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23|回复: 3

[其他] 13华辩 帝国理工vs马国能 立论结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1 21: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辩词转载自许书源,感谢许书源同学的手打,原地址; ?4 ~6 G; |1 J( [8 R" W
http://blog.renren.com/blog/435986974/903796520?bfrom=010203041
6 @) R* ]: s( S. n0 [2 @( Mhttp://blog.renren.com/blog/435986974/904055917?bfrom=010203041 9 O* D( n2 _$ H* Y6 m

9 t$ v' P! ?  U5 C, d: O2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VS马来西亚国能大学:流行文化是否应该收入中小学教材
' Q5 |: P0 L# I6 K. `) ~5 S4 }
正方立论:9 h+ B& b/ M: p/ l0 P/ ^
9 O/ L" {* Y8 x5 n. Z- T1 a) r
谢谢主席大家好。开宗明义,我们看一下今天的辩题,根据《牛津大辞典》解读,流行文化是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新兴文化及其文化衍生品;其中不仅包括迎合时代特征所创造出来的当代文化,同时也包括对传统文化所做的重新解读;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包括影视作品,音乐舞蹈,文学艺术,动漫创作等。在我方论点展开之前,先做两点澄清:第一,所谓“文无第一”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今天我们要与对方讨论的不是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孰优孰劣。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收入课本的基本原则,进入课本的流行文化必须是经过审验的流行作品。我方认为流行文化应该收入中小学教材,论点如下:
+ W" m0 T& v1 |! @) y" i/ n5 i; s! M: l4 S! B
首先,中小学生教材教育改革的本质是要反映多样化的文化,在这样的态势下,流行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流派,不应该在教材中出于空白状态。教育部督导中心,教学大纲更指出,应教育学生欣赏多元化的,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化作品。对中小学生而言,对流行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是需要教材和老师作为引导的,日常生活的接触远远不够。在生活里看金庸,看的是快意恩仇的故事,而在课堂上老师会引导你看武侠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如何反映社会;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在生活中举一反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如何鉴赏流行文化的作品。显然,流行文化进入教材有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7 j* e* s9 [4 _! p8 X

" |: m, ^: P) U( l& Q# {/ T其次,流行文化进入教材,能够为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批判性认识。面对无处不在的流行文化,与其视之为洪水猛兽,不如写进教材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多元的文化面前,教育的态度不应该是消极的回避,而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在纷乱的现象之中做出理智的选择。我方不否认流行文化存在流弊,但恰巧是因为当今世界科技发达,这些流弊又无法回避,所以我方才说要通过教材进行正确的引导,远比消极的刻意的回避问题更有意义;只有这样在行行色色的流行文化面前我们学生才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5 W  U1 h7 F( |1 X9 J, `" A

1 Q+ P+ J  A: r/ j其三,流行文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相比枯燥、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的学习材料,在英语,音乐,美术,社会实践等课程中加入通俗易懂的流行文化,学生显然会更投入的学习,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在广东湛江的一份调查指出,70%的学生说在加入了流行文化的新教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新加坡的中文教学效果也因引入流行文学而显著提升。只要能够控制选入的流行文化的质量,他就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 z* w0 B5 h4 I4 Y7 J5 l9 ~  J4 H& D( o6 M8 |; g$ w$ K. l7 i
综上所述,我方从教材的多样化,对流行文化的批判性认知以及学生的兴趣证明流行文化应该收入中小学教材,谢谢大家。' Q0 `8 ]8 R6 y- E3 R6 a6 p2 g; z' ?
6 ^  z: }$ v) q$ f9 y

" W: g( O& b0 C* Z7 t3 z7 e% N3 z. w
/ x4 Q7 U2 J  A  |4 T0 Q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1: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方立论:
- B! f1 u0 [7 Y" X+ u; ]6 ~6 }
# a4 @+ T) O  \2 `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从头到尾告诉我们说老师可以讲述学生想法,但问题是对方辩友劈开辩题,对方辩友说流行文化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对方第二个论点说流行文化是有流弊的,到底流行文化到底是有流弊还是没有流弊,对方从头到尾都在混淆的。所以我们说流行文化它是由流弊的,最多时老师可以引导,而非流行文化他是有敝处的,所以对方辩友说流行文化批判性接手时不能成立的。
3 |) O; @% _4 g
8 |2 A7 X; Z2 K( t6 v2 k所以在回归我方论点,我方论点是流行文化不应该收入中小学教材。根据法兰克福的学派告诉我们,流行文化是指有资本家控制,媒体洗脑,大众追捧的文化产业。其中的产业是主要交易最大化,因此流行文化他有两大特征:第一,为了制造流行文化的高需求量,流行文化制造强烈的感官刺激,吸引大众的眼球。第二,为了达到最高的收益,商家会不停地更换流行文化,这就确立了流行文化他命题的变动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告诉我们,中小学教材指的是中小学正课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考核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仪轨,它的主要内容是背、写、读、考。我方论点为以下两点:: w5 t0 X! P; @: s- k' i

1 X4 A% N$ V3 u第一,将多变的流行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材将不利于严密的审考制度。根据法律部告诉我们,流行文化的周期性转变的很快,如果按照对方辩友所说将流行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擦地的话,教材必须跟得上流行文化的更新速度;而我们知道教学的选材制度要经过几个步骤,接受严苛的考量。根据中国教学指标表明,中小学教材的纳入要经过五个程序:第一,设定教学目标,第二,审查教材,第三,增进课程教材,第四,检查教材,第五,落实教材。而这个过程需要一年时间才能落实,如果按照对方多变性作为选材方向的话,请问流行文化这个月流行,下个月又不流行了,流行文化如何符合选材的教育性呢?我方认为不应用流行文化作为标准,因为流行文化不利于建设我们的有利的素材,因此不应该纳入。
* l: I4 k9 o+ e' l' y( l, g4 \4 @) u  B+ \3 N7 X
第二,流行文化的感官使其无助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小学的基础是为中小学生建立语言,计算,写作,道德教育的基础知识,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逻辑思考,但是流行文化的娱乐性无助于建设基础教育;相反流行文化的强烈的感官刺激更容易得到学生对于教学的模糊,因此是弊大于利的。谢谢& P  A# S( R; \& U' E0 Y; z

- d: ~4 n# f  ~& G7 k
* J; Q( f+ P: l4 o9 {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1: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方结辩():
1 `' g, u# |3 A! a6 f$ x2 t
+ Q1 K& v% k. _1 ?  t2 }7 Y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我们为什么会争得那么久,还是因为定义上的问题,刚才对方不看德国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无所谓我们看下美国经验学派的,美国经验学派的斯德和德国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都告诉我们,今天流行文化是什么?是文化工业项的产物,是商家炒作,民众洗脑的一种趋势;也就是说商家有钱砸出来,那个文化就会成为今天所说的流行文化。而商家为了赚更多的钱会怎么样,会让文化炒作的更快吧,他可以赚更多的钱,这就是他恒变性的来由。7 o. F' I4 P# O; i

  b2 M# d8 e8 T今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他不是恒变的,但是整场没有告诉我们是哪个权威支持着,是哪个数据支持着,所以你方定义有问题。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经验学派,美国经验学派专家告诉我们,流行文化的恒变性只有三个月甚至到六个月这么短,对方辩友从头到尾不敢面对,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让我们编写课文的人员三个月换一个新课本怎么办?今天我们中国,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需要一年五个步骤三个体系才能将课本做的有素质,半年换一个新课本到底让我们的课本素质如何保证呢?对方辩友又不敢看。只为归谬我们哈利波特,你看呀他红了十几年;当然了,他刚刚出了第七集所以才红到现在嘛;有一本书我们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我家有七本我忘记了。所以说各位对方归谬我们无论是张学友还是哈利波特,是因为他仍然活跃在我们文学坛,我们的歌坛上面,所以我们依然记得他;就像我刚才自由辩为对方的一个问题,他说张学友的歌就是流行文化,各位你还记得张学友第一首歌是什么吗,不好意思我不记得相信对方辩友也不记得,根本就答不出来嘛。流行文化是恒变性的数据对方没有提出,他的权威也没有提出,又如何论证呢?9 G& r# f/ W1 S0 M% c
" j$ ]4 e% G$ ~. n# Z% f
所以它的恒变性是什么,今天高中教材必须很平民,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大陆,上海的书就曾经放入过流行文化,但是05年的时候狼牙山五壮士就被踢出课本了,各位凭什么流行文化能将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提出课本呢,对方能告诉我是更有兴趣吗?但是到底没有兴趣是出在教材内容的问题,还是教育模式问题呢?如果今天拿一个歌词出来让你一个字一个字去背,明天默写考试,然后我要你了解《青花瓷》背后的历史背景,了解每个字的注释,各位你们会闷吧。所以是教学模式的问题而不是教材内容的问题,对方辩友搞不清这个性质,没有兴趣的问题出在哪里就乱乱的归纳出来是对方的错误。而且我们看到英国的教育学家就告诉我们,今天只要是基础教育就摆脱不掉背考用记这四个步骤,而只要有背考用记这四个步骤我们就会觉得闷额。所以我们就说到,让你背,让你考,让你用,让你记中学的流行文化,你依然是会觉得闷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方辩友一个数据都没有提出来,就说他一定就是好的。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上海市在2005年将狼牙山五壮士踢出课本之后,为什么流行文化就会改变初衷呢?为什么有七至八成的家长不支持纳入流行文化呢?对方辩友不敢面对。
3 z& q% [* |+ T" p) L2 v3 Y; v9 f. F8 U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件事情就是其实我们要讲应该还是不应该纳入流行文化要看的是我们教材的取向要向更不稳定的流行文化还是更稳定的流行文化,谢谢大家。
( q% z+ H( ~6 O, W% V) q* W, n! u
/ L+ x; i' |0 s1 c+ W
+ x  V) |3 e1 Y- q( L0 D* ]% ]# F6 |3 I( ^% D2 n) G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1: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方结辩(刘冬舒):. |# I. P  B% J  R4 V% m

0 C. Z6 S, I0 z, C好谢谢主席。其实对方辩友从头到尾说的就是一个点,说什么,说流行文化变得快,说流行文化寿命短,我今天想加这篇文章还没有完成审批过程呢,这个东西已经不流行了,审批就做废了,书根本没有办法一周换一次;这是对方辩友的核心论点。但受对方辩友又根本不愿意回应我方所举的那些真正具有流行长度的流行文化的例子,对方辩友要么说他不是流行文化,要么就是提出一个很奇怪的观点,因为他正在流行,所以他不是流行文化。对方辩友您这样翻来覆去就是想起到一个目的,就是想告诉我们流行文化一定是短命的,对方辩友您这样论证是没有意义的。5 a4 M, Y& q0 d" {! [4 ]

4 Z5 m  a0 q# b2 e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因为张学友这样的人依然在创作歌曲所以我们还记得他,这不说明我方的反驳有效,那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金庸一九七几年就封笔了,可是去年冲印的时候依然读者如云,排队仍然排得很长;对方辩友是不是告诉我们一个已经退出文坛很多年,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他是流行文化他还是流行文化呢?
3 ?+ V" v" r! n5 w# u! ]" w- \7 R: j0 L
所以对方辩友今天没有错,流行文化可能是有三个月到六个月,但您的学派肯定不是这么说的:流行文化注定只有三个月到六个月寿命的,不可能吗。很多流行文化没有错,它质量不够高,他水平不够好,他三个月可能一个月、两天都有嘛;但是有的流行文化他自身够经典够硬,他可能三十年五十年吗。对方辩友只看一两天的流行文化,不看三十年五十年的流行文化然后得出结论他根本不应该进课本,这是对方辩友的结论有错呢,还是对方辩友的眼界不够开阔呢?& G+ V' }. D" G1 @  C$ T4 U# @
( A/ [; J) O' T( A- v4 D/ A* F6 A  V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呀,今天流行文化进教材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兴趣;然后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兴趣可能是教学手法的问题。没有错,今天你教学手法再高,你去教莎士比亚,读不懂吗,因为莎士比亚的英语英国人读着都难懂。所以说对方辩友我们不是说只有怪罪课本的内容不够好,事实就是,课本内容设计的过于枯燥,课本内容设计的过于老套,课本内容设计的过于不人性化地区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去有兴趣的学习课本。我方也不是说呀今天选定课本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兴趣,但我方也不认为呀今天兴趣就不能作为其中的一个标准;如果说呀今天金庸和传统的文化都能传递语文知识,比如说一些文章主要目的是教你认识一些生词,教你认识一些句式,教你认识一些词语方式,如果说金庸在这方面和传统文章没有差距,金庸又能让你读的更认真,读的兴趣更大的情况下,我们把金庸加进去又有何不可呢?新加坡其实有事例说把金庸的文章加进语文书,华语教学的效果他就是变好了,有数据说的确你把流行文化加进去我就更爱读了。孔子有一句话说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乐之者有兴趣去学教过当然就好嘛,所以对方辩友为什么今天对兴趣这个点又视而不见呢?
0 d) f! n5 j, P/ J% A2 i' A
3 A4 w; Q! Q  x# s- U其实对方辩友说穿了就是两个点,对方辩友今天认为流行文化变化太快,兴趣这个问题又可以靠其他方途径解决。对方辩友我方想说的是,教材的变化是恒久的,不光今天我们要面对这个问题,从教材出版的那一天,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面对这个问题,有新的文章进去,有老的文章出去;有很多怀旧的人呀,他觉得儿时的文章居然被踢出了课本,狼牙山五壮士我背的朗朗上口居然今天没有了,他觉得很伤心,他这样是不对的。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14 08:40 , Processed in 0.0479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