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07/17 再谈辩论与华语人才
------------------------------------------------------ ● 郑子豪 感谢邱大星君与李叶明君针对笔者的文章做出了回应,毕竟有意义的讨论才是有建设性的。然而,笔者亦希望通过此文,厘清一些前文的概念,并给予邱君与李君相对的回应。
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笔者也查阅了一些资料,“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是属于奥林匹克宪章对于竞赛所定的宗旨;笔者所提的“更高、更快、更强”则是属于大会对于竞赛参与者的鼓励口号,所以较广为人知。谢谢邱君的提点。 由于有许多人还是会对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参赛代表权存有误解,这里再给予一些纠正。在第三及第五届国辩夺冠的是“马来亚大学”队,而不是“马来西亚”队。另外,马大不是“本着重在参与的思想才会踊跃报名的”。 首先,国辩是一个邀请赛,是由新加坡新传媒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在联办比赛时,向大专学府发出邀请函的。其次,国辩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辩论界的奥林匹克。在这样一个为校名荣誉而战的平台上,锦标是每一支队伍的目标,每一支参赛队伍一定是以最强的实力去争取最佳的成绩。这不只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赛会的一种尊敬。 邱君另外还提到名校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有一点前提错置的情况。广义来说,谈到一个国家的最高教育机构,名牌大学的确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但是谈到狭义的竞赛平台时,大学表现的就是纯属于大学的风貌。新加坡国立大学辩论队在辩论场上表现的是这所大学、这支辩论队的实力与气度。不能,也不敢说代表了新加坡的一些什么。 另一方面,笔者前文提的“新加坡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风气”,并不是相对于中文系有本地高材生而得出的结论。这一句话,是一个前提:因为没有风气,所以即使是有不少高材生,辩论活动还是热不起来。当然,这句话有相当的争论空间,而最后也不免会落入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论证中。笔者想指出的,其实是整个华社的文化教育与媒体的关注点,并不着重于辩论这项活动。任何舞台形式的活动都希望得到认可,辩论也一样。当本地辩论员站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说话,但是台下绝大部分是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观众,而本地的观众却是稀稀落落的,辩手心里的感受不是外人所能理解的。因为得不到认同,所以不去选择,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怎么去形成风气呢? 再者,辩论是所有语文活动中最耗时耗神耗力的。以新加坡的课业压力来看,这的确会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权衡了学业与活动之间所必须投注的比例,参与的学生就变得更少;当最后连家人也因为某种原因而反对时,参与的学生真的可以叫作“凤毛麟角”了。 承续而言,台上的辩论除了对于题目的探讨与思考之外,也非常讲究辩论员的心理素质,而其中比重很大的,就是辩手对于比赛所追求的荣誉感。荣誉感是一种超越胜负、超越锦标的感受,可以来自于一个眼神、一个点头或是一个认同的微笑。当学生们对于这样的追求已经不再执着,又或是不再有外在的力量给予这样的荣誉感,试问还有谁真的愿意参与这样的竞技呢? 笔者亦诚心希望和邱君与李君的这一番讨论能有抛砖引玉之效,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辩论活动,让这样的活动也能够像华乐一样,越来越受欢迎,成为本地华人文化上的一种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