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刘旭在 2007/01/11 07:34pm 第 2 次编辑]
功利本身真的没有错,辩手希望赢比赛没有错,学校希望赢比赛也没有错。相反,如果有人打比赛不求胜只求败,那才是违反最根本的人性。 所以辩论的低谷不在于辩手或者学校的功利,而在于用低劣(狡辩)的技巧往往能获得比赛的胜利。若摆事实讲道理能成为赢比赛的唯一标准,那功利本身就是促成这个“目的”的最好方法。国辩比赛的评委一般都由国际上知名的学者组成,像许庭方律师,杜维明教授等等都是非常好的评委,全辩评委也一般由国内知名教授组成,像赵林老师,李琦老师等等也是相当了解辩论的评委。 反倒是一些比较小型的比赛,像校内院系比赛,或者校际间的比赛,常常请一些自己学校的专家教授,这些人对辩论压根就知之甚少,往往在评判时就会出现流氓辩手赢比赛的情况,最糟糕的还是他们在点评时常提倡“技巧”取胜(如回避问题,作出对自己有利的无意义的定义等等),以势压人的辩风,甚至扬言辩论乃口舌之争,对实际无益。这样的点评不仅影响观众对辩论的印象,更影响辩手对于辩论的信念与理解,一些大一大二的辩手就常常受这种误导,以至忘记辩论的初衷乃摆事实讲道理。而当这些大一大二的小朋友成为别人的师兄师姐之时,又再次引用专家教授的指导,传授“狡辩”取胜,甚至狡辩才是辩论真谛的思想,小朋友们对辩论还没有是非判断能力,于是欢然接受,恶性循环由此形成。 恶性循环之后,辩论赛的质量大大下降,有识之士看不下去,观众也看不下去,另外一些专家教授又放言辩论纯粹比拼技巧,毫无意义,再次影响大家都辩论的理解,低谷自然难以避免。 PS:上文似乎对技巧作出了抨击,要澄清上文所称“技巧”乃回避问题,捏造数据,无意义概念等等狡辩方法。与辩论中的设问技巧,回答技巧等等有本质区别。辩论确实需要技巧,但要杜绝“狡辩式的技巧”,“流氓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