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8 03: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这个贴子最后由吴理在 2004/09/08 03:37am 第 1 次编辑]

今天从家里赶回学校,晚上上网正好碰上李恩泽了,于是就聊起辩论之道的话题。感觉和著名辩手交流收获很大,特摘录如下,与大家分享。

http://www.bianlun.net/bbs/cgi-bin/attachment.cgi?forum=82&topic=106&postno=10&type=.jpg


一、关于辩论赛没落的原因:

下面引用由恩泽2004/09/07 01:29am 发表的内容: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93年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舆论开放程度和现在是无法比拟的,辩论赛给了人们一个窗口来讨论很多原本被限制并且确实需要讨论的问题。而现在的情况下言路相对畅通,各方观点很是丰富,所以辩论赛本身的意义就没有那么大了。

然后,就像乐坛一样,一个繁荣兴盛的乐坛需要不停推出的优秀歌曲,而缺乏高质量的辩论赛也是目前大家不关注的原因,相对很多有深度的社会评论\深度挖掘等,辩论赛想是小孩子在胡说八道。

没有思想是核心原因,我这几年就没有看到一个思想上有所突破的选手出现。思想的形成要靠机遇,教育体系当然很重要,但是没有一个教育体系是培养思想家的,本来辩论赛是一个可以成为思想启蒙的契机,但是功利化和表面化的功夫太过损害了这种可能

真正辩论赛给听众带来的应该是一种启迪,让用户有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观点上受启发的感觉,如果这样的比赛多起来,肯定会非常吸引观众。

二、关于辩论本质:

下面引用由恩泽2004/09/07 01:40am 发表的内容:

辩论赛给了我一种正当的理由,深入细致的研究很多问题,纠正了很多错误的看法,并且联系起了很多知识点,形成网络,并且给出一些压力,逼出一些突破。

它是好模式不一定是最佳的模式(求实明理模式),因为很多情况要看运气,遇到一个好题目好方向可以有正面影响,遇到坏问题还是会有负面影响的。

最好不最好难说,这个要看个人,对想形成自己体系的人,比下面那些好(央视论坛、名家论坛、十二演播室等)。


三、关于辩论之道:


下面引用由恩泽2004/09/07 01:50am 发表的内容:
这个比较复杂,看目的,我考虑辩论赛主要是考虑培养人的问题,至于辩论赛取胜之道,大家各不相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做法。 一般来说,向通过辩论赛获得什么目的,和他会希望怎样赢得比赛是很有联系的。

我自己的做法比较特殊,我自己做的辩论赛有三个原则,第一、退一步;第二、深一点;第三、包进去。 这三点都是技巧,不是本源,技巧是有目的。

退一步是指不讲自己的论点绝对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自己的立论向真理靠的更进一些,同时,通过对对方的估计来退着一步,对方大部分的攻击都会落空,我给队员讲,就好像打仗之前,知道敌人要放炮,先退一段,让他所有活力都浪费掉。但做起来比较难,大多数人习惯寸步不让。

深一点是指深挖题目的深层意义,深挖自己潜意识里蕴含的哲学意义,这个过程中不考虑自己的观点,只求挖掘到真理。深一点这个过程最为重要,它是培养一个辩手思想的过程,我在这个过程中就有过几次对自己的重大突破,受益良多。

第三点是包进去,在挖掘完第二个过程之后,会很清晰的明了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层级和不同的环境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论,那么对方的观点和我们的观点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是成立的,对方讲的都是对的,可惜找错应该考虑的环境或者层级,所以我们是对的。

这么说可能有些含糊,那个现象说明问题,我的队员在场上一般都是说“对方辩友讲得好”和“对方辩友说的对”,然后再阐述对方条件没有考虑清楚等等,说个笑话,我原来有个选手,站起来大声说“对方辩友说的好啊”,然后忘了后面该说什么,就坐下了,呵呵呵
(吴理:有案例吗?)
我跟你说几个案例吧:
在1999年,我大三,在成电杯,复赛,对卫冕冠军管理学院,题目是:衡量人才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我是反方,这是我开始有所突破的开端,很简单的突破,可惜啊,我后来看很多比赛,甚至2000年的西交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个题目是硬做的,如果套用后来形成的三个标准就分别是这样的:
第一、退一步,我们上来就承认,并不是所有情况下,衡量人才都是才重要
第二、深一点,我们通过二辩举了一个例子,说名没有什么会如何如何只能证明必要性而不能证明重要性。

然后我在三辩举了一个例子,大概是这个样子。

我们说一杯咖啡,没有咖啡豆叫做清汤,没有水叫做泥浆,这都说明水和咖啡豆是咖啡的必要因素,我们衡量一杯咖啡,拿到鼻子前问问看,品一品说好喝不好喝,这个时候我们是衡量咖啡豆的质量,因为他主要满足品味的需求。

但是,这个时候,我在沙漠里走了3天没喝过水了,我看到一杯咖啡,我才不管它是雀巢还是麦氏,我一饮而尽,大呼“解渴!!!”这个时候我衡量的就是水的多少了,因为它解决了我解渴的需求。

因此,衡量一个问题,那方面更重要,就要看那方面矛盾更计划,具体到这个问题上说,哪方面更急需,那么,我们是确才呢?还是缺德呢?

对方直接就上套了,说我们现在是缺德的。候喉喉

然后,在整个自由辩中,如我所料,他们都在讲没有德会如何如何,被我们用对方不要再举这种例子,这种例子只能说明德是必要的而已打击下去而在这个社会到底是缺德还是缺才的论证中,我们准备明显充分。

同时我们也承认对方举的特例确实是德更重要,但是因为有前面的铺垫,这些例子都顺理成章的不成为讨论范围。

这场比赛因为是一边倒,不是非常精彩,但是我很有成就感,因为观众明显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尤其是我讲到大呼解渴的时候,观众停了2秒,反应过来后掌声雷动,真的是很有成就感。
(吴理:其实这是你们明理明的好,并不是你反应快怕把他们压下去了,所以观众还是希望看明理的)
这场比赛是我开始走这个方向的第一步,后面遇到的一道题目让我更有了从潜意识中挖掘和提高的经历。因为我们几场比赛都对观众很有启发感,所以看得人越来越多,那两年成电的辩论很兴盛。让观众听到他们没有想到,但是听到了觉得很有道理有所启发的观点,一定会有很多人去看得我们看93年的比赛这么大的影响,主要还是听到了善花恶果,恶花善果的影响。

所有的对抗和快思快变是有基础的,一个立论很好的题目,队员可以从任何角度迅速找到回击点和方法,而且团队很有章法。只有好的完善的立论,才有好的快思快变得基础。

刚才那道题目的后一道更加精彩,当时辩论的题目是挽救大兵瑞恩,八个救一个值不值。我是正方,值。而且是在5.8事件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辩论的,结果对方四辩4分钟的总结陈词只说了一分半钟就说“算了,就这样吧”然后就结束了。他通过比赛的过程就放弃抵抗了,这个是半决赛,对手很顽强的。

这道题目对我人生影响很大,算是一次打通思想经脉的过程, 这道题目拿到手很难做,因为当时的局势比较复杂,更加讨厌的是,我查遍了所有的资料,查出了以前很多关于什么大学生救老农死了值不值啊,什么救小偷值不值之类的问题,没有任何分析式的讨论,都是纯煽情的,很多人还说讨论这个就没有人性。我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很难赢,但是我发现在我的潜意识中,我至少是赞同大学生救人是值得。

我也觉得我潜意识会不经过思考就给我一个答案,后来有个开窍的感觉,我就找出这样一个核心论断。判断值不值,是一个价值比较的结果,举个例子,我花1块钱买了辆自行车,我值,因为我付出小于所得,我花500块买个鸡蛋不值,因为我付出大于所得。

但是有的时候人们面临的不是付出和所得的比较,而是付出和付出的比较,也就是放弃和保留的比较,放弃的比保留的更有价值就不值,放弃的比保留的少就值。

那么,士兵在战场上无时无刻不在付出,他们去执行这个任务会付出什么呢,安全,甚至生命。但是有没有比生命更有价值的呢?是有的,那就是道义,做为一个战士的职责和誓言。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舍生取义,为什么舍生取义呢,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这样做很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救人的人一瞬间就做出决定,因为在他们脑海中,这种价值比较的结果根深蒂固,所以他们毫不犹豫的跳下去,为什么在水旁犹豫的人怎么思想斗争也没有用呢?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

然后再加上那两个被炸死的记者为什么知道危险还要留在南斯拉夫呢,因为他们也是这样高尚的人,舍生取义。这就构成了核心论点。

然后,再作完善辩题的工作:

一、估计对方要将为了母亲不值,我们从来不讲母亲,对方大量的进攻完全落空
二、三个小点形成观点
1、美国政府觉得很值,因为他们就是很虚伪,要用8个士兵换宣传效果,证据是50年后还有电影拍
2、核心观点
3、那个时候美国还是跟世界利益统一的
这三小点是从发起者参与者以及全社会的三个角度论证值得

对方按照常规做法,做数量,说这次行动没有成功希望,准备不充分,使派人送死等等,但是我个人军事知识充分,很容易就做了回击。

这个题目让我找到了挖掘自己潜意识,深入了解自己思考过程的方法。
(吴理:其他队员掌握了思考方法了吗?)
略窥门径吧,掌握的不一定很透彻,不过这种路我只能做个示范,他们得自己经过痛苦的思考才能突破那些障碍。

我在2000年以前在学校做比赛,还是非常受欢迎的,基本每次都有些启发人的观点出来,一般情况下立论能够有明显的优势,胜利问题不大。
(吴理:会不会考研回去明年打比赛?)
我现在没有兴趣回去读书呢,辩论队我来说给了我很多机会了解这个社会的很多规律,我现在的工作给我更多的机会更深的了解社会的规律。 学习很多立论,了解很多规律都是为了更好的创造价值,我现在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用呢,呵呵。

后面离题较远了,这里不再写了,看看表已经凌晨3点多了。希望网友读后会有所收获。

发表于 2004-9-8 19: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成电在全辩上的立论有这种水平的一半,也不会有现在这种骂声
发表于 2004-9-8 21: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没有看懂.
发表于 2004-9-9 20: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这种立论才是我欣赏的。不过……为什么00、02的成电都没看到这样的立论呢……
而且听网友的口气,似乎这次也没有……

疑惑ing……

发表于 2004-9-10 15: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转xinxi些文字过来(他在关于本届评委看法里的发言):

下面引用由xinxi2004/09/10 02:10pm 发表的内容:
你说的很对,就是因为大家对辩论和辩论赛到底是什么的理解不同,所以才会有了五彩缤纷的讨论和启人深思、发人深省的观点。

我也反对全部由辩手组成评判团。但是由普通人来评判确实操作性较难,辩论赛说到底是一项艺术,对于艺术的鉴赏和评判确实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如果连辩论队员提到的很多概念和名词都不知道具体的内涵和外延,也不知道哪一种理论在何种条件下才有效用,或者记住了后句忘了前句,对逻辑学的基本规则也不了解,那就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评判。

新儒学三期掌门人杜维明先生93年对复旦大学和台湾大学的评判时,就表扬复旦大学:知识结构比较全面。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99年对西安交大和马来亚大学“美是否是主观感受”的评判时曾经指出马来亚大学:美学知识比较薄弱。

我就不多引用了,可见在很多学者的眼中,辩论能力固然是重要,辩论员的知识积累也是评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一点要普通人来判断,恐怕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可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逻辑决定论成为了辩论赛的主角,队员的知识储备逐渐被忽视,甚至被鄙视,知识储备逐渐成了背辩论、掉书袋的代名词,对于西安交大的模仿终于到了泰极否来的地步,就像当年对复旦大学的华丽词藻的模仿一样。失去了知识支撑、失去了思想性的辩论赛除了辩论技巧的展示,又怎么能吸引观众。他的式微不正是预料之中的吗?

回到生活中,类似地需要专业知识的评判人员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比如举办美术比赛,比如大陆的电视歌手大奖赛都是专业的人士担当评委。再如体操比赛和跳水比赛,普通人对照秩序册很容易给出每个队员的评分,但要在“一秒钟的艺术”中能看清发生的一切和细节,可能就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即使对于电影这种纯粹的大众的可以回味的艺术,也一般是既有观众评选最喜欢的电影和演员,还要由组委会请来专业的评判评正式的大奖。

如果要由普通人来评判辩论赛,那就不但要将双方的节奏放缓,辩题也不要涉及太多学科的知识,只能是政策或者大众常识题目,比如“80岁的老太太需不需要割双眼皮”,呵呵。

至于辩论赛的定位,我的理解不仅仅是说服观众。就像我不能赞同把华语辩论赛简单理解成用华语来进行辩论一样。
我认为华语辩论赛至少承担着这样一些功能:
1、展现华语魅力;
2、培养辩论人才;
3、提高文化素质;
4、弘扬中华文化;
5、传播学科知识;
......
所以这也是我不能同意辩论赛功利化的原因。
说到底,辩论赛待给我们的是一个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每个人都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的推进民主化的进程。


发表于 2004-9-11 10: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下面引用由岚星2004/09/09 08:55pm 发表的内容:
这种立论才是我欣赏的。不过……为什么00、02的成电都没看到这样的立论呢……
而且听网友的口气,似乎这次也没有……
疑惑ing……

校内比赛能够有的立论水准,到了全辩却没有。我看问题出在教练身上。
当然,辩手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也是一种失败

发表于 2005-9-5 19: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藏经阁”转移过来的!

发表于 2013-3-19 12: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都更加热爱辩论
发表于 2013-3-29 23: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得对啊..支持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07:01 , Processed in 0.10464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