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7/05/18 03:32pm 第 1 次编辑]
一些杂感今年求是杯,也许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作为整个规则的设计者,我从设计的时候就很清楚这套包含辩题、赛制、评判、培训、组织等多个方面的规则,实施起来必然会给主办者带来极大的麻烦。 然而,这就是这个让中央电视台都觉得麻烦的规则,一群大一大二的同学硬是将他们变成了现实。没有任何推诿和抱怨,所有的规则全都得到了实施。如果说去年我还要每次领队会议必到的话,今年甚至连领队会我都只参加了一次。 当辩手在场上收获掌声与欢笑、鲜花与赞美时,没有什么人的眼光会投向这些工作者。如果有什么事要找他们,那十有八九也只会是抱怨甚至指责…… 真诚地希望:每一届比赛的决赛之后,请我们所有的辩手,献一次掌声给我们的工作人员。不管他们是否出了错,我们都必须承认,正是他们的工作,使我们有了在场上挥洒的机会。 ========================= 另一件让我感动的是大众评委。 和工作人员一样,他们也是没有回报的。但和工作人员不一样,他们是顶着极大压力的。因为规则给了评委极大的“自由裁量权”,所以每场比赛前,主席都会把当值评委的姓名、专业、年级公布出来。换句话说,就是用观众的舌头来做评委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去按那套复杂的评分系统打分,这些大众评委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他们也没有什么怨言。甚至有一场比赛,他们在比赛结束回到寝室后,又被组委会请回来,对一支队伍提出的关键性证据质疑进行讨论。那天把一切都结束的时间,是10:45…… 也许,正是有这样一群喜爱辩论赛的观众,才有了“求是杯”的复兴。 ========================= 第三件事是让我没有想到的。 在辩论赛里玩了十年,看到了不少的黑手。但今年的结果足以让人相信“求是杯”是干净的。 1/4决赛,竺可桢学院队碰上了城市学院队。了解浙大的可能都知道。竺院是浙大的“尖子班”,能进竺院的都是高考的状元级人物。而他们在学校里取得的各项成绩也从来是让人敬佩的。而城院和浙大可以说是“特殊的校与校关系”。如果说竺院在某些人的眼里是凤凰,那城院可能连麻雀都算不上——最多是一只土鸡。 但是,就是这场比赛,结果是城院获胜。而且当计分员算分出错,主席宣布了错误的结果时,三位评委在城院之前就提出要求复核分数…… 另一个结果同样是求是杯的纪录——继2005年,“企鹅队”的辩手首次让一支自由队成为求是杯冠军之后,今年的半决赛,“C大调”和“316”两支自由队先后把经济学院和城市学院两支学院队挡在了决赛之外,这让“求是杯”十四年来第一次出现了两支不代表任何一个学院的辩论队争夺冠军的局面。 这样的事情我不知道是否会发生在其他学校,但我相信,能让这样事情发生的比赛,一定不会不断地前进。 ========================= 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人——决赛的最佳辩手。尽管他所在的316队最后输掉了比赛,他还是众望所归地拿到了MVP,引得这两天BBS上粉丝不断。 可是只有队里的人知道,他在大一时是个口吃患者…… 四年来,队里几乎所有比赛,不管他上不上场,讨论时必到。 浙大参加海峡赛,他没有入选正式队员,于是就每天早上骑车40分钟从紫金港赶到玉泉来当陪练,然后半夜时分再骑车赶回去。 从陪练当起,他硬是在浙大最有辩论传统的队伍里一直当到了正式队员、立论核心,甚至成为了校队的队社经理。 如果一个口吃的人都可以捧着求是杯MVP的锦旗领受所有观众的掌声,其他人做不到我想就没有理由再怪任何人,只能怪他自己。 =========================
辩论赛就是这样,让你疯狂,让你感动…… 不知道若干年后我回顾这段经历时,会不会为自己年轻的幼稚发笑。但至少现在,我想不会。因为这些都无疑将成为我最珍贵的一段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