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3|回复: 0

残兵VS縻军——北京工商大学VS上海交通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2 01: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残兵vs縻军

——北京工商大学vs上海交通大学

(科技发展使人类有还是没有必要亲自探索外星球)

想了很久怎么用一句话概括这场比赛,最后起了这么一个我也不太满意的题目。不过这个词

也算是可以说明问题了。至于为什么这么说,看完后面自然明白。


一、破题立论

正方陈词前利用了规则不再限制一个环节只能一位辩手发言的特点,用四位辩手串起一首

诗,确有先声夺人之感。一辩立论主体是三条:亲自探索可以体现人类开拓进取的精神、为

亲自探索而进行的准备是对科技实力的检阅、亲自探索可以带来综合性价值(这里实际说的

是带来激情与震撼)。相比之下,反方没有正方那种先声夺人的感觉,但立论三条由三位辩

手完成也显得比较新颖。三条中第一条是核心:机器可以更好地完成。第二条是对第一条的

反向说明:亲自探索成本高、可行性低、风险可控性低。第三条则是价值层面的辅助:放弃

对亲自探索的执着才能更深入探索整个宇宙。


从立论来看,正方可以说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只谈收益,不谈成本。难道一项科技活

动,只要能体现开拓进取的精神、能综合各种科技实力和得到综合性价值就一定是“有必

要”的吗?其实一项活动说有没有必要,应该是在可以承受的代价下,只有它能带给我们有

足够价值的收获。这道理就好比河对岸是美丽的花园,但如果那独木桥已经摇摇欲坠,我走

上去极有可能摔死,那还“有必要”走一趟吗?就算对面是天堂,如果边上还有一条阳关

道,我还“有必要”走独木桥吗?正方仅仅描绘了对面的天堂花园,却对其他条件没有述

及,这样的立论恐怕只能算完成了三分之一。相对而言反方的立论要严整得多——这个立论

简单说来就是“机器已成阳关道,不必再走独木桥”。但这个立论有一个潜在的弱点:不存

在任何一项收获是非得用亲自探索不可的。对这个全称否定判断的处理是很需要一些技巧

的。


可能是反方“机器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基于理性人假设)没有必要选择次一等的方

案”这一点说得不够清楚,九位评委中仍然有四位给正方打分高于反方。使反方首轮落后4

分。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二、对抗反驳


第一轮反方的攻击实质上是两个层面:已经证明不适应亲自探索的星球有没有必要亲自探

索;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种种手段,为什么都不如亲自探索。前一个问题有些过分,因为正

方立场中并不包括“每一个外星球都有必要亲自探索”这样的内容。极端一些,甚至可以说

“只要有一个有必要就可以”。正方对此的应对是科技发展总有一天会让人有能力去探索这

些地方。这种没有任何理由而只是意愿性的说法在第二轮反方再反驳中遭到批驳。实际上正

方后面的补充是更重要的,即只有当有可能时才有必要谈“有没有必要”(有点拗口),或

者说“只有对那些已经有能力去探索的星球,才会谈有没有必要去。对一颗具体的星球,什

么时候有能力去了,才有必要谈‘有没有必要去’。”如果直接用这一层防守,反方要反击

可能要困难得多。对反方的后一个问题,正方并没有回答。但针对反方提出机器可以代替人

去探索,正方用两条加以防守:一是只有机器上去,无法达到真实状况;二是有些工作机器

不能代替人去做。前一条有些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一条所举阿波罗的事例还算不错,但此

前借用生物多样性组织的那句话就让人觉得八竿子打不着了。


第二轮正方的攻击共分四点。首先是用汽车与车祸指证高风险不等于没必要。对此反方没有

作答。第二是提出成本效益与科技发展无关,而且反方没有注意外在收益。前半句话说得有

些过分——也许正方是不是认为不做成本收益风险分析也可以判断“有没有必要”,但如果

是这样,至少应该给出一些简单的说明吧。后半句话是对反方较有力的攻击,略显可惜的是

所举的例子更多的只是说明“载人探索”能带来这些收益,却不能说明不进行载人探索研

究,通过其他途径就不可能得到。在这一点上反方只是就前半句话提出成本、收益、风险都

不能不看,显得弱了一些。正方攻击的第三点是把反方的意思曲解成了“彻底由机器代替

人”。反方在这里明确予以反击——不是只要机器不要人,而是科学家指挥,探测器出征。

第四点攻击是反问“人是否所有外星球都没有必要探索”。这与第一轮正方第一个问题形成

有趣的对比。反方在这里再次回避。实际上,反方第二轮的再反驳更多是针对了正方,如把

“挑战风险彰显精神”归谬到“手无寸铁去探索更能彰显”和攻击正方相信科技发展可以使

人有亲自探索的能力等。其中最出色的是提出了“有能力不等于有必要”。结合反方立论可

以看出,这里正是反方的核心,而同时也恰好是正方最薄弱的环节。


“防守反击”这个环节是本次大赛的创新,不过从已经看到的各场比赛看,这种设计有一个

极大的弱点,而这场比赛表现得比较突出。那就是一分半的时间时攻方可以提出至少四个问

题,如果对手没有记录,很难一个不漏地进行“再反驳”。而评委如果没有边听边记,也很

难评判“再反驳是否针对了刚才的反驳”。虽然说从对对方的反驳和对己方的防守这个整体

上讲,反方本环节高出12分并非没有道理,但仅就环节规则来说,无论是“反驳要针对对方

立论”还是“再反驳要针对对方的反驳”,正方做得都要比反方好得多。


三、自由辩


正方开场连续通过“阿波罗登月有无必要”、“阿波罗计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贡献”和“液

冷服”的具体案例向反方强攻。这三个点都集聚于同一个战场:载人航天带给社会的巨大收

益。反方对这些问题用“历史的必然”和“nasa否定的计划”做回应,感觉上略有示弱。尤

其是“阿波罗登月有无必要”这个话题上,从反方后面的回答来看,他们的意思是“当时有

必要是因为当时科技发展还不够,不派人去不行,而科技的发展将使人越来越没有必要非派

人去不可”。这个回答在后面的对阵中宣告了这个战场的结束。如果反方在第一个问题就用

这个回答打住,那么可能会少失去一些分数。更进一步,这个回答与辩题的动态性、未来趋

势性是一致的,“以前有必要,今后没必要”的回答不仅合题,而且可以把比赛引向反方的

强点:机器代替亲自登陆的人,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毕竟,尽管人类当然要离开摇篮走出

去。但当人类已经有过“走出去”这一经历的时候,我们还有必要亲自走得那么远吗?


实战中,反方开场是以人的生理极限入手。从反方立论看,这个战场选择得并不好,甚至可

以说是有些失败。因为反方立论逻辑并非是“人因为受制于生理极限,不可能亲自去探

索”,而是“即使科技发展使人能做,同样的科技发展也可以让机器做得更好”。这种基础

逻辑的错位使得在正方以冬眠技术强反生命极限后,反方退到了“(这种科技发展)未必能

够成功”上。这使得在客观上,反方的主线变成了“在现有技术下,人类没有必要亲自探

索”,这和反方立场乃至立论都已经差之千里了。同样的一幕出现在了双方就“嫦娥奔月计

划”的争辩中。反方再次退到此处。至少从播出的部分看,反方这两次进不可以进之地,退

不可以退之地,可说是最大的丢分所在。


赛程过半时,双方比赛在正方强调“收益”,反方强调“代价”层面形成僵持。正方的“科

技发展为什么不能使安全性提高”对退向死地的反方形成重大打击,而反方只能以纯技巧应

对。不过那句“像《十面埋伏》里的章子怡那样怎么折腾都不死”却实在是全场比赛中差不

多绝无仅有的幽默——这样的幽默在本次大赛中实在是太少了……


随后的比赛中,正方也犯了一个重大错误:把反方的观点再次曲解为不要人的参与。像“人

有创造力、思维力和判断力”、“阿波罗返航时的发现”和 “机器要和人类互补而不是全

面否定人类”都是如此。这一战场在反方四辩的明确收尾后结束。回想起在第二环节中正反

方就已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交锋,那么不管是被判“听不懂”还是“没有听”,正方在这里

恐怕都是要丢掉一些分数的。在反方时间已尽,正方一辩最后提出阿波罗计划中要把科学家

送到外太空去感受一番,以此反击反方的“分工方式”。时间所限,我们不知道反方对此问

题有没有后手。不过至少可以肯定如果这个战场能顺着双方在反驳环节的交锋,用这个问题

切入展开,那么对问题的探讨应该可以加深一个层次的。


四、总结陈词


反方对王慰卿的问题回答并不理想,先是提出“不可能所有的星球都去探索”——这个恐怕

有些文不对题了。后又提出应该由机器收集信息发回,以此判断是否适合。这实际上是反方

立论逻辑下必然导出的回答。但去实验方法的角度看,这等于否认了先期小规模迁移探索的

必要性,似乎有些不太合适。而接下来用“人受不了”对路一鸣的问题做回答恐怕要算是比

较失败的了——因为路一鸣的问题隐含的内容就是问为什么反方认为科技发展不能让人“受

得了”。回答问题后的总结,反方做得也并不好,既没有收拢自己的立论体系,也没有对整

个战局做总体概括,而仅仅是对正方的“科技奥运”和“只有人能求真”进行了反驳。而对

后一个问题的反驳也并不到位——强调“机器在帮助人求真”远不如反问一句“是不是人只

有亲自到外星球去才能求真”来得实在。


路一鸣对正方的提问是很有杀伤力的——尽管用因价值判断而被禁止的克隆人与辩题并不相

合,但内在的逻辑却真指正方立论体系“推不出”的致命缺陷。正方二辩、四辩先后的回答

都基于同一点:载人航天带来的综合效益不这样做就得不到。其实这个回答并不强——因为

载人航天和亲自探索外星球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辩论中正方多次提到的阿波罗计划带

来的好处,其实是不是没有登月计划就一定不会产生,恐怕很可以商榷。而那个牛奶更是如

此——神五并没有让人实现亲自探索外星球,因此这个例子根本不能算是“没有亲自探索就

得不到的综合效益”。正方最后的总结也并不出色。用双拐不能代替辩手来辩论反驳,也有

把反方说成“不要人参与”的嫌疑——要摆脱这一嫌疑,至少要说明有些事是非得人亲自上

去才行,单靠机器发回信息是玩不转的才行。后面也只是指出在阿波罗问题上反方的态度与

立场不一致。在总结全场、回收立论方面都没有做到。


五、随想


这场比赛双方应该说都有些失败。正方的立论存在根本缺陷,所幸没被对方抓住了“拉出去

往死里打”。而反方虽然拥有一个不错的立论,可惜ms辩手并没有理解其内在逻辑,以致于

自由辩战场设计犯下重大错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反方弃长用短,把一盘活棋引入死地,实在让人

扼腕。


纵观全场比赛,双方在整体配合、个人风度上都差不多,既没有什么抢眼的亮点,也没有什

么明显的不足。如果要挑点毛病,那么正方的耳朵应该好好练一练,毕竟在对方已经有过回

答的情况下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曲解对方,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摇头的。

这个辩题虽然比较专业,但在神五飞天、印度搁置载人航天计划、国际航天界中两派观点论

战频繁的背景下,也是很有意义的。只不过这个辩题的表述中的“科技发展”似乎改为“社

会发展”更为切合。否则就约束了讨论的空间。比如王慰卿向反方提出的问题,得到的回答

完全可能是“社会发展,人的生存压力使人类越来越有必要亲自探索,但科技发展使人类越

来越没有必要”(类似于二元函数函数值增大并不说明每个变量目前的变化都是函数值变

大),“就算未来人类绝对有必要亲自探索,也不是科技发展造成的”,“对方说的三点都

不是科技发展,他们论证的是人彰显精神的愿望使人觉得有必要,而科技发展只是使人有能

力。”如果真是这样,那恐怕就要让人哭笑不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05:28 , Processed in 0.0546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