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ion

《辩论》杂志第二期--荐稿征集---(请将链接或者原帖贴在这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02: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给08的孩子们
2009-03-29 10:57 | (分类:默认分类)
08的孩子们   昨天看了你们的比赛  看到了你们的成长 很欣慰  也为你们感到高兴
无论从作为一个辩手的素质上 还是气质上 你们都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从08的你们开始接触辩论以来  无论是法辩的娃娃还是辩协的娃娃  都在接触着跨学院组队的方式  这对于你们接触不同学院的辩风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帮助 你们是幸福的  羡慕你们
可能在你们看来 我总是一个对你们很友善 从来也不生气  甚至不能对你们提出一些批评建议的人  可能吧   因为面对着你们 我学不会发脾气 学不会严厉
然而 有些事情我还是希望你们知道

一个星期准备比赛   你们有时间就聚 而效率到底有多高呢  一套论不是时间耗出来的   你们要真的利用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去讨论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辩论对我们来说是乐趣 但是准备它的态度一定要严肃  这是真理的较量  不是嘻嘻哈哈几句儿戏就应付过去的 提高效率 认真的珍惜讨论的每一分钟

昨天去了一个队打陪练  一个娃告诉我  之前你们就打了一场陪练赛  而且是在准备的第一天打的  当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记得曾经在我打新生杯的时候 我们懈怠了一阵  当时有个师姐很严肃的批评了我们 在她的批评中 我看到了难过 其实我也很难过  这样准备一个比赛 真的是太悬了  每组安排好了人手  那么我们就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规划  去准备比赛  我们的立论一稿何时完成  二稿何时完成   大家的东西什么时候出 模拟赛几场 分别在什么时候打 每组的负责人 你不仅仅要安排大家讨论的时间 还要有一个统筹的观点  把握住这场辩论赛准备的每一个过程   

昨天我去做陪练  原因很简单 因为其他陪练都有事情   大家有事情我们理解  但是我不理解的是 为什么每队都有陪练 但是为什么连模拟赛也没打几场 是不是陪练的态度松懈呢   在大一下学期我打了一个学期的陪练  曾经我也懈怠过 也是一个师姐告诉我陪练的意义  陪练确实不一样 因为陪练比正选还要累  正选队员目标是立一套不错的体系 而陪练要做的是 立各种不同体系的论 去打正选的体系  所以 你们的角度要广  你们的深度要深  的确  陪练很累  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陪练的问题  正选队员们 在法辩里  有这样一个传统 在比赛完后 各位选手发表感言的时候  会从一辩到四辩重新说一遍名字  而这时候说的名字是他们陪练的名字  打完一场比赛 下场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拥抱自己的陪练   大家都说在辩论队中培养的友谊是最坚实的友谊  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共同打过一场场比赛 更因为 我们互相的理解与支持

最后 在昨天的比赛中 风林火山队的孩子可能还有印象  华科的辩友提出来a33模式 而你们起先一直无视别人的话  给观众的感觉是 你们完全无视他们的解释  直到后来 彭博开始反应过来了  再去回答  这个问题是不是在下午打完模拟赛的时候 师兄已经提出来了 我们也共同讨论过这个问题呢  你们达成一致了么 达成共识了么  显然没有吧    很多时候我们在场上是需要敏捷的反应能力的  反应迅速 这很可贵 但是为什么在准备时我们已经提出来了 却没有解决呢  其实这还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不要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只要比赛还没开始 你们就需要解决已经面对问题  可能你们觉得最后一场模拟赛了  晚上就比赛了 这些东西提出来也不太在乎了  而其实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放到最后  甚至最后一场模拟赛会使一个队伍转变一个体系 所以 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都给予足够的重视 即便是上场前

我是个蛮开朗的人  在你们面前 我很少说一些很深情的话 因为我怕你们觉得我假  那么今天一并说了吧    现在 面对你们  我知道当时师兄师姐面对我的感觉了  曾经我师姐告诉我   大学 是一个人为了自己单纯的梦想而不顾一切奋斗的最后一个四年了   看着你们现在准备比赛的激情澎湃 我从心底羡慕 因为我已经和你们不一样了 我已经开始逐渐去面对很多其他的事情了  我不知道辩论路 我还能走几年  我甚至不知道 我现在还算不算的上是一个辩手  你们现在的时光 我希望你们真的可以用心去珍惜它 去奋斗   希望你们会让我们大家看到新的希望    希望你们能让不仅仅是中南大 不仅仅是武汉 而是所有辩论圈的人说出“后生可畏”这句话

最后 忠心的祝福   希望大家的路越走越宽  随时 你们需要我们时   我们会尽可能的放弃一切去帮助你们  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02: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两篇为中南财经政法的王硕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02: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峡赛  复赛辩词整理-----------已经发到安雅信箱了
福州工程  楼上的胖子
南京农业  小夭             黄闻知
南京林业  亲小虎           吴研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02: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谩骂走向辩论,从辩论走向共识( 萧瀚)(转载)
2009-08-07 13:39 (分类:默认分类)
2009-07-03 20:22 | (分类:献给国庆6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a2c160100eoye.html


1.【中国缺乏辩论传统】

历史上,无论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准确的讲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真正的公共领域,国家只是皇帝的私产),中国的绝大部分时代总是用暴力直接消灭异见,导致了这个文明缺乏讨论问题的传统——这也就意味着毫无民主的传统。



2.【孔子杀少正卯】

孔子摄鲁相,七日而诛少正卯,许多孔子崇拜者都是不承认的,但这段故事就记载在儒门巨人荀子的书中。我读《论语》的时候,也发现孔子是不会去跟人辩论的,他最赏识的学生都是像颜回这样唯唯诺诺只听老师耳提面命的,如有不同意见,他就鼓动大家一起去攻击。把他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相比,就能很清晰地猜想,孔子手中一旦有权力,杀少正卯这样的不同政见者就没什么不可能的。



3.【政治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

古代中国人推崇政治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的思路,所以极其不喜欢辩论,只喜欢从所谓的“国家利益”和私德酷评中占取辩论的制高点,而辩论本质上是要讲清楚道理,不是要争道德优劣,即使不得不涉及道德问题,其目的也是为了厘清道理。由此,中国式的辩论导致的结果是不讲理,只讲德,不讲个人权利,只讲集体利益,最后结果就是个人权利固然不保,集体利益也没有,道德并不因此提升,反倒败坏——从而道德中心主义的结果是失去了公共议论的道德底线。



4.【辩论是建立公民社会的第一步】

公民社会与一系列的观念,例如自由、民主、人权、宪政、法治、愛等都是互为基础的,要建立公民社会的基础,这些观念的碰撞就不可避免,因此,辩论从一定程度上,几乎可说是建立正常公共领域的第一步,于是言论自由也就成了建立正常辩论机制的第一步。



5.【言论自由的边界止于辩论规则】

显然言论自由不是胡言乱语的放纵,一切言论都应该有个基本底线,就是不可主动伤害他人,而道德主义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私德酷评,私德酷评在一般性的公共议论中除了伤害人,没别的功能。



6.【辩论理性的交往规则】

良法是一个社会交往的底线道德要求,因此,以良法为基础的底线要求必然也对辩论领域适用。辩论规范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理性方面的规范,一是工具理性方面的规范。

价值理性方面的规范,有一些基于人类数千年文明积累形成的重叠共识,例如人道主义的扶弱原则,要求议论者在尚未证明弱者有罪错的情况下,站在弱者一边;正义原则、遵守良法原则,其配套的相关工具理性规范,例如“罪刑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正当程序原则”,要做到未经正当程序的审判,不公开发表不利于刑事被告的实体评断。上述价值理性规范及其配套的工具理性规范在通常刑案的公共议论中已经基本够用——在其他公共事务中更是如此。

工具理性规范方面,除了上述与价值理性规范直接配套的工具理性规范之外,至少还应当遵循两项原则,即不对论敌做动机猜测的诛心之论和不对论敌进行智力贬低,前者为了保证讨论状态集中于问题而非议论者本人的道德;后者为了保证交流与沟通的平等状态,坚持以理辩论。

不过有一点需要清楚的是,在公共议论领域,对公权力的任何质疑性谴责应该可以是无限的,这是在公共领域实践宪政精神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官员个人还是需要稍微谨慎一些对待,以免冤枉人,虽然他们作为政府官员理应承受比一般公民更种的舆论质疑义务,但他们也是公民),公共议论中的一切规范,都只是针对平等的权力权利关系中的公民之间,而不能适用于强大的公权力。



7.【辩论中的拟制正当防卫】

对于有些涉及突破底线伦理的言论,道德谴责也是需要的,这是对讨论的护盘之举,保护辩论的平台,例如,将希特勒奉为伟人在德国肯定是要遭到道德谴责的,甚至可能直接违法而导致法律处分。

只有在前述价值理性规范与工具理性规范相协调的情况下,公共议论才能尽可能地摆脱语言暴力,担负起公共交流与沟通的使命,一旦价值规范的底线被突破,工具理性规范也就失去意义,两者紧密相连,互为首尾。目前平面媒体也好,互联网也罢,公共议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无论上述价值理性规范还是工具理性规范,都缺乏基本共识。这导致了大量无效公共议论,以及破坏公民社会、公民精神的逆向言论。对于这种突破了价值理性规范或工具理性规范双重底线的言论,以拟制正当防卫的言论便是合适的。

这方面,多年来我有过三次谩骂行为,第一次是对周叶中教授(他居然威胁记者说“中宣部会找你”),第二次是对杨帆教授(一个用强权统治教室的教授),第三个是高一飞教授(不尊重法治基本精神,不遵循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偏信警方证据,对邓玉娇做有罪推定)。



8.【道路虽然漫长,但也能看到曙光】

目前中国公共领域的辩论还很不正常,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谩骂性污言秽语,这方面我的新浪博客追遠堂一直还算比较干净,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曾经对谩骂贴做过集中处理,将它们赶到一个专贴下面;另一方面,大家逐渐习惯了讨论状态,虽然有时候动了气,总体而言还不错。我觉得从这一现象中似乎可以看到,道路漫长,但曙光初现,大家——当然包括我自己,正在逐渐学习乃至学会辩论。



9.【别对我做特权性要求】

鉴于目前还有许多人在涉及一些问题时,对我有不少道德谴责和谩骂之词,这些人我觉得大抵缺乏交流理性的自我约束,我从来不会主动去骂一个网友,在面对来自网友的谩骂时,我以前曾经尝试过跟他们很好地讲理,但他们在偏见的蒙蔽下往往根本没法讨论问题,于是我有时候也要回骂(我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情绪),但是我一般不会有什么过于不堪的脏词(去年曾经有过,例如用“滚”这样的侮辱性词汇,也向大家道歉过,现在再道歉一次)。我现在对付那些谩骂者,一般心里会有个底线:绝不能跟他们一样脏,所以最多只会用调侃性的反讽语言。

于是就有朋友提出说我心中有戾气,这点我承认。他们进一步要求我如何如何,我就不再接受了——涵养的要求只能针对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突破底线为什么要去要求别人呢?我不是要在这里塑造一个道德楷模,而是要说话,对于来自他人的无理谩骂,我有基本的反击权利——但我基本上从未失去过底线的坚持,我和所有的朋友一样,拥有同等的权利,需要履行同等的义务。如果我主动发表侮辱网友的言论,当然是我没有履行公共议论的基本义务,应该受到谴责,如果我只是常规地反击针对我的侮辱性言论,从权利意义上不应该受到谴责,至于道德与涵养意义上那是我自己的事。对我过度的善意要求,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赋予我某种特权基础上的限制,我不接受这样的限制,我也不要特权,我感谢这些朋友对我的期待,但请警惕你们自己心中莫名而无意识冒出来的等级观念。



10.【从谩骂走向辩论,从辩论走向共识】

鉴于有些讨论,我无法堵住某些无动机情绪发泄者的嘴,挨骂几乎是必然的,所以我重新确立追遠堂的讨论规矩,即任何针对我个人公共议论时的谩骂贴我都保留(捏造或公布隐私的言论我会删除,无论针对谁),同时我保留回骂的权利。谩骂其他网友的,我以前是一概删贴处理,现在也稍作调整,被骂者向我提出删贴要求的,我会删除。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怎么会辩论,但能够公开谩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进步——至少没有人用强权彻底消灭这些谩骂,那么谩骂之后该辩论,只有辩论才能尽可能理清真相,达成共识。

在西方,公共领域的辩论是走向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美国《联邦宪法》就是这样吵架吵出来的),在中国,我们还得先学习如何辩论。那些建议我不要跟网友辩论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够认识到辩论在推进公民社会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我甚至敢断言,没有正确的辩论原则和辩论理性,没有正确的辩论方法和规范,没有真正的辩论,就不可能有普遍的共识,没有普遍的共识,也就不可能建立公民社会。



作者已经授权。。。。。。。。。。。。。。。。。。。。。。。。。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03: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03: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8-8 10: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视了我
发表于 2009-8-8 16: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梧桐,不要忘记他的辩词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16 23:52 , Processed in 0.07446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