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进行了两场半决赛。依照惯例,题目采取了名校杯的题目,而评判也增加到了五位。 第一场比赛由香港浸会大学对香港科技大学,题目为选择越多越幸福/越痛苦,香港科技大学胜3:2,最佳辩手为正方三辩。 这一场比赛由上届的冠亚军对决,两队的辩风和实力都相近,比赛过程也相当激烈。 两队都没有在出场阵容方面做出改变,都保持了上一场的获胜阵容,不过有点意外的是浸会的三辩似乎改了个名字,上一场我听到的是尹伟霖,这一场好像成了尹济民,如果由浸大的同学可以澄清一下。这场比赛,双方对对手的立论和论据都猜到了七七八八, 双方的立论都相当正统。 正方以选择越多,自由越大,自由越大,幸福越大为立论, 反方立论相对较低,采取破坏战术,力证虽然选择多了,但幸福却不增反减。 而正方二辩针对反方的证据提出的反驳则为“虽然物质选择增加了,但是精神选择却减少了”。显然,反方并没有认识到精神选择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在二辩陈词的时候只是进一步加强了己方的立论和着力攻击正方的’选择越多’只是等同于有选择比没选择好。 在自由辩论的时候,我们发现科技大学虽然数据很多, 但例子不足,而浸会大学恰好相反,于是自由辩论的时候就出现很有趣的事情,浸会大学忘记了自己的主线, 但是在例子战中颇占上风, 而科技大学虽处下风,却依然可以紧守底线。 倒是几个对话颇为有趣。 科:对方辩友难道没有为男朋友选择太多而烦恼吗 浸:我希望男朋友的选择越多越好 浸:你不觉得商场里选择众多,是很幸福的吗 科:陪女朋友逛街,选择越多越痛苦 科:选择不一定是幸福的,如果女朋友和母亲都掉进水里,怎么选择? 浸:这是因为选择太少,如果可以选一起救,那就幸福了 科:那好,我们提供多几个选项,我爸爸,爷爷也掉进去了 浸:现在对方辩友没有时间了,只能选择不发言,痛苦了吧,我们有很多时间,能选择很多(时间也到了)… 痛苦啊 有趣的是两个结辩在这场比赛的表现都是平平, 反方三辩明显没有经过充分准备,说的话颇为啰嗦,而且并没有任何拔高,而另一方面,正方的结辩也只能重复己方一辩的立论。 而最后,科技大学略胜一筹,以三比二险胜。 评委点评则认为双方纠缠于事例,却不能有效的理清幸福的定义。 而第二场比赛则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对阵香港大学,题目为整治交通秩序关键在于/不在于机动车管理,香港中文大学胜3:2,最佳辩手为反方二辩。 中文大学在阵容上做出一点调整,上一场的结辩转打二辩,而换上了第一场的结辩。香港大学的改变较大,令人奇怪的是换下了之前表现优秀的一,二辩,换上两个新人。 赛前,我发现中文大学的同学颇为低落,似乎信心不足。 不过双方好像对交通问题都没有太大的认识,比赛的时候冷场颇多。 而且双方似乎都忘记了交通秩序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交通堵塞问题,都集中讨论交通事故的问题去了。 正方的立论,扣除定义部分,实际上在论述交通事故的主要成因是机动车事故,应该加强机动车的管理,而反方的立论着重于交通事故的原因不清,很多时候行人等也是事故原因,因而认为应该加强教育。 有趣的是,双方举的例子都是来自内地,以致主持都忍不住要求双方要注意香港的现实。不过话音未落,香港大学立刻就问了一个内地的例子。由于双方对辩题都很不熟悉,在自由辩论都无法进行有效的进攻,在机动车管理的范围, 管理的有效性等关键问题也没有清楚地认识,以致整个过程都在自说自话。不过不知为何,中大很快就用完了时间,不过时间充裕的香港大学更加痛苦,在一分多钟的时间里面,不断的寻找话题来支撑场面。 在我看来,这场比赛相当沉闷,以致评判也不知怎么给出结果,最后中文大学以三比二险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