这一块教育随着乡镇初级中学的健全、完善、达标,教学的规范和质量的提高,除重点高中建制有初中的学校采取升学优惠吸引就读择校生外,整体来说还比较清净。 二、 私立学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交不起学费的家长 私立学校是产业化办学,是“知识经济”在中国滋生出的教育怪胎。目前国内还没有个人、单位和组织愿意花费这样庞大的资金搞教育慈善和福利事业。因此,私立学校办学必须要有利润,没有利润就只能停止营业。私立学校与重点学校相比较,只有硬件可匹敌。重点学校的生源可以精挑细选、教育经费政府基本保障、教师辖区内择优调派,这些都是私立学校与重点学校无法抗衡的因素。但她能够生存和发展,自然有其存在的条件。近十年来,私立学校的兴办,填补了中国基础教育形成的人为空缺(盲区)。对于部分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和部分打工白领阶层,子女成绩不很理想,但是又深知教育对子女将来就业起到相当重要作用,因此,不惜血汗钱,为子女尽量提供好一点的学习环境,私立学校正好满足了这类家长的需求。这类学生是私立学校的主要生源。 私立学校的费用高低不等,以学校的教学硬件、学生生活待遇、学校地理位置和学校、教师结构的知名程度而确定。以西部重庆市为例,一个学生的费用一年一般在六千至一万元之间,略比择校重点中学校低些,且一般不受成绩限制,基本适合目前中等偏上收入家庭子女就读。许多私立学校在招生时都许下不同程度的诺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是他们的口头禅,对特别优秀者可以保送入读国内外一些知名高一级的学校和特殊学校,钱自然家长掏。每到招生时季,学校派出说客到辖区及其周边区、县宣传动员,服务到家。目前,私立学校办学中还很少出现骗学的情况。私立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无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悲哀。私立学校到底能走多远,笔者认为还有十年左右的光景,之后,大多数私立学校将被社区办学和政府教育歉收并蓄,少部分将更加产业化、规模化、层次化。但其中决定私立学校命运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教育资金投入和教育政策调整。 三、一般学校: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穷家孩子成长的摇篮 重点学校、私立学校只能满足少数家庭子女接受其良好教育,大部分家庭子女是在一般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一般学校仍然是支撑中国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是广大农村和穷家孩子成长的摇篮。 村级小学条件恶劣,许多小学校没有规范的教室和桌椅,就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残缺不堪,笔者所处的重庆长寿区海棠乡(镇)有几个村级小学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与当地城镇相比就存在天壤之别,读到小学二年级后,孩子再转入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村级小学。全国许多村级小学教师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学校没有自来水、燃气、闭路电视和不通公路,教师们名誉上享受着公务员的待遇,没有家庭住房,收入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有的还得为学生垫付学杂费。远离城镇村级小学教师除了微薄的一点工资收入外,什么都没有,结婚育子面临的问题难随心愿,年轻女教师还可以采取“嫁丈夫”改变公休时的生活环境,年轻男教师真还有点不好办。 教师“孔雀东南飞”,离去不回头,留下的大都是凭着怜悯之心在履行着发自儒家传统思想道德的义务。只要你到西部比较偏僻、贫穷的村级小学去看看,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报章杂志上,电视报道中也屡见不鲜。 靠社会献爱心建“希望小学”,从根本上不能解决农村小学教育贫困问题,政府应当严格按照国民生产总值规定比例划拨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并且加大对贫困、偏远地区中、小学教育资金的投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重点中、小学非法获得的“捐助”按80%以比例上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改善和提高贫困、偏远地方村级小学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待遇。重点学校是当地政府的面子工程、样板教育,私立学校是产业化教育,村级小学按照现在的发展状况,二、三十后都难以赶上现在的重点学校、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这是两代人接受教育的时间。村级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接受教育者是决定将来我国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基数,村级小学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切忌等闲视之。 高校升级“产业化”,办学规模 “大而全” 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嫁接,孕育出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实行产业化经营,用最快的时间,使中国万人中大学生占有比例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高等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大跃进之风在中国如日中天,导致高等教育陷入危机。 一、 高教产业化,何建明《失泪大学城》 “黑色七月”,多少学子挥泪名落。朗朗学府,多少骄子流泪求学。拉动内需,高教产业化,第一年全国高校筹集教育资金二十七亿,各级各类高校贫困大学生突然间大量存在,百万学子家贫如洗。 98年,何建明对全国各地几十所各类高校实地调查,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失泪大学城》①催人泪下,大西南某农业大学60%以上的入学新生倾家当产圆大学梦。对此,某些全国重点报章刊物立即提出“超生游击队”是造成当今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原因;某些全国重点报章刊物立即掀起以“落泪是金”为主题,开展以“劳其筋骨、伤其肌肤……”的大讨论,认为大学生受贫穷的磨练、煎熬对他们求学和成长是利大于弊,落泪是金,大有机会难得之说,但对出现庞大贫困大学生族的根本原因确未曾涉及。当时,一个大学生一年生存的基本费用(学费、生活费、交通费、书籍费)最少在2500-3000元之间,一般在4000-6000元之间,高的一年上万。来自8000万贫困人口地区家庭、1000多万下岗职工家庭和大部分(应该有5到6亿人口)农村家庭的大学生,他们全家一年的总收入很难达到最少基本费用,这一人口比例与贫困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基本吻合。如果说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但与我国国情相当且又彼邻的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一学期的学费折合人民币才70元,并且印度几所名牌大学毕业生在美国“硅谷”行业中一般主要从事中、高级技术工作,而中国几所名牌大学毕生在这一领域中一般从事普通工作,年薪低得多。德国还是免费高等教育。 2004年2月,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访西部市市长的专题栏目中,某市市长情绪激昂地提出“绝不允许靠父母卖血供孩子上大学的现象(在本市)再出现”。可见,贫困家庭供读一名大学生何其艰难,超生是当今贫困大学生存在原因的论述不攻自破。国家启动助学贷款“工程”几年来,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新的问题出来了,毕业后,由于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待遇没有他们理想期望值高,许多大学毕业生在短期或规定期限内难于偿还清助学贷款,出现了有的毕业大学生赖帐的情况,学校左右为难,贷款银行苦不堪言。2003年10月,重庆某大学学生管理处领导在“焦点访谈”中谈到,该校几名大学毕业生拖欠助学贷款多年未还,找到当事人,其中两名毕业生的回答发人深省,“我才用国家三千多元,对那些政府官员们来说算什么?”,言下之一就是打定主意赖帐。 二、 扩招大学生,高校升级揽生源 房子和孩子关系到普通老百姓最大的切身利益,网上最近统计推出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上,房地产开发高居第一,教育荣登第二。随着高校产业化教育政策出台,高等教育飞速发展,蒸蒸日上,从九十年代中期的60多万的招生指标,在几年时间,扩大到2004年的400万,其中还不包括300多万成人高校招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几年间,中国的高等学府数量翻倍,中专学校升级专科、本科学校,专科学校升级本科学校、重点本科学校,一般本科升级重点本科学校,重点本科、名牌大学在扩招硕士、博士生上激烈争夺,学府、学位大跃进运动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一时间,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土崩瓦解。 由于高等学校突飞猛进发展,学生每年几十万的增涨,产业化经营高等教育,名牌、老牌大学乐在心里,喜在眉梢,“升班马”族不甘落后,多招一名学生就多几千元的收入,学生就是金钱,学生就是效益,高校招生广告大战硝烟四起,招生掮客业蓬勃发展。“升班马”族招收旁听生、预科生、走读生、函授生;应顾客(学生)的需要,把教学场地设置到工厂、中学也可以。盲目开设“短平快”专业、热门专业,争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阵地。 三、 攀龙附凤,名校纳妾容妓,臃肿“大而全” 笔者八十年代中期就读一所老牌中等师范学校升级两年的专科学校数学专业,常常有同学在上课当着全班同学面,对一些年轻专业教师说:“某某老师,你信不信?我马上看一遍书,肯定比你教得好。”教师尴尬难堪,但又不可否认。2000年石油企业搞“减员增效”时,笔者所在子弟学校的一位生物专科和一位化学本科毕业的教师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现在就职一所民办大学任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 学校升级过快,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专业教学水平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随着学生毕业后反馈的就业信息和映射到社会中负面影响,一些“升班马”族的生源提襟见肘。社会上早已存在傍大款族,活学活用,傍名校开设专业,招揽生源。全国高校掀起了大学大合并,大拼凑,高校“大而全”运动,冷不防的某某名校的招牌多处可见,甚至一些中等学校、职业学校也挂上其招牌。“升班马”族攀龙附凤,名校称霸一方,纳妾容妓,臃肿“大而全”。 四、 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尚未毕业却面临失业 高等教育推行“大众化”教育几年来,近年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远远超过了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部分高校为招揽生源,毫无计划招收和盲目增设热门专业,专业设置失衡,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巨大浪费,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存在招收时求过于供,毕业时供过于求的恶性循环。专科学生就业率不足50%,中等专业学生无人问津,出现有些单位招聘门卫、清洁工的条件都是大学本科的怪事时,而大学生毕业后却仍然就业困难。为缓解一时的就业压力,扩大硕士、博士招生,下一将步形成中国人才结构畸形分布现状。 98年,有关权威报纸对投资教育进行了统计,按照当时的教育费用标准推算,培养一名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所有费用,农村在十二万到十五万元,城市在十五万到十八万元之间。广大农村家长对孩子大学教育投资觉得回报率太低、太慢,有可能血本无归(2004年春节回农村老家听到的原话是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工本” 被收了。),初中、高中毕业后出门打工挣钱既实惠又经济。城镇家长一生的最大心愿是房子和孩子,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大学,到头来工作无着落,无不痛心疾首。过去的天之娇子,近年流落街头不足为怪,石油行业有些单位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期毕业的师范、医学类大学生因企业改制沦为企业学徒工、清洁工。中国高等教育怎么啦?是人才过剩还是发展过快?是比例结构失衡还是改革机制出了问题?专家学者们应及时调查原因,以供国家制定决策。但千万不要再提出高等教育“产业化”、企业改革应当“减员增效”和发展城市走“经营城市”之路等这样的论著供参考。 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门可罗鸟,技术工人严重缺乏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飞跃发展,击垮、击毁了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技工技术教育,中专、技工校毕业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和受益者。仅以四川石油局为列,几年间,为川局石油行业培养钻工、采输油气工、供水工、泥浆工、仪表工等行业特殊要求所需的三所技工学校全部停办,而其它办学学校很难具备这样的教学条件和达到行业的特殊教学要求,而这三所技校二十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现在大都担负着川局生产一线的主要工作。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之风随之刮起,动辄专科、本科招录员工,其实许多单位尤其是企业并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多数情况下是错误认为高学历总比低学历更有用,有的纯粹是为了装点门面。几年下来,猛然发现,企业的技术型工人青黄不接,各用人单位(企业)应急打出远远高于本科、硕士的薪金招聘高级技术工种的广告,而应征者却甚少,符合条件者更是凤毛麟角,而大学本科、硕士毕业生却召之即来。出现如此窘况,是国家教育层次、结构设置失衡导致。高等教育发展脱离国情,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职业教育学生而今却成了香饽饽。职业教育学生才是当今企业生产发展的主力军,中国的高新产业和信息业现在和未来三十年内,用不了那么多高技术含量的热门专业人才。 “海归派”炙手可热,“本土派”昔日黄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路牌、标志物英文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且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某些县级市已开设用英语播报新闻。“厕所”不用中文标示,仅用“w·c”,“停车”和“禁止通行”仅用“stop”。工厂中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指标体系仅用“qhse”体系表示。笔者愚钝,对“qhse”体系多年不得其解,2003年11月偶然到爱人上班处看到其宣传资料方知,爱人说不知道“qhse”是什么东西就简记为“直接安环”,还真管用,一下全记住了。从而深感“海归派”们在“wto”、“w·c”、 “stop”、 “qhse”等方面肯定比“本土派”们强,况且前些年留学的“海归派”大多数确是比较优秀,更何况他们在国外接受的是良好教育呢。教育已经产业化,他们的教育投资除留学学费比国内低外,因发展差距,其他费用一般比在国内高,尤其是现在额外留学中介费的存在,如果回报比“本土派”低,谁还会劳民伤财地出国求学、留学。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曾几何时,外国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在中国大显口嘴手腕,这些洋人只要夸一句“good”,伸伸大拇指,国内某些报纸、电(视)台就会对此事大做文章,如果是工程项目,一下得到肯定。而今我们有了一批自己的“洋和尚”,不用和不重用就是浪费洋人才。至于“本土派”,近几年专、本、硕、博的扩招,已经远远多余其实际需求量,专、本已被用人单位企业当作昔日黄花、青菜萝卜,拿不上桌面。记得一位赌气出走国外高薪谋职的“本土派”学者出国前曾说:“不是我不爱国,而是国不要我爱”。 对于某些企业、单位纯粹是为了凑热闹,认为“海归派”能带来名气和洋气,把“海归派”的存在当作单位企业与世界接轨的活见证。 “海归派”炙手可热,“本土派”昔日黄花。于是在国内形成和产生了出国求学回国的都比国内求学的高人一等,更容易就业的错误思想意识。近两年来,出国求学、留学之风在中国掀起了狂潮,同时,国家也将出国求学、留学的限制条件不断放宽,大批小学生、中学生自费出国求学,这些人中有的连母语都未学好,也去赶这趟“天堂快车”,促进了中国海外求学、留学中介掮客业的发展,也算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有的付出了大把的掮客费和“学费”,出国后,就读的学校根本不存在或者学校的教学情况令国内大众啼笑皆非。出国求学、留学上当受骗的官司不断,却年年又有成百上千的人上当受骗。大学毕业自费留学海外的学子,必须要有充分的前卫意识和思想准备,你们中有的是父母用血汗钱为你们进行教育巨额投资,几年后,当你们学成归国时,有可能在就业时会遇到“本店‘海归派’已满,请另谋高就”的礼遇,同时,用“海归派”的单位企业那时将会格外小心,弄不好就会用到《围城》中的方宏建或“洋南郭”,让同行们贻笑大方。 重建失去的教育乐园,推行接受教育人人机会平等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国教育逐步开始走上正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急需紧缺人才,这些人才大都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建设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但在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中,中国教育可谓喜忧参半。每年有上百万儿童因交不起学费失学,有上千万少年不能享受完成中学(主要是高中)教育的权力,其中农村人口要占绝大部分。基础教育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期基本上是免费和半免费教育,完成小学到中学的教育的学杂费用总共不上五百元。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翻几番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入法律,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时,完成小学到中学十二年的教育所需学杂费用最少的也得两三万元,一概重点的话,少说也要七八万元。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但他们从小就感受到了“知识经济”的气息,认为是父母花钱培养的自己,父母付出了高额的教育投资,“家” 天下情结从小种在了幼小的心灵里,成才后谁给的钱多就为谁干事是天经地义地,这样才能得以回报父母养育自己时花费的巨额教育投资成本。中、高等教育产业化虽然无可厚非,但由于受家庭经济的限制,每年有上千万青少年放弃或失去了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力或机会,说不定这些人中就有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袁隆平、巴金式的人才被毁掉。 高等教育盲目追求实现万人大学生占有比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以此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决策出台,每年造成几十万、上百万大学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受高等教育扩招的冲击,没有学生愿意接受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几乎荒废,产业技术工人青黄不接,高级技术工严重缺乏,大学生重新回炉职业教育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开始兴起。出国求学、留学,实现中西文化交流,本是一件好事,可其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显得极不正常,中、小学生出国交流什么,是想出国去粘点洋味,还是另有目标。 总的来说,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投资、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合理,用人机制不规范和用人思想不正确。至于某些基础教育中的“产业化”办学之风和与之相关的“教育腐败”问题,已到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整顿的时候了。 重建失去的教育乐园:不论贫福贵贱家庭的孩子都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不论贫福贵贱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同样的良好教育,达到人人都有平等权(钱)力享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海归派”和“本土派”都是人才,应该人尽其才的用人,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