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31|回复: 32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8 14: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7/05/18 11:20pm 第 2 次编辑]

主要实验点

实验点1:大众评委
继去年采用了大众评委和评分表之后,今年的求是杯继续试行这一模式。每场比赛有5位评委,其中4位是自愿报名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本科生),一位裁判长是老师。
大众评委经培训(一个晚上,约2.5小时的讲座)后上岗,同时人手一份《评判说明》与《我们眼中的辩论赛》。当然,评分表也会在赛前发给他们熟悉。
总体来看,今年的大众评委和去年一样是让人满意的。仅在第一轮32场比赛中,有两场比赛对大众评委产生了比较大的争议——即在bbs上出现对评委的质疑帖子。但这些经过调解也很快得到解决。相对04年之前的比赛,质疑的声音大大减少。

实验点2:评分系统
评分系统同样于今年继续试用。经过上一年的完善(包括评分项和计算程序),今年的评分过程一切顺利。由于有了去年的经验,计算分数也没有再出现非常大的麻烦。仅1/4决赛中有一场计分出现失误,但经过复核也很快得到纠正。(主席宣布结果后,失利方提出复核请求,经复核后证实是计算失误。)

实验点3:裁判长
去年的裁判长中,有不少是往届求是杯的知名辩手。但今年由于他们因为工作已经难以再回来担任评委。因此裁判长一职由各辩论队推荐的老师担任。从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得到了辩手和观众的认可。其中有一些评委深得观众和辩手的敬佩,组委会已将他们列入评委库。将在明年继续邀请他们担任裁判长。

实验点4:预选赛
求是杯例来是由学院队和自由组队共同参与。其实32个参赛名额优先分配给学院队。由于浙大近年学科体系改革等原因,学院增长较多。今年共有25支学院队和16支自由队报名。结果是不得不在正式比赛开始前增加一轮预选赛,从16支自由队中选拔7支进入正式比赛。
预选赛借鉴了海峡赛的模式。在评分系统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个18分钟的简化赛制。16支队进行三天的准备后正式对阵。得分按高低排序,取前7名入选。
从实际情况看,选拔结果得到了辩手的认可。而被选拔出的队伍也在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实验点5:辩题设计
去年的求是杯引入了辩题解读和说明。今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素材提供”和“大众评选”环节。
由于时间太紧,原计划由同学投稿方式进行的“辩题素材征集”被迫搁浅,代之以由学生会四位工作人员从网上收集各种“有争议的话题”。结果在3天内提交素材数十个,再加上以前收集的一些材料,共同提交给了校辩论队。
校辩论队的三位老队员从中挑选了25个适合辩论的素材制作了辩题,并给出了解读和说明。
组委会就25个辩题进行了“大众评选”。共历时三天。其中网上投票得到了约100+的投票;现场(因雨,计划在食堂前的问卷收集被迫取消,改在自习教室和图书馆门口进行)回收有效问卷700- 份。这样得到800份左右的问卷,按得票高低选出了9个辩题,并参考得票数高低分别放置在各轮比赛中。
从效果看,本届辩论赛的辩题质量总体较高。平衡性等各技术层面也得到了认可。但可能是素材收集、大众评选的时间过紧,有一些辩手觉得选出的辩题“比较奇怪”或者“不太感兴趣”。

实验点6:宣传
受经费等影响,今年的比赛宣传并不强。尤其是计划的,广场大幅喷绘公布每轮辩题并让同学贴纸支持这一设想并没有进行。每轮比赛将a4宣传页贴在楼下也很快被其他广告覆盖。所以宣传的实验基本上没有能够进行。看来要等待下半年的新生赛和明年的求是杯再行实验了。
尽管是这样,今年求是杯的“上座率”也明显得到了肯定。尤其是在前两轮之后,“看场上同学”不再成为主要观赏原因后,每场比赛仍然维持了150人左右的观众(不包括工作人员)。希望以后对辩题的宣传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观众。

[br][br]-=-=-=-=- 以下内容由 岚星2007年05月18日 11:27pm 时添加 -=-=-=-=-
实验点7:关键性论据质疑
继去年之后,今年求是杯继续试行“关键性论据质疑”程序。即赛后允许辩手或评委对比赛中的关键性论据,要求提供出处。
去年没有队伍提出质疑。今年,首轮和半决赛各有一场比赛,失利方提出了关键性证据质疑。而对方也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了证据,并按程序,在经过审核后维持了原判。经过一些调解,失利的两支队也都接受了结果。bbs上基本没有看到争论——更不用说语言火爆的帖子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4: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7/05/18 08:53pm 第 1 次编辑]

2007求是杯共设计制作辩题26个.所有候选辩题及解读说明见附件:打开附件
经现场和网络两个途径邀请同学投票,三天时间共回收有效投票800张左右。各辩题得票数如下:

17、正方:伪科学应该被剔除出科普法;反方:伪科学不应该被剔除出65
20、正方:诚信主要靠自律;反方:诚信主要靠他律 116
3、正方:应该允许“人造美女”参加选美比赛;反方:不应该允许“人造美女”参加选美比赛131
14、正方:中国电影应该迎合西方口味;反方:中国电影不应该迎合西方口味140
23、正方:律高于理;反方:理高于律144
15、正方:时势造英雄;反方:英雄造时势157
9、正方:功可以补过;反方:功不可以补过158
4、正方:大学里应该设置“情侣专用自习教室”;反方:不应该“情侣专用自习教室”174
24、正方:当今中国更需要胡适这样的知识分子;反方:当今中国更需要鲁迅类型的知识分子179
7、正方:允许职业道德与公德正义存在冲突是合理的;反方:允许职业道德与公德正义存在冲突是不合理的183
8、正方:提倡男女混合寝室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利大于弊;反方:提倡男女混合寝室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弊大于利185
19、正方:春运票价应该上涨;反方:春运票价不应该上涨197
1、正方:高校后勤实体应以公益原则为主;反方:应以市场原则为主203
13、正方:杜绝盗版,消费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反方:杜绝盗版,政府扮演比消费者更重要的角色203
16、正方:真爱只有一次;反方:真爱不止一次209
21、正方:应该允许明星破格上大学;反方:不应该允许明星破格上大学212
10、正方: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反方:既求曾经拥有,又求天长地久214
12、正方:应该为农民工的子女设立专门的学校;反方:不应该为农民工的子女设立专门的学校220
2、正方:评价行为善恶,主要应该看动机;反方:主要应该看结果228
18、正方:当今中国,不应该允许安乐死合法化;反方:当今中国,应该允许安乐死合法化228
6、正方:当今中国,科研投入应 向基础科学倾斜;反方:科研投入应 向应用科学倾斜230
11、正方:现代男性应先成家后立业;反方:现代男性应先立业后成家244
22、正方:父母应该让儿童提早适应社会;反方:父母应该让儿童保留童心246
26、正方:为达正义的目的,可使用非正义的手段;反方:即使为达正义的目的,也不可使用非正义的手段265
5、正方:大学扩招,利大于弊;反方:大学扩招,弊大于利288
25、正方:“易中天现象”的兴盛对社会文化利大于弊;反方:“易中天现象”的兴盛对社会文化弊大于利288
===================

按计划,取得票最高的9个辩题,按得票多少分布到各轮比赛。但实际操作中进行了两个调整:

1、5号辩题“正方:大学扩招,利大于弊;反方:大学扩招,弊大于利”最终被取消。这是因为就在这期间,浙大新任校长发表了一篇讲话,对此问题有明确说明和表态。因此组委会担心这一事件会严重影响比赛的均衡性,故忍痛割爱。顶替它的是21号辩题:是否应该允许明星破格上大学。
2、26号辩题“为达正义的目的,是否可以使用非正义的手段”被调整为决赛辩题。这是考虑到该题对辩手学理功底的要求较高,而且决赛本身就比半决赛更吸引观众,所以把最受欢迎的“易中天”辩题放置在了半决赛.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4: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7/05/18 08:56pm 第 1 次编辑]

初赛辩题与解读:

正方:应该为农民工的子女设立专门的学校
反方:不应该为农民工的子女设立专门的学校
解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剧,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落,由于借读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的子女在上学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障碍,引起了社会多方的关注。有人认为,应该为农民工的子女设立专门的学校,便于更好地照顾这一弱势群体,切实而高效地解决问题;也有人认为,设立专门的学校不利于平等享有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那么,为农民工的子女设立专门的学校到底应不应该呢?
说明:
1.辩题核心要求在于对“应不应该”的论证,正方不必给出设立专门学校的具体方案。
2.双方均不得以“国家已经实施XXXX”作为直接论据为己方立场辩护——但国家如此实施的理由可以作为己方认证出现。

===================

正方:评价行为善恶,主要应该看动机
反方:评价行为善恶,主要应该看结果
(无解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4: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7/05/18 08:58pm 第 1 次编辑]

复赛辩题与解读:

正方:当今中国,不应该允许安乐死合法化
反方:当今中国,应该允许安乐死合法化
解读:安乐死在有些国家已经合法化,但在中国仍然是一个禁区。有人呼吁应该在中国实现安乐死合法化,也有人对此表示反对。那么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呢?

=================

正方:当今中国,科研投入应 向基础科学倾斜
反方:当今中国,科研投入应 向应用科学倾斜
解读:
中国前二十年的科研投入,相对而言是向应用科学技术领域倾斜的。而在当前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科研投入是应该继续向应用科学技术领域倾斜,还是相对于以前向基础科学领域有所偏向(并不要求偏向达到超过对应用科学技术偏向度的程度)?
说明:
a)这里的科研投入是指中国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属于中国的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不是指包括了外资在内的总体科研资源如何分配。
b)双方均不得以“国家已经实施XXXX”作为直接论据为己方立场辩护——但国家如此实施的理由可以作为己方认证出现。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4: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7/05/18 09:00pm 第 2 次编辑]

1/4决赛辩题与解读:

正方:现代男性应先成家后立业
反方:现代男性应先立业后成家
解读:
成家立业,是人生中必须面对和经历的两件大事。有人说应该先成家,中国传统文化就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成家是男性立业的后盾和保障;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成家的成本日益昂贵,男性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也日益增大,现代男性应该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事业,等到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后再成家。对于这两种观点,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说明:
1.辩题的重点在于讨论成家和立业两种选择,优先考虑何者更合理,而不在于具体实现的难易程度比较。正方不得把“立业”的标准界定过高,或者一味追问“究竟立业到何种程度后成家”。
2.双方不得以如“符合提倡XXXX的基本国策” 作为直接论据为己方立场辩护但国家如此实施的理由可以作为己方认证出现。

================

辩题:
正方:父母应该让儿童提早适应社会
反方:父母应该让儿童保留童心

解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面对当今社会,偏重现实主义和偏重浪漫主义的人对“如何教导孩子面对社会现实”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一些人认为,孩子的单纯、善良、无机心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只有保留童心,才是人生的正道。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童心在面对现实社会时将面临种种打击甚至伤害,父母应该让儿童提早适应社会,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那么,父母们应该怎么选择才更合适呢?

说明:
这是两种人生哲学的争辩。我们不希望看到反方把“提早到什么时候”作为对正方的诘难。因为“提早”只是一种态度,而不是具体的时间表。我们也不希望看到正方就“保留到什么时候”或者“成年人是否可以有童心”等问题展开攻击。同样,双方在“多在程度上保留”、“保留童心并不妨碍适应社会”等淡化辩题核心冲突点的方面大做文章,也将会使我们对辩手的表现感到失望。
我们希望,双方把两种态度背后那些合情合理的“理由”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通俗的讲解,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持不同观点的两类人,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从而对这两种人生的选择——甚至是“对他人人生的选择”——有更深的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4: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7/05/18 09:01pm 第 1 次编辑]

半决赛辩题与解读:

辩题:
正方:应该允许明星破格上大学
反方:不应该允许明星破格上大学

解读:
去年,一个初中就辍学,并曾发表过“读书无用论”的青年人,被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破格免试录取。他就是世界台球冠军——丁俊晖。其实此前,已经有众多体育明星、影视明星、企业明星通过免试破格录取的方式进入了大学,攻读学士或研究生学位——而这些专业绝大多数与他们的专长并不相符。这种现象也引来了众多质疑。赞同者认为,对这种在某些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只要他们愿意学习,应该给他们这种奖励;而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不但与大学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相悖,更破坏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机制。那么,应该允许这些明星免试破格上大学吗?
说明:
明星免试上大学如果读的是与自身特长相符的专业,应该不在讨论范畴之内。

========================

正方:“易中天现象”的兴盛对社会文化利大于弊
反方:“易中天现象”的兴盛对社会文化弊大于利

解读:
近些时间,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在《百家讲坛》上的讲座及出版的书籍红极一时。面对这种与传统学术主流大相径庭的风格,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也日益突出。有人认为,这是“学术走出象牙塔、走近大众的必然之路”;也有人认为,这类学者不仅从形式上消解了学术的严肃性,更在内容上缺乏足够的严谨和全面,误导了(或很有可能误导)大众对于相应著作、思想的理解。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股“流行风”对当今社会的利与弊呢?

说明:
1、“易中天现象”只是个代称,辩论中不应局限一个人或一档节目。其他如于丹、余世维等等,以相声、评书式的讲座传播学术科学思想的都在讨论范围之内。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4: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7/05/18 09:02pm 第 1 次编辑]

决赛辩题与解读

正方:为达正义的目的,可以使用非正义的手段
反方:即使为达正义的目的,也不可以使用非正义的手段

解读:
“正义”是我们人人向往的,但现实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时候却不得不面对“是否使用非正义手段”的选择。除了《君主论》、《正义论》这样的学术讨论外,众多文学艺术作品也都在探讨这个话题,加里弗尼亚的佐罗、法国的“黑郁金香”、哥特市的蝙蝠侠、《轩辕剑》里的壶中仙、《死亡笔记》中的夜神月等等,都通过不同的故事来思考这个由著名政治学家、哲学家马基亚维里500年前所提出的,人类共同的话题——如果为了达到一个绝对可以肯定是正义的目的,是否就可以不择手段。而这,也就是双方今天要讨论的辩题。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4: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7/05/18 11:19pm 第 1 次编辑]

2007求是杯评分系统-标准档
打开附件

压缩包中包括下列文档:

1、大众评委法程序:介绍了如何引入普通同学作为大众评委。(注意!引入大众评委必须和评分表结合使用,否则必然引来极大争议!)

2、评分表:交给评委打分所用——注意,每环节之后收表。这样可以防止评委拒绝打细分。

3、评分说明:介绍了如何计算最终得分,及如何按此评判分数。

4、评判说明:向评委——尤其是大众评委——介绍评判理念。

5、数据统计模板:输入各单项分数,即可自行计算出得分。同时就各环节生成蛛网,以便观察自己哪些方面应加强。

6、我们眼中的辩论赛:用于向辩手和评委传达一种辩论理念。

7、“关键性论据伪证”规则细则:赛后,评委和辩手可就场上比赛中的关键性论据进行证伪质疑。具体程序在此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4: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7/05/18 03:32pm 第 1 次编辑]

一些杂感

今年求是杯,也许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作为整个规则的设计者,我从设计的时候就很清楚这套包含辩题、赛制、评判、培训、组织等多个方面的规则,实施起来必然会给主办者带来极大的麻烦。

然而,这就是这个让中央电视台都觉得麻烦的规则,一群大一大二的同学硬是将他们变成了现实。没有任何推诿和抱怨,所有的规则全都得到了实施。如果说去年我还要每次领队会议必到的话,今年甚至连领队会我都只参加了一次。

当辩手在场上收获掌声与欢笑、鲜花与赞美时,没有什么人的眼光会投向这些工作者。如果有什么事要找他们,那十有八九也只会是抱怨甚至指责……

真诚地希望:每一届比赛的决赛之后,请我们所有的辩手,献一次掌声给我们的工作人员。不管他们是否出了错,我们都必须承认,正是他们的工作,使我们有了在场上挥洒的机会。

=========================

另一件让我感动的是大众评委。

和工作人员一样,他们也是没有回报的。但和工作人员不一样,他们是顶着极大压力的。因为规则给了评委极大的“自由裁量权”,所以每场比赛前,主席都会把当值评委的姓名、专业、年级公布出来。换句话说,就是用观众的舌头来做评委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去按那套复杂的评分系统打分,这些大众评委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他们也没有什么怨言。甚至有一场比赛,他们在比赛结束回到寝室后,又被组委会请回来,对一支队伍提出的关键性证据质疑进行讨论。那天把一切都结束的时间,是10:45……

也许,正是有这样一群喜爱辩论赛的观众,才有了“求是杯”的复兴。

=========================

第三件事是让我没有想到的。

在辩论赛里玩了十年,看到了不少的黑手。但今年的结果足以让人相信“求是杯”是干净的。

1/4决赛,竺可桢学院队碰上了城市学院队。了解浙大的可能都知道。竺院是浙大的“尖子班”,能进竺院的都是高考的状元级人物。而他们在学校里取得的各项成绩也从来是让人敬佩的。而城院和浙大可以说是“特殊的校与校关系”。如果说竺院在某些人的眼里是凤凰,那城院可能连麻雀都算不上——最多是一只土鸡。

但是,就是这场比赛,结果是城院获胜。而且当计分员算分出错,主席宣布了错误的结果时,三位评委在城院之前就提出要求复核分数……

另一个结果同样是求是杯的纪录——继2005年,“企鹅队”的辩手首次让一支自由队成为求是杯冠军之后,今年的半决赛,“C大调”和“316”两支自由队先后把经济学院和城市学院两支学院队挡在了决赛之外,这让“求是杯”十四年来第一次出现了两支不代表任何一个学院的辩论队争夺冠军的局面。

这样的事情我不知道是否会发生在其他学校,但我相信,能让这样事情发生的比赛,一定不会不断地前进。

=========================

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人——决赛的最佳辩手。尽管他所在的316队最后输掉了比赛,他还是众望所归地拿到了MVP,引得这两天BBS上粉丝不断。

可是只有队里的人知道,他在大一时是个口吃患者……

四年来,队里几乎所有比赛,不管他上不上场,讨论时必到。

浙大参加海峡赛,他没有入选正式队员,于是就每天早上骑车40分钟从紫金港赶到玉泉来当陪练,然后半夜时分再骑车赶回去。

从陪练当起,他硬是在浙大最有辩论传统的队伍里一直当到了正式队员、立论核心,甚至成为了校队的队社经理。

如果一个口吃的人都可以捧着求是杯MVP的锦旗领受所有观众的掌声,其他人做不到我想就没有理由再怪任何人,只能怪他自己。


=========================

辩论赛就是这样,让你疯狂,让你感动……

不知道若干年后我回顾这段经历时,会不会为自己年轻的幼稚发笑。但至少现在,我想不会。因为这些都无疑将成为我最珍贵的一段回忆……

发表于 2007-5-18 18: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占楼

有需要再让楼

然而,这就是这个让中央电视台都觉得麻烦的规则,一群大一大二的同学硬是将他们变成了现实。没有任何推诿和抱怨,所有的规则全都得到了实施。

不知道若干年后我回顾这段经历时,会不会为自己年轻的幼稚发笑。但至少现在,我想不会。因为这些都无疑将成为我最珍贵的一段回忆……

赞!

发表于 2007-5-20 17: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zan,做的很好呀。要好好宣传一下你们的经验
发表于 2007-5-22 13: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浙大辩论的土壤还是很干涩的,岚星用心良苦!
发表于 2007-5-22 18: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组织得很用心,赞
发表于 2007-7-26 15: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其实在浙大的时候我就看过一眼你们的辩题解读
回来后一直想一个问题 就是
究竟辩论的乐趣何在呢?

我总觉得培训大众评委和设置辩题解读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辩论的乐趣……

我要再想想再想想……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01: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乐趣可以有很多。比如大家一起玩的快乐、把一个问题想清楚后的豁然、把对手三振出局的痛快、把观众讲到恍然大悟时享受的掌声和赞叹……

设置评分限定和解读,本质上是要辩手在寻求自己乐趣的同时,不要带给观众不爽,更不要在之后面对他人的鄙夷。

的确可能有一些辩论爱好者会觉得在这种规则下找不到自己的乐趣。但是大学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如果让学生培养起一种将来为社会、用人单位或者其他人所反感的“乐趣”,那就是学校的失职了。

发表于 2007-7-27 13: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可能我想的太极端了

我总是想象一种说服的乐趣和凌驾的乐趣,另外可能还愿意看到很有娱乐性的情况——利用对辩题的歪解构筑一个理论体系令对手无言。

在辩题未被解读限定的情况下的确可能出现上述情况,但是比赛的精彩就不能保证了。

不过这样限定之后,辩论本身的娱乐性会不会少了很多?或者说,当观众观看比赛的时候,不是出于对场上选手输赢的在意和对辩题的兴趣,而是出于纯娱乐的心情来看的时候,会不会得不到满足?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7: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我们的观点是:建议那些想看纯娱乐的同学去看《我猜》、《康熙》、《情书》、《X-man》或者《全民大闷锅》~

=P

发表于 2007-7-27 18: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岚星对很多电视节目都有研究?
发表于 2007-7-28 00: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下面引用由岚星2007/07/27 05:20pm 发表的内容:
我们的观点是:建议那些想看纯娱乐的同学去看《我猜》、《康熙》、《情书》、《X-man》或者《全民大闷锅》~

=P


嘿嘿 我们对辩论的态度还是有差异……

我是觉得辩论于生活 恰好像足球于生活

专业人员做专业的活 业余玩票就图一兴趣 观众呢 自得其乐

++++++++++++++++++++++++++++++++++++++++++++++++++++++++++

回到赛制,我确实觉得这个赛制非常的好,而且相对来说科学、公平。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比赛至少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精彩。浙大的前辈们肯定下了大功夫,而且不乏天才人物。我的一点疑惑,只是因为我对辩论的态度——或者说辩论在我生活中的位置与各位不大相同,并不是说赛制的实际设计有问题。

再就是岚星对辩论的感情和投入,真的非常令人佩服。假如辩论赛日后发扬光大,由无序走向正规,岚星居功至伟。在此为岚星鞠上一躬。

如果说还要改进,可能就是为了迎合某一方面的需要而改进了。类似乒乓球大球改小球,胶水有机改无机之类的改变。比方说为了增加对抗的激烈程度减少上场人数之类……

+++++++++++++++++++++++++++++++++

再回到辩论本身说两句,我在圈里混过两年,由雄心勃勃到心生反感,如是两年后又阴错阳差参与到这次“群英会”中,这其间,对辩论的看法不断在变化。目前的看法是本帖开头的那一段。

看了岚星的《通论》中讲辨手的那章,心有戚戚。我见过生活中盛气凌人的辨手,也见过生活中潇洒随和的辨手。有一些辨手的确令人生厌,在我们学校,我见过几个,在北京的另外一些“著名学府”,也见识过那么几位。但是绝大多数辨手,比如在浙大见到的一些辨手,还是能让人感到亲近的。所有这些人的表现都是辩论的印象,群像给了我辩论的真相。

李-清昊辅导我们的时候给过一句话,他说“搞辩论的下场都不坏”。我认识和见到以及仅仅是知道的辨手们,的的确确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佼佼之辈。远的不多提,比如蒋昌建、路一鸣以及清昊师兄,都是如此;近的大伙也都熟悉,自己身边就都有。

那么是辩论提升了他们还是他们搞活了辩论场?嗯,没有答案。

后来还明白一件事,只要你真心投入过,一旦进了这个门,在相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你身上都会明显的打着这个烙印。个中感情,就是各人自有心头味了。

呵呵,困的稀里糊涂,也不知道是在说些啥呢……但肯定不是在争论……
就算是表达一下吧。

再次感谢岚星赠书之义!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0: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浙江大学“求是杯”辩论赛实验简报(含新版评分系统)

下面引用由吴理2007/07/27 06:45pm 发表的内容:
岚星对很多电视节目都有研究?

不多,只是用营销和战略理论分析过一些不同类型的节目,然后判断他们的发展走势,事后再看看判断得对不对。也算是一项咨询策划的思维训练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17 12:30 , Processed in 0.0556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