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86|回复: 9

(转贴)英语高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6 2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人是英语高手中的高手。他对英语的见解十分高明。我看了每一篇他的博客文章,十分钦佩。

http://blog.sina.com.cn/yellowevil

---------------------------------------

这是这个高手的其中几篇很有深度的文章。

--------------------------------------------------------------------------------------------

题目:[原创]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听原版影视节目要趁早!



前几天网上看了凤凰卫视女主持陈鲁豫的自转里提到:她初二就开始看没有字幕的美国大片,当时她只能听懂两成。



去年还有过一个消息:17岁深圳女孩“新托福”120分满分全球夺冠:她的制胜法宝是:狂听英文广播;博览英文书刊;看好莱坞大片的时候关掉中文字幕。



我比她们晚多了,大学毕业几年后才开始听英语电视,当时是为了考二级口译,在房间里买了部电视机,从此只看英语电视,尽管当时我已经能比较流利地阅读原版报刊,单词量1万以上,VOA常速英语大部分都能听懂,跟老外聊天已经比较流利顺畅,但那时候我也只能看懂电视的3成,很多动画片都听不懂。整整看了3年才大部分看懂。



现在回想起来,我看的太晚了,错过了听说能力训练的黄金年龄,走了个弯路。我在大一的时候开始速读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当时绝大部分都看不懂,生词一箩箩,不看字典的情况下一年多之后有所悟,大概知道什么意思,但又不能说出具体某个单词的意思;现在看起来大概就是一种语感,也许就是那个年轻女孩看美国大片的感觉。我最为后悔的是那个时候没去泛听英文广播和影视节目。



现在回想起来大一的时候年轻,悟力好,而且因为水平不高反而干扰少,不会想当然。钟道隆从零开始听VOA反而比很多学了很多年英语的人更少包袱。按照左脑右脑的观点就是:在水平底的时候,当快速听/看比较难的英文的时候,左脑因为太多不懂而放弃;右脑就开动了。这其实是我们学母语的方法,年龄大了反而放弃了。



我们传统的教育听了过多太慢太简单的英语,又或者象新概念3/4这样太不口语化的英语,以及干巴巴没有感情的所谓外教录制的音带,完全低估了儿童对语言的学习潜力。然后又在学听说之前用了太多的书面英语的学习。等他们年龄大了,才发现再学听说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



听说读写中听力本来应该是最简单的,很多非英语母语的外国人尽管口语很烂,但听力都很好,这真是件挺奇怪的事,我曾经在工作上跟不少这样的人聊过电话。这只能解释为我们的传统听力太慢太标准,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听某一种定式。



原版英语影视节目其实最好的听说训练资料,速度快、语调丰富、场景动作表情结合在一起,就象在浩瀚的大海令人心胸开阔;又象过山车一样令人刺激难忘。很多人总是把困难看的太大,退而去听常速英语甚至慢速英语,其实是扼杀了自己的语言的天生能力。一个简单的道理:就算是文盲移民到了美国一样最后能听懂英语。



等我真正做过口译,和在涉外部门工作之后,才发现听说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书面英语对口语的负面影响是多么地大。



如果只是想达到和外国人交流的程度的话是不难,但如果你想吃口译的饭,又或者用超流利的口语打造自己的形象的话,原版英语影视节目非狂听狂模仿不可,而且越早越好。


--------------------------------------------------------------------------------------------



题目:[原创] “跳蛙战术”-正向法学英语


英语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我这里只想谈一下自己的经验,也算是抛砖引玉。



现在网上流利的方法很多,理论一套套的,口号满天飞:英语是背出来的,英语是听出来的,压码,肌肉口腔训练呀.....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英语不过是一种语言,一种工具而已,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呢? 对于高级应用如翻译之类的,这些方法远远不够用;对于一般的来说这些方法又overdo了,而且是在语言的某一局部 overdo.



对细节的过于关注,会忽视整体,语感的形成不利;特别是象背诵法和逆向法这样一遍遍地背/听,很容易产生厌倦感和局限性,反而很难在更广阔的英语世界驰骋.当然如果你能象胡敏这样的,在背完新概念之后又看了近1万本书的话(他在一次采访中亲口说的),你也能成功;但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做不到,就是能做到的话也不一定要放在英语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细节的过分追求把一种语言变成了数理化一样的科学,浪费了很多时间和脑力,对绝大多数人反而更难取得突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不要追求完美的,特别是在初期不要,先掌握大局,再慢慢悟出细节,其实就是我们学母语的过程,也是我们一下子到了美国之后学英语的过程,因而叫正向法:



快速泛读图文并茂的原版英语报刊杂志,不回读,不查字典,一气呵成;

大量泛听有图像的原版英语电视和电影,不回听,狂猜狂说(加点影子练习);

对着录音机象节目主持一样狂说,再回听来改正错误(也可以用视译,关键是要快)。



前两项就是把看中文报刊换成了看英文报刊,把看中文节目换成看英语节目,本身就是充满娱乐和知识性,算不上学;其实英语除了"说"要特别学之外,"听"和"读"都不必太刻意去学.对于不是想把英语学得太好的人,可以用简单一点的杂志和听力资料.但最关键是要开口说。

            

在二战的太平洋战场,日军盘踞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数百个大小岛屿,如果美军对这些星罗棋布的岛屿逐一攻占、层层推进,不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美军的伤亡可能达到天文数字。面对这样的困难,美军制定了“跳蛙战术”,即通过空中和海上的快速跳进,避开无关紧要的小岛,有选择地攻占对美军推进有重要意义的岛屿。对于其它岛屿上的日军,用麦克阿瑟的话来讲,“让葡萄在枝条上自行枯萎”。结果当美军已经跳到了日本本土的时候,在太平洋岛屿上的上百万日军自行饿死或投降。这就是著名的“跳蛙战术”。



我的英语学习就是运用了这一“跳蛙战术”。



本人是学工科的,因为很喜欢读书,所以三天二头往图书馆里跑,大一的时候偶然在图书馆里面发现了一本薄薄的好像台湾出的书叫《速读学英语》,被里面大量泛读的境界所折服,于是拿起来了一本时代周刊啃了起来。大一的我充其量只有2000多单词量;而时代周刊是3万词汇量基本读懂、5万词汇量才完全懂的严肃杂志(比新概念4和八级的阅读难多了),当时我就象读天书一样,按照书里面说的“不查字典、不回读”,猜着读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用右脑学习),时代周刊精美的图文和印刷是我能坚持下去的原因。一年之后开始慢慢有所悟,知道大概讲了什么;后来越读越有味,《新闻周刊》、简单一点的《读者文摘》、小说,读多了很多单词就自然明白意思了,语感也形成了,就好像武术中的“内力”一样,无论学什么都容易了很多,书面考试全部不用复习,学口语、练口译、查阅英文文档…,快速泛读成为我一直不会放弃的利器。



在听力上我一样是用了“跳蛙战术”。当时是为了考人事部的二级口译,我于是在自己的房里买了一部电视,从此只看英文电视(香港的两个英文电视台,放的都是英美热门的电视节目并配上字幕,是无与伦比的学口语和听力的工具,李阳称其为世界上最好的两个英文电视台,可惜这里多数人都不会拿这个来学英语)。一开始的时候我发现连很多动画片我都听不懂(其实有的动画片比常速英语还难)!而且是越想听懂越听不懂,后来索性就不设法去听懂了,反正看着图像猜,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从一开始几乎完全听不懂乱看着玩,大部分都当了背景音乐了,到慢慢听懂个别字句,以后越来越多,渐渐超越声音融入剧情,最后大部分节目都能轻松欣赏,常用口语心不在焉也能听懂;去电影院看大片很多都可以不看字幕轻松听懂。当然不是说全部节目或全部内容都能听完全懂,但多数主流的剧都能看懂。



英语不过是一种语言,何必循序渐进呢?没必要去死记硬背、更没必要去用什么逆向法去听写,能正向学的东西为什么要逆向呢?我们母语就是这样学会的,假设你突然去了美国也是这样学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除非有特别需要如做翻译什么的,正向法足够了.其实就象“跳蛙战术”一样,抓住关键的语言点,细节部分就自然浮出水面了,常用的重复多了就自然掌握了(不常用的可以先不理会)。就象我们学母语一样:在一片混沌里面慢慢悟出条理,不断使用中巩固。



背诵文章,特别是背诵60年代的过于生硬书面语化的新概念4,我认为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学习方法,句型复杂有余而单词量又严重不足,相比之下,现在的原版报刊无论深度、广度和口语化上都比新概念4强的多,也更生动的多。用背诵新概念4这样的文章来学口语只会令口语变得文绉绉地烦琐不地道,难以流利。



一般的听说能力是可以速成;对付考试也可以速成.但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无法速成的,至少是在1,2年内无法速成的,学英语的人最关键要知道自己究竟想学到什么水平,想用英语做什么,要面向对象。

-----------------------------------------

重点:

快速泛读图文并茂的原版英语报刊杂志,不回读,不查字典,一气呵成;

大量泛听有图像的原版英语电视和电影,不回听,狂猜狂说(加点影子练习);

对着录音机象节目主持一样狂说,再回听来改正错误(也可以用视译,关键是要快)。

----------------------------------------------------------------------------------------


影子练习(shadow-exercise),即跟读训练。这种方法就是用同一种语言几乎同步地跟读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它可以训练听说同步技巧和注意力的分配。刚开始训练时可以和原语同步开始,待操练了一阵子后,可以迟于原语片刻至一句话的时间跟读。跟读时耳朵、嘴巴和大脑要一起派上用场,耳朵听、嘴巴说、脑子记。这是需要精神非常集中的一种练习,也是提高语速、提高理解速度、修改语音语调的最好方法。在高语速条件下,边跟读边完全理解语义是有相当难度的,但这种训练能为口译打下扎实的基础。各种新闻、谈话节目、研讨会、音乐体育节目、演讲等都是上好材料。
另外还可增加一些“干扰性”练习,譬如一边听、一边写些不相关的内容,如数字、人名等,分散使用注意力,那样效果会更好。
    一般可以有三种训练方法:
1.单纯做跟读训练,看看他们能不能完全跟下来;
2.在做跟读训练的同时,要求学生手上写数字,比如要求他们从100写起,99,98,97这样倒退着写,培养多项任务同时处理的能力;
3.在完成跟读和干扰性训练之后,马上要求学生用原语概述所听到的原声录音的内容。                     

-----------------------------------------

视译 (sight interpretation)是指同传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同声传译。

在练习时,第一步可以找一些有译文的发言稿,边听发言录音,边做“同声传读”。

逐渐过渡到脱离译稿只看原文进行口译。

视译时可以用很短时间对原文通读一次,了解发言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专业难点做“译前准备”。
  

-----------------------------------------

(转贴)一次性听懂英语影视节目的真实经历和经验谈

http://blog.sina.com.cn/yellowevi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english/1/138287.shtml

    首先声明一下,我这里叙述是我的真实经验,总结出的理论也有我个人的偏见,无意引起过多的流派之间的争端;每一个人的学习方法更多是他个人的性格、环境和际遇造就的。


    一次性地听懂英语影视节目一直是国人学英语的最大难点之一,那么如果我们每天坐在电视机前面象看母语一样看下去,到底能不能最终一次性听懂?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经验。


一次偶然的机会之下,我开始了每天晚上看香港的英文电视,和看中文电视一样坐在电视机前,各种各样的原版电视剧、电影、真人秀、脱口秀、舞台选秀、新闻科普、社会节目等等就一直当娱乐看下去,不用耳机,一次性听下去。开始的时候几乎什么都听不懂,速度都跟不上,也根本没想过什么时候会听懂;就这样慢慢听下去发现很多发声和音调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入耳”,有的词句莫名其妙的也听懂了,后来渐渐地总结出了一些方法,思维开始超越声音融入画面,最后大部分节目都能听懂了,常用的句子心不在焉也能听懂;去外国出差酒店里的英语电影也好,去电影院看大片也好,绝大多数都能轻松欣赏,当然总有个别字不懂,但能感觉到大概的意思,对整体剧情的欣赏影响不大。


    先说一下我得出的观点,再回头说我的经历是如何得出这样观点的:
    一次性听懂不能认真地听声音(要泛听),思维必须超越声音融入剧情,这是一种特别的超然的状态,和脱口而出的口语有点类似;还有就是听力的瓶颈有很大一定程度是个人的口语能力和音调(intonation)。


先说一下看英语电视之前的状况,我学英语是从大量泛读原版报刊开始的,尽量不查字典以避免先入为主,从上下文磨练出来语感,这是我一贯的学习的motto。看多了就自然语感很强,单词量也很大;在口语上我得益于高二买的扶忠汉的《双向式英语》,其它就是敢说,和什么人都能用英语聊,一般的口语也比较熟悉,所以尽管我很少练过听力,但听力还可以,无论是和外国客户交谈,还是出国旅游听力都没太大问题;但是一说到英语电影,就完全不行了,简直是灾难,完全跟不上速度。


    每当我一打开香港的英文电视,琳琅满目的节目令我充满向往,我很希望可以想听母语那样一次性地听懂;但是这个目标在当时看起来是遥不可及,不要说听,速度根本完全跟不上,哪怕是少儿节目。


直到04年的时候我头脑发热,决定去考人事部的二级口译,其实口译本身和看英语电影没什么关系(因为内容完全不同),但值得一提的是,决定参加考试的那一天,我做了一个现在看起来伟大的决定:为了表现自己的决心和培养气氛,在自己的房间里买一个小电视机,从此只看香港的英文电视,就算是当背景音乐也好,有事没事就开着,让英语充满了我的房间。


之后的两年我都把英语电视当成娱乐和背景音乐,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想看字幕也看,偶尔练练听力,完全没有压力和目标;时间长了很多音越来越熟悉(即使不懂意思也觉得很熟悉),慢慢地听懂了个别字句,而且更加有意思的是:这些听懂的字句中,多数是心不在焉(不刻意)下听懂的;我认真去听的反而贡献不大,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是不是我的听力模式有问题?为什么我认真听的时候完全跟不上速度,心不在焉的时候反而会听懂几句?这个现象不断出现,贯穿了这个看电视的过程,后来启发了我“英语电影要潜意思去听”。


    到考完口译之后(这时候除了简单的疯狂主妇之外其它的绝大部分节目尚不能看懂),我开始正式向英语电视发起进攻,力求不看字幕地听懂(破釜沉舟),从此展开了一段曲折而妙趣横生的道路,不想长篇大论地阐述,这里归纳成几个关键事件:


1)精练音调   Friends不战而胜
   刚开始“破釜沉舟”的时候,大脑听的很累很惨烈,每次都是高速运转,听懂的部分听的很辛苦,听不懂的部分完全抓不住,而且越想听懂越听不懂,疲惫不堪。后来有一个事件令我改变了对“听电视”的看法。


听得英语电视多了,我一直很想尝试一下象他们说的那么快(但又很清晰),于是花了三个月时间练习快速发音(整体音调,不是个别发音),对着录音笔一遍遍地朗读,然后播出来看效果,再按照自己的“音感”修正(我不喜欢模仿任何人的口音,全凭自己的感觉),力图说的又溜又快又清晰。一次次的录音、修改,为了琢磨一个小音常常要重录好多次。这三个月内我的嘴经常都是麻的。


    真正练下去就发现想说的快且溜,就必须掌握很多含糊音的技巧,不能每一个音都字正腔圆,这样反而重点不突出;很多不重要的小词应该是弱发音,不用完整地发出来。其实真正要达到英美人说的如此之快是非常难的,但这个体会的过程是很重要的。


三个月之后的有一晚我刚朗读完,这是英语电视上正在放《24小时》,突然间发现声音自动进入我脑海中,我完全不用主动去听就懂了。后来上了电脑,找到硬盘里放着以前的Friends一听,发现也是一样,每一句话都很清晰,自动入耳即懂,一点也不觉得速度快。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轻松地听懂(不感觉到大脑累)美剧。当然这两个剧比较简单,70%的电视剧都比这两部要难的多,但是给我的一个启示:
   把基本的发音和音调搞清楚,象24小时、Friends这样简单(以短句为主,情节简单)的剧自然就能懂,根本不需要辩音。

    后来有一次我去电影院看《国家宝藏2》,听的每一句话我心里暗暗跟读一次,就自然懂了,完全不需要辩音,除了个别几个单词不懂,这个剧我能听懂98%以上,而且全都能复述出来,其实大部分都是常用口语。



2)从被动听到主动听 超越声音融入画面

听懂Friends之后我进入了一个很长困惑期, 一方面简单的节目轻易能听懂;另一方面难的剧如prisonbreak,Uglybetty,LasVegas还是困难重重,尤其是LasVegas这么听也跟不上速度,一季过了又一季,还是听不懂,无计可施;后来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不认真听了,重点分析图像,观察主角的动作、表情和故事发展,预测会说什么(用英语想)。这样一来竟然能听懂大概了,虽然很多音漏了,但故事发展至少能跟上了。


   从前看英语影视节目,思维都是跟在声音屁股后面走,对画面缺少分析,穷与招架。而主动去分析剧情,就也是一种交互,而且有了参与感,结果牺牲了部分细节,但保证了整体剧情和娱乐性。


    其实按照打乒乓球的原理,接球的时候我们并不是眼紧盯着球的线路,这样多半会来不及反应,而应该是看着对手的动作方位预测球的来路,对球的线路大概看一下就可以了。听英语就如同接球,应该重点放在剧情和画面,对声音泛听才是能欣赏全剧的正确办法。


    对声音泛听,开始的时候确实会漏掉很多细节,这是必要的牺牲;等到英语思维提升了,口语提升了,细节的部分就慢慢浮出水面。



3)提升英语思维 用口语发展潜意识

欲速则不达,既然我的口语没达到那个水平,就自然听不懂比较难的剧,所以我不会强求听懂多少,关键是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英语思维。一方面不断地把听到的一些英语表示法应用到自己的口语当中。另一方面加强对画面的融入,把自己想象进画面,就在主角的身边向他说话,对他提醒,反驳,甚至谴责,关键是能把自己融入进剧情。有时候也可以跟读。

其实听多了很多常用的口头禅会不直觉地说出来,而且自然模仿了音和调,自己会说了当然心不在焉也能听懂。到常用的词句掌握越来越多的时候,很多都可以潜意思的听懂,思维也越来越有时间去关注比较难的词,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水平也自然慢慢提升了。

后来出国出差的时候,酒店的电视几个台的英语电影多数对话我都能心不在焉地听懂;前一段时间去电影院看《水啸雾都》,基本上是和看母语的状态是一样,大脑很悠闲,竟然有不想去看字幕的感觉。当然有个别字听不懂,但能感觉到大概的意思,对整体剧情的欣赏影响不大。


如果给我说看电视的几个关键, 有:

1. 动嘴,一定要动嘴,无论是模仿跟读,还是对着录音机朗读,要把整体音调搞准;
2. 要用,把学到的常见词句不断应用到自己的口语之中;
3. 要主动听,不能全神贯注只听声音,要关注图像,用英语思维来分析剧情;
4. 整体的泛听,淡化个别单词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整体和克服口音;
5. 要会放弃,太难的地方以后再说。

英语电影其实不是听出来的,是眼看、口说和耳听的综合作用,其中特别是口说非常重要,在整个看电视过程中我经常做的是大量朗读和录音,我的录音笔里面记录了我的几年来朗读音频,不断进步摸索,力求音调接近地道,从不间断。

还有三个我个人认为也比较重要的原则:

一次性听下去,和看母语电视一样,因为这就是英语环境,环境是不能变的,你去了美国就是这样的环境。个别词句可以pardon,不可能人家从头到尾给你repeat一次。所谓环境造人,关键要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要适应这个环境,不是要环境适应你。

娱乐为主,开心至上,允许自己听不懂,允许自己走神或放弃,能听懂多少就多少,欲速则不达,一个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急躁,总是一上来就把每一个音都听懂结果就是:越是想听懂越听不懂。

英语是一个整体的音流,不要总是把整体的音流分割开来一个音来听,要体会其节奏、转折、音律、味道,要建立正确的音感。有了正确的音感才能建立对声音的直觉反应和感觉,还有能改善自己的发音。


==================================
我的英语学习博客,欢迎各路高手讨论交流
http://blog.sina.com.cn/yellowevil
===================================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8-10-31 21:0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22: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面向对象”的英语使用—先有语境,后有语感

以前编过程序,有一个名词叫“面向对象”; 工作上也有新名词叫“面向客户”, 也就说你要达到什么目标,应该直接围绕这个目标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去进行。

  

语言的使用必须有一定的“语境”,比如你在看一本情节曲折的英语侦探小说,又或者看竞争激烈的电影,你喜欢情节,你有共鸣,你才会记忆深刻,这就是英语环境。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上下文之中,你会对英语词句有深刻的了解,比如“at odds",  我学到这个词是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里,布什和国会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看法“at odds",  所以我能理解这个词;又比如我看一部电影《Break down》,女主角抬头看了一下太阳,眯着眼说“toasted”,我知道她说的是“晒”;我去外国开会,提到“minute”,我知道原来minute有“会议记录”的意思......

  

你真正使用英语(为了娱乐、交流或工作)的时候,你看的不是表面的意思,是深层的意思,而且和其环境连在一起的,这样能形成“直觉反应”;而干巴巴地机械重复,纯为了学而学,既痛苦又难以形成感觉。

  

为什么我以前提到尽量少听VOA、BBC之类的,多听美剧, 也是从实际使用中出发的。对于我本人是在涉外机构工作,也考过/做过口译,象VOA之类的很少会用到,就算你去考口译,也基本上不用。也就是说:又听的少,又说的少,这样的东西应该尽量少听。

  

如果你想听懂新闻,了解世界大事,首先你应该去直接阅读纽约时报、新闻周刊之类的,看多了之后再去听VOA,那一点也不难,也不要每一个细节都听的清清楚楚,了解大意就可以了。 很多人觉得VOA难的,多半是因为阅读跟不上。

  

对于英语电视电视, 有的人说俚语多,不实用。我看了上千的美剧,实在不觉得俚语很多,其实很多不是俚语的被人当成了俚语,因为他们习惯了文绉绉的书面语。

  

我们学英语,书面语不谈, 主要是为了能和外国人流利沟通, 听的懂,说的出,高级一点的是能口译,能主持英语会议。美剧里面有很多涉及外国实际商战和商务生活的,比如apprentice(真人秀),hotel babylong,dirty sexy money,ugly betty,还有防火墙(电影)等等, 这些剧不单是真实的环境,还有文化。

  

很多人总以为英语电影是VOA的高一层的东西, 速度上是, 但内容上并不是。 多数英语电影电视剧单词上比VOA要简单,如果觉得速度跟不上,更多是听力的模式有错误,口语跟不上。

  

多听VOA不会提高你对速度的反应,到真正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很可能还是跟不上速度,也习惯不了口音。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方法, 对于我自己来说, 其实就是“直接使用”,从直接阅读外刊,到直接听英语电视,都是娱乐而已(当然口译除外),到现在能一次性听懂大部分电影电视,其实就是和去了外国一样,我去外国出差看酒店的英语电视基本上也能一次性听懂。循序渐进的人很多反而会“深陷泥沼”,花了很多年去精学,一直难以真正使用。

  

对于精听,我并不完全反对,如果你是为了考试,又或者基础比较差,短期提高是可以的;但建议不要过于重复,那浪费时间且没有真正的提高。比如我在练口译的时候,规定自己:重听三次还听不懂的,就不再听了,直接背下来或暂时放弃。  再听的意义并不大,真正的短板在阅读和口语上,不是听的问题了。

-----------------------------------------------------------------------

题目:电影还是VOA: 对高级听力的发展见解

上个星期有个网友跟我讨论BBC 2007-05-05的第一个新闻的听写,就是讲工党失利的那一则新闻,我本身很少听写,也就试了一下,开始播音员的话都很清晰,就是后面有一个人发言,讲话文绉绉的,比较难。



听写出来是这样的:

the loss of labor councilors in their hundreds was bad enough, but losing in Scotland, labor's strongest fortress adds up to a failure, no amount of positive gloss about mid-term protest can quite obscure. Tony Blair's party has been outvoted and beaten in Gordon Brown’s backyard. And anti-Iraq war, anti Blair, time for a protest, if not a change (of) mood took hold, and now, hours, days behind the scenes, coalition building went ahead.



这句话的难度非常之大,远超出一般的实用范围,甚至超出二级口译的最难的听力(有接近这样难的,但也是选ABCD而已)。在听写的过程中我感觉上,这已经不是在练听力,简直是像笔译了。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上,有几个地方是要凭对英国政治的背景知识的了解:比如 councilors ,mid-term protest,Gordon Brown,Coalition的组成等,如果这些新闻背景大家都很了解了,这句话不用关注细节就能轻易听懂,否则的话,就很难听懂,变成了不断重复地去查字典和资料去猜测,已经超出了练听力的范畴。而英国政治的这些背景知识和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关系不大,去掌握它意义也不大,新闻每天都有,我们只是取其关键的东西去听。当然如果这真的跟你工作生活有关,那再去多了解也不迟。



在我看来,

3000单词以内是需要练听力(练一次性听懂)

3000单词以上是练阅读和口语来主了(听力变为一个从属角色,只用泛听)



前几天天晚上在电视上看了spiderman2 ,难度不大,算起来单词极少超过3000,比BBC和VOA新闻单词要少多了。前一段时间还在电影院看了龙骑士,难度更低,其用的单词基本上连2000都不到(有个别名词很偏,但放弃了也对欣赏没什么影响)。就以Friends为例,去掉3000单词以外的词和比较难的个别锂语,是肯定能理解8成甚至9成的。



其实和外国人工作、聊天也好,出国旅游也好,我们要经常听的就是(其实口语也是如此):

3000基本单词和短语 + 功能性实词(法律、医学、IT等等,这跟你的专业和发展方向有关了)



基本单词和短语因为常用,所以外国人说的偏快,这也是我们听力一个大的难点之一。

所以听力的关键就是要能在任何恶劣的场合下听懂关键的3000词,至于其它的高端单词,那个和你使用英语的背景有关了。



为什么多数人对基本上是3000单词为主的主流电影电视觉得很难,反而觉的单词量更大的BBC和VOA更简单呢?  因为电影电视的速度快多了,发音又没那么清晰。而且电影电视的很多短语和习惯搭配非常丰富多变,非新闻类英语能体现。



所以我其实并不赞成过多地听BBC和VOA,因为这并不是外国人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内容,速度上过于慢过于清晰,用来练发音还差不多,用来练听力其实是把大脑养懒了,特别还要用多次重复的方法。为什么很多人BBC和VOA听写很厉害,一到比较正规交流中,就会发现听力捉襟见肘,速度上完全跟不上。就是因为大脑习惯了非常清晰、标准和套路化的新闻英语。



听力的发展方向,我主张是 “一次听懂80% 的生活化的电视和电影”,而不是用多次反复的方法去听懂BBC、VOA的100%。先要质量,而不是先要数量。其实口语上也是一样。



什么才是真正的听力过关?  我认为不是:每一个字都能听懂。  应该是:不用听每一字都能明白全部意思。   打个比方,在CS里面,瞄准了打百发百中的绝对不是高手,真正的高手是不用瞄准凭感觉就一枪爆头。  我感觉上我听力上最过关的,就是我听(或说)了几百几千次的东西:比如出租车里的一段英语、地铁里的英语广播,广告词,电视剧里常听的口头禅,还有练二口的时候练的很多套路性的政治/经济/社会类的资料。这些我根本不用听,他说第一句我后面就全出来了。为什么我强调泛听,因为我泛听一晚的量等于其他人精听一个月。几百几千次的听下来,最后根本不用听就能懂,比如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一些非常用的句子,他们说这些通常都是说的飞快,其实不是能听懂,是听多了不用听就懂。



当然我们不能在全部英语上取得这个标准,所以我强调3000词以下和本专业的部分。当然我们不能在全部英语上取得这个标准,所以我强调3000词以下和本专业的部分。别浪费太多的时间在用处不大的听力上(对于已经有四、六级水平的人来说)。  剩下的就是要发展口语了。



完全听写下来,也不算真的掌握。只有经常说和经常听的东西才是最熟的,这是最大的真理。

发表于 2008-11-2 20: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不顶上去,真是没有天理了。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准备认认真真地实行。感谢楼主啊,衷心地祝愿楼主中英文辩论通吃!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9: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8-11-10 20:4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19: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高手的作者:用google去查句子的对错, 做翻译的人经常会用。作为补充是可以的,但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我觉得不是很恰当。 如果你只需要简单的听说的话,那就光看简单口语化的资料,光听简单的对话性材料就可以了。
    如果是需要学全面的英语,,我建议你多些去阅读原版的新闻杂志趣味小说,以后慢慢多些听原版美剧。 没什么特别快的方法,就是多看多听多说, 就当你移民去了美国。

-------------------------------------------------------------------------------------

pp95:你介绍我们泛读,不要查字典。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含义可以慢慢猜,慢慢了解。可是发音怎么办?如果不查字典,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猜想怎么发音的错误发音,记在脑海中。把错误的发音,变成根深蒂固的错误习惯。所以发音怎么办?

英语高手的作者:先泛读(泛读的时候不要读出来), 再泛听。 泛听的时候可以悄悄的模仿,无论能不能听懂都可以模仿。 字典里的音标并不完全准确,还是从听入手。

-------------------------------------------------------------------------------------

pp95:我以前读过一个函授的英文文章。它也鼓励我们阅读时不要查字典。可是它提到两个列外,你可以查字典。

(1)当同一个字出现太多次,你又不知道它的含义时,你要查字典。

(2)当出现一个字,你无法猜出它的含义,而那个字在文章中的内容,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你要查字典。

对于这两个列外我们要查字典。我想请教博主,是否同意?

英语高手的作者:说的对

-----------------------------------------------------------------------------

pp95:
你觉得学英语,我们需要做以下哪一项?

(a)先学英语文法。然后进入泛听,泛读,狂说。

(b)还是直接进入泛听,泛读,狂说。


英语高手的作者:
我认为是B, 文法不能单独学

-----------------------------------------------------------------------------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8-11-14 19:21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10 19: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学习英语的方法还是要顶一下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4 19: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动画片现象和摆脱按照“标准发音”来辨音

   先说一下动画片现象,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听不懂动画片,即使是能听懂Friends,Desperate housewives等美剧的时候;总是觉得动画片又快又含糊,语调又奇怪,感觉上连成一片分不出个别的单词。这很令我困惑:

动画片是给外国小孩看的,为什么那么不清晰不“标准”呢?他们从小就听的是这样“含糊且怪”的发音,这不和我们传统教育强调要听“标准”发音背道而驰吗? 后来我听了一次中央电视台介绍给婴儿早教用的<小熊维尼>之后,我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给2岁婴儿听的英文竟然是这样发音的!和我们平时听的“标准发音”大相径庭。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BBC和VOA里面的播音员就是标准发音,把标准发音听熟了那些不标准的发音就迎刃而解,就好像金庸小说里面把正派功夫学好,一切邪派功夫都无所畏惧了。但是几年原版英文电视听下来,我发现听懂BBC,VOA和听懂英文影视节目几乎没什么关系,英美人很少会象BBC和VOA里那样清晰地发音,以前以为的标准发音其实并不存在,比如说不少英国人很多单词发音会“不符合音标”,和BBC大不一样,更不用说澳大利亚、新西兰之类的国家。



我们听惯了“标准”的发音,遇到如此简单的动画片仍然败的一塌糊涂,说明了什么?



其实BBC、VOA播音员,或者新概念的朗读者等等使用并不是普通英美人士的语音语调,是一种美化了的有些做作的腔调,这种发音可以用来纠正个别单词的发音,但并不适合来做听力训练之用(针对考试就另当别论了)。一旦习惯了这种发音,再去听原版电视节目就会举步维艰,因为总是会按照“标准发音”的标准去“单个词”去辨音,听的时候大脑里会有一个“转换”的过程,总感觉速度跟不上。中国人的听力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把“标准发音”套在自己的脑海里,当成语法一样,奉其为标准,结果一旦有偏移就手忙脚乱,尤其一上英美原版电视电影就一塌糊涂。



反而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从来不用标准发音,但是他们的听力普遍比中国人好的多。这说明所谓“先听懂发音标准的英语,才能听懂发音不标准的英语”这句话未必有道理,听力水平和掌握播音员的“标准发音”关系不大。



英美国家人士从小孩子开始,就不是以BBC、VOA播音员,或者新概念朗读者的音调和语速来发音的,他们一般不会那样慢,不会那样清晰,总是连滚带爬连成一片;当然我们并不需要象他们那样来发音,但在听力的训练上应该贴近这样的地道的实地发音。



我个人认为:我们听的东西不应该光是那种传统教育提倡的“纯正且标准”的发音,应该是有丰富的口音,不但是英美本国的各地口音,也有其它移民口音,而且还要现场发音,不妨有一点点杂音和干扰音,甚至不要太大音量!  这样做才能摆脱按照“清晰且标准发音”来辨音的缺陷,原版电影电视里面是几乎不会有“清晰发音”,而且口音五花八门,我们听母语的话不会太介意听的中文是否非常清晰或标准。



这样做有人会怕影响到自己的发音,其实上对于发音可以有另外的途径去优化,用大量口说去固定;在听力上关键还是要把自己放到真实的环境之中,培养真正的语感,这是基于整体的语感和音感。

发表于 2008-11-14 22: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顶一下老朋友的帖子
让我想到了我们这里的新东方英语培训基地,
然后想到了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
然后想到了英语和中文
当然
纯粹无逻辑的乱想
发表于 2008-11-16 21: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一个帖子。
发表于 2008-11-21 00: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语言,痛苦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0 13:47 , Processed in 0.0783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