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8|回复: 5

[转帖]【中国青年报】大专辩论会:路为何越走越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 15: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自http://www.cctv.com/news/medium/20040830/101507.shtml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30日 15:44)


  8月27日,历时8天的泰豪杯2004全国大专辩论会落下帷幕,最后的决赛在电子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两支代表队之间展开,辩论题目是“生之恩重于养之恩”还是“养之恩重于生之恩”,电子科技大学最终夺冠。

  然而,参加本次辩论会的不少专家附和了在决赛现场担任点评嘉宾的学者余秋雨的观点:“大专辩论会的路子确实越走越窄,难以唤起观众的共鸣。”

  其实,为使大专辩论会能够推陈出新,本次大赛的主办者可谓伤透脑筋。比如,因为担心观众觉得选手是在“背”事先准备好的辩词,今年大专辩论会请来以往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最佳辩手”现场提问,问题力求“突如其来”,以考验辩手的临场发挥能力。本届比赛还改变了评委“商量”认定获胜队伍的做法,而是现场打分,以分数决定胜负。

  唇枪舌剑固然有咄咄逼人之气 却少了谦和儒雅之风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的最佳辩手、现在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本次被请来作为“提问嘉宾”出席了决赛。看着诸位“后来者”唇枪舌剑,蒋昌建托腮沉思、满脸苦笑。

  11年前,复旦大学4名辩手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慷慨陈词,以犀利、雄浑、张扬的辩风征服了观众,迅速卷起了“复旦旋风”。

  据有关人士回忆,当初复旦“舌战狮城”获胜之后,就有人指出“这种辩论风格缺少谦和之风”。此后,历届大专辩论会进入了“模仿秀”时代———“对方辩友不要本末倒置”、“对方辩友不要偷换概念”、“对方辩友恰恰证明了我方观点啊”、“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方问题”……这些“常用辩词”,极快的语速以及犀利、张扬的辩风被广泛模仿、学习。

  针对大专辩论会的“高谈阔论”、“离现实越来越远”、“越来越让观众感受到模式化、程式化,甚至是套话连篇”等问题,2004大专辩论会开赛之前,主办者特意在上海、西安、成都、大连举行了4场“名家论坛”,就“帝王陵墓的开发与保护”、“高校扩招是否应该降温”等等社会热点问题,请国内专家进行论述,同时还请上述4个城市的大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跟专家一起讨论。

  记者在成都“名家论坛”现场看到,来自北京、上海的两名教育专家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没有“唇枪舌剑”,却依然显示了“论证的魅力”;而站在正反两方的大学生辩手却自然地进入了大家十分熟悉的“模式”:“对方辩友……”

  最终夺冠的电子科技大学也秉承了“雄辩之风”,其辩论队的一位辩手表示,他们也考虑过如何改变咄咄逼人的一贯风格,而多些儒雅、温和,但大专辩论会毕竟是一场竞赛,获胜的渴望使人“温和不起来”,延续了11年的蒋昌建式辩风短期内很难改变。

  辩手一方面书读得少理论功底浅 另一方面又缺少青春活力

  在大专辩论会上,很多辩手虽然“引经据典”,但往往在辩论中陷入“循环论证”,说一些“车轱辘话”,难以在联系现实、生动活泼方面有所突破。对此,余秋雨表示:“大专辩论会的路子确实越走越窄,难以唤起观众的共鸣”。他清晰地记得,1999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来自澳大利亚的辩手在辩论现场做起了“游戏”,当时,他感到很振奋:“大专辩论会是青春的聚会,怎么能死背经典呢?”

  对此,也有人持另外一种看法:“一些大学生忽视哲学、历史等方面基础学习,理论功底越来越浅,辩论中越来越不会引经据典,显得‘很不博学’。像墙上芦苇,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评委孙东东说,选手书读得少,没有一支参赛队伍让人感到“眼前一亮”。

  辩手的“高谈阔论”远离现实生活 带有学究气和表演性

  8月27日,在本届大专辩论会现场,余秋雨表示,辩论本身就是智力游戏,很多时候辩题是“虚假命题”,本次大专辩论会决赛的精彩度不够,就是大家没有把辩题虚设和空洞话题“拉下来”,这样,针对虚设和空洞话题的讨论就显得“不质感”,而“不质感”就不精彩,把虚假命题变成了概念的玩弄。实际上,应该将辩论主题进行提炼,把文字游戏式的概念从价值、认识等方面延伸,以获得更多人的共鸣。

  余秋雨的“一番良言”,使一些现场观众感到“深以为然”,有人发问:这些远离现实生活的“高谈阔论”还能走多远?

  余秋雨同时认为,虚假命题是必须的,题目不一定非得有意义,因为可能仅仅是用来训练学生口才的。目前,体现在辩论中的问题是一些学校的指导老师给学生引入的路数“太学究”,一“学究”以后,就加入了许多沉闷的、令人厌烦的语言,使参加辩论的大学生不能体现出自己青春的特征。这是令人遗憾的,也造成了辩论的表演性,离民间话语体系很远。(刘畅)

责编:李菁

发表于 2004-9-2 18: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青年报】大专辩论会:路为何越走越窄


标题:辩论赛还是扯淡赛 作者:******** 发表时间:2004-09-01 00:58 来源:不详 基本区:公共讨论

  2004年全国大专辩论赛终于结束了。
  一个由喧闹、嘈杂、漫骂、不满、鄙夷、猜忌和诸多愚蠢的观念组成的大杂烩,留给观众的,除了虚假的“技术处理”之外,剩下的只能是深深的失望。
  辩论赛期间,恰好读那本《原始思维》。回顾历史,在远古时期,逻辑思维并非人类天生,基于互渗律的集体表象才是最根本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这样看的话,辩论也是根本不存在的。而到了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苏格拉底和惠子开始将辩论搞得很罩得住,不过辩论的最根本目的,要么是追寻某个“真理”,要么就是讲点“道理”混口饭吃,总之要有一个“理”。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今天,辩论居然也能成为一个荒唐的商业游戏,一个让人感到恶心的名利场。
  就我对于所谓“辩论赛(或者是今天开始流行的“辩论会”)”,读起来重音应当在前两个字,而不是再最后一个字上。重在辩论,才能有辩有论,讲述一个道理,传达某个信息,让观众记住某些东西。如果重点放到赛上,那就无聊了,只要规则允许,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讲,拿个冠军才是最实在的。如果规则允许打架,那勿庸置疑,操家伙上去砍人也未尝不可。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我以为,一场好的辩论赛,是可以写到纸上慢慢看的。一个好的立论,是可以用来写论文的。但实际上,现在不流行这个。我知道某队企图带一点“清新”的东西去,但是这一套根本玩不转,结果是挂得厉害.倒是其他一些队伍那种逮住某点写上几十条上百条俏皮话和扯淡例子上场一背的做法,很有可能挺到最后。

  所以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值得讨论。
  1、辩论赛的观众(我仅仅讨论全国大专辩论赛)到底是大众,还是小众?
  我认为,辩论赛是大众的辩论赛这个观点实在是荒唐得出奇。最简单的,菜市场的泼妇吵架是不是大众货?值得全社会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们带着学习的态度来观摩?如果那不是,那么,辩论赛也不是。至少,这是给受过相当教育的人欣赏的。“欣赏”啊!多么陌生的一个词哦。
  2、辩论赛与思辩有什么关系?
  勿庸置疑,辩论与思辩是有关系的,但是谈到赛,可能就值得商榷了。如前所述,我坚持辩论需要讲一个道理,纯粹文字游戏是毫无意义的。譬如,在财富越多人越自由/不自由这个题目上,正方居然把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都算成财富,“只要有用就是财富”。扯淡得实在厉害。如果这么讲,请问,暴力到底算不算财富?要知道在战争发生的时候,没有暴力,正义一方是不可能获得胜利的。真是荒唐之极。
  其实如果这样思考,那么自然地,我们会引发其他问题。比如,辩论赛是不是要某一方对对方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例证甚至每一句话进行反驳?能不能承认对方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呢?现在,我们的辩论赛还做不到,似乎承认别人说得对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而实际上,纵观学术界的众多争论,相互融合要绝对多于完全对立。
  3、评委到底该怎么做?
  坦言,我虽然不能说这次的评委都是学术混混,但至少有一点确定无疑,这次活动中,他们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时,基本上不负责任。评委是不是可以像看电影一样,事先什么都不用想,就能来做评判?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显而易见,评委行使的是他们学术权力,我不能想象,在涉及学术讨论的时候,人们可以不动脑子。如果企图把辩论赛的裁判方式搞成陪审团的形式,那好了,菜市场的泼妇们也是可以进来的,问题在于他们是否知道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或者心理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样,我们似乎又回到第一个问题上去了,辩论赛到底是不是大众的玩物?
  至于后来余秋雨的某些“名人名言”,按照小韩当年的说法:“这是怎样的一个P啊”。哈哈。

  不说了,说多了都是眼泪,说少了没有安慰。
  最后看一看传说中赢得全国大专辩论赛的几个基本要求:第一、一个喜欢辩论的校长,第二、一个了解(请注意这个“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词语)辩论的人,第三、队员们在某种成绩下可以保送研究生。

  统统都是扯淡!

发表于 2004-9-2 20: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青年报】大专辩论会:路为何越走越窄

下面引用由ombre2004/09/02 03:03pm 发表的内容:
 目前,体现在辩论中的问题是一些学校的指导老师给学生引入的路数“太学究”,一“学究”以后,就加入了许多沉闷的、令人厌烦的语言,使参加辩论的大学生不能体现出自己青春的特征。这是令人遗憾的,也造成了辩论的表演性,离民间话语体系很远。(

都不知道,到底是太“学究”,还是太“浅显”
到底是太“青春”,还是太“肉麻”
到底是“离民间话语体系很远”,还是“离民间话语体系太近”

写这篇文章的人究竟懂不懂辩论?我不好断言,但是他一定不明白辩论式微的真正原因在什么地方。

发表于 2004-9-2 22: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青年报】大专辩论会:路为何越走越窄

余老师现在是哪个学校的教授或者兼职教授。让他带支队伍看看。
发表于 2004-9-3 01: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青年报】大专辩论会:路为何越走越窄

下面引用由SIGR2004/09/02 08:10pm 发表的内容:
都不知道,到底是太“学究”,还是太“浅显”
到底是太“青春”,还是太“肉麻”
到底是“离民间话语体系很远”,还是“离民间话语体系太近”
写这篇文章的人究竟懂不懂辩论?我不好断言,但是他一定不明白辩论 ...

re!
同时补充一句:关于第一点,个人看法是“既浅显又学究”——把一个浅显的道理说得很学究……
=P
发表于 2004-9-3 01: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青年报】大专辩论会:路为何越走越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往往都认为自己切中肯綮。喜欢人的就离法远一点,号称法最大的就一定要说是因为离人近了才人毁了一切。
也许这就是自诩热爱辩论的人们的偏执劣根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06:54 , Processed in 0.0479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