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何去何从 2002年8月,又一届全国大专辩论会在北京结束了。中山大学获得了冠军,并将代表中国大陆参加明年将于北京举行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作为参赛队伍的成员之一,我有幸观摩了本届比赛从预赛到决赛的所有比赛。今日想来,四个月的艰辛与努力还历历在目,曾经的激动或惆怅却已渐渐归于平静。于是静下心来,写下辩论会的点点滴滴,写下我——一个热爱辩论的大学生——对于比赛的思考与感悟。 今不如昔 曾几何时,大专辩论会有着无限的风光,她曾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是高校学子展现才华的重要舞台。如今,在很多的大学里,辩论会不再有往日的巨大影响,从老师到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是大不如前了。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到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大专辩论会。虽然本次的参赛队伍是最多的一次,但有深远影响力的名校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几所。而人们印象中的辩论强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报名参加本次大专辩论会。少了这些学校的参与,本次大专辩论会的影响力不可避免地要大打折扣。 人们都认为现在的辩论会不再象以前那么好看,原因是多方面的。名校参与的热情低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除此以外,赛制的僵化,参赛队伍风格的雷同,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辩论会不被关注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情势下,全国大专辩论会的收视率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也许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中央电视台将比赛的录象(除了决赛以外)安排在一套下午三点到四点播出,显然对收视率没有什么信心。此外,这次的比赛的冠名权也没有卖出。并不是厂商对冠名权没有兴趣,而是他们难以接受央视开出的象以前一样高的价码。 改制求新 面对尴尬的现实,作为主办者,中央电视台试图从多方面进改变,力图使日益走进死胡同的辩论会焕发新的生机。 在比赛的程序方面,主办者增加了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每个参赛选手必须在比赛开始前有15秒钟的自我介绍,主办者将其命名为“幽默开场白”,并强调这个环节将影响评委对各队的整场比赛的印象分。另外一个环节是在自由辩论之后,由现场的观众向正反两队各提两个问题。主办者试图通过这一环节加强场下观众与场上选手的交流与互动,但事实证明,这个新增环节的效果并不好。观众的提问要经过评委的举手表决才能由场上的辩手作答,在预赛和决赛的比赛中,提问的通过率都非常低,大概每十个问题才能有一个被通过。这一阶段所需的时间,破坏了比赛原来紧凑的节奏和场上选手思维的连续性。有的选手戏称,利用这一时间,双方四辩完全可以当场写完自己的结辩陈词了。而且,如果已经有好几个问题不被通过,随后问题就容易通过,因为这时候评委首要考虑的是维持比赛的继续,因此不再苛求提问的质量和针对性了。 除了在比赛的环节上做出调整,主办者还对辩论的风格提出了要求。“我们提倡轻松、幽默、调侃的辩论风格”,这句话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给参加决赛的队伍的信函之中。由此可见,出于收视率的考虑,主办者试图引导参赛队伍改变传统的“大陆风格”,即沉稳、庄重的辩论风格。这一举措明显想促成本次比赛参赛队伍辩论风格的多样化,因为很多观众反映,国际比赛之所以比国内比赛好看,乃是缘于有不同风格的队伍在进行交锋,而大陆若干队伍的风格都雷同,就很难达到期望中的审美效果。 风格之争 综观整个比赛,各个队伍的辩论风格确实各有特色,尤其以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四支队伍最具有代表性。 中山大学第一次参加全国大专辩论会就获得冠军,并不算出人意料。在武汉的预赛阶段,中山大学就展现了强尽的实力。他们的四位辩手实力均衡,基本素质令人羡慕。在参加的几场比赛中,中山大学发挥的十分稳定,防守时表现沉稳,进攻时言辞犀利,举手投足之间,颇有上届冠军武汉大学的风范。看中山大学的比赛,感觉他们赛前的准备十分充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按既定的步骤稳扎稳打,从不惊慌失措。中山大学的风格与大陆以前几支强队的风格并不太大区别,但他们更注重辩论时优雅的风度,看上去不是咄咄逼人的质问,而是君子之间的探讨,这种风度在最后的决赛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得到了点评佳宾余秋雨先生的充分肯定。稳定、平实可以说是这支冠军队伍最大的特点,也是他们能够得到冠军的最大优势所在。美中不足的是,中山大学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灵活性尚有欠缺,过于倚重于自己在比赛之前的准备。他们在比赛中显的比较保守,并没有突破大陆队伍传统的风格。在与重庆大学的半决赛中,双方都没有十分出彩的即兴发挥,整个场面比较沉闷,辩论内容被评委认为过于理论化,“空对空”,缺乏鲜活的事例。在决赛后,北京大学的孙东东教授提醒中山大学的辩手,以他们现在的表现还不足以在明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稳操胜券,必须加强各方面的训练。不过我倒以为,以中山大学的风格,虽难以有十分精彩的发挥,但凭借其扎实的基本素质和稳定的发挥,明年十有八九会将冠军的奖杯留在大陆。四辩薛乐最能代表中山大学的辩论风格,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值得信赖,不会出明显的失误,而且能将本方的立论一丝不苟的贯彻执行,他本人更是凭借这一优点获得了本届比赛的最佳辩手。 电子科技大学是大陆的老牌劲旅,上届全国大专辩论会就获得了亚军。本届比赛他们承袭了以前的风格,比赛打的令人眼花缭乱。这支队伍被很多人认为是辩论技巧最为高超的辩论队伍,在几场比赛中,他们都大量运用了辩论的技巧,有时甚至运用诡辩,让人感觉他们的进攻频繁,防守巧妙。但他们的缺陷也很明显,就是立论总显得单薄一些,更多的要靠辩手在场上运用辩论技巧才能给予维护,进行防守;也是由于立论的缺陷,他们的进攻点似乎很多,但缺乏力度,更象是在与对手在场上进行周旋,所以早就有人评论电子科技大学的辩论风格是“重技巧的防守性辩论”。在与中国政法大学进行的半决赛中,电子科技大学的辩题是“网聊有聊”,他们分两个层次破题,一为“有”即“存在”,二为“有聊”即“有意义、有价值”,尽管赛后他们获得的胜利,但评委和很多观众都认为第一层次论证“存在”是立论中的败笔,显然是曲解了出题人的本意。 中国政法大学也是多次参加全国大专辩论会的队伍,有着非常丰富的参赛经验。他们的风格在众多的队伍中也十分鲜明,就是大气磅礴、威猛刚劲。中国政法大学此次上场的选手又都是男生,无疑使他们的这一风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无论在哪场比赛,主张哪种观点,遇到任何对手,中国政法大学都从不改变自己的风格,四位男生言辞之间让人感到他们代表的是理性的观点甚至是正义的观点。在场上,除了三辩以外,其他辩手的表情都极为严肃,说出话都是掷地有声。法大的风格代表了大陆辩坛的一种传统风格,特色鲜明,也符合他们辩手的个人气质。但是,这种风格也遭受了不少的非议,有的人指出“大辩论”不等同“大批判”,在比赛中给对手扣上几顶大帽子,使的比赛的功利性过于凸显,而似乎完全抛弃了娱乐性,让观众难以获得愉悦和美感。更有极端的观众认为这是一种“伪公平”和“假正义”。四辩张天任是法大风格的代表,他的四辩陈词总是铿锵有力,最后对观众说的一声“谢谢”都能让现场抖三抖。 中国人民大学是首次参加全国大专辩论会,但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著称的名牌大学,很多观众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尽管最后他们只打进了八强,没能更进一步,但他们以自己独树一帜的辩论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前三种风格在大陆还有或多或少的模仿者,而人大的风格可以说在大陆是独一无二的。人大所表现的风格,离主办者所倡导的“轻松、幽默、调侃”非常之近,与以前大陆所有辩论队伍的风格截然不同。如果说中山是“稳”、电子科大是“花”、法大是“刚”的话,人大则可以说是“活”。其最鲜明的表现是现场即兴发挥的分量比其他高校都要重,而且将所有的措辞和事例都处理的比较轻松。听他们的辩论,观众不会感到沉重和艰涩,而更象是参与一样语言和智力的游戏。可能正是由于他们将辩论会本身当作游戏而不是比赛,所以会形成如此别具一格的风格。在影响很大的辩论网站华语辩论网上,有的网友说人大辩论让人想起诸葛亮“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建议将人大的风格命名为“谈笑辩”。但做为一种新风格的尝试,人大辩论队还显得不太成熟,尤其是辩论技巧比老牌劲旅略逊一酬。在与中国政法进行的比赛中,对于法大提出的事例和问题都给予正面回击的同时,还要借题搞笑一下,尽管赢得了不少笑声和掌声,却显得打的太散,缺乏对自己的立论的维护。评委指出,这说明人大的选手缺乏参加比赛的经验,辩论技巧也运用的不够娴熟。人大辩论风格的代表人物是一辩李清昊,他有深厚的话剧表演功力,语言表达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似乎更多靠感性的力量来获得观众的认同。加上常在陈词中运用非常生活化的词语,使得其风格有很强的亲和力,让所有观众感觉耳目一新。 赛后思索 本届比赛,主办者在困境中力求出新,参赛队伍也展现了迥然不同的辩论风格,这些都使人们又看到了辩论会的希望。但是,在赛后我们进行冷静的思考,发现仍旧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其一,还是风格的问题。本届比赛几场结果有争议的比赛都出自于上述几支风格鲜明的队伍。观众觉得场面场面上占优的队伍常常被判决输掉了比赛。当现场观众觉得法大战胜人大的结果有些出人意料时,很多辩手觉得这可能是因为评委对法大的强悍风格的偏爱,或者是因为认为人大的新风格还需磨练;可是,法大在与电子科技大学的比赛场面上很有优势,却也败下阵来,有说法是评委认为法大的风格过于强悍了。让人感觉评委自身似乎也在风格问题上摇摆不定。当法大与电子科大的比赛结束后,某省社科院的教授在参赛队伍驻地梅地亚宾馆情绪激动的谴责评委,认为是很不正常的裁决;一位有过丰富参赛经验的辩手也谨慎的表示,现在评委的口味让人太难以琢磨,他对胜负的判断总是与评委不同。看来,风格问题还会困扰所有的辩手,因为当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评委对某种风格的偏爱就决定了比赛的胜负。由此,有的辩手提出,要使辩论风格真正能够突破,首先要做的应该是邀请一些新的评委,否则任何新风格不会被现在的评委所欣赏。 其二,辩论会的性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人们总说要为真理而辩论,但辩论会的立场是事先抽签决定,这次比赛的决赛更是两队上场后才抽签决定立场,这似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为真理而辩论。于是有人提出辩论会不同与辩论,辩论会是电视节目,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讨论。也是基于这种看法,主办者才提畅轻松、幽默、调侃的辩论风格,因为与严肃、沉重的风格相比,前者更有助于提高收视率。但反对者提出,这样做完全将辩论会看成是一场作秀,缺乏了应有的真诚和纯粹。 其三,电视录播的利弊。众所周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大专辩论会都是录播而不是直播的。主办者认为这样是为了保证播出质量,并且也为电视观众着想。因为评委退席评判的时间难以控制,直播的难度非常大。但有的辩手提出,事后的录象可以被随意剪辑,某些时候,这会妨碍比赛的公正与公平,因为电视观众看到的不是赛场的真实情况。尤其是某些有争议的场次,经过剪辑的录象可以造成一些假象。有些辩手提出,如果录播不可避免的话,能否监督和控制剪辑的过程,以确保比赛的公正? 也许以上的问题并不出在主办者身上,而是辩论会发展了这么长时间必然会遭遇的难关。也许只要所有热爱辩论的人一起努力,才能跨越这些难关,才能赢得辩论会的再次辉煌。 200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