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1|回复: 1

李白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8 00: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白的另一面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早就提醒大家必须将李、杜两人一同重视,“李杜并重“是比较正确的观点。然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对于李杜优劣的评论真是浩如烟海,既有抑李扬杜,又有抑杜扬李的。以前我很喜欢李白,但是不幸我学了中文,不幸学校开了唐诗专题,不幸我选了这门课,于是我发现,我越来越发现了李白的另一面。
  首先,李白是一个狂热的做官者,虽然他一生没作过什么大官,最大不过是个御用文人,但这不妨碍他对作官的追求。他祖上就是因为做官犯了事,结果给发配到荒凉偏远的碎叶去了,他爹不死心,带着三岁的小李白跑回四川。可能是和哥萨客人呆时间长了,李白学人玩游侠,结交“豪雄”,也就是现在的小混混,他在《侠客行》中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古风》第十首赞美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并说“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他玩游侠出了点名,又接着玩隐居,学人当道士,搞了一个什么“竹溪六逸”。一个想当官的人怎么会隐居呢?因为李白以为自己才高八斗,走科举道路太俗,他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表白自己此时的隐居是“养贤”而非遁世,是在等待时机。文章说,“奋其智能,愿为辅粥,使衰区大定,海县清一。”可见隐而不忘政事。 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阳,“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韩荆州即韩朝宗,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李白《与韩荆州书》是他初见韩时的一封自荐书。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接着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他是想通过隐居,游侠获得名声,然后通过公侯引见,去当一个名士官。终于,他“仰天大笑出门去”,达到了目的。当然,只是一个御用文人。在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下,李白辞官了。但是不久他又加入了永王李粼的叛军,李粼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其次,李白借酒装疯,他并不是真正爱酒,只是借酒浇自己胸中块垒。“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其实这也没什么,大凡有点才气的人都这样,以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但是他还冒充神仙,贺知章和李白“臭味相投”,自己喝醉摔井里淹死也就算了,可恶的是他一见李白就说李白是“谪仙人”,好了,这一下,李白就以仙人自居了,要杨贵妃起舞,高力士脱鞋,他真以为自己是谁?
  再次,李白表面上很讲义气,很重朋友,其实不然。人人都说李白和杜甫友谊深厚,实际大谬。看杜甫写的:《天末怀李白》,《春日忆李白》,《赠李白》,《梦李白》……光是我随随便便地想起的写李白的杜诗就有近十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多么高的评价。“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这又是怎样的深情。然而李白对杜甫却很淡漠。诗中很少提到杜甫。偶然提到,也带有几分不认真的戏谑,显露出一种顽劣;就是讲他们在一起喝酒的事情,看不出李白对杜甫有什么情分。其实李白对谁也没有多深的情分。他高兴时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高兴时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得意时觉得可以傲视所有人,不得意时又觉得所有的人都对不起他——他惟一爱的、关怀的是他自己。还有李白的送别诗,全都是一个调子,离不开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何许人也?一个土财主。真不信,一个土财主和诗仙有什么共同话题是可以超过杜甫的。《送汪伦》绝对是应景之作。可就这么一首应景之作,却成了千古传送的佳作,成了李白重朋友,重友谊的代表作品。
  最后,李白的诗念的多了,都是一个调子,多么激昂,多么气势,念得一多,就感觉乏味了。汪曾祈老爷子就说李白是“迎风洒狗血”,我觉得很恰当。王世贞曰:“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李白的诗,可以说多是敷衍之作,诗中的“水”字用太多,可以给出一组数据,以供参考:“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谣.”,“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沧浪吾有曲,寄入橹歌声.”,“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因声玉琴里,荡漾寄君愁.”,“相思无画夜,东注私长川.”,“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李白恭维人的时候,又惯用清芬二字.“高山安可仰,从此揖清芬.”,“无由接高论,空此仰清芬”.,“鲁连及齐夷,可以颞清芬.”,“鲁连及柱史,可以颞清芬.”,“斯为真隐者,吾当慕清芬.”李白的族叔李阳冰的说法:“当时著述,十丧其九“,饶是如此,李白还有900多首诗歌现存于世,如果都读了,就会发现他的创作水准实在不稳定.
  写这些,并非想标新立异,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无须再说。想说的是:即使是一个伟人,也有他隐藏光环下的缺陷。
云南下雨了:)
发表于 2010-5-30 10: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点同意,后两点异议。
一,李白家有钱,小时候他跟着学剑师父因为喜欢他,给他建了一个百鸟园,那银子是一把一把的,后来他上京求官的时候,他还为了羞辱欺负穷书生的店老板,把换了好多小铜钱,从上往下撒给店主付房钱,就是所谓的散尽千金,基本上李白家就是做生意的,他家不缺钱,缺少的是那种祖上的光耀的权势,他本身应该也很看不起大多数商人的市侩嘴脸,就喜欢和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
我们都知道李白很有才,无论做个翻译官,还是外交官,抑或就好好当他的诗人或者也赶时髦的搞个成功学当个唱高调的学者他都很有前途,可是他对政治不得不说还是很白痴的,最后的结局就不说了,对朝廷的整体看的也不透彻,以为想当年就只是凡事皇帝说的算,杨贵妃是终极boss,其他都是奴才么?白痴的他啊==
二,阮籍干过的事,李白的不能不说不受怀疑的==
三,杜甫算什么啊。。。李白都快成他爹的年纪了吧,你想莫扎特倒是推崇贝多芬的很了,他除了夸了贝多芬可以超过他的那么一次,和贝多芬还有什么交集了么?
岁月如梭,当年的事都不能再复原了,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破碎的文字胡乱歪歪。可是那个只会瞎喊的政治白痴,李白,对年轻有为,善于把握政治时势的杜甫可能一点嫉妒都没有么?李白又不是真仙了,他的爱恨憎还有其鲜明的那种,他只是戏谑下杜甫,没有有失长辈风范的干出其他出格的事,我们就应该心怀感激了==毕竟小时候就学剑,跟人斗勇都狠的李白骨子里其实是有那么一点匪气的。
四,读李白的诗肯定没楼主读的读,但是好歹楼主想当年也是习惯过李白,虽然我很久以前就更喜欢苏轼了,但是见那么刻薄的评价,那么心中有芥蒂。不过想一个不懂政治的人,还长年累月的卷在政治之中,迷茫忐忑,还固执的孩子气着,写出来写败笔的诗也可以理解的。
而且,十八兄他确实是少爱呢吧。。。。。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3 06:00 , Processed in 0.0716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