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纪晓岚自幼勤奋好学,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经常到书摊上去看书。掌拒对他总是光看不买,有点不耐烦了。 一天,掌拒对他说:“小孩子,我们是靠卖书吃饭的,你要看,就买回去看好了。 纪晓岚听了,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歪着小脑袋说:“买书就得先看,不看,怎么知道哪本好?” 掌柜的说:“你经常到我这看书,就没有一本好的值得你买了吗?” 纪晓岚见掌柜的发火了,就很和气地说:“你这书摊上好的书倒是不少,不过,我看完后也就背得了,还买它有何用?” “看完就能背?”掌柜显出一副不相信的神态,顺手拿起一本纪晓岚刚看过的书说道:“要是你当着我的面把这本书背下来,我就把它白送你,要是你背不下来,就永远别再来看我的书了!” “好,一言为定。”纪晓岚把两只小手一背,果然把那本书背了下来。 掌柜大吃一惊,连连称赞,并把那本书送给了纪晓岚。 这段故事中,纪晓岚前半部分的谈话里就包含了如下一个推理: 如果是好书,我看完后就背过了,那么,我没必要买; 如果不是好书,我看了后当然也没必要买; 或者是好书,或者不是好书;总之,我只看不买。 这种推理不同于我们以前讲的几种推理,它叫二难推理(也叫假言选言推理)。二难推理的一个前提,是提出两种可能的假言判断。例如:“如果是好书,我看完后就背过了,那么,我没必要买;如果不是好书,我看了后当然也没必要买”;另一个前提是提出两种可能的选言判断。例如:这书“或者是好书,或者不是好书”;其结论有时是性质判断,例如:“总之,我只看不买。”有时也是选言判断。 这种推理之所以叫二难推理,是因为在辩论的时候,辩论者常用此方法对一个问题,向对方提出两种可能,对方不论选择那一种可能,其结果总是“不利”的,使对方陷于“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二难推理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然而,实际上,二难推理也不一定非用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不可,我们只不过是沿用一贯通称的“二难”名称罢了。 二难推理从大的方面分有两种形式,即简单式和复杂式。 简单式二难推理 结论是一个简单判断的二难推理叫二难推理的简单式。简单式二难推理有如下两个正确形式: 简单构成式(即肯定前件式) 如果p,则r; 如果q,则r; 或者p,或者q; 总之,r。 美国的第一位总统华盛顿,从小天资过人。据说华盛顿的村子里有个人的马被偷走了,失主找来找去找不到,便来向华盛顿求助。华盛顿很热心,便同失主一同来到集市上。果然在牲口市场上认出了那头被盗的白马。失主抓住小偷的衣襟,并拉住缰绳去找警察评理。可是小偷嘴巴很硬,死活不承认马是偷的,反而说失主是诬赖好人,讹诈白马,并声称这白马他已养活多年了。 华盛顿突然用手将马的双眼捂住,向小偷问道:“你说这马不是偷的,是你自家养的,那你说,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小偷被问得愣住了,可他很快改变了窘态,回答道:“左眼!” 华盛顿把手移开,白马的左眼亮闪闪,不瞎。 小偷急忙改口道:“我记错了,是右眼。” 华盛顿将另一手也移开,白马的左眼也亮闪闪的,不瞎。 脸色灰白的小偷再也无话可对,被扭送到警察局。 华盛顿的问题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简单构成式二难推理: 如果回答马的左眼瞎,那么你是小偷; 如果回答马的右眼瞎,那么你也是不偷; 或者回答马的左眼瞎,或者回答马的右眼瞎; 总之,你是小偷。 题1:某地住着甲、乙两个部落,甲部落总是讲真话,乙部落总是讲假话。一天,一个旅行者来到这里,碰到一个土著人a。旅行者就问他:“你是哪一个部落的人?”a回答说:“我是甲部落的人。”这时又过来一个土著人b,旅行者就请a去问b属于哪一个部落。a问过b后,回来对旅行者说:“他说他是甲部落的人。” 根据这种情况,对a、b所属的部落,旅行者所做出的正确的判断是下列的哪一项? a.a是甲部落的人,b是乙部落的人。 b.a是乙部落的人,b是甲部落的人。 c.a是甲部落的人,b所属部落不明。 d.a所属部落不明,b是乙部落的人。 e.a、b所属部落不明。 题2:相传古时候有两座怪城,一座叫“真城”,一座叫“假城”。真城里的人个个说真话,假城里的人个个说假话。一位知晓这一情况的旅行者第一次来到其中一座城市,他只要问遇到的第一个人一个答案为“是”或“否”的问题,就会明白自己所到的是真城还是假城。 以下哪个问句是最恰当的? a.你是真城的人吗? b.你是假城的人吗? c.你是说真话的人吗? d.你是说假话的人吗? e.你是这座城市的人吗? 参考答案 题1:正确答案 c 解析:b无论是甲部落的人还是乙部落的人,他都会说“我是甲部落的人”。具体的推理结构是: 如果b是甲部落的人,而甲部落的人说真话,所以,他会说:“我是甲部落的人”, 如果b是乙部落的人,而乙部落的人说假话,所以,他会说;“我是甲部落的人”, b或者是甲部落的人或者是乙部落的人, 总之,他都会说:“我是甲部落的人”。 既然b总会回答说:“我是甲部落的人”,所以,a也就说了真话。由a说真话,我们就可以推知:a是甲部落的人。由a说真话,a是甲部落的人,并不能推出b究竟是哪一个部落的人,因为不论b是哪一个部落的人,他都可以说“我是甲部落的人”。所以,b所属部落不明。正确答案是c。 题2:正确答案是e 解析:这是一个二难推理题 假如旅行者在真城,真城人会回答是,假城人也会回答是。 如果是真城人,那么回答是。 如果是假城人,那么回答是。 真城人或者假城人,总是回答是。 假如旅行者在假城,真城人会回答不是,假城人也回答不是。 同上,不论真城人,假城人都回答不是。 这样旅行者就可断定,回答是,即是在真城。 回答不是:即是在假城 驳不正确二难推理的方法 反驳用二难推理进行的错误论证的方法。二难推理是以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二支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在论证中,其前提为论证的论据,其结论为论证的论题。它用于论证就必须遵守“论据必须真实”的规则。用二难推理进行的错误论证,通常是或者论据即二难推理的前提虚假,或者论题虚假即二难推理的结论不能成立。因而反驳这种错误论证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指出其假言前提是虚假的。这可叫做“破假法”。例如。某惯偷为自己辩解说。如果我自己的钱不够花,那末我就只有偷别人的钱;如果我看见别人的钱就手庠,那末我就只好偷别人的钱;或者我自己的钱不够花或者我看见别人的钱手痒;因此我或者只有偷别人的钱,或者只好偷别人的钱。对于这种诡辩,我们就可以用“破假法”指出其作为论据的假言前提是虚假的,而加以破除。 (2)指出其选言前提是不穷尽的,实际上是虚假的。只有选言前提是穷尽的二肢选言判断,才能使论敌陷入二难境地。如果对方指出其选言前提确实是不穷尽的,那末就可以避免陷入二难境地。因而用这种方法避开用二难推理项来的两个犄角攻击的方法又叫做“避角法”。例如,如果对内搞活经济而不加控制,那末经济就会搞乱;如果不对内搞活经济而墨守成规,那末经济就会搞死;或者对内搞活经济而不加控制,或者不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而墨守成规;所以或者经济会搞乱,或者经济会搞死。对这个错误的议论就可以用“避角法”加以反驳,可以指出其选言前提是不穷尽的,除所列两种可能之外,尚有对内搞活经济并且加强经济管理这种可能性。从而可避免或者经济会搞乱,或者经济会搞死的二难结果。 (3)构造一个正确的与被反驳者相矛盾的二难推理。这通常叫做“执角法”。因构造的二难推理是正确的,而又与被反驳的论证相矛盾,可以根据不矛盾律而确定被反驳的论证是错误的。例如,有人说,如果学好外语而不到国外工作,那末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学好外语而不到外交部门工作,那末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或者学好外语不到国外工作,或者学好外语不到外交部门工作;所以学好外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对此,我们可用“执角法”加以反驳。如果学好外语在国内科技部门工作,那末就可充分发挥作用;如果学好外语在国内教育部门工作,那末就可充分发挥作用;或者学好外语在国内科技部门工作,或者学好外语在国内教育部门工作;所以学好外语在国内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