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18|回复: 29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复制链接]
04全辩报道组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8-28 23: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04全辩报道组在 2004/08/28 11:24pm 第 1 次编辑]

“泰豪杯”2004全国大专辩论会和往届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赛前增加“名家论坛”、耳目一新的赛制、主席称谓的变化、评委的大规模调整等等。正是因为对这次大刀阔斧改革的特别兴趣,报道组采访了本次大赛组委会主要负责人刘少安导演。8月26日下午第一场赛半决赛结束后,与刘导演相约来到梅地亚宾馆一楼咖啡厅,开始了对他的采访:
(辩论会的组织最基本的包括三个方面:赛制、辩题、参赛队伍。由于今年赛制变化最大,所以先从赛制入手了。)

一、关于2004全国大专辩论会赛制
吴理:刘老师,今年的赛制变化非常大,观众和网友也是众说不一,我想咱们先聊聊赛制吧?
刘少安:辩论会赛制每年都会变化已成了共识,当然也有客观环境的原因:1、国家提倡与时俱进,提倡创新精神;2、央视节目要求要不断变化出新;3、赛制陈旧辩手也会厌烦,同时也会想出各种对策,使准备的痕迹加重。
变是要变,接下来是如何变的问题了。赛制会影响辩风,以前的辩风:表演多、做秀多;临场反应少;观赏性差。尽管辩论会赛制年年在变,但是总有非议,就像我们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说到今年变化大,如果几年连续起来看的话还是一个渐变过程。我们变化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强调现场感,压缩准备的空间”。今年的赛制除了第一环节(知己知彼)外,其他的都要靠辩手的临场反应。当然在求变时也要考虑到目前各个队伍的现状、辩手的习惯,不能有太大差距;同时变化也会带来风险,我们不能使品牌变坏。

吴理:同样是电视媒体节目,那么为什么新传媒没有要求赛制变化而一直沿用新加坡赛制?
刘少安:国际大专辩论会和全国大专辩论会是有差别的:国辩主要目的是普及华语,推广华语,让华语走向世界。而全辩主要是以提高辩手素质、辩论技巧为目的,一个是普及型、一个是提高型的。所以国辩赛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论”的时间占很大部分。出于宣扬华语的目的,在北京举行的国辩我们分成a/b两组,对华裔辩手和非华裔辩手要求不同,对非华裔辩手的规则相对简单些,去年b组就减少了攻辩环节。

吴理:您能不能谈谈赛制的制定程序?
刘少安:基本程序是这样的:1、由负责全辩的导演在采纳前几届辩论会赛制精华环节的基础上写出初步方案。我们基本上知道前几届哪些环节好、那些不好。2、征求各方意见,主要是两方面的意见:没有参加过辩论的专家意见,比如新闻工作者、社会学家、作家等等;参加过辩论会的懂辩论的专家,如评委、各队教练等等。3、对两组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提出一套详细、具体的方案。4、对新的规则进行实战演练、看效果如何,之后在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一个大家都认可、比较详细、各层次都能接受的赛制。

吴理:感觉现在的赛制有些娱乐化倾向,好像和辩论爱好者想象得很不一样。
刘少安:首先电视辩论会是一个电视节目,这与学校的学术化辩论不一样。我们搞便是辩论会有两个目的:1、推动校园文化建设;2、打造出一个精彩的电视节目。既然是电视节目就要考虑收视率和影响力。由于人的素质差别很大,为了一般大众接受可能会让一部分人不太满意。目前“收视率”在台里是硬指标,中央电视台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电视辩论也要考虑生存问题。

吴理:您能谈谈今年赛制吗?
刘少安:今年是一次大的尝试,主席称谓的变化也是为了适合大众,因为其他节目都是成为主持人;各个环节打分,也是为了引入了现在盛行的“闯关类”节目模式。让观众看得更轻松些,比如我们还各个环节加了音乐,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缓解紧张的压力是必须的。
前面也提到了,今年的赛制除了第一环节(知己知彼)外,其他的都要靠辩手的临场反应。减少了辩手准备的痕迹,对辩手素质要求很高。对于今年的分节打分有利有弊,弊端就是破坏了整体性,有利的是:1、对辩论赛是个缓冲,辩手可以整理思路,相互交流,为下一环节打基础。教练也可以上去指点一下,打分这个空闲时间辩手可以灵活利用。就相当于球赛的暂停,只是规定了暂停时间。2、也利于观众欣赏,辩手语速太快,普通观众难于很快理解,所以也许要一个缓冲时间。3、各环节分别打分,设置悬念,促使观众看下去。4、评判的透明度增强。当然这也增添了比赛的紧张感,削减了一些轻松和幽默。
全辩的赛制对于各地区和学校的赛制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也想用赛制来引导辩风,只是有些时候受传统影响和队伍的谨慎考虑,队伍没有勇气突破自己风格。良好辩风的形成光靠我们引导还不够,特别需要各个队伍的配合和突破。

二、关于参赛队伍的选拔
吴理:感谢您谈了这么多,让我对赛制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下面您能谈谈参赛队伍的选拔吗?感觉今年参赛队伍选拔和往年不太一样。
刘少安:一般的程序是我们提前在媒体上发布消息让各学校申请,我们也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队伍。有热情、原意参加的可以主动联系央视青少部(全辩组委会成立的要晚一些)。我们每次活动成本是20所学校左右。今年是少的,没有搞外围赛。也有人提到今年没有邀请港澳队伍参加,是因为参赛名额有限,报名的很多,我们要尽量让内地的队伍参加,他们没有机会参加国际的比赛,而港澳台队伍可以直接参加国辩。其实全辩有国辩预选赛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给更多的队伍提供展示的舞台。

吴理:不知道组委会考虑没考虑过利用各地区赛事选拔参加全辩的队伍。比如:全国分成8个地区,各有自己的赛事,他们的前一、两名参加全国的比赛。这样既可以提升地区赛的公信,激励各地区队伍积极备战,扩大参赛队伍数量和辩论辐射力,又可以减少组织成本。可以两年搞一次,利用国辩期间,国内没大赛的时候。
刘少安:这个问题也考虑过,比如香港的参赛队就是当地通过比赛选拔出来的。当然这样操作也有难度,比如各地区参赛队伍情况不同,地方媒体状况不同,各地区赞助商支持程度不同。操作起来难度也很大,这需要专人去做,也需要一个过程。
央视有规定,按节目播出时间来计算投入的成本,不可能投入很多钱,而节目只有很少能播出。所以我们也要考虑节目质量。

三、关于辩题的选择
吴理:赛制和参赛队谈完了,您再谈谈辩题吧。
刘少安:这三个里面,辩题是最难的。1、资源有限,首要的一个条件是辩题不能与往届重复,这样一来选择空间就很小了,好的辩题不好找。2、节目大众化,要求内容社会化、生活化。而生活化的题目可辩性就不强。3、题目不能触及一些“雷区”,如:国家现行政策、现行制度、大家遵从的伦理道德、敏感话题等等。这又是选择的面变窄了。

吴理:您给讲讲辩题确定的程序吧。
刘少安:辩题的范围:1、向社会征集,在网上征集;2、向各参赛队索取一些;3、新闻、社会学专家、学者提供一些(他们自己所接触的热点、关注的问题);4、各行专家、学者提供一些(如法律、金融学者等,他们提出的问题学术性、学派性很强,要经过加工)。
对上面的题目进行汇总、整理,形成题目雏形;之后请专家评审,多个专家一个个题目的讨论,不行就换掉;之后以三倍的比例上报给央视领导;台里各级领导审批,删去多余的题目(有时留出两个多余的备用),辩题的顺序也有台里领导确定(本来这次财富与自由那个题目打算放在决赛的);题目确定后参赛队开始抽签。
当然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在广泛征集阶段也自己想些题目,我本人也在2000年、2002年出过辩题并被采用。

吴理: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好题目,由于辩论双方不能很好的挖掘和准备,使观众觉得题目很差?
刘少安:确实有这种情况,一个好题目,但辩论双方不能领会出题者意图而是题目变味。由于辩论会影响力很大,荣誉的含金量很高,使各队压力大、包袱重,所以不能自我突破,为拿好成绩,考虑题目会与出题者意图出现差别。
往年章程做得很细,包括手势、开场白都有要求,对队员限制较多。今年没有再限制而是放开,让队员更自由,也可以随便换人。队员自由发挥,这样更体现了各队真实的风格,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还是希望各个队伍能够积极响应组委会的引导,一起向更成熟,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对华语辩论网的看法及个人的情况介绍。
吴理:一下聊了这么久,您还要组织晚上的比赛,我最后再问您两个问题吧。您能谈谈对网站的看法吗?
刘少安:老实讲我不是很懂网站,只是与节目有关的东西上网看一看。你们的网站很专业,报道比赛很及时也非常全面。我有机会就会浏览一下,看看大家的反应。这次全辩对华语辩论网全面放开,前面筹备情况只要不是没有成型的东西,都可以提前报道出来。

吴理:真的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最后您谈谈您自己吧,尽管您为辩论做了很多工作但大家还不是很了解你。
刘少安:我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辩论的,1997年新加坡国辩,央视派去了两个导演两个工作人员,其中有我和张泽群。1998年张泽群牵头搞了第一届全国大专辩论会,1999年潘跃老师组织了国际大专辩论会,2000年黄山杯第二届全国大专辩论会,我开始正式牵头搞。那年还写了篇文章叫作《为辩而辩》主张创新赛制。
目前我是《lg移动电话——金苹果》节目的制作人,这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大学生类节目。同时我还兼顾全国大专辩论会的筹备工作,而到录制阶段就会全程跟踪,每天都盯在第一线上。(确实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刘老师背着个黑色书包,在现场指挥、协调忙碌的身影)。

五、补充
本来采访结束了,刘老师又补充了一下赛制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公认的最好的赛制,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2000年——2004年每次都在变,我们希望变得更好。如果遇上大家都说好的赛制,我们也会考虑稳定几年时间的。
由于全国大专辩论会引导国内赛制的巨大意义,我们也很谨慎,变化不能太离谱,一定要保留辩论的本质,不能让大家说这不是辩论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的节目模式,但决不能完全模仿。

(采访人/整理人:吴理)

通过采访刘少安导演,使我更体会出了作为辩论会组织者的艰辛与难处。我们常常更多的是批评和质疑赛制、辩题或主办方,而少了一分理解与支持。辩论的良性发展,不仅仅是要大赛的组织者正确的引导,也需要我们参赛队伍给与积极的配合,更需要大环境的支持,其中自然也包括你和我。

发表于 2004-8-28 23: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刘少安太依赖孙东东、余潇枫等人。他应该要有勇气撇开他们自己搞
发表于 2004-8-29 08: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我人微言轻,但我还是要说:我觉得辩论赛应该回归本位,如果赛制变动得太频繁,不但不利于辩手发挥,而且对于观众也是一种折磨……
发表于 2004-8-29 20: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SIGR的话不知有何依据?
据我所知,今年的赛制,只在最后由赵林针对重庆四校辩论的效果提出的建议,将第二关旁证博引改为了防守反击。这之前,都是节目组自己设计赛制和形式。
发表于 2004-8-30 02: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无论怎么样,刘导对华语辩论的贡献是肯定的.
发表于 2004-8-30 11: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下面引用由说说而已2004/08/29 08:40pm 发表的内容:
只在最后由赵林针对重庆四校辩论的效果提出的建议,将第二关旁证博引改为了防守反击。

我也和赵林老师聊过,他说防守反击环节是他建议的。

这个环节目前来看比较成功。

发表于 2004-8-30 12: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这个赛制似乎通过第二关把去年的“驳辩”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即兴的“论”
但是除了自由辩论以外赛制中完全没有了一对一的环节,也就是即兴的“辩”
纵观目前出现过的所有模式已经很丰富了,个人认为辩论要做的是在这些环节中优化组合出一个最好的赛制
发表于 2004-8-30 23: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国辩主要目的是普及华语,推广华语,让华语走向世界。而全辩主要是以提高辩手素质、辩论技巧为目的”
==============
这句话我觉得很有问题……
由国辩的目的,可以看出她想吸引的是哪一部分观众——当观众想了解华语,感受华语魅力时,他们会来看辩论赛。但全辩的目的这样设置就很麻烦了——谁会关心辩手素质的提高?谁又会想在欣赏哪些技巧的情况下来看辩论赛(那些“技巧”从本质上讲可不是只有辩论赛才能用的,其他娱乐节目比辩论赛运用得纯熟多了)?

“1、推动校园文化建设;2、打造出一个精彩的电视节目。既然是电视节目就要考虑收视率和影响力”
======================
我觉得这个目的说得更好一些。只是也有同样的问题。校园里的学生一般不太能看到电视(如果再考虑播出时间更是这样),这个观众群是非常有限的。这样一来“收视率”自然就高不上去了……

发表于 2004-8-31 23: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我个人认为
今年的赛制安排得没有连续性,
口水太多。
观众的觉悟水平其实不是很高的,尤其是电视观众如果它比赛的过程太拖沓,
那么就会使观众由于不能连接,没有头绪而失去兴趣。
我在看的时候我妈妈就说她根本看不懂,所以她很反感我看
这样就失去了一部分观众!
发表于 2004-9-1 13: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央视没有真正去了解大学生的需求.
发表于 2004-9-1 14: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实际上,我认为不应该让央视来举办,否则一定会成为一个娱乐节目,但我个人不认为辩论应该变成一个娱乐节目~~
发表于 2004-9-1 14: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谢谢各位对央视辩论会的关注,谢谢各位的意见和建议。
这篇采访文章,无论大家怎样细扣某些提法和用词,都是善意的。
很多事情各位不甚了解,希望能和各位找机会交流。
发表于 2004-9-1 14: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楼上的莫非就是.....
发表于 2004-9-1 15: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这个贴子最后由treeing在 2004/09/01 03:29pm 第 1 次编辑]

    应该说是央视的领导对辩论赛定位还不是很清楚,这里面既有领导认识水平的问题,也有参赛队的问题,更有整个电视文化取向的问题。关于辩论赛的定位,我数次和李琦老师在碰面的时候认真讨论过,基本达成了一致。幸亏,有些方面我在海峡赛的组织工作中还能够起到一些作用,可以协助组委会拟定辩题,确定评委名单,设定评判规则等等。

    最直接的说,辩论赛的目标客户群既不是喜欢看娱乐节目的受众,也不是专业性很强的人士,而是想在轻松愉快的笑声里思考问题、探求真理的观众。因此,辩论赛既有其学术性,又有其通俗性。

    “辩论赛只有把她和其他形式的关系、和不同客户群的关系确定好,才能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不至于走入迷途。毕竟,战略制订不仅仅是告诉自己和他人“我们做什么”,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方面是它确定了“我们不做什么”。

    清楚了辩论赛的目标客户群是那些想在轻松愉快的笑声里思考问题、探求真理的观众。又明确了辩论赛拥有三重核心竞争能力,那么辩论赛应该是很有前途的一项活动,或者说应该是很有收视率的一项节目。”引自《辩论通论》

发表于 2004-9-3 01: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楼上的又在做广告。
发表于 2004-9-3 04: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个人浅见:

大专辩论赛做为一项电视节目,强调收视率是没错的——就像你说你产品N牛,就是没市场占有率,那一准是胡扯。
要提高收视率,那就要先搞清楚谁在和大专辩论赛争夺观众(也许反过来问,大专辩论赛在和谁争夺观众)?是《幸运52》、《快乐大本营》、《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还是《央视论坛》、《国际双行线》、《人生AB剧》?
如果大专辩论赛办成娱乐节目,那么其讨论问题的形式就决定了他没法像其他节目那样天马行空——且不说我们辩手的“娱乐口才”和李咏、李湘、宪哥差了一大截。那么观众为什么要来看辩论赛呢?看道理吗?人在看这些娱乐节目的时候是不关心道理——特别是大道理——的。
如果大专辩论赛向资讯教育节目方向发展,那么他要做的就是“用精美的语言给观众上一堂课,也许不如专家学者讲得深,但比他们讲得通俗易懂、寓教于乐;也许不如教授博导讲得透,但比他们讲得更有逻辑、更清晰、更针锋相对。”以《央视论坛》为例,双方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每每让人——特别是辩手——一回味就发现那些道理并不足以支撑他的观点(BTW:黄执中的辩词往往就是如此)。如果要证明他的观点,那就必须在那些道理之外加入一批假设或理论,但这些东西不说“大有问题”,起码也是“可以商榷”的。两位嘉宾当然不愿在台上对着争,但这些深层的东西就被掩盖了。而这恰恰是辩论赛最常规的战场。所以辩论赛相对于这些节目是有优势的。

所以我认为,大专辩论赛的定位应该是“带娱乐性资讯教育节目”而不是“带教育性的娱乐节目”——到《我猜》去较真讲理的人是要被骂“假正经”的。

说实话我不认为辩论赛向娱乐化发展一点有什么不好。只是我觉得大专辩论赛的改革,当务之急不是这个,而是改变观众、辩手用十年时间形成的误解和偏见——把辩论赛和“纯”娱乐节目划清界线。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去抓娱乐化,不说是舍本逐末,至少也可以算是好钢没用在刀刃上。严重些说,甚至有加重病情的危险。

记得当年牛群、冯巩曾有个相声,说的是把央视一批节目的形式掺入娱乐的元素,比如打着快板说《焦点访谈》。笑话只是笑话,但其中的道理却很明确——放在这种节目里可以提高收视率的补药,到了另一档节目里可能就是毒药了。

发表于 2004-9-3 10: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甚为认同岚星的见解.

15年来,大专辩论赛经历了各种高潮低谷,但是从这几年的观察, 过度的娱乐化使大专辩论赛的核心价值越来越弱化.

诚如之前大家所讨论的辩论赛功利化的问题一样, 只有使大专辩论赛回归其核心价值,突出其特性,大专辩论赛的观众将自然慢慢回来.

发表于 2004-9-4 10: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下面引用由smilesir2004/09/03 01:46am 发表的内容:
楼上的又在做广告。

    只是懒得打字而已。上班期间打字很累的说。

发表于 2004-9-5 02: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用语音输入吧。IBM ViaVoice 9.0,用起来真爽啊~~

不好意思,又做广告了……
=P

发表于 2004-9-8 01: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04全辩赛制、辩题、参赛队伍全面解析——专访辩论会著名导演刘少安

也谈谈《通论》:《辩论通论》大胆的用管理学原理来分析辩论赛是一种突破性的尝试,就像是给企业做管理咨询一样,把大专辩论赛当作企业来研究,希望用一套系统的科学方法探索出辩论的本质。我们应该怀着万分感激的心情谢谢岚星、treeing孜孜以求的努力以及那些为《通论》提供建议、意见的人们。

如刘老师所讲今年娱乐性的增强是为了观众易于接受,包括分环节、加音乐、主持人活跃气氛等等,我们不能因此说它就是或它要成为“带教育性的娱乐节目”,至少它目前还是“带娱乐性资讯教育节目”。娱乐化是手段,是为了观众更好的接受。现在还多新闻节目也采用娱乐化、休闲化的方式,这也算一种整体趋势吧,所以说辩论赛引入娱乐手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下面:

近几年赛制改革一条根本原则就是提高比赛的对抗性和辩手的临场反应,尽量多的减少准备时间。强调快思、快辩、紧张激烈、高强对抗,这样一来看着热闹却不利于辩论求是明理的目的实现,也就违背了辩论之道。

这一点恐怕好多人不能接受,大多数人会说看辩论赛看的就是快思、快辩、紧张激烈、高强对抗。其实辩论赛是一种求实明理的模式,也可以说是求实明理的最佳模式(自省、教授、讨论、辩论四种认知层次辩论处于最高层),它要以求是明理为主,辩论赛“赛”的是谁明理“明”得更好。而目标客户则那些是想看求是明理节目的观众,想看这样的节目那就看辩论赛吧,因为它是最佳模式。它不但是最佳模式还有最佳的员工——青年才俊,而最佳模式与最佳员工的恰当匹配成为了辩论赛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任何节目无法比拟的。

以上只是阶段性讨论结果,也必然存在着好多问题,万分真诚地邀请各位有识之士、青年才俊多多发言,我们把辩论本质、辩论之道尽可能的讨论清楚,让辩论赛更加健康的发展,这也是岚星、treeing写《辩论通论》的初衷,也更是华语辩论网责无旁贷的使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07:01 , Processed in 0.0658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