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e小宇 于 2013-6-20 21:21 编辑 6 A& K9 f6 h6 J9 @# h! g5 J' U& `
0 E" E1 t' r$ f3 D
此辩词转载自许书源,感谢许书源同学的手打,原地址http://blog.renren.com/blog/435986974/897436428?bfrom=01020751300& C: ]' a+ B' \- w) k
4 P" i; C- D5 o. ~' Q
正方:轿车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反方:轿车热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 ?4 R0 }( ]. R# Y, Z. u
6 j# Y* P) f5 ?; s! F" i d正方结辩(官科)8 n3 g- t9 t3 g, p" }' G, a9 u+ a, N. `
) m2 s) @! \3 I) A9 c5 {" _ 谢谢主席大家好。希望各位今天能明白一个概念,中国现在不论城市,还是整个全国,还是我们的汽车总量,我们的人均保有量相较于世界平均水平还远远不够。我们说现在我们只是由一个水平非常低的起点,逐渐向世界平均水平上靠。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轿车过热了,那我请教您,欧美人民是不是热死了,所以说还有另一个问题,对方辩友他们一直认为,在轿车热和轿车之间还有一个所谓轿车不热的,人为可以控制的阶段,但是我们刚才一开始的ppt就打出来告诉大家每一个国家从轿车进入家庭,到最后实现高度普及就是二十年的时间。所以对方辩友面对这样一个本来就是各个国家都会遇到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避不开的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比不过的一个阶段,你来告诉我说这个阶段在美国是好的,在德国是好的,在日本是好的,就是在中国不好,为什么在中国不好,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有中国国情,中国人太多了;就像我方二辩说的一样,是不是穷人家的小孩青春期就是不利于其发展的呢?为什么,穷人家的小孩,穷人家的父母买不起那么多衣服,买不起那么多的食品,所以说穷人家的小孩就要生长的需求也好,就这种需求本身就是不好的呢,我们决定不应该去这么判断。# p; g2 m7 e7 A' ?
0 M( u) \4 C, c. q( o0 q( @! b
其实我们之所以认为,为什么轿车热他是有利于城市发展,或者说促进城市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在这一阶段城市发展的青春期里边城市整体的发展水平都可以实现一个飞跃。我们先来看交通工具:我们从马车,自行车,公车再到轿车,我们的人均出行能力超过了两倍多,难道这种由轿车热轿车普及化带来的这样一种我们出行能力的提升大家真的可以视而不见吗?而事实上,正如我方二辩所问的,为什么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们提出的城市规划要向卫星城要向多中心一直实现不了,直到轿车热出现才实现,就是因为轿车热带来的这种出行能力的提升,使得我们这种城市规划观念得以实现有了可能。, L8 e F8 j0 v B6 r4 d* o4 B# w
, y8 j& g9 H& B: G8 x3 Q; f 第二我们看一看出行的方式,对方辩友我想请问各位了,我们以前出去除了步行,自行车还剩公交车,但是现在我多了一个轿车,而且在多了轿车以后我们的轨道交通也发展了起来,现在是什么呢,变成了轨道交通,公交车,自行车我们大家是一起来配合实现了一个复合化得交通格局。这样的一个复合化得交通格局是不是对我们城市来说会更有活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呢?0 r* M @! K+ w1 R0 x
+ h3 Q# G7 O/ K* X0 F5 Y
第三再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产业经济。除了轿车我们还可以找出那一个产业可以在自身增长一美元,带动上下游增长7.3美元的产业;除了轿车还能不能找出其他产业他的产业链有一百多个产业那么长;除了轿车谁还能找出一个产业他可以实现我们城市居民消费规模成十倍级的去扩展。所以说我们就会发现轿车热这种强而有力的拉动力才可以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的呢整体的产业平衡。
5 Q& k( x1 a, C* o- C3 t: o
8 L% o, S2 v* P1 Y! b: z9 c 当然了,我知道,不管我说多少轿车热可以带来城市的飞跃也好,城市的提升也好,城市的升级也好,对方辩友依然会认为轿车热不利于城市发展,为什么,说白了一句话:因为他给我们带来麻烦了,甚至是带来了很多让我们很头疼的麻烦,所以说对方辩友今天面对麻烦,把我们认为之所以带来这个麻烦的话,就是因为轿车带来的,而不去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麻烦,美国人是修立交桥,日本人是修智能交通系统,而西班牙人是打造世界上最好的地下停车场,中国人得出的结论是轿车太多了。我们这个不叫解决问题,我们叫做消灭矛盾,我们以消灭矛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恰恰映射出我们的虚弱,恰恰映射出我们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去勇敢地解决问题,将轿车热的优势发挥出来,谢谢。% K5 _$ G% t/ x% B# X+ I% V/ v
3 ^7 n# ?& {1 m2 A9 S& s8 z
6 F. \6 }4 g"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