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4/09/11 09:28pm 第 4 次编辑]
该赢的牌不拿下来,老天是要惩罚你的 ——外交学院vs复旦(带薪休假和节日长假何者更有利)首先说明一点:本篇以及后面发布的对每场比赛的看法,都只是我的个人主观感受,而且仅仅是基于电视播放出的部分所写。如果因为剪辑造成辩手实际表现与电视不符,使得我产生了错觉,那我只能说抱歉了。 这场比赛整体上感觉一般,双方对每个问题都谈得稍嫌浅了一些,不过考虑到8位都不是老手,能辩到这个程度也算不错了。 也许是习惯了传统形式吧,我一时还无法适应主席这种娱乐节目式的腔调和语速。但我总觉得,这种过于游戏化的表达使以讨论问题为形式的辩论赛在披上轻松活泼外衣的同时,显得缺少了内在的严肃。 一、破题立论 正方的立论开篇用了大量时间分析现代休假制度的意义,但由于缺乏必要铺垫,总觉得和辩题及后面的论证关系都不大。主体立论是三点:选择灵活多样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发展在时间上更均匀;避免人流拥挤造成的环境破坏。这个立论比较常规。 反方的立论主体是假日经济(国家层面)和假日团圆(个人层面)。这也是常规思路。但此前反方先提了两个辅助点。一是“节日长假只是暴露问题而非造成问题”,二是“十几年来很少有人选择带薪休假”。前一点为后面“应该建立节日长假的配套支持系统,而不是彻底改变节日长假”埋下伏笔;后一点更是直接引出“如果更有利为什么大家不选择”的追问,同时和正方“灵活选择”的分论点形成对抗,这使得反方的立论比正方高出了不少。 因为立论都比较常规,双方都猜中了对方立论主体。可惜的是,反方在没有听到对方论述时就用了“尽……之能事”、“不顾经济学理论”等贬斥的话语,不仅冲淡了表述清晰性,更给人留下了欠缺风度、过于霸道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这一点,可能反方就不会在这一轮仅仅胜出5分了。 二、对抗反驳 第一回合,反方延续了“现实无人选择”这个强点对正方进行攻击,而正方则明确了正方的主战场——节日长假期间的拥挤。双方都摆出了开战的架势,可惜正方本来很好的文字语言却未能脱稿,这和反方自然流畅的表达形成对比。 第二回合,反方进一步表现出强势。针对正方的“拥挤论”及背后的立论点“经济均匀分配”和“环保”,反方强调“以空间换时间”,通过调控和旅游资源开发,把人流分散到更多景点,同样可以解决拥挤问题。然而正方则应对不足。既没有面对“现实无人选择带薪休假”,也没有对反方“以空间换时间”进行反驳,而是先提出“节日放假不等于节日长假”,这与双方立论似乎看不出什么关系。随后尽管提出了“需求大vs时间短、需求多元化vs单一方式”这两大矛盾,但这似乎更应该是立论而不是反驳。 总体来说,正方在这两轮中缺乏对对方的反击,对反方的攻击也缺乏有效的防守。而反方则在稳固防守的基础上强势攻击。反方这一环节的胜出可以说无可争议,9分似乎还不足以体现这种差距。 三、自由辩 自由辩一开始,正反方就都犯下了比较遗憾的错误。 首先是正方开辟了“拥挤论”的主战场,但用拥挤的旅程破坏恋人相见的情调切入却显得太缺乏考虑。可惜反方没能抓住这个在自由辩第一次交锋给对手当头一棒的机会,直到赛程过半才由其他问题引出“恋人的假期凑不到一起怎么办”这个强反(从录像看,对这个问题正方竟然没有回应……)。 不过从宏观上看,双方“第一枪”的遗憾远不止这一点。正方从拥挤的角度提问,面对反方的“宏观调控”竟然只是用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地心说vs日心说”来回应,这不能不说太欠准备。而反方最大的遗憾是主动放弃了“现实无人选择带薪休假”这个强点——从前面比赛看,正方对此明显缺乏准备。如果从这里入手进行连环追问,对正方恐怕又是一次重大打击。想来正方的确很幸运,如果反方接手的第一个回答是“对啊,我带薪休假去看女友,结果她工作忙,老板不批她的假,那我怎么办呢?如果带薪休假更有利,为什么80%的老百姓主动放弃这个对他们更有利的东西呢?”然后以“宏观调控”、“空间换时间”为守,强攻“为什么主动放弃”这个战场四到五轮,那正方恐怕就不可能在后面实现翻盘了。 相对于正方只是不断强调“拥挤的糟糕之处”,反方在防守基础上主攻“假日经济的经济作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正方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防守和反驳。自由辩前一阶段反方仍然是占优的,转折点出现在反方拿出那张照片说明自己观点的时候。正方三辩先是用快速反应把战场拉回到“拥挤”上,接着提出“有多少资源可供开发”这个弱防反点和“信息公布后大家都来还是拥挤不堪”这个强防反点。从录像看,反方对这个强点竟然都没有强力的反击,这不能不说是准备上的欠缺。 自此,正方一发不可收拾,先是在“新生事物”的掩护下,以“长远发展”和“非理性消费”反击了反方的“假日经济增长”;以“节日放假(短假)也可以团圆”防守了反方的“团圆论”。而反方在这几个点上也没有形成进一步的防守反击,结果自由辩的后半程被反方连连“安打”。 自由辩中正方三辩的表现的确抢眼,几个强点都由她提出,颇有力挽狂澜之势。只是她在“康定”问题上的精彩反应有要注意的地方。这个反应非常快,起到了相当不错的现场效果,但却是强调了“康定这里也拥挤”,而这一点反方在介绍照片时已经明确指出这里人流稀少。因此这是一个错误的反击,和现场效果相抵之后,这个点应该是不得分也不扣分的。同样的还有正方四辩回应“奥运会”的反击。 相对而言,反方“照镜子、作美容”的类比则非常出色,因为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反方的观点:节日长假暴露出的问题应该通过发展旅游业和配套系统来解决,而不是带薪休假。但这个类比更合适放在立论中,和自由辩现场的前后文并没有看出什么联系——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缘故。 总体来说自由辩双方打得还不错,只是在配合和应变上显得较为不足,尤其是反方,“调整论”的守和“经济发展”的攻总是分在两轮里由不同辩手发出(如一辩守二辩攻),显得脱节较为利害。而正方则在对方第一层防守提出后仍大量纠缠于表层,甚至在本方已经于深层建立防守反击线后仍然几次在表层发难,这是比较可惜的事情。正方16分的胜出稍稍显得赢少了些。 四、总结陈词 反方在陈述中把余磊的问题引到了“为什么可以自由选择却不选择——团圆”这个点上,并以“拥挤可以调控解决”作结。但对路一鸣的问题则显得没有想到,结果没有回答。另外与反方立论及自由辩结合,这个结辩对于“假日经济发展”这一点都没有做多少总结,这也是很可惜的。 正方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比反方要难回答得多,但由于不用担心被追问,所以对这两个“团圆”中深层次的问题,正方只是以“古时没有节日长假也可以团圆”回应。但实际上,如果把这个回答放在余磊的问题之后,把路一鸣的提问看成追问,则立即可以看出正方这一回答的不足——古人的慢节奏和自足经济导致了他们的“团圆”要比现代人容易得多,所须要付出的成本也低得多。在后面的总结中,正方顺着立论,从个性化需求、环境拥挤和时间均匀分配上对应一辩全面总结了立论。因此又比反方高出了10分。 纵观全场比赛,双方的风度表现差别并不大,因此除配合、亲和力(正方三辩的亲和力的确很好),初始印象很可能是最后双方综合印象分反方失利的原因之一。 五、随想 这个辩题可以说是当前一个热点话题,记得前些时候《中国经营报》还组织过一次专家访谈。但双方的讨论显得浅了一些。如果能在诸如带薪休假的可行性——路一鸣的问题就是切入点、身处不同环境的人带薪休假如何协调、信息发布等调控手段能不能真正缓解拥挤问题、假日经济繁荣是否真的破坏经济长期发展等问题上进一步深入,那这场比赛应该能给我们更多的启迪。比如在中国目前这种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的社会中,带薪休假面对的一个突出难题就是我一休假,临时要找我办事的人就全抓瞎了。而节日长假却因为全民皆假,谁也不用担心休假时会有急事找上门。这种配套工程不足使带薪休假面对的难点还有很多。再如“非理性消费”问题,也有人认为假日经济不存在非理性消费——因为在玩的过程中花钱就是买个开心,这个价值却没人计算。这些问题如果深入下去,都是很可以讨论的。 另外就比赛而言,双方的团队配合都显得不足,缺乏有效的协攻与协防。如反方二辩几次提出经济问题,却没有队友跟进;正方三辩给出几次强防反点,但队友也没有人予以配合。个人表现也显得紧张有余,轻松不足,只有正方三辩一个人全场都带着一种自然的微笑。某些辩手的手势也有力得过了头,差不多快有“大刀向……”的感觉了。从个人风度到对本方阵线的巩固和对对方的反击再到现场的反应速度,正方三辩可以说都是全场表现最优秀的,最佳辩手的称号也是当之无愧了。 记得打牌时朋友曾说“该赢的牌不拿下来,老天是要惩罚你的”,反方这场的表现可以说很遗憾地应了这句话。其实他们对辩题的挖掘程度远超对手,但很可惜,他们错过了太多的机会…… 如果自由辩的第一句能给对手当头一棒; 如果自由辩的第一个战场放在“为什么老百姓不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如果自由辩先开辟的是与观众心理上更贴近的“团圆”,并迅速逼出正方“节日放假也可团圆”这一防点,进而以“长假‘更’能让老百姓感受团圆的快乐”等方面深入追击; …… 然而,一切都只能是“如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