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一下当时观众对比赛的主要指责点就知道了。核心是两个: 1、对辩手表现的质疑:纯技巧的出现和大量运用。 以幽默、华彩做包装的,不以说明问题为目的,纯粹为求场面而炮制的技巧谓之“纯技巧”。辩论赛上辩手的目的是把问题说得更清楚,对抗点是“比对手说得更清楚”。而纯技巧的大量出现让人觉得辩手不再是为了这个目的(即“求真”),而纯粹是为了把对手打趴下。当辩论过程从“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变成“拿话噎人”的时候,观众当然要说辩手是“巧言令色鲜以仁”了。 2、对辩论本质的质疑:以讨论问题为形式与抽签决定立场之间的矛盾。 辩论场上双方都在拼命捍卫一个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在93-94的新鲜感之后就引起了观众理性的反思。而当时对这个矛盾的解决是“辩论赛并非(如复旦所言是)真理之辩,而是技巧之辩,双方比的就不是谁把问题讨论得更清楚,而是辩论中谁的语言更华丽、幽默等等。” 其实,对第二点质疑所引发的解释,可以说直接导致和加剧了第一点,同时也放大了第一点——让观众把目光聚焦到了这些纯技巧上。而这个发展方向与观众心理形成了冲突——没有人喜欢不讲道理,只是玩语言文字游戏和拿话呛人的人。做为看客或许对上述局面会哈哈一笑,但笑完了,大家对“辩手”也就“敬而远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