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咋就“感觉”到双方把“恩”去掉了嗫:) 如果讨论“生带来的东西”和“养带来的东西”,那好像施恩的主体就变成“生”或者是“养”似的,想到这里我就迷糊了,“生”和“养”到底是什么东西-_-! 我觉得主席一开始说的那些话,基本代表了常人对这个辩题的解读,对于那些不是亲生父母养大的孩子,那么“生之恩”就应该是生父母之恩,“养之恩”就应该是养父母之恩(恩的主体应该是父母,而不是“生”或“养”)这个辩题就是比较生父母的恩更重还是养父母的恩更重。而这场比赛双方都不是这么解读的,场上基本没提到“生父母”“养父母”。 所以,现在问题就来了:当辩手对辩题的解读与常人对辩题的解读不一致的时候,当辩手在场上说的东西与观众想来听的东西不一样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说他们离题了?到底是辩手的理解力在观众之上,辩手眼中的世界跟常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还是辩论把辩手教坏了,把人的理解方式给异化了? 当然,其实我没有经过调查,没有经过统计,我也不知道“常人的解读”是不是就是上面所说的那样,也许正是我一个人的理解与大家的理解不一样,也许我的“感觉”只是错觉……但是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有清明的理性,还是应该不断地对自己的立场、身份保持批判,前面说过了,辩论也会带来思维的僵化,作为辩手,应该保留一只常人的眼睛,时时防止自己因为玩了辩论,说出口的就不是“人话”了,时时防止我们对大脑的崇拜,导致失去了一颗正常的“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