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2 03: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政法大学:有85%的高中毕业生挤在中国大学门外,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有能力、有意愿选择出国留学,为什么是弊大于利的呢?
/ D2 J4 L5 ~ A% f
9 x7 y9 y! j. ^' d2 o9 ^1 }) G 武汉大学:对方辩友您附加了很多的前提,首先是要有能力,第二他要有意愿,第三他要学习很好在中国不能读大学,第四他要去接受美国的教育,附加了这么多的条件当然是利大于弊了。不附加这么多条件的话,是不是就弊大于利了呢?请教对方辩友,一个突变的社会化环境是如何有利于高中毕业生解决自我成熟危机呢?
4 H8 N; p5 o4 E+ D8 I
4 @, ~4 I, U q% I 中国政法大学:如果说突变的话,那我们说过去龙洪时代突变更大,过去邓小平出国时代突变更大,过去詹天佑突变更大,那我们今天看到他们不是都成才了吗?怎么就没成才、没成人呢?请不要回避我方问的让85%的挤不上独木桥的人出国去走越洋船是利大、弊大呢?
: `$ d) s! t0 H! s: ?% h i% M: K7 i) H3 f
武汉大学:我方一辩已经回答过了,对方辩友刚刚举了那么多例子哪个是高中毕业生呢?对方辩友的问题虚虚实实,指南打北,指东打西,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T) \7 ~& v* i3 S/ _3 z+ s
/ f7 U0 l. B: I2 w8 l/ Y P 中国政法大学:对方辩友,他们的确不是高中毕业生,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高中。那我就想请问,那时候没有高中都能适应,现在有了高中反倒不能适应,是不是越教越笨呢?
0 \$ t4 |+ k4 P' ~) Y% f
, q2 P% s) \" d! D6 Z+ n: Z9 s) j 武汉大学:邓小平时代有没有高中?您帮我回答一下好不好。
% L/ F, T+ f+ w" m7 b1 d3 y0 p3 o- `3 p$ a& s; K. V _6 `5 }2 Z
中国政法大学:对方辩友总是用九斤老太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高中毕业生,是不是说他们现在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呢?我们高中毕业生难道就像对方辩友说得那样天生胆小吗?我们的国外环境难道就像对方辩友说得那样肆无忌惮,难道我们一去就必然与狼共舞吗? 武汉大学:对方辩友所以请您回答我方一辩的问题,又是回避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今天谈的,主要谈利弊谁更为主。要不然为什么武松上景阳岗就能打老虎,我上景阳岗就只能喂老虎呢?所以请您回答我方一辩的问题。
, ]% W$ V0 U; G- V3 g6 p) A8 l3 ]- V \8 n6 T* P0 I6 J
中国政法大学:有什么不同呢?都是少年,都有一样的心理特征,为什么对方辩友就避而不答?9 ?% ?1 U- I8 p& G
- U$ o7 _$ p, H1 ~
武汉大学:青少年有什么问题嘛,哈尔滨日报的报道在十年前有一位高中毕业生赴日留学,结果成为了牺牲品,对方辩友于心何忍啊! 中国政法大学:那就不是个人主义无奈的悲剧吗?今天报上这么多的国内的凶杀、国内的刺杀案件是不是也要我们证明?那国内现在是不是也是弊大于利?请问民国初期的少儿出国可以学有所成,为什么今天接受了12年教育的青年出国留学却一事不成?什么都干不成?
5 f- m- t# n+ ?' O% n
' E$ r8 ]1 ~( ~) Q4 r 武汉大学:对方辩友喜欢谈民国我们就来谈民国,请教你1933年民国教育部两次修改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纲领,这些原因在哪里呢?
+ u0 O2 _1 B0 B6 ]4 ` o
) @6 V4 O; h- z% o) m! x+ ` 中国政法大学:对方辩友何必谈民国呢,我们来谈一谈我们的新中国吧,1992年中国提出了鼓励出国,回国治国的方针,对方辩友对此作何解释啊?
2 z; F2 K- K$ S+ I2 @0 ]; j3 g$ `" E, ]! S9 L2 w) f7 A
武汉大学:对方辩友,刚才是您谈民国我们才谈民国的,1933年教育部修改章程是专门将出国留学生的年限,从高中毕业生改为大专生,原因何在您能不能正面回答一下呢?
; O* X8 {. \4 `* V2 X. |4 ?8 T' C, v* ?$ s7 g* q
中国政法大学:对方辩友这无非是说明了国民党对他们那时候的高中生没有信心,难道在新中国我们对我们接受了12年教育的高中生还是没有信心吗?对方谈来谈去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高中毕业生他不成熟,他不能适应外国环境,是根据发展心理学依据,那么我就想问一句,不成熟在国外,难道在国内就能成熟吗?难道让我们的高中毕业生到了一个20岁的年龄还要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吗?4 u6 U0 `; ` b. G2 L( O
+ n9 d/ ?! T. [% i% g" s% g8 j
武汉大学:对方辩友,国民党的确做过一些不好的事情,但绝不是每件事做得都不对。1934年,国民党的举动得到了大多数教育人士的支持,为什么呢?它改变了过去低龄的留学,结果根本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状况。难道当时的教育人士也是反动的吗?
3 K5 V4 H' H. A7 ~- T' m# q
( }1 o- ~% M+ R% k' a, }5 I$ K: I1 T 中国政法大学:刚才你告诉我是彼一时此一时也,随着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你怎么知道我们高中生的心理能力就不如国民党时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