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幼儿园的狒狒在 2007/08/14 11:55pm 第 5 次编辑]
[watermark]献给天下所有辩论爱好者,那些付出过辛勤汗水的人。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和他人) 转眼间,三年了。从开始漳州校区的第一次新生赛开始,到辩论队两位老师的一年语言课程训练,到四校赛,到参与海峡赛的准备,到今年再次观看了省赛,海峡,国赛---厦大海峡辩风----称厦大儒辩也许更好---犹如一道绿光,在纷扰的比赛场上,引得台下惊叹;可惜,标准在中国总是难容万马齐喑,这匹好马在坚持自己风格同时,总是波折不断。
本文采用时间原因事件错乱手法,不喜者勿读。 在去年海峡赛现场,明显感觉到:吵得越凶的队伍,得分越高。尤其表现在,评委对于大陆台湾风格评判并没有分清楚,看见吵得很出彩,就觉得辩论嘛,就应该吵,至于说的是什么,是不是背稿子,还是脱稿,有没有回应对方,机智不机智,都貌似不是评分标准。眼见扣帽子越多的队伍分数貌似越高,作为曾今执着地相信要秉承辩论队宗旨:微笑倾听,唯美表达的我们小辈,震撼了。 在台下作为观众看了13场比赛,也包括我们输的时候,和另一个学弟在评委的后排抱着大哭----当时的震撼是,我们的儒辩风格分数为什么就上不去?我们小辈们的怀疑,端哥03级的队伍,也曾走这段怀疑,也是在前年海峡比赛中。迎合评委还是坚持自己? be or not to be ? 作为观众赞赏,比赛却受到不少挫折的我们,其实,一直在矛盾而坚持着。 答案其实也是前辈们用比赛的泪水和汗水解答的。最佩服是上两届的学长学姐们,已经练到,可以以太极拳的儒辩化解对手的强大犀利攻击---用端哥的话说就是,儒辩没有错,只是它的效果是将自己的风格吸收儒辩训练之后的爆发,才是真正的儒辩。不做小羊羔的儒辩,而是有张有弛,这是每个接受了一年厦大儒辩训练的新人,都经历的问题。 去年在四校赛中,作为新手的我,第一次上场,对阵武大;尽管对手也似新人不少,但是风格之犀利,是我们一向自我训练成尊重对手,正面回应这样的风格所难以调和的,特别是我们新人,没有把持好;尽管后来后部分由于我们比赛前深入的解题和稳当的攻击,挽回些场面,但是比赛还是输了----现在看来,其实不是输在风格上场面上,而是,儒辩不一定场面就不好看,只是我们火候不够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走过到今年的国辩,这一年基本没有怎么碰辩论,在端哥找到我的时候,大致明白了其实学校对于这次国辩论赛相比较,注重的是同时进行的海峡赛。所以,各位所看见的厦门大学比赛后面,其实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艰辛:当时,负责第一次调试和前期准备的是我,当时没有找到这么好的演播厅,网络又不好,都是教育网,跑了一天,看了脸色的跑下来的先进的图书馆报告厅,也是教育网,不能用。 后来是在一个看起来都想撞墙的教室,连调试的师傅都看得无余了;央视主持人还在第一次调试问我们,这就是你们的比赛场地吗? 可以把镜头转过来让我们看看比赛桌台全景吗?我们只好说,现在不好调,我们会布置好的。。。。其他学校都是老师工作人员多多,场面精美,我无余了。 后来的很多杂事都没有人支持。当时需要的三个辩手到场的,就只有两个,其中一个看见这个情景就远在北京的端哥说立即退出了;有学姐学长会在2天后回来,可是我也没有撑多久,劳累胆怯加上有其他事情,也在2天后退出了。 后来,星星姐回来接手,栗子,彦颜姐回来了,接下来的事情就象各位看见的一样,不要以为和人大那场设备问题好象是很轻松的问题,没有搞过这次设备是不知道的!星星姐和曾老师动用了学院的力量和私人关系,还有我们热心的技术师傅,包括后来的帮忙的朋友们。地址改到新闻学院演播室,网络也宽待了。这里面多少汗水---设备的比拼本来就是这次网络辩论赛比试的关键环节,辩论赛从来都不只是8个人的事情。 疲劳归来的端哥开始带着大家准备比赛。完胜南开,不得不说是儒辩的爆发体现。不过个人觉得最经典是去年省赛决赛的比赛,有空大家可以下载去看看,看承不朽经典,妙趣横生。 后两场,在第一场时候,端哥其实是重感冒了;不过个人觉得评委对于厦大点评还是过于苛刻了,难道是为了场面的安慰?```人大也很不错,在那样的比赛下,可以发挥得精致也很厉害,虽然有些地方明显有失常了。不过,最后比赛结束,倒似乎给人厦大胜之不武的感觉,其实,个人感觉是评委和马甲们自己搞出来的气氛。真正搞辩论的人都知道,实力差不多的队伍,表现差不多的队伍,减去对于风格的偏向和个人主观因素,胜负很难分出,结果只是评委意念之间;说不定评委发现,本来先想判定a胜利的,结果自己各项加起来居然是b多一分而胜利了:) 听说了,在比赛期间选手自己也有家里的事情等;这是场劳心的比赛,大家都是想圆自己大学最后的辩论之梦。 回到两年前的辩论课程。感谢李老师和傅老师。 厦大的辩论训练,可以看成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台上就话题轮流演讲,台下老师听,快下课时候总结。从发音,站姿坐姿,走路,鞠躬,普通话,表情,礼貌,尊重对手,公众演讲,到思维拓展,总结上一个发言人,脱稿,思维和语言同步,分析问题,都是一个良性过程,十分促进队员们的自由发挥和气质训练。 所以,在每年这个班级出来的人,尽管不是全部可以上场比赛,但是很多人由于出色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在其他各类校,省,国家,国际比赛得奖,在各个院系有出色表现或者身居要职;在后来就业过程中,也不少人得到非常好的机会,被称为 面试杀手。 辩论,不仅仅是比赛的结果。从一开始的接触到后来的怀疑再到现在的坚定,三年的辩论生活让我们得到许多。 微笑的倾听,唯美的表达。 这不仅仅是厦大辩论的宗旨,而且还是是生活的优美旋律。老师们抱着不是培养辩论队员的初衷,尽力培养一年年的 “出色的意见提供者”,为校园提供辩论赛这样的平等话语平台,最终让每年的我们,以及学校其他参加校园辩论赛的其他校园学子,走出辩论之后,还能由于这样的课程,这样的一段经历,走得到更好更高的平台。 在这里,代表几年来受益的众多学生们,谢谢二位老师! 现在窗外厦门一片阳光。回想起辩论队课程结束吃饭的时候了,二十人出去,加上老师,围了一个大桌,扎扎扎讲个不停-----老师眉头一皱,笑了,最怕带你们一起吃饭,吵得人家没有生意了。 还记得那次下课大家一起和二位老师吃饭,李老师穿了借来的李越的黑披风大衣,威严的走在前面,我们男生跟在后面,就象去打群架,惹来周围一阵火辣目光;傅老师则被女生们簇拥着,看得我们男生们眼红`` 记得一起住本部准备四校赛,我的呼噜声杀人无数,引来围剿``` 还有贪吃的x勇,总是装深沉的z月,凶凶的jy,总是漫漫说的l月,帅帅的lc,kd,还有超牛的逻辑女神祝z,漂亮的菲菲,可爱的ty姐,yy姐,教我极端法的yf哥,端哥,栗子,星星姐,关爱照顾我们的前辈们,老师们``` 感谢辩论,让我们相遇。 致吾友。
谨此文献给所有天下辩论爱好者,所有为此事业付出辛勤汗水的人, 辩论之光不因比赛而辉煌,也不因比赛而黯淡。 [/water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