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图像与逻辑性思维 可能是宇韶学长所写的吧:) 前 言 这是一堂兼具深度与广度的课程,且让我们将熟悉的制度性规范与辩论的通则(如一般性论点、举证责任、推定利益、三段论证……)暂时搁置一下,从资料与技术性操作的工具理性桎梏中「解放」出来,给心灵一点自由翅膀或片刻的失忆或留白,自为地飞翔与遨游在思想的涓滴细流中;这是辩论课程的一种尝试与飞跃,希望这样的尝试对我们都有帮助…… 壹、培根对演绎法的挑战与归纳系统的形成 一、推翻演绎法的论述 自从亚里思多德发明他的哲学方法后,逐渐推广到求取知识的方法后,西方的哲学与科学就陷入了停顿;因为科学家与哲学家大多犯了只讲理论,不重观察的缺点……科学所遇到的困难,综合来说,都是独断主义和演绎法的罪过,我们常把不确定的命提作出发点,认为这是神圣不可轻犯的,从没想要用观察的方法来确切实验一下;出发点已经错误,整体的推理也必定陷于错误……「一个以确定为开始的人,结果必然成为怀疑;只有以怀疑为开始的人,结果才可以获得确认」 二、打破「心灵的偶像」的谬误 种族的偶像 这是人类普遍的错误,而所以犯错的原因,是因为「人们都错认了感觉是一切事物的标准」……人每当一个信念固定之后,就坚持,并且把其它事物牵强附会,自作证明,如果有其它的事物或现象,并不符合这信念,就拋弃这件事物现象。 洞穴的偶像 这种错误,专属于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洞穴,可使自然的光线,一旦射入,立刻失去本来面目。」这就是个人的品格,是从他的天性和生活中陶铸而成。 市场的偶像 「起于人类在互相交易共组社会时,聚居一处就用语言文字表达意见,所以语言的创造完全以群众的理解力为根据;群众的理解力本来不太可靠,因此而生的语言文字,当然有许多地方不能适用,所以成为健全的最大障碍。」 剧场的偶像 哲学家的独断教义,或是从错误的律法传到人类心灵当中的,我们日常所听见的哲学系统,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剧情,其中所代表的世界,都是由哲学家自己虚构出来的,和真实的世界相差甚远。他们所表现的故事,精致而又安适,正合人们胃口,但是如果与历史的故事相互对照下之,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三、所谓的归纳 所谓归纳并不是「单存列数」一切材料的意思(因为只有大堆材料绝不能造成科学),建构科学就像「在荒野中追逐野兽」一样,「必须先集中追逐的范围,而后猎物才能得到,归纳方法也是如此。「多少对照表」是最有效果的,如果遇到两个同时消长的事例,就把他们纪录下来,看他们的消长、比例而定其因果关系。如热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加速,热度增高,运动迟缓,热度减低。结论热为运动的一个方式) 贰、休姆对本体论、形上学与知识归纳逻辑的挑战 「如果我们手里拿起一本书,如神学书或经院哲学,那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括数和量的任何抽象推论吗?没有。其中包括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吗?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入烈火里,应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是诡辩和幻象」。 一、休模对本体论、形上学的挑战 休姆以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经验感觉,因为就知识论而言,感觉最有发言权。而且,人不可能从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去了解超出人类经验以外的问题,他主张哲学与科学不应追问诸如存在、实体、上帝等等这类超越了人类认识能力因而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能保有「存疑」或「怀疑」的立场。 休姆将知识分为三类:几何、代数、三角等研究数和量的「抽象推论」的科学、实际事情「经验推论」的科学、研究超经验问题的学问,如研究上帝的神学,研究万物本源的形上学,研究情趣和趣味的道德学与美学等 二、休姆对传统归纳逻辑的挑战及非理性主义的解释 在休姆以前,经验论者坚信,借住培根系统所制定的归纳法,哲学和科学都能获得关于事物因果性合必然性的知识。但休姆透过下列论述,提出所谓「归纳问题」,指出归纳法既不能从逻辑上得到证明,也不能从经验上得到证明,因为从个别的单称的陈述(前提)为真中,并不能必然推初一般的全称的陈述(结论)。即使可以,也是偶然的。归纳法可靠性的推论本身是一个循环论证:归纳法之所以有效正确,是因为我们通过归纳法所得的结果迄今为止是有效的。 培根推翻了演绎法,休姆又毁了培根的归纳法的经验性与逻辑性,休姆该如何论述知识之所以成为可能?又该如何论述经验逻辑之所以成为可能?答案很简单——习惯! 休姆以为因果关联的掌握,乃是「心理的习惯期待」;根据一切经验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不是理性的结果,正是「习惯」,使我们「由此一物像的出现便期待彼一物像」,「使我们期待将来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 康德日后虽觉得休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但仍表示:「休姆的怀疑论打破了它的独断主义的迷梦,迫使它开始深入思考形而上学的根属问题。」 叁、康德的建设与补充 thoughts without content are empty, intuitions without concepts are blind.(不具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缺乏概念的思想是盲目的) 康德所做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休姆的工作的延续与深化,但康德以他个人独有论述,否定了休姆的「心理习惯」的局限性与片面性。 一、康德的四个命题 康德说明传统哲学即形上学的特点「这门科学的最主要的目的,即用纯粹理性的一般原理来论证出关于至高无上的存在体和来世的知识」,在他看来要说明这种用理性研究一切事物最后根据或绝对本质的知识如何可能,就必须说明它的先天综合判断怎样可能? 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 纯粹自然科学(物理学)是怎样可能? 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 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 二、第一与第二命题的论述 关于第一与第二个命题,康德持肯定的态度,因为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是可能的,我们的一切知识虽然起源于经验,因为离开了经验就没有知识。但是仅仅有经验还不能构成知识。如果没有理性认识能力的参与,没有理性认识能力对感性复杂经验加工整理和综合统一,我们就不可能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康德证明我们有两种认识形式: 以空间与时间应用的知觉方式获得感觉的呼应(所谓感性认识)。知觉的作用,在使散失的感觉,依据时间空间来归纳分类。 运用概念的方式,思想的范畴来获得知觉的呼应(所谓理性认识)。概念的作用,主要是依据原因、统一、交互、必然等观念,把知觉再分类,此种「范畴」,乃是先天的架构,知觉进入其中,经过分类与模铸的作用,就能成为有系统的思想概念。这种作用便是心灵的特质和本质;心灵和经验乃一体两面不可或分。 康德以为,如此一来既肯定休姆的结论:理性不能从经验事实的归纳中获得普遍必然的知识,又纠正休姆的片面性: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并由此导致否定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第三与第四命题的论述 关于第三个命题,康德作出「一般形上学作为科学知识不可能」的结论。因为当理性由于自然意向企图超出经验范围去追求无法认识的物体时,也就是在有限的、个别的、相对的现象之外,去追求无限的、一般的、绝对的本质与实体,就会陷入无法解决的二律被反的状态。 肆、卡尔巴伯的否证论 卡尔巴伯认为针对休姆所提出的问题,康德只完成了一半,而卡尔巴伯则利用其「否证论」三个命题的讨论,尝试去解决这样的质疑。 一、卡尔巴伯的三个命题 在逻辑上,我们是否可以将宣称具有普遍的解释、假设命题通过经验、证据、数据证明其为真? (经验中所观察的几只白天鹅可以证明所有天鹅是白的假设?) 在逻辑上,我们是否可以将宣称具有普遍的解释、假设命题通过经验、证据、数据证明其为假? (经验中所观察的几只黑天鹅可以否证所有天鹅是白的假设?) 在逻辑上,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经验、证据来证明某个解释、假设命题优于某个解释、假设命题? (由几只黑天鹅的观察中,「并非所有天鹅都是黑的」假设优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假设?) 二、卡尔巴伯对实证主义的批评与其否证主义 传统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所走的路线是错误的,从经验的验证过程而言,科学的命题必须向科学社群开放,并接受其批评,因为科学命题祇有所谓逼真性、似真性而已,科学的成长是在不断批判、尝试、消除错误的点滴过程中累积起来。而实证主义只会使科学成为非科学,成为一种宗教式的权威与意识型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