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9|回复: 3

败军险胜——江苏大学VS河海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3 01: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败军险胜

——江苏大学vs河海大学(手机拉近还是疏远人的距离)

必须先说明一点:对于这场比赛,由于之前在网上已经看了并参与了讨论,对反方的立论已

经有了理解和思考,所以在反方“是否清晰准确地向观众阐明了他们的道理(立论)”这个

层面我恐怕不能很客观地给出感觉了。这也许正是我认为正方本场比赛略胜一筹的原因。


一、破题立论


正方立论以把辩题中的“距离”界定为“人际距离”为基础,从“人的本质是其所有社会关

系总和”出发建立主线:通讯手段的加强→人与人联系的加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更紧密→

人际距离被拉近。陈词结尾处的攻击:联系紧密程度提高即使不使人被拉近也不可能使人疏

远也是这一主线的反向应用。


反方立论中按一般思路把“距离”界定为“情感距离”。在指出双方要讨论的是对手机的使

用后自然得到“决定两个人距离变化的是交流的内容(如何用)而非工具(用不用)”。其

后用“社会学的辩题”引出反方立论:手机沟通便捷高效的特性与人的情感交流程度没有关

系,而这一特性使人际交流的其他途径被压缩,这种交流单一化与人际交流多形式、全方位

的需求相矛盾。


单纯看立论,双方都是在社会整体层面上——而不是“两个人”这种个体层面上。正方等于

是把“距离”解读成了“人与人之间一切联系”。这种解读恐怕有些偏离命题原意。可能也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正方在主线反向证明中引入了人的交流意愿,这实际上已经偏向了“情

感距离”,而在后面的比赛中,正方更是离开了这一主线,在个体层面做起了文章。


反方那句“决定两个人距离变化的是交流的内容而非工具”对个体层面是非常出色的防守,

遗憾的是后面没有再加上一句:“而决定整个社会人际距离的,是建立在社会主要交流工具

基础上的交流形式和结构”。如果有这样的分层,那恐怕就不会让很多人认为反方的“内容

而非工具”在反驳正方的同时也解构反方了。如果从这种“结构形式决定论”的角度去理解

反方立论就会发现,反方的核心是第二条,而第一条立论无论在攻击还是防守上其实都是可

有可无——这一层要表达的意思在“决定两个人距离变化的是交流的内容而非工具”里已经

说得很明确了。如果反方把第一条立论整合进前面,而把第二条立论扩充,特别是能把后面

“发短信的人多了,写信的少了;打电话的多了,亲自拜访的少了”加入其中,再辅之以统

计数据,那反方的立论就非常充实了。


二、对抗反驳


第一轮反方是以守为攻。先以用手机吵架只会疏远指向在个体层面双方结论都只存在可能

性。由于正方到此时还没有在个体层面展开,所以这一点有些空对空的嫌疑。正方在此用

“主流内容”加以防守,也算是中规中距。反方第二个攻击点就是其主线。但可惜的是,由

于在提问时没有体现出手机挤压其他交流方式的空间,使社会主要交流方式趋向单一化的核

心,所以被正方直接以“看不出矛盾”回掉。针对正方在主线反向证明中引入了人的交流意

愿,反方的第三个攻击点是意愿不等于现实。这个攻击点背后隐藏的根源是双方都在谈“情

感距离”。不知道是知道这种根源性还是仅仅做了回避,正方没有对此做正面应对,而是强

调了“人际距离不仅仅是情感距离”。


第二轮正方的攻击针对性要更强。首先仍然是以人际距离不仅仅是情感距离发难,随后的攻

击则直指反方的核心:先是从逻辑上追问手机方便了交流如何会导致疏远,再以春运等例子

从结果层面指出人们在使用手机交流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其他交流形式。由于反方在逻辑层面

没有论述形成“挤压”的要内在机理,所以对逻辑层面的追问只能回避,而在事实层面则通

过“发短信的人多了,写信的少了;打电话的多了,亲自拜访的少了”这种社会现象给予了

反击。但反方在开始时把正方的“关系距离”说成是“空间距离”,这实在有些过分。


到这里,正反方实际上都隐隐显出了立论的危机。正方的危机在于将各种联系都包括在了

“人际距离”中,这样的解读在辩题语境下恐怕很难让人接受。而这一点一旦被破坏,则正

方主线中“联系加强→(社会关系)更拉近”这一环就将断裂。反方的危机表现在对于核心

点——“挤压形成单一化”并没有吃透,无论在逻辑上还上实证上都缺乏强有力的支撑。进

一步考虑规则要求,正方的攻击无论在语言上还是逻辑上都更准确和有针对性,而反方在核

心立论的逻辑推演层面做了回避,又犯下把“关系距离”说成是“空间距离”的错误,区区

3分的差距似乎是少了一些。


三、自由辩


从前一个环节展开的情况看,正方在自由辩这场大会战中将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

以攻为攻,去破坏对方立论,那么并不清楚反方是否在“挤压”这个核心上准备了强大的兵

力。贸然进攻如果被对方包围就可能完败。如果以守为攻,则战场将集中在“距离是关系距

离还是情感距离”上。这样的定义之争很可能使正方被认为是强词夺理。所以正方做了第三

条路的选择——也只有做这个选择了——放弃主线,另开战场。而这个战场就是最常规的

“原本不能或不便联系的场合,手机使便捷的联系成为可能,结果是(情感)距离的拉

近”。正方一出手就连续以战士、学子、运动员等例子展开强攻。并以密集轰炸在客观上给

人以“主流现象”来冲击反方“这些只是个例”的防守。

正方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谓尴尬,而反方的处境其实更为尴尬。攻出去,强打正方立论中枢

“关系距离”,将是一场不明对手准备情况下的定义之争,加上正方在前面对抗时的两次强

调,一切都预示着这个战场上反方讨不到便宜。囤兵以待敌,反方的逻辑核心已经为对手所

知,而这个最核心的环节上反方自己一没有把逻辑论证理顺,二没有大量事实论据。再加上

对于“个体层面决定因素是交流内容;社会层面决定因素是交流形式”这一区分并没有讲

清,想另开战场又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反方此时可以说是无关可攻、无险可守、无路可

退。所以完全可以肯定,整个自由辩局势必然是正方步步紧逼,反方处处苦战。


果然,面对正方新战场的攻击,反方先是以“不能只看个例”防守,而当正方以“各种情况

下都拉近,这不是个例”进一步攻击时,反方被挤到了“拉近距离的是内容而不是手机”的

防点上。正方从这时起做了战术转换,从追问“有没有拉近”转为“如何使他们疏远”——

很明显这是同一战场的正反向提问。反方仍然只能以“个例”和“内容”应对,显得极为被

动。


直到还剩30秒左右时,反方才由二辩提出了“现实是单一化趋势”这个核心。但相对于正方

的多个实例,反方一个例子没有的“现实”说服力上就差得多了。


纵观整个自由辩,尽管打成这种局势其实早已注定,反方还是在其他地方表现得差强人意。

尤其是防守中每次都是三辩说“内容”,其他人说“个例”——而且是在对方反击“这么多

实例如何能算个例”后仍然原地自说自话,团队协同、应变都被严重破坏。正方则利用统一

的战场形成多次协攻,团体感明显胜过反方。考虑到比赛只删了一分钟,2分的差距也显得

与双方表现很不相称。


四、总结陈词


路一鸣的问题“为什么会选择让人疏远的工具”和自由辩相契合,是个应景题。蒋昌健的问

题“是不是完全不用科技,人际关系才拉近”则深入到了反方立论核心的内部——因为反方

的“异化”实际上是一切科技进步的共同问题。反方对路一鸣的问题以立论的“单一手段并

不能拉近,只有多样化才可以”应对。对蒋昌健的问题则以“手机只是工具,要看我们的使

用方式(交流内容)”应对。“我们的”这种表达与反方的观点实质上形成对立,因为这个

词完全抹杀了反方“个体看内容,社会看形式”的内在逻辑。在总结立论时反方回到“挤

压”上,但在一无逻辑二无实证的情况下说“无疑”,论证力就很差了。最后的陈词把“异

化”摆上台面,但直接去说“无法回答大家为什么会疏远”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作为辩

论赛的反方,任务就是要告诉大家“为什么会疏远”,就是要告诉大家“为什么你的认知是

有局限的”、“为什么你要突破个人认知”以及“向哪里突破个人认知”。如果直接承认自

己做不到这些,那无异于直接宣称“我方认输”。


正方对蒋昌健的问题以“发展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这一套话做了搪塞。对路一鸣“手机

功能多样化→占用时间精力→与人交流减少”的逻辑链,正方一开始并未直面问题,而是以

“是快节奏的生活而非手机使人疏远。相反,手机在这种快节奏中给了人交流的机会”做

答。后来四辩补充,以“手机并未取代人面交流”在攻击反方的同时对此做了回应。总的来

说正方总结中对收拢本方立论和总结全场方面做得不好,但攻击上可谓不遗余力。尤其是接

反方的回答,用“没有用手机,谈不上拉近疏远,反方要论证一旦回了短信就疏远”是一个

很强的进攻。


五、随想


其实这场比赛中双方的分歧可以这样说明。想像一些杂乱分布在圆盘上的点。按正方立论主

线,那就是这些点之间的连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就是“拉近”。实际主攻的战场,是

这些点彼此在靠近。而反方强调的是,这些点是在同时向圆周(或多个集聚点)集聚,虽然

最后可能分散的点都连成了圆周线,但中间却出现了一个大洞。


顺着这种解读,反方除了要强调“个体层面看内容,社会层面看形式”外,其核心立论应该

是这样的:


1.手机带来的方便快捷使人更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使用手机(否

 则不适应)


2.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信息传递更快捷、工作效率更高,结果生活节奏

 进一步被加快

3.面对更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只好更进一步的依赖手机

4.这个恶性循环使以手机为代表的,能让交流越来越快捷方便的通讯工具逐步挤

 压其他交流方式,使社会主要交流手段单一化

5.单一化交流手段无法满足拉近情感所要求的多形式、全方位,结果导致疏远


这个可以作为反方的逻辑主线,在逻辑层面证明必然性——整个过程可谓“人在江湖,身不

由已”,为了竞争获胜而不得不让社会节奏越转越快。从这个意义上讲,反方的辩题并不是

“某个人一使用手机,距离就疏远了”,而是“(除非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再需要竞争,

否则)当人类使用了手机,人际距离就越来越走向疏远”。更进一步的,反方既然要在社会

整体层面谈“主要交流工具、形式的单一化”,那就需要有统计数据——至少是一份问卷统

计报告来支撑,而实际上反方只有“发短信的人多了,写信的少了;打电话的多了,亲自拜

访的少了”这一个社会现象,这就使他们的立论在已经缺乏逻辑链接的情况下又缺乏实证支

撑,如此的论证实际上就退化成仅仅和“观点”差不多了。


从全场比赛来看,反方最大的不足在于立论没有吃透,既没有找到本能够证明必然性的逻辑

主线,也没有实证支撑“单一化”的结果。其次是准备不足,没有把两个层面有不同的关键

要素分开讲清,却以“内容而非形式”设防;自己一个例证都没有,却不断说对方讲的都是

“个例”。第三是在准备已经不足的情况下口径也不统一,这个讲“个例”,那个说“内

容”,完全不成团队。相对这些,三辩那让人总觉得带着蔑视和不屑的表情手势已经算不得

什么问题了。兵法有云:“……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吏卒无常,陈兵纵

横,曰乱。……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孙子兵法•地形篇》)败军

六道,反方已占其三。如此还能以2分险胜,当真只能解释为人品好得可以……

发表于 2004-9-23 10: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败军险胜——江苏大学VS河海大学

不过这个题目,作为反方的确很难打。
发表于 2004-9-23 13: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败军险胜——江苏大学VS河海大学

这场比赛江苏大学发挥的不错
失利后双方队员也很友好的交流
真正达到了以辩会友的宗旨
发表于 2004-9-23 14: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败军险胜——江苏大学VS河海大学

下面引用由岚星2004/09/23 01:26am 发表的内容:
如此还能以2分险胜,当真只能解释为人品好得可以……

这个解释实在有点多余,因为险胜的辩手赛后已经自己诠释过了。

说到反方难打,其实是有前提的。就是抓不住手机相较于其他通讯工具有什么特异性,你怎么打都会难打。
我们试想一下,在电报诞生的头10年里,搞一场“电报拉近/疏远”的辩论;或者在有线电话诞生的头10年里搞一场“有线电话拉近/疏远”的辩论,我们今天反方的理论和言词稍加修饰竟然都能套得进去。也就是反方在论证疏远时仅仅抓到了一点——手机这玩艺儿是个比较新的通讯工具。仅仅抓住一个“新”字还远远不够,手机还有它特有的作用。如果你不抓,那就等于是把辩题改成了“一种比较新的通讯方式是拉近还是疏远了人们的距离”。

其实,反方开篇似乎有抓到这一点的趋势,比如说一个手机放在抽屉里没用,要谈手机的使用。可是后来他们又在反驳对方的时候说,是手机在拉近吗?是我们的话语。似乎又把手机当做了一块装饰品。

到了结辩,正方的现场感要明显超过反方,赢得了少有的掌声。而正方则长篇大论,一再声称“我们解释不了”,“只是我们一点小小的认知”云云。不知道这种方式是不是有的评委比较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05:28 , Processed in 0.0522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