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阿伯

正方:就业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反方:就业一个人兴趣为基础;我是反方;5月13日比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1 22: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兴趣什么工作也做不好呀.....
发表于 2010-5-11 22: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shaorou 于 2010-5-11 22:52 编辑

14楼好象没反驳我的观点吧 社会需求是就业工作的目的 他是就业的前提但前提不等于基础啊
8楼为什么这么问?他们争执的交点难道不是基础二字吗?还有楼上几位为什么一定要比较谁优谁劣呢?这是个是非问题不是比较问题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3: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学习....


    我们是这样想     缺的就是论据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3: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chashaorou


    额    你的建议是在基础上做文章喽
发表于 2010-5-11 23: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shaorou 于 2010-5-11 23:40 编辑

我是想在“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对于就业的定义上做手脚  首先把需要定义成就业工作的目的然后为了达成其目的就必须有工作能力做基础而培养工作能力就要从培养兴趣抓起
只要把题目解释为“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谁是就业的基础就好了  记住 前提不等于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00: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chashaorou


    意思是就业工作的目的为了迎合社会需要    为了达到这社会需要   我们要从能力与兴趣抓起
兴趣决定了社会需要是不
发表于 2010-5-12 07: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阿伯


   “ 个人兴趣会产生个人需求    多个个人需求汇集在一起就成了新的社会需求”,这句话和之前的“社会需求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矛盾哦。基础是根本,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这个好说,关键是就业,就业是参加工作,得到工作,是一个个人行为,所以具有个体性。抓住这个属性展开个人兴趣是基础的论证。而对方的论证社会需求是社会选择的基础,社会基础决定提供职业,但就业是个人选择职业,不是职业选择个人。个人选择的根本或起点是个人兴趣,而社会需求只是起一个指导作用。强调就业这一活动的起点是从择业到从业的过程,提放对手把就业提升到社会行为的高度。另外。

这就好像论证建房子谁是基础?肯定是地基,但对方的论证就是把建房的行为提升到一个社会活动的高度,得出建房要先批地,这是建房的前提,是起点,所以批地是建房的基础。那么我们就要把建房这一行为从社会活动的地位降到单一的建筑过程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08: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dx051xb


    呵呵  我顾此忘批了       真的有时把自己也给绕进去    很要害
发表于 2010-5-12 08: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阿伯


    所以讨论时要多注意这个问题,场上大家也要都提防着点,四个队友只要有一个发现被绕进去了就要及时提出并提醒其他三个。另外场下试着组织好语言,尽量不给对手可趁之机。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1: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dx051xb


    我辩词  第一段以个人兴趣为点   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利
           第二段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    大众化  千人一面   弊端
   第三段两者结合    得到我方观点
您觉得如何     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还有什么现实的例子 可以论证我方的  还有对方的反例
发表于 2010-5-12 12: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阿伯


    个人感觉不好,这不是讨论利弊问题,而是讨论基础问题。第一段可以,第二段论证弊就没必要了,只要论证社会需求的指引作用而非基础,对何为基础,谁的基础论证。指出社会需求有利于指导就业,但不是我们选择就业判断标准,不是基础。至于弊则是在自由辩论中对方论证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时作为反面论证依据或在攻辩时用于问题设计的好。一辩立论就以个人的利和社会的弊论证很容易被对方抓偏题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2: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dx051xb


    恩  理解了   您有什么例子  可以加以引用的吗
发表于 2010-5-12 13: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阿伯


    这个...我并不太善于打事例,知识面太窄,建议你在这个论坛搜下大学生择业应该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更重要。之前有这个辩题的讨论,虽然和你的有点不同,但有的事例还是可以借鉴的。
发表于 2010-5-12 21: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阿伯

抱歉,回复晚了。不过所幸还赶在比赛之前。

楼上诸多的解答之后,楼主目前正在问的问题是:事例。那么我就提供几个我想到的以供楼主参考吧。

首先,所有在当时社会中出现一股浪潮、而当事人没有追随浪潮但却取得成功的例子,在这个辩题中都可以为反方所用。例如,袁隆平及两弹一星元勋们,他们在文革期间没有十分积极地投身于政治活动中去,没有拿本小红册子高呼口号,而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进行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同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诸多做出重要建树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都在此列。

对此,正方可能会指出:他们不是不符合社会需要,而是发现了社会真正需要之所在,例如袁隆平所处的时代社会就需要粮食。

反方可以有两种辩驳:

第一,如此说来,社会需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出来的,只有极少部分有卓越能力和眼光的人才能看出来。那么正方辩友您是否觉得您如同袁隆平一样有眼光有能力呢?您觉得您眼下所判断的社会需要是不是正确呢?如果社会需要是那么的不容易找准,我们又如何以社会需要为基础来就业呢?

第二,文革时期,我们可以说社会的主流有偏差。但是,社会潮流没错误的时候,一个人兴趣为基础的就业依然有不少成功的典范。例如轰轰烈烈的战争年代,也不是每个人、或者说每个男儿都去扛枪的。蔡元培、徐志摩,乃至鲁迅、阿炳,这些没有上战场的人们,依然在历史上熠熠生辉。

其次,所有就业或者说行为处事在最初为人不解甚至不齿,但后来成就非凡的例子,都可以为反方所用。例如盖茨同学退学便是一例。

通过以上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社会需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任何方面的人,若以社会需要为基础我们将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反之,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自己的合法领域有所建树,都能造福于社会。相比之下,一个人兴趣为基础既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能让自己更快乐地工作、更容易坚持。
发表于 2010-5-12 22: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阿伯


    自己平常很少看到把政治弄进辩论赛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可以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即使在西方也是经典的原理和立论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22: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江户川柯南


    非常感谢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22: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wahbr007


    恩   我还要多积累点经验哈   谢谢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0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dx051xb


    恩 好的   我好好找找哈
发表于 2011-4-3 00: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求这场辩论赛的视频或者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7 07:47 , Processed in 0.0505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