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24 17: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德辩 C组第二场-32强小组循环赛
正方:促进中日关系,关键在于中国
反方:促进中日关系,关键在于日本
正方: 中国苏州大学,朱静波,朱惠丹,闫佳奕,史爽爽
反方: 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马六甲院校),李嘉智,钟维艳,王均鸿,林欣
评审: 冯崇爱,郭宇宽,郑秋桦
赛事结果以
印象票正方3票,反方0票;
分数票正方3票,反方0票;
总结票正方 9 票,反方 0 票;
中国苏州大学以总票数 9票比 0 票佳绩胜出。
赛事最佳辩手则由中国苏州大学的闫佳奕同学获得。
正方一辩以三大论点开遍理论,说明促进中日关系,关键在于中国。其一,在决策扮演上,中国拥有更稳定的领导层面。反之,每每换届,日本就改变对中国的态度。其二,中国态度更理性,并提供积极沟通,反而,日本不予沟通机会,激化矛盾。其三,中国经济发展正如日中天,为与日本的友好经济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
反方二辩先质疑正方是否因为中国有稳定的政策,所以更能促进中日关系,但是中国的那么多努力,有否改善到中日的关系?反方亦质询正方中国做了什么努力促进中日关系。反方阐明争端是日本挑起的也给例子说明中国已经把姿态放到最软,只要日本宣布撤销主权,中日关系却可以回到过去。
反方一辩开篇立论,挑出正方的几个疑点。首先,要促进中日关系就要看哪国的决定更具有效和决定性。只有日本在钓鱼岛事件采取主动才能促进关系,因为日本是此事的主因。反方强调中国已经宣称只要日本肯撤销主权,一切都可以回到过去。要是底线被打破,中国才可能与日本兵戎相见。所以,只有日本收回成命,向中国道歉,中日关系才能改善。同时,中国应把历史关系放下,如参拜神舍事件,而日本需用行动去忏悔,效仿德国向受害国赔偿,那修复中日关系指日可望。
紧接下来由正方二辩质询。他表示制造问题不代表能够解决问题,并质疑日本会无缘无故改变的可能性。他提出,中国才是背后推动改变的主因。正二表示,日本以往就历史事件中态度反复,就是为了获取更深沉的经济利益。
首先,反方质疑正方所认为的中国拥有更大的局观,所以更能成熟处理中日关系的论点。但是如果中国和日本一样,那两国关系肯定更僵。很可惜对方一直没有交代中国如何努力地促进中日关系。反方申明日本的态度没有改进,要是日本不挑衅,定能促进中日关系,因为关键就是谁做出的举动可促进中日关系。
首先,正方重申制造问题不等于能够解决问题。正二更指出中日历史问题常被提出,因为两国在为经济利益博弈,若中国像日本般挑衅,只会使情况更糟。正二表示,因此中国现今所执行的平稳政策,本身就是促进关系的表现。
接着先由正方三辩进行申论。正方表示,中国带动了日本旅游业。他指出,中国态度稳定,没恶化情况,就是在促进中日关系。正三亦表示,中国在环保领域的蓬勃发展,为中日贸易关系提供更多合作平台。日本经常挑起争端,背后常有更深沉诉求,如政治竞选。因此,中国不能依靠善变的日本来促进两国关系。
正方一再强调中国的努力效果何在?反方以母亲和儿子的类比来巩固立场。要是日本肯点头,不再争取钓鱼岛,中日关系肯定会更好。日本应该效仿德国,与周边国家打好关系。在促进中日关系,不是看谁付出得多,而是谁付出了成效比较大。
正方在对辩的时候指出日本屡次更改对钓鱼岛主权的纷争的态度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同时,正方也指出中国的举动能维持和平,这就是中国在努力促进两国的关系的体现。正方三辩还质疑反方指出的日本认错的可能性。
反方在对辩的时候指出日本之前肯搁置钓鱼岛纷争的时候,中日维持了一段和平的时期来论证日本的态度在这课题上的关键性,并指出正方没有看到中国不断示好却没有解决中日的问题。
在自由辩里,正方提出制造问题不等同于能解决问题,质疑反方的衡量标准。同时指出中国带给日本经济利益,促使日本企业逼迫日本政府放低姿态,缓和中日关系,是促进中日关系的一种体现。中日双方的共同利益例如环保企业以及旅游业将促进中日纷争的关键。正方指出日本领导层屡次更改对钓鱼岛主权的纷争的态度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政治因素。
反方指出日本不在乎利益,一直在挑衅中国,属于态度上的问题,并不会因为经济利益而低头认错。同时指出日本政府表里不一,屡次在宣布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的时候,内里却参拜靖国神社,态度强硬。
反方重申三个论点。第一,中国经济有上升,有能力及稳定的政策不代表他就能促进中日关系。第二,“促进”是种双边关系,中国已经做得够多了,所以关键是日本要不要点头。中国推行低碳工业,日本自当认为中国是块宝地,但这只能说明中日关系密切,有商业及经济往来,不代表日本肯点头。日本在也承受不了与中国的经济差距,所以这将是日本点头的理由,促进中日关系,关键在于日本。
首先,正方发言时提出了几项重点。他表示双方在事实层面上达成共识,不过正方不赞同制造问题等同于能够解决问题。正四更指出历史证明当时日本在参拜靖国神社后会道歉,仅仅因为日本看中与中国的经济利益。如今中国在环保领域上的发展为中日提供合作机会,是为促进关系的努力。倘若中国也如日本般挑衅,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他指出中国的的理智与稳定态度才能为两国提供更好良好关系。
过后进入评审评论环节,
三位评审的意见都大略相同,都觉得正方立论并没有说服力,因为稳定的政党不一定会带来稳定。有持续性的政策,政党轮替更能带来稳定的政策,比如美国。可惜的是反方竟然完全赞同正方的理论基础,没有反驳。正方从多方面论证立场尤其是共同经济利益,相反的,反方整场比赛的理论显得太单薄,只注重于因为日本不断制造纷争,不肯在中国让步的时候也让步,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日本的态度强硬不肯认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