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联历史 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社团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华东师大的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1947年秋,大夏大学地下党组织创办的“丽虹歌咏团”和“丽娃栗旦剧艺社”宣告成立。大夏大学的革命进步青年们,以社团活动为形式,轰轰烈烈地开展革命工作,并聘请文艺界知名人士加盟组织……这可说是华东师大学生社团工作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成立了一些较大规模的社团。但由于社会历史等因素,学生社团的工作曾一度受到挫折,并最终停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步伐使我们迈入了本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在中国的大地上涌现出改革的春潮。高考制度的重新恢复,众多有志有才华的青年才得以在新的形势下燃起对知识的渴望;改革开放的社会要求青年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价值观的探索,重新成为学生社团得以恢复的动力。1979年中文系草木社的成立,标志着华东师范大学的社团活动从此开始了全新的历程。目前仍活跃在上海文坛的一批作家很多就是出自于这个社团。 1979年以后至1984年的几年,是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全面活跃的时间。一大批学术性质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在学校涌现了出来:1980年9月青年史学社成立,会刊《青年史学》现为上海市和北京市图书馆指定收藏刊物;1982年5月,夏雨诗社成立,创办《夏雨岛》会刊,并于1983年6月在《萌芽》发表“华东师大夏雨诗”专辑;1984年11月青年经济协会成立,参与“上海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讨论会”。此外,为适应学校特点,针对拥有体育专业的优势的情况下,成立了体育类社团,并逐步形成了校内第一个社团联合组织——大学生体协。 1984年9月至95年5月,是学生社团稳步发展的时期。针对当时学生社团存在规模较小、重复组建及活动发生冲突、尤其是社团缺乏统一正确的引导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使得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存有缺陷等问题,从规范社团管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出发,1984年11月,校团委组织成立华师大社团联合会(下称“社团联”)。 并于1985年5月首次举办“社团巡礼”大型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社团联合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专门负责学生社团登记管理的机构之一,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学生社团管理服务经验。其特点主要是:岗位有职责,操作有流程,工作有标准,服务有规范。他们从自身实践中意识到:社团要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建设和完善,这些年来,他们正是通过调研、探索及实践,使得社团联合会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完善的道路,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一是从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着手,使社团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逐步树立起了管理严谨、风格活跃的良好形象;二是建立健全社团干部培训轮训制度,通过对协会会长进行理论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组织及业务能力,克服了以往因为一些会长能力的原因而导致社团协会失去活力的现象发生。通过系统培训加上自身不断的锻炼,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社团干部,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制。 华东师范大学的社团工作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具有良好的知名度,截至2003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共有学生社团四类共54家。近年来,青年史学社、青年金融学会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明星社团,篮球协会被评为上海市高校创明星社团,羽毛球协会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社团,生命与自然协会被评为“上海市高校特色社团”,在校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1947年秋学生社团的开始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华东师大的社团已走过了五十多年风风雨雨。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社团联如何带领好新时代的大学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 对此社团联已经有了设想和部署,其中心思路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团在培养人才作用上着手,让新一代大学生在思想素质、专业素养、学术水平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大学生,以正确理论指导社团发展方向及各项工作;结合社团工作实际及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继续推动社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使社团工作健康稳步有序发展;让其真正成为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发展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及会员和社团利益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