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回答方式现在好像已经成了辩手的必修课,而且发展到很多人回答问题的唯一方式。这次国辩很多选手都是这样,尤其是回答提问嘉宾的提问绝大多数上都是东拉西扯,故意曲解嘉宾的问题,巴不得早点把时间混完。 一个优秀辩手首先是要能听出人家的“弦外之音”,另外对象“穿不穿鞋”这样的问题直接回答就好了,其实不管你怎么回答,人家接下来都会发起真正的攻击,对这些常识性的问题采取如此明显的回避,只能给观众和裁判留下不好的映象。等到人家真正的攻击展开的时候,你如果又去回避,大家都会觉得就像一只落水狗被人家追着打。 99年最后一场“夜晚利弊”的表演赛,郭宇宽用在场的金庸先生为例向陆一鸣发起攻击,说明很多知识分子就是喜欢在夜晚工作,这个进攻是相当凶狠的,当时反放已经陷入被动。但是陆一鸣用一句“对方辩友这样的观点岂不是让我们金庸先生写出更多的作品永远不见天日?”不仅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而且巧妙的挡回了郭宇宽的一波进攻(至少在形式上),巧妙的化解了当时的逆境。显然陆一鸣在这里是在玩文字游戏,回答的内容与问题本质上毫不相干,甚至有些诡辩的成分,但当时的情况下使用却是相当成功的,反而让郭宇宽有些“哑巴吃黄连”的感觉。但我们试想,如果之前陆一鸣就是屡次这样逃避问题,他的这句话说的再精彩恐怕也不会成功,肯定郭宇宽会给他扔回一句“对方辩友还是在逃避问题”这样的话,而且观众恐怕都已经厌烦了你这种逃避,恐怕送给你的只会是“嘘声”。 所以,辩论赛里面不是不可以逃避问题,有时候甚至是必须的,但是这种机会要用在刀刃上,这样才可能不留下明显的痕迹。如果对别人的所有问题都是一个回避的态度,那还辩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