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二辩 这当然是其中的一个体现!开设这种课程至少说明他们已经行动起来! 很遗憾,"首先要"不等于首要!我方一辩已有阐述。对方同学总是告诉我们"结果"是什么,却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怎样才能做到。 对方说要树立反思求变的观念,要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创新观,可始终没有谈到要如何确保这两点!请对方同学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更高效深入的做到这些呢? 对方又说说要对明确创新观的方向,可同样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明确。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统一社会大众的思想呢?? 华东师大一辩 体制的确可以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却始终无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体制本身变革的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如果决策者的观念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个僵化的观念可能带来一个先进的体制吗? 对方在刚刚的陈词中告诉我们推动"教育创新是一个过程,是除去萌发阶段的一个状态""谈教育创新问题无须考虑其萌发过程"。可深究之下这种观点可以成立吗? 如果我们将创新比喻成一辆已经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对方辩友的意思就是只有从现在开始发动机产生的力量才叫做推动汽车行驶,而以前的力量并没有推动汽车行驶。这种逻辑符合我们的经验法则吗? …… 华东师大二辩 对方说"教育创新属于广义的教育改革范畴,即把教育新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的复杂演变过程。"大多数人观念的树立才算解决了观念问题,而这正需要体制来保证完成" 教育创新的实施者是谁?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在对一种新教育观念的认同,其实是实践者对于"新"、"旧"教育观念作价值的等级衡量和评判的基础上选择的结果,它无法用外来的强制力量来完成,它所需的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实践者本人内在的、理性的反省力和素养,需要实践者的批判意识和指挥来确保新的教育理论在实践者的头脑中真正的认同和内化,不是简单的一个"树立"观念就可以解决观念问题的。请对方解释一下,外在规制的限定能够保障内在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么? 还有,观念的树立和深入仅仅是外在的讲话与文件么?对方辩友也把观念问题的解决看得太简单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