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3|回复: 3

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1 04: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4/09/11 09:31pm 第 2 次编辑]

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
——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探险是否应受鼓励)

这个辩题也是很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北大“山鹰社”事件之后,更曾经是各大媒体热点中的热点。很多校级辩论赛中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很可惜,可能是准备得不足,双方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颇有些蜻蜓点水的味道,尤其是反方,在各个环节上都让人觉得他们的准备很不充分。

一、破题立论

正方的立论从培养探险精神对于国家、民族的必要性切入,指出大学生要担负未来面对的重担,培养这一精神极为必要,加上目前国内此类活动开展不足,因此应该鼓励。作为辅助,正方同时提出大学生心智已经成熟。在立论主体完成后,正方换了一位辩手,就辩题中可能出现的两个战场进行了铺垫。一是指出辩题讨论的不是“大学生群体”,而是“想要探险的大学生”,不想探险的大学生不在鼓励范围内。二是将“探险”与“冒险”做了区分。
反方首先做了一个核心界定:鼓励一定要是使之“普遍化”。其主体立论也是三点:第一是在价值层面置疑将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上(让亲友担忧)、为梦想把生命推向险境是否可取;第二是指出探险精神用其他手段也可以培养;第三是提出大学生不具备探险必须的经验、装备,也缺乏获取这些资源的条件。最后则把反方的不鼓励定为“不反对、不禁止的冷处理”。
应该说正反方的立论都是比较常规的,而且架构同为“成本收益分析”。只不过正方强调价值大,且成本——风险——可控制在“最低限度”上;反方则一方面强调价值小(但把社会价值归为“让亲友担忧”显得狭隘了一些),另一方面强调风险大(且要降低风险所需的资源不足),同是还提出了“替代品”的存在——不探险一样可以获得这些精神。
双方也差不多完全猜中了对方的立论。但这两个立论都有一些潜在的漏洞。
就正方来说,培养探险精神是必需的,但要培养到什么程度呢?探险精神是不畏艰险,是挑战自我等等,可是一个新生站到大庭广众之下打辩论赛也是挑战自我,中国女排也体现了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但他们都得探险吗?那种把不畏艰险的挑战精神逼到极限的程度,是大学生需要的吗?留给专业人士去展现似乎已经足够了。从这里看大学生探险的价值其实小得多。而正方对于成本的分析则也显得不足。更有争议的是把大学生分成那两类。从后面看这也是比赛的一大交锋点。其实现实并非严格划分的,大量的大学生应该是中间层——有想法、有意愿,但没有强烈到下决心要去做的程度。对“大学生探险”的鼓励不可能对这些人完全绝缘,而当他们接受到鼓励的信息时,就会促使他们的态度从“可做可不做”向“做”转化。甚至那些原先不打算去的,在看了鼓励的宣传后也会产生“去探险”的冲动。而这一部分在正方的立论中完全忽略了。
反方的立论明显偏浅,完全没有考虑到正方所提出的社会价值。再加上辩手立论陈词没能脱稿,反而有多次忘词,实在让人觉得他们的准备很不充分。同时反方在两个点的表述上也很有问题。一个是“鼓励一定要是使之‘普遍化’”。这句话显得主动性太强。如果说成“当不能明确限定鼓励对象时,鼓励必然在客观上导致普遍化”则感觉易于接受一些,可以避免被误解为反方认为一鼓励就是“要”所有大学生都去探险。同时还为前面所说应对正方把大学生分成两类的作法进行铺垫。另一个就是“不反对不鼓励”,这句话想要解释得让人把它和“放任自流”区分开实在是要花一些力气的。
尽管有这些不足,但总体来说,正方的清晰性和流畅性都在反方之上,15分的差距也基本上反映了双方的表现。

二、反驳对辩

反方第一回合对大学生探险的价值、大学生应对“险”的能力和讨论对象是不是全体大学生三点发起置疑。正方连续两轮则说的基本一致:以大学生有必要培养和展示探险精神突出“收益”战场,强调大学生有能力,并且风险可以降低来守“成本”。但风险可以降低到什么程度正方并没有说,大学生为什么有能力应对“险”也没有证明,在“成本”战场上完全是摆观点,无论证。最后一句“不是看风险,而是看有没有意义”显露了正方把战场控制在“收益”上的意图。但毕竟“成本收益分析”单看哪一方都不可取,所以反方第二轮很自然地接道“有积极意义的不一定都要鼓励”,但以谈恋爱为例来说明则显出反方对这个问题在剖析层次和语言准备上都有不足。随后反方也继续提出高风险可以降低、其他手段也可以培养探险精神和辩题讨论范围上摆出了观点。但基本上也是和正方一样只摆了观点,没有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总体而言,这个环节中正反方都只是把自己的立论又重复了一遍,既没有多少深入,也没有——按环节要求那样——对对方立论及反驳进行反驳和再反驳。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从立论和双方抗辩看,正反方最核心的交锋点应该是“成本”与“收益”。正方在收益层面解剖得比反方深入,而反方的成本方面则做了不少准备。但从后面的比赛看却不全是这样。

三、自由辩

正方的第一枪选在“其他何种途径也可以培养探险精神”上。这个选择个人以为不错,因为从反方前期发言中,并没有提出还有哪些活动可以做到。(尽管从前面分析看,反方可以从普通锻炼等活动也可以培养切入,把战场引到“探险带来的高层次精神并不需要鼓励大学生去培养”,进而对正方的“价值收益”形成打击,但如果反方有这一层准备,在第二环节中肯定已经展开了。)果然反方只回应了一句“不一定需要探险”就转到了“成本”战场上,通过“学业重、时间紧、花钱多”来追问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如何能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而正方很奇怪地没有在反方回避了的战场上进一步追击,幸好正方二辩在后一次发言时立即拉了回来,没让这个得分机会轻易丢掉。在这个战场上反方因准备不足吃了大亏,先是四辩误解了对方的意思,在对方刚刚解释过时又说正方的意思是“探索未知领域就是探险”(这里的掌声让人有一种“亲友团”的感觉……),接着反方三辩更是说出了“探索精神包含探险精神,连探索精神都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培养,探险精神怎么就不能呢”这样的话(“饭”是包含满汉全席的,连饭我在食堂都可以吃到,满汉全席怎么会吃不到?)。从这两句看,反方这时候已经被逼到说话不经过大脑的程度了。
但是就这样输掉比赛,反方显然很不甘心,于是趁正方转换战场之机迅速打出了“成本牌”,强调要想达到正方所说“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需要大量时间、金钱。反方二辩这位硕士研究生提到的那个4-12万元的装备和够造一个三峡的社会总投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在第一战场上把比赛拉回优势战场,没让得分良机白白溜走的正方二辩也是研究生,不由得感叹姜还是老的辣)。但遗憾的是,正方虽然对这个问题准备不足(不仅前面没有铺垫,而且第一次接手回答的是“如果愿意,就应鼓励”——颇有些创造不了条件也要上的豪气。 =p ),但正方一辩还是面对反方的协攻追问提出“那么多大学生已经在探险,可见问题能够解决”。这个防点虽然不强(比如这些探险是否如正方所言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了?他们是否已经足以应对不可预见的风险了?),但在短时间内却也让反方无处下嘴。
由于离开“其他途径”后,正方连续举出多个学校、家长、社会都支持的大学生探险事例,双方就“支持是不是一种鼓励”各自摆出以观点,但很可惜,没有一方论证自己的观点。倒是在向“风险不打折、生命是基础”的战场转移中,反方的一句“那些是个例”引出了正方“全称判断”的攻击。反方并没有在这里组织有效的防守。这个问题暂且按下不表,到最后再谈。
自由辩的最后,双方争议点停在了“鼓励的是全体大学生还是仅仅那些决定要去探险的大学生”。但双方很遗憾的都是只摆观点——如果不把正方那个“主谓短语”当成论据的话。其实如前所述,鼓励的直接对象或许如正方所说只是“决定要去的”,但却不可避免波及全体大学生。

四、总结陈词

不能不承认一件事,蒋昌健和余磊两位嘉宾向双方的提问尽管加起来不到三分钟,但却让人强烈地感觉到水平比场上八位辩手高出不止一个数量级。四次提问可谓刀刀见血,成为全场比赛最大的亮点。
针对反方对探险(蕴含和激发的精神)的社会价值挖掘不够,蒋昌健和余磊都提出崇高的精神对应的巨大社会价值问题。余磊还顺着正方“探险不等于冒险”的思路提出风险如果不可控,探险和冒险有无区别的问题。但反方结辩的水平显然不足以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应对这两颗重磅炸弹。对价值问题只是空泛地指出对个人来说生命价值最高、个人价值最终要体现社会价值,远没有达到“大写的‘人’字”所对应的层次。对风险的可控性问题则干脆回避了。只是在总结中强调大学生主业是学习,探险对时间金钱等方面的需求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矛盾突出这一反方的核心。最后又提出正方没有给出鼓励的具体方法——这一点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在前面提出,其实鼓励之所以会波及全体大学生就是因为找不到能严格限定鼓励范围的具体方法。到这时才提出,实在晚了一些。
对正方的提问更显出昔年最佳辩手的实力。余磊先提出不鼓励、不禁止,尊重个人选择自由的价值观。而蒋昌健老师的提问更是直击要害:正方一直强调去探险的大学生准备充足有能力、风险可规避,这和旅游已经没有区别,那这种所谓“探险”还如何体现正方宣扬的那些价值?话音一落全场掌声。这个问题的精妙之处在于,单独看探险的精神价值和大学生可以规避风险都能说得通,但合到一起,却出现大学生探险的平安程度与探险的价值成反比的情景。蒋老师没有顺着现场走势追问正方如何论证大学生准备充足有能力,而是切入更深层次凸现冲突。没有对整个立论系统的整体把握大局观、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地发现和谐水面下深层矛盾的眼光,这个问题是问不出来的。正方面对这两个问题同样无力还手。对余磊的问题,正方只是提出社会要有鼓励的东西,但没有说明大学生探险为什么是这样的东西,只能算是摆了观点没有论证。对蒋昌健的问题,则一方面强调“意义重大”,另一方面继续强调“风险可压低”。最后一分钟内正方又由两位辩手分别就大学生探险可以降低级别和“不鼓励不禁止等于放任自流”做了攻击。但缺乏对本方的有效总结,这是一个严重的不足。
应该说面对前辈的排云掌,双方的结辩做得都差强人意,基本处于一个水平线上。事实上除了第一个环节,正反方的表现都差不多,所以分差也一直是在5分的误差范围内,综合印象分甚至出现平分。

五、随想

就双方的具体表现来说,整个气氛显得有些沉闷——不知道是不是那时北京正要下雨。辩手缺乏亲切自然的笑容,比赛也缺乏轻松愉悦的笑声和掌声。全场似乎只有反方提到王安石没有经过探险也有开拓创新精神时,正方立即接口了《游褒禅山记》让人觉得眼前稍有一亮。就团队配合来说,正方表现略好于反方,尤其是在几次协攻和一辩对“探险花费巨大难以承担”的协防上。至于立论和结辩都由几位辩手共同完成这一点,从效果看没有觉得有明显的好,也没感觉有明显的不好,看来暂时只能“不鼓励、不禁止,冷处理”,也“放任自流”一把吧。
关于辩题的解读是有必要说一说的。记得钟勇在99国辩后曾撰文指出,大专辩论赛滥用语言相当严重,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全称判断”,即“无一例外”,如“天下乌鸦都是黑的”。今天的比赛,正方也提出双方都是全称判断这个概念。但个人以为,这个辩题做这种解读是不合适的。如果把“大学生探险”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探险活动,那么无疑有些是可以而且应该鼓励的。但是不是所有的都应该呢?正方认为“应该”的原因是他们把“大学生”分成了那两部分。但如果考察鼓励导致的动态变化,那就很难说了。比如像我这样站起来一根棍躺下去一片纸的人,如果看到宣传心潮澎湃也去要求探险;如果一个游泳只会“称砣式”的人要求去漂流,那正方是不是也回答“只要愿意都鼓励”呢?“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参与者、准备情况、环境情况、危险等级等等都不一样的“大学生探险”,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如果命题者是这个意思那恐怕只能说他脑子有问题。其实这个辩题是把“大学生探险”看成整体,即面对当前这种现象,我们的社会在整体上应该给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评价的问题。少数特例并不能代替整体属性。
这个辩题应该是很有深度,也很有意义的。但遗憾的是双方都浅尝则止,没有能深入下去。其实对于从目的层面的“用探险来培养大学生这种精神有无必要”
“如何比较年轻的生命与青春的梦想孰轻孰重?”“在大学生探险上面花费大量社会资源是否应该?”到手段层面的“如何处理鼓励的波及效应?”“如何在放任自流和鼓励间找一个平衡点?”“如何让大学生具备基本的能力和装备,让探险不成为冒险?”大量问题都是可以做深入思考和辩论的。但很可惜,双方没有能把这扇大门推开,让我们更清晰得看到里面的宝藏。整场比赛提了很多观点,但缺乏对这些观点的论证,结果是你说必须通过探险培养,我说其他方式也可以;我说大学生能力还不够,你说心智已经成熟;你说风险可以压低,我说风险再压也还是很大;我说支持不等于鼓励,你说支持是鼓励的一种方式……如此全是观点对观点,没有背后的支撑,看似交锋很激烈,其实只是场面热闹,缺乏深度、少有内涵、那些能把观众引向纵深的思想和智慧已经不知道去哪里“带薪休假”了。
曾经和treeing开玩笑说,这场比赛的正方完全可以把海峡赛上世新“在校大学生创业应该不应该鼓励”的东西搬过来。尤其是黄执中的结辩陈词几乎可以照搬不误。如今看着这场比赛,耳边仿佛又响起黄执中那“老子教训儿子的声音”:“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大学生,他想去探险。他认为他准备充足了,他说他有自信。当然这个自信可能只是一个年轻的自信;他的充足也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充足。可是为什么要浇他冷水呢?五十岁的人干嘛去熄灭二十岁的火焰呢?让他五十岁的时候去回忆自己二十岁的莽撞,这不是一种人生吗?更何况,谁又能肯定这真的是莽撞,还是一种深思熟虑呢?谁又知道这是得,还是失呢?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他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的梦想呢?!难道生死可以决定一切吗?我们认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大学生他想去探险的时候我们要怎么评价他的问题。我们不知道他是成,也不知道他是败;我们不知道他准备得多,也不知道他准备得少。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看到‘他想去探险’。好了,现在问题清楚了,摊在各位的面前了。我们要去肯定他,还是否定他?我们要去鼓励他,还是打击他?我们要给他什么样的评价!!”

什么时候,大专辩论赛才能时时听到这样让人感动,让人深思,让人心旷神怡,让人在愉悦中品味问题背后那些深层道理的声音呢……

发表于 2004-9-11 21: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

看帖子要挣钱?完了,以后多多灌水了咯
楼主评论的不错,喜欢咯,不过这么多的字,还是有点累啊
发表于 2004-9-11 22: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

   我是江大本场2辨,对于斑竹的评论,除了几处可能是我方立论未表达清楚以致曲解了我方意思外,绝大多数的评论是客观和公允的,当然,这里我不敢代表反方作同样发言。在此,向斑竹表示感谢,你辛苦了!
   关于一场比过的比赛,尤其是比的不好的比赛,我是很没有勇气回忆和系统总结当中的点滴得失的,所以我不敢说自己很认真的看完了斑竹花费心血所写的综述,即使是在写自己。
   不过斑竹的随想我是认真的阅读了,感受很深。
   我伤心——我伤心自己水平不够,没有货或者有货倒不出;
   我遗憾——江苏大学近年来少有的优秀配置就比出这个结果,第一场赢得很不精彩,第二场干脆就输掉,汽车刚刚发动还未加速就熄火,浪费了这个极具潜力的配置,我们愧对学校;
   我无奈——比赛不是辨真理大家却似乎要为真理而战,比赛只是形式大家却不可避免地惨烈厮杀,你想不输吗?那么不好意思,你的一切都要以此为中心了,立论、战术,种种种种,不一而足,我时常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妥协,因为我想赢,学校要我们赢,我没有办法,只能功利,我要服从组织的预定战术,在选定的战场作战,即使偶尔出去杀两枪也不被鼓励,余磊赛后说我们队原本有杀出去实力的队员但是太固守成规了,很遗憾!我只能无奈的苦笑。
   如果一个校辩论队来比赛有其他的首要目的,我佩服之余,只能说——此队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所以,即便如蒋昌健、余磊,也不可免俗的要作秀,甚至诡辩,何况我等?庄周、惠师之辨,只在梦中。
   我希望——优秀的辨手层出不穷,但更重要的是赛制和规则,我们不想玩全称判断的游戏,但除非赛制和规则变动,不然我们还得玩下去,相信只要有固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希望就在不远吧!
   胡言乱语几句,算是一个既不如人又不甘心的年轻人的一点声响,也算是对斑竹的一点回应吧!
 楼主| 发表于 2004-9-12 06: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

楼上的不用气馁,其实你在这一场的比赛很优秀,决非技不如人的说~~

虽然我很希望听到你们自己对本方立论最明确的表达,看看我在哪些方便形成了误解,但我也很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回忆和总结是何等的痛苦,因为我自己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但有几点个人看法还是想提出来与你、江大其他辩手以及所有辩论爱好者分享的:
第一、辩论赛就是辩真理,获胜之道就是比对方更严整地证明自己的辩题并深入浅出地告诉大家,同时还要清楚地指出对方论证过程中的不足和表达中的模糊。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比对方更深入地思考辩题,更精心地准备自己的表达。
第二、选定战场、按战术作战并没有错。不打无准备之仗、谋定而后动乃兵家要义。重要的是,这些战场选在哪里、这些战术是堂堂正正地分析问题还是以诡辩强辩作秀取宠。也许在现在这种辩论赛尚不成熟的阶段,这些伎量还有市场,但相信不久的将来,没有队伍还敢在辩论场上这样做——只要他想赢。
第三、类似全称判断这类东东,还是不要用为好。一击得手纯属侥幸——毕竟这样做冒的是对手一旦让观众接受辩题不是全称判断而是整体判断(正反两个方面都不难证明这一点),那你们自由辩的战场将全面失效的风险,那种被动局面想挽救就难了。更何况“打全称”已经是辩论赛中的常规战术,而与此对应的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又是逻辑学最基本的内容,以后谁犯这种错误肯定会越来越容易被对方识破的。因此与其把精力花在这些东西上,还不如深入分析一下,把立论做得更严整,把“观点”变成有理有据的“结论”。否则——恕我直言——这样的立论碰到认真准备过的对手,你们可能第一轮就过不去。还没有看比赛,不知道你们的第二场比赛是不是就是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05:35 , Processed in 0.0566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