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4|回复: 3

名校杯参赛院校大体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5 23: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南政法:
西南政法大学于1953年正式成立。学校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在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的基础上,相继合并重庆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政法学院等五所院校的法学院、系而成立的。学校的建设得到了时任西南局军政负责人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原东北抗日联军司令周保中将军出任首届院长。
  1978年,学校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司法部部属五所政法院校中惟一一所重点政法大学。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500亩,由沙坪坝校区和渝北新校区两部分构成。
  学校现有教职工一千余人,各类学生2万余人。建校五十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近10万人,是全国高校中为国家输送法学专门人才最多的学校之一。
  目前,学校设有4个法学院和刑事侦查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应用法学院等共计12个学院。已建成以法学为主,兼有哲学、经济、管理、新闻、外语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经济法学科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西部地区惟一一个法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另有6个省(市)部级重点学科。学校是西部地区最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学校原有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学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已通过评审,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有权在10个法学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学校经国务院博士后管理评审单位审定通过,成为法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置单位,是西部地区惟一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还设有17个硕士点。目前为止,学校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法学学科体系最齐全、法学教学科研力量最雄厚、在全国法律及法学界有很大影响的高级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研项目近百项,公开出版专著、译著等1000多部,发表论文5000多篇。“九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4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1680项。学校设有3个省部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西部法制发展研究中心等各类研究机构22个。2001年、2003年学校两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在全国法学教育界是十分突出的。《禁毒全书》还被中国国家领导人将此书作为中国禁毒研究成果赠送联合国。
  学校现有两种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其中,法学专业刊物《现代法学》被列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被国际权威机构评为世界著名期刊;2003年初,获得我国期刊界最高奖——国家期刊奖;2003年4月,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学校图书馆藏书100余万册,各种学术期刊2000余种。
  学校司法鉴定中心享有盛名,为国家和社会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
  学校先后与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部分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到目前为止,招收留学生近1000人。学校承办了由司法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创建的“中国国家高级法律人才培训中心”,面向海外进行学位培训和短期培训,为学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服务。
  我校学生有良好素质。2001年在全国商事贸易模拟仲裁辩论会上,西南政法大学代表队力挫国内13所名校,一举夺魁。2002年3月,西南政法大学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办的第九届国际商事贸易辩论赛。其良好素质深获各国专家的好评。2002年11月,我校辨论队参加上海教育电视台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荣获冠军,再次展现了我校大学生的优良素质。 2003年,我校在全国首届“理律杯”大学生模拟辩论赛中,夺取亚军。
  学校培养的各届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迄今为止,有20多位学子步入中央省部级领导岗位,有9人获得“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称号。从2002年中国首批大法官大检察官以来,有20位大法官、大检察官是西政大毕业。一大批西政大学子成为法学及其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东临东四环南路,南抵左安东路;

西望东三环南路,北邻南磨房住宅区。

学校占地12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49.4万平方米。

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学校于

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8年通过“211工程”立项审核,进入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

2001年优异成绩通过“九五”“211工程”建设验收,评为“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2002年进行了“十五”“211工程”建设立项论证,并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2003年全国总工会命名我校工会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2003年我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

北工大“十五”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全面融入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全国经济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学科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为新北京、新奥运做出新贡献,建成有浓郁大学文化氛围的优美校园,成为展示北京市属高校建设成果的窗口,为创建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全校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111人,教授196人。有15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和北京市特聘教授岗位。

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300余人(含实验学院),博士生451余人,硕士生2351人,高职生1500余人。另有工程硕士生450余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0300余人。

学校下设: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应用数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外国语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以及与民办企业合作办学的实验学院。

设有跨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激光工程研究院、电子政府技术研究院、智能交通系统研究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研究院、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

全校有34个本科专业;5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11个学科领域的工程硕士授予权;6个一级学科和2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0个招收博士后工作人员学科。

设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北京市高新技术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产学研激光加工中心和中德激光技术中心、教育部数字社区工程中心等。

坐落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工大软件园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三个软件园之一,将形成软件开发、生产、加工和软件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园区。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土建与交通工程、机械工程、激光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学科已经形成优势和特色,在某些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近几年来,学校完成科研成果100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连年大幅度增长,2002年达到1.7亿元;2003年达到2.2亿元;教师每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和列入三大文献检索论文的数量位于全国高校前列。

建校40多年来,北工大为国家和首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包括30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

北工大坚持“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力争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重点学科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国际知名,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技术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处于全国大学先进行列的国内一流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坐落于东海之滨的上海财经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87年的风雨历程,她始终以"面向社会、求真务实、百年树人、经世济国"为理念,倡导"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卓著的声誉,为祖国和社会输送了大量经济建设人才,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经济师的摇篮、会计师的摇篮。
  上海财经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1921年秋,商科东迁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为东南大学分设;1928年改名为中央大学商学院;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1950年改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陈云同志题写了校名。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80周年校庆题词:“面向21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学校原属国家财政部领导,并由财政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2000年2月,划转教育部领导。
  历经几代财大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上海财经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60余人,教授、副教授300余人,在许多学科均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近年来,学校积极引进人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1996年,学校通过了由财政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翌年又通过了项目立项审核。2000年,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优秀评价,并正式评定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上海财经大学现任党委书记马钦荣、校长谈敏。
  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顺应经济改革形势,在发展财经、管理类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不断推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学校现设有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等七大学院,和统计学系、外语系、经济信息管理系、应用数学系、体育教学部等直属系、部,以及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mba学院、国际从业资格培训学院等。
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47个(含mba、会计学专业硕士),本科专业点31个。学校拥有会计学、经济思想史、财政学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以及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统计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等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上海财经大学办学层次齐全,坚持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基本形成了学科交叉、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探索搞活办学机制、拓展办学空间,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路子。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20000余人,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其中学历学位生4000余人),本科生8000余人,高职生1200人,成人教育学院学生8000余人,以及国外留学生500余人。学校还积极为港、澳、台地区培养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
  学校始终注重并不断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近几年来,实行了学分制、主副修制、本科核心课课程建设负责人制、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制度,增强了教学的活力,实现了对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在研究生教育中,着力抓好培养模式的转变,积极与国际接轨。"九五"期间,学校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学校分设三个校区。校本部设在国定路校区,是本科教育基地;中山北一路校区,是emba、mba、留学生教育及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也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前期培训基地。武川路校区将成为本科教育和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基地。学校各类建筑面积339781.62平方米。
  上海财经大学近年来极为重视科学研究事业,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为学科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导向,活跃着如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财经研究所、数量经济研究所、保险精算研究中心、不动产研究所等数十个国家级、校级科研中心,成为了不设围墙的研究机构,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学校办学条件日趋完善,教学实施先进。学校建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中心、语音实验室、视听教室以及金融、会计的专业实验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大型的多媒体专用教室。近年还建成校园网络,联通校内各部门和学生公寓,并已与国际因特网联网。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藏有图书近80万册(含外文图书7万余册),已建成电子文献检索查询系统,基本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走国际化道路。学校已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以及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菲律宾、越南、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还与英国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cga)、美国人寿保险公司管理学会(loma)、英国保险学会(cii)、英国保险精算协会等国际权威专业机构合作,建成了部分项目的国际从业资格考试与培训中心。积极发展校际交流和合作办学,目前,学校已经与10余个国家2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学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试点及中美合作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的院校之一,并获准与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国外高校合作培养本科生。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学校已连续八年4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创建于1951年10月,是在原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基础上,调进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现坐落于上海市普陀区,校园环境优美,建筑融合了欧陆风情和中国传统,素有“花园大学”之美誉。

  华东师范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育设施。学校现有人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外语学院、商学院、法政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院15个全日制学院,35个系, 55个本科专业,其中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5个专业是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还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点(涵盖了13个二级学科),其中包括一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是从事省级重点中学校长以及其他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的唯一国家级基地。

  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二级学科点73个,硕士点118个(含教育硕士、公共行政管理硕士、软件工程硕士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拥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还建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管理型学院。学校现有教职工 4,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 余人,包括两院院士6人,具有高级职称者近1,100人,不少学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各类学生32000余名,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名,研究生400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

  近年来,在保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传统优势的同时,学校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如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材料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形成了兼有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新格局。

  华东师范大学与法国巴黎高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日本神户大学、澳大利亚墨 尔本大学等欧、美、亚、澳近百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100多位外国专家受聘担任我校名誉教授、顾问教授。

  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迎来了50周年华诞,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学校题词:“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努力办好华东师范大学,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更大贡献。”这将极大地鼓舞广大师生员工奋发进取,为把华东师大建设成为“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座落在中国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校园占地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
   学校始建于1951年8月,是新中国诞生后首批建立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
   建校50多年来,学校一直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中心地位,把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的,在"坚持方向,摆正位置,发挥优势,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各方面事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学校拥有教职工1745人,专任教师849人,现有本科生1207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00人,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员450人,成人教育学生7182人,外国留学生358人。学校现设20个院,40个专业,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扶植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国家信息化(授权)培训中心、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考试中心海外计算机化考试大连考点、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心、雅思考试中心、辽宁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辽宁省语言文字应用中心、远程教育中心、大连市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中心,此外还设有美国西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分校、海华学院、职业中专、附属中学等。
   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70000余人,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优秀奖1项,获得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2项。1991年以来,获批国家科研项目6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获批省、市科研项目442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9项,通过鉴定53项,取得专利15项,签订科技转让及服务合同207项,出版各类学术著作79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247余篇。1986年以来,学校党委一直是省、市先进党委,学校连续获得省、市文明学校光荣称号。1993年,学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授予"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2000年被评为辽宁省"文明单位"。2002年被评为大连市先进党委。目前,学校已发展成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基地、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基地、高校师资培训基地、适应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基地,成为辽宁省最大的、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师范教育中心。建校以来,学校以其卓越的工作、优异的成就,为辽宁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世纪伊始,学校认真总结半个世纪的办学经验,从辽宁省基础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出发,从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出发,立足于本校实际,制定了"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明确提出到2005年,我校的办学规模要达到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000人、研究生1200人、留学生400人;力争省级重点学科达到6-10个;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要实现零的突破;博士学位授权点要达到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要达到60个;争取成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形成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可同时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的完整教育体系。同时提出,要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和其它各类教育;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教育、文、理、经、管、法、工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复旦大学经历近百年的沿革。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 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到1949年学校已设立文、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1950年高校初步进行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系科并入复旦大学。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通过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以及“七五”、“八五”和“九五”的重点建设,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强强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如今的复旦大学,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综合实力更加强大。

复旦大学现任校长为王生洪教授,党委书记为秦绍德教授。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风:“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学校现有人文学院、外文学院、新闻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软件学院等15个全日制学院,含有71个系,73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4个(其中自设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1个(其中自设38个),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科研基地,9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40个学科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第三位。

国家重点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传播学、历史地理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态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肾病、传染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美国问题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77个研究机构,126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有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表面物理、遗传工程、医学神经生物学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近45,000余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6200余人,硕士生7000余人、博士生3,100余人,外国留学生1,76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11000余人,网络教育本专科生近5800人。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24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50余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4人,博士生导师近660余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6人、讲座教授2人,复旦大学杰出教授3人、特聘教授10人,“973”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5人。近几年来,学校积极引进人才,实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学校还拥有中山、华山等8个附属医院,集医疗服务、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于一体。医院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有900多人具有正、副高级职称,为临床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复旦历史上曾经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周谷城、陈望道、颜福庆、苏步青、谭其骧、周予同、陈建功、朱东润、胡曲园、严北溟、张世禄、伍蠡甫、卢鹤绂、谢希德等著名学者长期在校执教,为复旦奠定了雄厚的学术传统和基础。谈家桢、吴浩青、谷超豪、胡和生、王迅、陈中伟、杨雄里、杨福家、汤钊猷、顾玉东、李大潜、陈灏珠、沈自尹、闻玉梅、王威琪、陆谷孙、章培恒等一大批知名专家,仍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成为复旦当代学术精神的代表。建校以来复旦大学共培养了18万余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包括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张志让、李岚清等校友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注重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有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体系。学科建设全面启动,发展势头良好。2002年,全国教学成果获奖数列全国第三,全国优秀教材评奖列全国第二。

学校在“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将“普通教学、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个性发展,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学校从1994年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建设,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2001年又制订《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的可行性方案》,进一步实施以文理教育为特点的学分制建设目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调整课程设置、压缩学分、建立多种学位计划,开放选择专业、推行学期开课制,按学分收费、教学资源投入,招收外校插班生以及本校生可以转专业等方面进行改革,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学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累计有27篇论文入选,入选总数居全国第三。研究生发表论文数也有增长,对学校科研贡献率有所提高。2000年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数占学校总数的39.4%。在2001年亚洲13所著名商学院参加的“亚洲创业计划大赛”上,我校mba代表队囊括全部单项与总分冠军,在全国“华为杯”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我校多次获团体和个人冠军。

学校建立了一套严格而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研制和开发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校网上教务管理系统》,实行导师制等一系列措施,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现了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并坚持不懈地整治教风和考风,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学校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金”,“学生精品社团建设基金”三个一百万支持计划,开办百场精品讲座,倡导读百本书,参加百项社会实践和实验课题,使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在反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复旦大学在1995年、1999年和2001年三次获得总冠军。2002年,复旦大学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学生话剧团经常在校园上演世界名剧和自编自导自演的新戏。校男女排球队都是全国甲级队。艺术体操、射击是复旦大学的传统优秀体育项目,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屡次夺冠。校内现有话剧团、书画协会等100多个学生社团,广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汲取营养,锻炼才干。

复旦努力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培养出一流的复旦人才。复旦培养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在4月底前能落实单位,五、六家单位争夺一名毕业生的现象也不乏其例。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复旦本科生当年就业率近年来始终在95%以上。从毕业生流向,也可看出复旦人在社会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进入国家机关的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6%~7%,直升或考取研究生,以及留在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约占40%。金融单位、各类公司企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比例均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复旦的学生大多数具备自信心强、有协作精神、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在工作中往往能脱颖而出。

复旦大学科技工作以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地方与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指针,以开展原始性科学创新研究、出一流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服务于国家安全与地方发展为目标,以承担国家与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重大科学平台、培育优秀创新团队为抓手。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目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6项,2002-2003年获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15项,上海市重大与重点项目27项。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3个,上海市优秀科技创新群体1个。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6项,其中,“蛋白激酶在阿片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成瘾中的作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份(微小成份)分析”以及“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制备”三项科研成果同时荣获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居全国高校之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14项,获得授权专利241项,在国际上发表论文3696篇。在近三年《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5篇,取得重大的突破。近几年,学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工程、生物技术、有机纳米材料和催化剂研究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非线性数学、先进材料、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在历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复旦的获奖等级和总数都以绝对优势领先,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英汉大词典》、《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特等奖;有5项成果获2000年首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其中由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获一等奖,是上海地区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复旦还多次获得中国图书一等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特等奖等奖项。2002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1项,列全国高校第二位,获国家社会科学奖22项。

复旦大学还积极兴办科技产业,推动产、学、研联合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探索和实践,吸取了国内外有益的经验,实施多种模式发展科技产业,使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打造出了“复旦”生机勃勃的校办产业群,也开辟出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产业化之路。现有上市公司3家,其中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2家,如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发起式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在香港上市的第一个复旦大学品牌的高科技企业,在“亚洲金融”杂志评出的2001年度中国大陆地区最佳企业排行榜上,该公司列为第十位。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260多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6.2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19亿元。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130多个,其中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拥有文理医3个图书馆,全校现有藏书433万册,期刊总数超过2.5万种,均居全国高校前列。近年来,学校为迎接百年校庆,校园基本建设全面铺开,江湾新校区1500亩土地已动工兴建,预计一期工程在百年校庆前完成,邯郸校区的光华楼、枫林校区科研楼和正大体育馆也将于百年校庆前竣工,张江园区和新闻学院园区的建设进展顺利。

复旦大学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中心之一,具有广泛紧密的国际联系,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向3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誉博士、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等称号。美国前总统里根、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荷兰前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等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在职期间曾到复旦访问并发表演讲。复旦大学积极参与各类重要国际大学组织,继1998年成功举办了东亚研究型大学年会之后,2000年成功举办21世纪大学校长协会第4次年会,2001年又成功举办了“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第五次年会。随着复旦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有相当部分的学术会议在复旦主办,仅2002年学校就主办了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会议、国际合成金属会议和第七届世界对外汉语教学会议等高规格、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 近几年,复旦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国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复旦校董会热心学校工作,学校每年都得到校董的大力资助。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重点投资下,复旦这所百年名校正力争建设成为一所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探索教育、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 1896 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1921 年改称交通大学, 1956 年国务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决定将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 1959 年正式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建立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 是国家 “ 七五 ” 、 “ 八五 ” 重点建设的几所大学之一 , 是首批进入国家 “211 工程 ” 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 1999 年被国家确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 2000 年 4 月,根据国家高校体制改革之精神,国务院决定将原属卫生部已有 60 余年办学历史的西安医科大学、原属中国人民银行已有 40 余年办学历史的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并。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 9 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 23 个学院(部)和 3 个临床教学医院。现有教职工 15345 人,专任教师 3200 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300 余人,教授、副教授 1600 多人,其它各类高级专业人才 430 多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5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8 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 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1 名 ,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委员34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5 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560 余名。  
   西安交通大学现有全日制学生 32766 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 10714 人。全校有 65 个本科专业, 157 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 102 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 20 个,国家 “ 长江学者计划 ” 设岗学科 14 个。拥有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 mba 、 mpa 等六个专业学位点,有 18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5 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 4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个;学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1 个,卫生部省重点实验室 2 个;学校有陕西省重点科研基地 13 个。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也设在我校。
  西安交通大学建校 100 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学风、校风,创建了良好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环境。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管理体制上在全国率先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的新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上率先实行拓宽专业口径、柔性专业方向的改革,并实施主辅修制。学校已形成 “ 学士 -- 硕士 -- 博士 ” 贯通的培养体系,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合并后的西安交通大学学科范围和研究领域得到拓宽,总体办学实力进一步加强,同时为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生长点。近期学校将推出“2+4+x”体制,在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础上,整合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培养能够在人力资源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迁校近 50 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面向全国各行业就业,在有关科

研机构、高等学校和各大著名企业中均有良好的声誉,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形成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西安交通大学多年来在科学研究与发展、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达 1500 余项,其中国际奖 3 项、国家级奖励 136 项,获国家级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数处于全国高校前茅。学校凭借自己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在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上开展了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形成了较完备的产学研发展体系,学校产业集团的综合实力在部属学校排名第五。学校的科技园被列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学校科技成果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中心。  
  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校共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 100 余个。 1998 年,西安交大获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电脑文化大赛辩论赛冠军;连续夺得 96“ 可蒙杯 ” 中国名校辩论赛、 98“ 蓝带杯 ” 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 1999 年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 “ 国际大专辩论赛 ” ,并取得冠军。西安交大在 98cuba 首届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获得 a 级队男子组冠军,并荣膺首届中国大学生 a 、 b 级篮球联赛总冠军,女子荣获 a 级第三名。 2001 年 9 月,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我校成功举行 。

2002 年 5 月, 在英国伦敦举行的 international public english speaking competition 中,我校代表荣获 non-native speaker first prize( “非英语国家”选手一等奖 ) 。

   西安交通大学在国际上有广泛的交往。目前与美、英、日、德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 余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交大校友遍布世界许多国家,每年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的世界各国学者和友人约在 1500 人(次)。近年来,学校先后聘请了百余名外籍教师长期在校任教。并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各类学生,使西安交大在国际上的声誉不断提高。


  学校占地 3465 亩,校舍面积 132 万平方米。校园中心区耸立着经中共中央同意命名的 “ 钱学森图书馆 ” , 并设立医学、财经两个分馆,总建筑面积近 4 万平方米 ,阅览座位 3300 席; 图书馆藏书 356 万册,期刊 9256 种 ,现刊 5214 余种 ,拥有网络及光盘数据库 35 种,全文电子期刊 14000 多种;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 cernet 和 internet 连接, 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远程终端或互联网访问 。 学校有具备国际先进大学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 校园网覆盖了东、西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办公楼及绝大部分学生宿舍,做到了光缆进楼、交换机到楼层。学校 投资 1.8 亿、建筑面积 52320 平方米 的以教学、实  

验、现代技术教育为主的高标准、现代化教学主楼在四大发明广场南侧落成并即将投入使用,楼内有各类教室、实验室及特种用房 200 多个,其中普通教室建筑面积约 2 万平方米 (座位 12800 个),多媒体教 室和现代技术教育教室约 1 万平方米 (座位 12800 个),学生实验用房约 1 万平方米 ,新兴学科等用房约 1 万平方米 ,是交大进入 21 世纪的标志性建筑。 学校建设 有条件良好的现代化学生公寓及学生综合餐厅,有总面积达 1 万多平方米的 “ 思源学生活动中心 ” ,有设施先进的体育运动场,有学科门类齐全、设备精良、拥有 2079 张床位的教学医院。 江泽民学长于 1989 年 9 月、 1999 年 6 月和 2002 年 3 月先后三次拨冗专程回母校看望师生, 并称赞校园苍松翠柏,环境优美,是学习的好地方,应该出科学,出智慧,出新的科学家。  
  近年来,学校不断适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逐步搭建起适应国际潮流的高等人才培养基本构架,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国际接轨,奠定了进入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坚实基础。


发表于 2004-9-23 00: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校杯参赛院校大体介绍……

[这个贴子最后由大佛在 2004/09/23 00:31am 第 3 次编辑]

我看交大的简介还是用我提供的吧!这个比较凝练。呵呵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 1896 年盛宣怀先生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1921 年改称交通大学, 1956 年国务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决定将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 1959 年正式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目前是我国重点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7+2”九所大学之一。具有108年历史的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建立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108 年前,交通大学高举“工业救国”的旗帜,挑起“强国强种”的重任,“求实学,务实业”,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以江泽民、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蒋正华、韩启德等为代表的一代代杰出人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交大人发明了我国第一台电动机、第一个无线电台、第一台内燃机、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校目前共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 138 个。 日常辩论活动依托A级社团思辩学社开展。西安交通大学辩论队自1996年以来,共获得全国性辩论比赛冠军四次,亚军一次,季军一次。98年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2004年CUBA亚军。2003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季军。2004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季军等一系列荣誉。
  学校占地 3465 亩(未包括新校区),校舍面积 132 万平方米。校园中心区耸立着经中共中央同意命名藏书350万册的 “ 钱学森图书馆 ”,学校内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代表交大精神的“饮水思源纪念碑”和当年白居易大诗人的故居“东亭”。
发表于 2004-9-23 00: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校杯参赛院校大体介绍……

[这个贴子最后由大佛在 2004/09/23 00:30am 第 1 次编辑]

饮水思源碑
发表于 2004-9-23 00: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校杯参赛院校大体介绍……

[这个贴子最后由大佛在 2004/09/23 00:34am 第 1 次编辑]

饮水思源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11:09 , Processed in 0.0570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