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深感到,我的言论是会遭到激烈的攻击的,诚如尼采所说:“我坚信总有一天,我的名字会和某些可怕的回忆联系在一起。我不是人。我是炸药,我是真理之声。但我的真理是可怕的,因为迄今为止的真理全是谎言!” 首先要解释下什么叫做“合理”。理者,规律也;规律者,无善恶之分也。所以,合理就是合乎规律。今天,我和别人打架,拿刀捅了他的心脏,他死了。这个被捅而死是合理的,但这并不是善的。所以,请诸位一定要明晰,我说的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不是正确不正确的问题。 合理性解释如下: 1、央视自身利益。 迄今为止已经举办过的比赛,都是央视主办,作为一个民间活动,出现这样的主办方不容易。那么无庸质疑,央视不是来做义务劳动的,它需要从中获得它想要的东西。这样,央视需要大专辩论赛能有很高的收视率,这样才能多拿广告钱。如此,就必然出现下列倾向。 1.1、辩题要大众化,甚至要“浅显”。 我在坛子上看到个题目是“实体法比程序法更重要/程序法比实体法更重要”,这种题目就必然不符合全辩的要求,因为辩起来绝大多数人都听不懂。可以预见,形而上的抽象题目将逐渐淡出。 1.2、辩风要亲切。 这个“亲切”的涵义就比较多了。譬如幽默、风趣、轻松就是亲切的重要内容。与之相比,去年某队被认为“恶辩”的风格,就不符合“亲切”的要求,决赛前出局是本人意料之中的事情。可以预见,如果保持目前的状态,曾经的某队的“雄辩”风格,也将逐渐淡出辩论舞台。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细节,结辩现在也愈加简单朴实,不象以前要“升华”,要“高度”,变地愈加下里巴了。 1.3、形式大于内容。 此倾向伴随上述倾向同时出现。央视的观察角度是观众的感受,而并非队员的感受,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有“理论深度”的辩词,并不是适合普通观众,因为大多数观众(注意:这是收视率里面的观众,不是比赛现场的那一小撮人)看电视并非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娱乐和放松,因此,“调侃”绝对高于“理论”,“笑料”绝对高于“思辩”,“无聊”绝对高于“有聊”。 1.4、具体的事实状况大于抽象的价值判断。 如前所述,央视对辩题的要求是愈加贴近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就必然存在着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哪种倾向更有利于央视,哪种倾向就更好。在具体的比赛中,哪边的立场更符合央视(及其相关组织)的利益要求,哪边就更容易获胜。假设辩题是“黄金时间电视台的广告应该/不应该越少越好”,我觉得比赛结果将是可以预知的。所以,当年“网聊”的问题,我觉得比赛结果在赛前就是很显而易见的(当然前提是全辩一般不可能出现“击倒”的情形)。 1.5、学校名气大于辩队实力 从理论上说,名校与强队之间并不能建立起等价关系。但是,对于电视台来说,他们就是等价的,甚至,电视台可以牺牲“小学校”的高实力队伍,而最终让“大学校”的一般实力的队伍去打比赛。这就好比我这个帖,说是我“不花钱”写的,与说是“全辩组委会”写的,所能引起的反响必然不同。 2、评委与相关机构以及评委之间的关系。 (本人出于自身安全考虑,略去此段) 所以,我想要说的是,尽管有很多人鼓吹“辩论赛不仅仅是游戏”,但是这个结论不是普适的。参加全辩,如同写高考作文或者考研政治一样,不是让你坦率地发表对于真理的看法——当然辩论赛本来就是这样——而是充分揣摩评判者的心态和取向,在现有规则内去创造最好成绩。这与下中国象棋差不多,你去质疑“马为什么不能直走”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或者这个比方不恰当,应该说,以前黑人参加跑步比赛,起跑线都要在白人后面,他们去质疑这种规则也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全辩的实质就是一场博弈,辩论队应当充分考虑所有可能影响比赛结果的因素,在规则与潜规则的限定之内,发挥最大的潜能去赢得比赛。 我看到坛子上有人提到“我们校内比赛”云云。对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也只有1条路可走,就是抛开所有的涉及经济、政治、人际关系等等存在各种利益诉求的机构,自己组织比赛。打个比方,我不去参加中国象棋比赛,自己找十来个人关家里玩,这样,我就可以规定,马是可以直走的。 但是这可能吗?理论上是可能的。 但是如果大家又非要热衷跑过去凑中国象棋比赛的热闹,那么,也就只能同意人家马不能直走的规定。 如此而已,非常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