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交大英烈 蔡 锷
 蔡 锷(1882—1916),原名良寅,字松坡,是民国初年杰出的军事家,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爱国将领。他出生于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一个农民家庭,6岁就学,聪颖异常,有“神童”之称。蔡愕13岁补县学生,16岁入湖南时务学堂,深受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器重。戊戌变法 后,梁逃亡日本,蔡辗转至上海.考入南洋公学外院,旋即应梁之召赴日本,留学东京大同高等学府和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4月,他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事,失败后复归日本,愤而投笔从戎,并改名锷。19O2年11月蔡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立志“流血救民”。1904年他毕业回国,在广西先后任随营学堂及测绘学堂总理、陆军小学堂总办、兵备处总办、新军第一标统带等职。1911年离桂赴滇,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统军第一标统领官。武昌起义后,蔡锷被李根源、唐继尧等人推为临时革命军总司令,并和昆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重九”起义,攻战了全城;后又被举为大汉云南军都督府都督。南北议和期间,他反对”株守议和”,主张”长驱北伐,直捣虏廷”并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之后,蔡愕有感于内忧外患,主张加强“国权”,以对付外国侵略者。因此,最初他是极力拥护袁世凯集权中央。1913年10月,他辞去云南都督,回滇入京,先后出任政治会议委员、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将军、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幻想依靠袁世凯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愿望。但是,袁世凯却于1915年5月5日与日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8月又指使组织筹委会,公开鼓吹帝制。蔡锷终于从切身经验中体查出袁的面目,决计逃出北京,潜往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同年12月19日他以赴日养病为名,辗转东京、河内,抵达昆明。25日,他联合云南将军唐继尧等正式宣布云南独立,并自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部左、右两纵队向川南进军,在纳溪、沪州一带与袁军奋战累月。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国战争取得了不可低估的胜利,而蔡愕由于艰苦的军旅生活,原来的喉疾恶化,不得不辞去四川督军兼省长的职务,并决定赴日治疗。可惜他进入日本福冈医科大学医院后,于同年11 月18日,因医治无效而逝世,终年仅34岁。 侯绍裘
 侯绍裘(1896—1927),字墨樵,松江县人。他4岁读私塾,13岁进华娄高小,17岁考入江苏省第三中学,1918年考进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前身),攻读土木工程专业。侯绍裘从小忧国忧民,深切同情劳苦农民,仇恨帝主义侵略者,关心祖国命运,着意探索祖国贫弱的原因,对国内外大事有自已独到的见解。辛亥革命失败后,许多人悲观失望,他坚信孙中山的民主主义主张,常激情洋溢地发表自已的看法。1915年5月,袁世凯同日本帝国主义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全校师生激愤声讨,侯绍裘暗自执笔起草抵制日货的传单,并向社会发散。“五四”运动的浪潮冲击到上海,他组织“救国十人团”,宣传爱国言论,后被推为校学生会首届评议长、上海学生联合会教育科书记。他还被全国学联聘为文犊,负责起草宣言、口号、文电,参加全市学生罢课游行的组织工作,积极营救在街头宣传被捕的同学,勇敢地同淞沪护军使何丰林交涉,救出了被捕同学。他的刚毅果敢和组织才能,深得同学赞颂。“五四”运动中,侯绍裘从工人的大罢工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1919年暑假,他与同学赵景瀛等3人带头创办义务学校,其中以上海工界第一义务学校的规模和影响较大。后正式命名为南洋义务学校。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中,他提出南洋义务学校“所宣传的主义,应当是社会主义,所灌输的常识应当是科学常识。”提出把学生培养“成为劳工运动的中坚人物。”这年暑假里,义校创刊小报《劳动界》,宣传爱国思想。1920年暑假,校方以所谓“举动激烈,志不在学”为由,把侯绍裘秘密开除出校。同学们愤愤不平,他却处之泰然地说,“我的意志,又岂是他们所能改变的。”从此,他更坚定地走上自己选定的革命道路。同年秋,侯绍裘先后到宜兴彭城中学、松江景贤女中任教。在此期间他曾邀请共产党人恽代英、肖楚女。沈雁冰等;国民党人汪精卫、于右任等;著名学者柳亚子、陈望道等来校演讲。侯绍裘主持的这些革新,不仅为当时女子中学所罕见,整个教育界也是少有的。1923年5月15日,他同朱季恂在松江的醉白池,联合各界爱国人士组织成立松江救国同志会,公开提出四项信条:(1)打倒军阀;(2)打倒国际帝国主义;(3)铲除官僚政治;(4)提倡社会服务。同年7月,中共上海地委决定由地委委员邓中夏和王荷波负责松江地区的建党工作。邓中夏几次来到景贤女中,与侯绍裘建立了联系。这年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办学为掩护,秘密地从事共产党和青年团的发展工作。这引起了军阀的注意,孙传芳凶狠地扬言,以两千大洋捉拿侯绍裘和朱季恂,把他们的首级示众。学生们十分胆心,他却安慰前来探询的学生说:“不要怕,尽量不被抓着;万一不幸,就为革命挺身就义!”他一如既往,奋力战斗。1925年5月,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激起全市人民的公愤,党中央决定5月30日发起大规模的反帝宣传和示威游行。学生队伍的指挥就是恽代英和侯绍裘,他还兼任上海大学学生的总指挥。残暴的英帝国主义者竟对游行群众开枪镇压,制造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时党中央决定,发动全市罢工、罢市、罢课,建立反帝统一战线,动员各界开展反帝斗争。当天深夜,侯绍裘紧急召开江苏上海国民党各方面负责人会议,讨论和布置“三罢”斗争。8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上海成立,侯绍裘当选为省党部常务委员。翌年1月,他离开女中,集中力量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1926年1月,侯绍裘在国民党“二大”,任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他在大会上揭露西山派控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种种劣迹;提议严惩为首的右派分子,取缔上海伪中央执行委员会,并处分参加反动的“同志俱乐部”、北京“善后会议”及在北京政府中任职的反动分子。他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严正立场,为国民党右派所忌恨。就在这年的3月11日,侯绍裘与柳亚子率领江苏省党部代表赴南京参加中山陵奠基典礼时就遭到流氓打手围攻殴打,而他毫不退缩。同年6月底,他挑起了主持江苏省党部全局的重担,不久又受命担任江苏省党部中央党团书记。第二年春,他受武汉国民党中央之命,任东南军政委员会(即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东南分会)委员,兼任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统战岗位上,他奋力工作。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在中共上海区委的统一领导下,侯绍裘通过国民党系统,积极参加起义的组织工作。他还受党的委派,参加召开市民代表会议和民选市政府的筹备工作。后当选为上海特别市市民政府委员。3月26日下午,上海全市30余万人在公共体育场召开“上海市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两周年暨欢迎北阀军大会”,侯绍裘任大会主席。他庄严宣告:上海已为民众所有。他要求市民努力拥护市民政府,号召“革命的民众、革命的军队应立即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同时,他在《沉痛纪念总理的遗言》一文中,提醒人们警惕敌人“一手威胁一手利诱”、“软化”的反革命两手策略。1927年3月29日,侯绍裘参加上海特别市市民政府就职典礼之后,又按党的委派,奔赴新的战场——南京。4月7日他率领江苏省党部成员抵达南京,与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在一起办公。他与李富春(第二军政治部主任)等积极筹建江苏省政府,决定于4月11日举行江苏省政府成立大会。可是,蒋介石一伙的反革命步伐也大大加速。上午9时,省党部召开了“南京市民肃清反革命派大会”,参加群众四五万人。侯绍裘代表省党部愤怒谴责蒋介石唆使流氓打手捣毁省、市党部,拘捕负责人的反动罪行,强烈要求惩办肇事者。会后组织群众到司令部请愿,又遭到敌人的镇压。当晚 11时,省、市党部、市总工会等革命团体的共产党负责人及中共南京地委负责干部,在南京纱帽巷10号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变措施和反对反动派的具体对策,不幸被敌侦缉队获悉,侯绍裘等人均遭逮捕。在狱中,侯绍裘英勇顽强,坚持斗争,对敌人的毒刑折磨、高官引诱都毫无所动,表现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概。蒋介石派人以江苏省主席的职位收买,被他严峻拒绝。敌人一无所得,即下毒手,用刀把侯绍裘等人活活戳死,并将遗体装入麻袋,投入秦淮河。 侯绍裘无私无畏地实践了3年前的庄严誓言:“我们只有沉着地进行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只须遇到烈士他们的境遇时,能和他们一样的死就好。”他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终年31岁。
陈虞钦
陈虞钦(1909一1925),字震环,原籍广东增县,生于南洋婆罗洲山口洋(今属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陈从小受到爱国华侨家庭的熏陶,逐渐萌发了爱国血耻之志,5岁时入山口洋中华学校,7岁就学坤旬,10岁入星洲(新加坡)道南学校。他聪明好学,“过目成诵,所试辄冠济辈”,师长见其天资超群,劝其回国造就,使成大器。1921年秋陈回国,插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小补习班学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24年小学毕业升入本校附中,课余尤爱运动,曾任童子军队长,篮球队队长,又是优秀的吹号手。1925年5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枪杀内外棉纱厂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激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5月30日南洋大学学生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动反帝示威游行。400余人分成17个宣传队,他编在第十二队,一位同学因看他太小,劝其不要参加,他生气地说:“帝国主义惨杀工人,残忍已极,国势之不振如此,吾等岂能坐观不救耶?”说罢热泪夺眶而出,同学们无不为其真诚而感动。当队伍到达北火车站时,他即和其他7位同学一起去租界各处演讲。下午3时许,游行队伍由福生路出发,经河南路、北京路、浙江路,转入南京路,他排在队伍的前几排。当队伍行至南京路同昌车行样子间门口时,英印巡捕丧心病狂地向手无寸铁的无辜学生和工人开枪。他身中数枪,倒在血泊之中,鲜血浸透了衣衫,染红了手中“中国独立万岁”的旗帜。当他被送到仁济医院后,医生立即施行手术将穿7个弹孔的部分肠子截去并缝合。5月31日下午 7时病情恶化,双目直视,语不成声,尤吐“报仇”二字,终于为国捐躯,年仅16岁。次日,全校师生齐集大礼堂,为烈士致哀;同年11月21日,南洋大学师生员工及各界代表为烈士陈虞钦、吴恒慈隆重举行追悼会,暨南大学校长姜伯韩及本校凌鸿勋校长分别发表演讲。凌校长还挽陈、吴二君联:“急难死汪奇,几辈青年声泪下。招魂惭宋玉,一杯黄土姓名传。”会后将陈烈士葬于万国公墓,送葬者达七、八百人,并在校园内用太湖石建立永久纪念碑。 史霄雯
 史霄雯(1926~1949),原名仕伯,江苏常州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聪颖好学,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澄衷中学读书时喜爱文艺,尤爱读鲁迅、茅盾、郭沫若的作品,初二写了一篇反映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小说《幻灭》,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学生月刊》上。曾获文学奖章和自然科学奖金。1942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沪江大学附中高中部。每学期均被选为班长和级长。1944年暑假,他和同学一起创办了甲申义务学校,兔费招收失学青年,并把自己的稿费送给夜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抗战期间参加进步演剧队,宣传抗日救国。1945年,他考入交通大学化学系,并担任班长。由于他学习努力,办事认真,待人诚恳,被推荐当选为交大化学学会会长。同年冬抗日胜利不久,国民党撕下“和平”、“民主”的假面具,迫害进步力量,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昆明“一二一”惨案。史霄雯激动地在日记上写道:“血是吓不退我们青年的,用我们的血来写民主的第一章,用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一切来抵抗法西斯帝国主义。”1947年春,他参加了由地下党领导的中国技术协会,在协会地下党员。科协负责人的热情帮助下,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护校斗争中,他出任标语组工作,和同学一起贴写标语、编刊物、出壁报,刻印毛泽东文章,宣传国内外时事。在“反饥饿、反内战”的运动中,他目睹自己所熟悉的同学遭受迫害,心情异常沉重。在与一位地下党员多次谈心时说:“反动派越来越不像样了。目前有为的青年坚持爱国、和平、民主运动,都被迫停学,我要走你们走过的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交通大学地下党总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把一批已暴露的党员和积极分子撤离学校,并调整和充实学生自治会。史霄雯以其革命的热情与卓越的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被选为交大学生自治会执委学术股长。他表示“既然被选到自治会工作,就应好好为同学服务,要好好干一番,如果一旦有危险,准备牺牲一切,甚至生命”。在自治会工作时,为了使同学了解解放区,他又创办了《每日文摘》及《每日新闻》,并利用刊物介绍重要革命历史文献和解放区的形势。他的果敢行动,招致了特务的痛恨。1949年寒假中就传出史霄斐被列入黑名单的消息,但他仍坚守岗位,奋不顾身地忘我工作。3月他主持召开了“真假和平”辩论会,党支部委员穆汉祥在会上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史霄雯旗帜鲜明地支持穆汉祥的观点,并对辩论会作了简短的总结,指出和平不能等待,和平必须用战斗去争取。4月26日反动当局在解放前的最后一次迫害中,学校357人列入黑名单,史霄雯的名字被排在第一。这天清晨,一辆铁甲车冲进交大校园,敌人开始大搜捕,史霄委机警地躲过敌人的搜捕。由于上海即将解放,他有许多工作要做,所以坐不住,急于找组织,5月2日不幸在电车上被军统特务发现后逮捕,被关进福州路警察总局狱中。史霄雯在狱中受尽毒刑拷打,眼镜被打碎了,眉目处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史霄雯在生死关头,镇定自若,视死如归。5月20 日上海解放前夕,年仅23岁的他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宋公园(今闸北公园)。
穆汉祥
 穆汉祥(1924—1949),回族,天津穆庄人。他7岁进私塾,以后曾就读于铜元局志成、树德等小学。初中从复旦中学毕业后,考入免学费、供膳食的中央工业专科职业学校电机科读书。他在小学时代,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半壁河山,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重庆,使无辜百姓家破人亡的血腥暴行。在小学语文老师的影响下,他积极参加学校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抗日墙报,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1943年,他从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进长寿二十六兵工厂工作,对当局的种种黑暗腐败现象深感愤慨。1945年秋,穆汉祥考入重庆交通大学电讯管理系,半年后交大从重庆复员到上海。他异常关心国事,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假和平真内战”十分痛恨。经过地下党员和进步同学的帮助和指点,他阅读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许多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地下党通过进步社团所组织的许多政治性活动。他深切体会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在1946年的救灾反内战的运动中,他与同学一道发起了救灾运动,废寝忘食地刻钢板、写传单、印捐册、进行募捐。同年6月,他参加了民众夜校的开创工作,并利用假期收集资料,编出一本受工人们和入学青年欢迎的教材。在民众夜校工作时,他自觉和工人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1947年7月,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在斗争尖锐的时刻,党组织批准了他入党的申请。他在夜校发展了5名党员,建立了夜校党支部。1948年起,穆先后担任中共交通大学党总支委员会委员、徐汇区分区委委员,并负责学生自治会工作。 1949年初,地下党决定由他负责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井起草宣言《春风绿到江南岸》,号召同学们“面对敌人疯狂的迫害,灵活、沉着、坚决地把斗争进行到底,准备迎接上海解放的日子”。 1949年,反动派在濒临覆灭之前,于4月25日晚,对交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大逮捕。4月27日,又“勒令全校师生员工,限三日内一律离校”。当时穆汉祥已按党组织的决定离开交大,转移到徐汇地区担任学生分区委委员,从事工人运动、组织工人协会扩建人民保安队为迎接上海解放作准备。4月30日,他不幸在虹桥路被特务逮捕。面对敌人严刑逼供,他宁死不屈,不但义正辞严痛斥敌人,而且还对看守人员做教育工作,表现了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气节。1949年5月20日,他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宋公园(今闸北公园)。牺牲时年仅25岁。“我愿化为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的前方”。他用鲜血实践了自已的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