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04全辩报道组在 2004/08/28 11:24pm 第 1 次编辑]
“泰豪杯”2004全国大专辩论会和往届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赛前增加“名家论坛”、耳目一新的赛制、主席称谓的变化、评委的大规模调整等等。正是因为对这次大刀阔斧改革的特别兴趣,报道组采访了本次大赛组委会主要负责人刘少安导演。8月26日下午第一场赛半决赛结束后,与刘导演相约来到梅地亚宾馆一楼咖啡厅,开始了对他的采访: (辩论会的组织最基本的包括三个方面:赛制、辩题、参赛队伍。由于今年赛制变化最大,所以先从赛制入手了。)一、关于2004全国大专辩论会赛制 吴理:刘老师,今年的赛制变化非常大,观众和网友也是众说不一,我想咱们先聊聊赛制吧? 刘少安:辩论会赛制每年都会变化已成了共识,当然也有客观环境的原因:1、国家提倡与时俱进,提倡创新精神;2、央视节目要求要不断变化出新;3、赛制陈旧辩手也会厌烦,同时也会想出各种对策,使准备的痕迹加重。 变是要变,接下来是如何变的问题了。赛制会影响辩风,以前的辩风:表演多、做秀多;临场反应少;观赏性差。尽管辩论会赛制年年在变,但是总有非议,就像我们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说到今年变化大,如果几年连续起来看的话还是一个渐变过程。我们变化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强调现场感,压缩准备的空间”。今年的赛制除了第一环节(知己知彼)外,其他的都要靠辩手的临场反应。当然在求变时也要考虑到目前各个队伍的现状、辩手的习惯,不能有太大差距;同时变化也会带来风险,我们不能使品牌变坏。 吴理:同样是电视媒体节目,那么为什么新传媒没有要求赛制变化而一直沿用新加坡赛制? 刘少安:国际大专辩论会和全国大专辩论会是有差别的:国辩主要目的是普及华语,推广华语,让华语走向世界。而全辩主要是以提高辩手素质、辩论技巧为目的,一个是普及型、一个是提高型的。所以国辩赛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论”的时间占很大部分。出于宣扬华语的目的,在北京举行的国辩我们分成a/b两组,对华裔辩手和非华裔辩手要求不同,对非华裔辩手的规则相对简单些,去年b组就减少了攻辩环节。 吴理:您能不能谈谈赛制的制定程序? 刘少安:基本程序是这样的:1、由负责全辩的导演在采纳前几届辩论会赛制精华环节的基础上写出初步方案。我们基本上知道前几届哪些环节好、那些不好。2、征求各方意见,主要是两方面的意见:没有参加过辩论的专家意见,比如新闻工作者、社会学家、作家等等;参加过辩论会的懂辩论的专家,如评委、各队教练等等。3、对两组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提出一套详细、具体的方案。4、对新的规则进行实战演练、看效果如何,之后在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一个大家都认可、比较详细、各层次都能接受的赛制。 吴理:感觉现在的赛制有些娱乐化倾向,好像和辩论爱好者想象得很不一样。 刘少安:首先电视辩论会是一个电视节目,这与学校的学术化辩论不一样。我们搞便是辩论会有两个目的:1、推动校园文化建设;2、打造出一个精彩的电视节目。既然是电视节目就要考虑收视率和影响力。由于人的素质差别很大,为了一般大众接受可能会让一部分人不太满意。目前“收视率”在台里是硬指标,中央电视台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电视辩论也要考虑生存问题。 吴理:您能谈谈今年赛制吗? 刘少安:今年是一次大的尝试,主席称谓的变化也是为了适合大众,因为其他节目都是成为主持人;各个环节打分,也是为了引入了现在盛行的“闯关类”节目模式。让观众看得更轻松些,比如我们还各个环节加了音乐,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缓解紧张的压力是必须的。 前面也提到了,今年的赛制除了第一环节(知己知彼)外,其他的都要靠辩手的临场反应。减少了辩手准备的痕迹,对辩手素质要求很高。对于今年的分节打分有利有弊,弊端就是破坏了整体性,有利的是:1、对辩论赛是个缓冲,辩手可以整理思路,相互交流,为下一环节打基础。教练也可以上去指点一下,打分这个空闲时间辩手可以灵活利用。就相当于球赛的暂停,只是规定了暂停时间。2、也利于观众欣赏,辩手语速太快,普通观众难于很快理解,所以也许要一个缓冲时间。3、各环节分别打分,设置悬念,促使观众看下去。4、评判的透明度增强。当然这也增添了比赛的紧张感,削减了一些轻松和幽默。 全辩的赛制对于各地区和学校的赛制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也想用赛制来引导辩风,只是有些时候受传统影响和队伍的谨慎考虑,队伍没有勇气突破自己风格。良好辩风的形成光靠我们引导还不够,特别需要各个队伍的配合和突破。 二、关于参赛队伍的选拔 吴理:感谢您谈了这么多,让我对赛制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下面您能谈谈参赛队伍的选拔吗?感觉今年参赛队伍选拔和往年不太一样。 刘少安:一般的程序是我们提前在媒体上发布消息让各学校申请,我们也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队伍。有热情、原意参加的可以主动联系央视青少部(全辩组委会成立的要晚一些)。我们每次活动成本是20所学校左右。今年是少的,没有搞外围赛。也有人提到今年没有邀请港澳队伍参加,是因为参赛名额有限,报名的很多,我们要尽量让内地的队伍参加,他们没有机会参加国际的比赛,而港澳台队伍可以直接参加国辩。其实全辩有国辩预选赛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给更多的队伍提供展示的舞台。 吴理:不知道组委会考虑没考虑过利用各地区赛事选拔参加全辩的队伍。比如:全国分成8个地区,各有自己的赛事,他们的前一、两名参加全国的比赛。这样既可以提升地区赛的公信,激励各地区队伍积极备战,扩大参赛队伍数量和辩论辐射力,又可以减少组织成本。可以两年搞一次,利用国辩期间,国内没大赛的时候。 刘少安:这个问题也考虑过,比如香港的参赛队就是当地通过比赛选拔出来的。当然这样操作也有难度,比如各地区参赛队伍情况不同,地方媒体状况不同,各地区赞助商支持程度不同。操作起来难度也很大,这需要专人去做,也需要一个过程。 央视有规定,按节目播出时间来计算投入的成本,不可能投入很多钱,而节目只有很少能播出。所以我们也要考虑节目质量。 三、关于辩题的选择 吴理:赛制和参赛队谈完了,您再谈谈辩题吧。 刘少安:这三个里面,辩题是最难的。1、资源有限,首要的一个条件是辩题不能与往届重复,这样一来选择空间就很小了,好的辩题不好找。2、节目大众化,要求内容社会化、生活化。而生活化的题目可辩性就不强。3、题目不能触及一些“雷区”,如:国家现行政策、现行制度、大家遵从的伦理道德、敏感话题等等。这又是选择的面变窄了。 吴理:您给讲讲辩题确定的程序吧。 刘少安:辩题的范围:1、向社会征集,在网上征集;2、向各参赛队索取一些;3、新闻、社会学专家、学者提供一些(他们自己所接触的热点、关注的问题);4、各行专家、学者提供一些(如法律、金融学者等,他们提出的问题学术性、学派性很强,要经过加工)。 对上面的题目进行汇总、整理,形成题目雏形;之后请专家评审,多个专家一个个题目的讨论,不行就换掉;之后以三倍的比例上报给央视领导;台里各级领导审批,删去多余的题目(有时留出两个多余的备用),辩题的顺序也有台里领导确定(本来这次财富与自由那个题目打算放在决赛的);题目确定后参赛队开始抽签。 当然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在广泛征集阶段也自己想些题目,我本人也在2000年、2002年出过辩题并被采用。 吴理: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好题目,由于辩论双方不能很好的挖掘和准备,使观众觉得题目很差? 刘少安:确实有这种情况,一个好题目,但辩论双方不能领会出题者意图而是题目变味。由于辩论会影响力很大,荣誉的含金量很高,使各队压力大、包袱重,所以不能自我突破,为拿好成绩,考虑题目会与出题者意图出现差别。 往年章程做得很细,包括手势、开场白都有要求,对队员限制较多。今年没有再限制而是放开,让队员更自由,也可以随便换人。队员自由发挥,这样更体现了各队真实的风格,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还是希望各个队伍能够积极响应组委会的引导,一起向更成熟,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对华语辩论网的看法及个人的情况介绍。 吴理:一下聊了这么久,您还要组织晚上的比赛,我最后再问您两个问题吧。您能谈谈对网站的看法吗? 刘少安:老实讲我不是很懂网站,只是与节目有关的东西上网看一看。你们的网站很专业,报道比赛很及时也非常全面。我有机会就会浏览一下,看看大家的反应。这次全辩对华语辩论网全面放开,前面筹备情况只要不是没有成型的东西,都可以提前报道出来。
吴理:真的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最后您谈谈您自己吧,尽管您为辩论做了很多工作但大家还不是很了解你。 刘少安:我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辩论的,1997年新加坡国辩,央视派去了两个导演两个工作人员,其中有我和张泽群。1998年张泽群牵头搞了第一届全国大专辩论会,1999年潘跃老师组织了国际大专辩论会,2000年黄山杯第二届全国大专辩论会,我开始正式牵头搞。那年还写了篇文章叫作《为辩而辩》主张创新赛制。 目前我是《lg移动电话——金苹果》节目的制作人,这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大学生类节目。同时我还兼顾全国大专辩论会的筹备工作,而到录制阶段就会全程跟踪,每天都盯在第一线上。(确实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刘老师背着个黑色书包,在现场指挥、协调忙碌的身影)。 五、补充 本来采访结束了,刘老师又补充了一下赛制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公认的最好的赛制,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2000年——2004年每次都在变,我们希望变得更好。如果遇上大家都说好的赛制,我们也会考虑稳定几年时间的。 由于全国大专辩论会引导国内赛制的巨大意义,我们也很谨慎,变化不能太离谱,一定要保留辩论的本质,不能让大家说这不是辩论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的节目模式,但决不能完全模仿。 (采访人/整理人:吴理) 通过采访刘少安导演,使我更体会出了作为辩论会组织者的艰辛与难处。我们常常更多的是批评和质疑赛制、辩题或主办方,而少了一分理解与支持。辩论的良性发展,不仅仅是要大赛的组织者正确的引导,也需要我们参赛队伍给与积极的配合,更需要大环境的支持,其中自然也包括你和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