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04|回复: 7

【转】你好,辩论。——系列一:辩论是一种大众的游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9 01: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系列一:辩论是一种大众的游戏

        辩论赛,大概区分于一些其他社团活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入门门槛相当低。有多低?大概正如黄执中学长所说,不是哑巴就都能玩。这侧面说明了,第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有熟知思维、语言对抗的经验;第二,这种对抗,即便开始很低级,但通过系统化的训练,是可以提升到一定档次的。

        但,很多人——甚至是很多辩手,都对辩论有深深的误解。两年前一次招新,遇到的小朋友都觉得,辩论和说相声差不多,或者觉得辩手骂人特别牛,或者辩手都需要很好的口才和知识面。因此他们觉得辩论完全不适合他们。

        总之,辩论赛这项活动在很多人心中,大概不是太有超凡脱俗的味道,就是太有无理取闹的味道了。辩手不是被捧上圣坛,就是被贴上油嘴滑舌的标签。这说明,辩论不再大众化,并且因为脱离了大众化,慢慢走向了精英化的方向。

        各位辩手,先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之路。

        第一阶段,开始接触辩论,我们要熟悉整个游戏的礼仪与规则。什么时候该起来发言,发言要说点什么,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都是这个阶段要学习的东西。

        第二阶段,我们熟悉了辩论术语。术语,也叫行业内黑话。比如,你不再说应该怎样,你学会说应然;你也不说二者没什么因果关系,你学会说这不根属。与此同时,你学会了无数套话,比如,啥啥啥是个筐,什么都能装;或者,对方辩友滔滔不绝让我十分敬佩,但华丽的语言遮不住逻辑的瑕疵。总之,这个阶段,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从词汇上割裂了辩论与生活。

        第三阶段,我们差不多学会了几种思维的套路,去应对诸如价值型辩题、比较性辩题、政策性辩题的要求。我们慢慢在场上懂得了所谓的“比赛进度”,学会了在场下“阅读比赛”。由于对获取信息、完善逻辑的训练初见成效,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与普通人不同,当一些普通人对待日货叫嚣着烧砸抢的时候,我们运用理性思考分析各种言论的优缺点,并试图在对抗中捍卫自己的立场。这个阶段,我们确实走在了相当多普通民众的前面。

        第四阶段,当我们发觉纯粹的逻辑与实证对抗,激烈之极也只是一种暴力美学的时候,我们学会用语言包装、用情感吸引共鸣、用辩论技术激发冲突并削弱对方观感以获益。辩论从硬碰硬发展成了纯正的艺术。这一阶段,在战术安排下,辩手用自身的阅历和情感体验,富于美感的修辞,对社会的反思,用逻辑条达的语言,配合表情和动作,以及迅速打击对方弱点的敏锐,将辩论推向全然不同于前的高度。这一阶段,对辩手要求之高是显而易见的。如若这一层面功力尚未到来,霸王硬上弓的后果就是不伦不类。

        大体上,每一个辩手大概都经历了这些过程。在所有的阶段,我们又通过赢比赛或输比赛以及评委的点评、指导,即所谓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的过程,调整风格与策略。

        这种自发的规范化,与他人定义所谓“优劣”,成为了一种激励与束缚并存的“教育”或者说“洗脑”。在教育与洗脑的过程中,伴随着我们的是胜利或得到他人认同的喜悦,以及失败及受到批评的沮丧。而资格较老的辩论人,将在评判比赛、培训新人等等场合中,重新定义“辩论的成功”与“成功的辩论”,引领新的辩论观。在我的观察下,辩论圈的发展趋势大体如此。除非封闭的环境,某一区域的辩论虽然很难取得大的成功,但也更难完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比如北京地区的辩论,事实上,在三四年间,整体实力确实大有进步。各位持怀疑态度的同道,可以观看07、08年各大型比赛的半决赛、决赛视频。——插一句,说真的,我觉得北京辩论风气正处于可喜的黄金期。

        说完辩手个人的成长,以及随之自下而上对辩论圈整体的改良,还是回归主题。

        前文提及,我们每个人本来在日常生活中就会面对无数的思维与语言的对抗——无论是与自己还是与他人。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思辨与交流的技术。中国人大部分其实还是很没逻辑的,能在逻辑通顺的前提下与他人沟通的人就更少了,而能心平气和面对异见者的就真的是凤毛麟角了……

        在这个前提下,辩论的作用和意义被一些人严重高估了,于是就出现了很多诡异的现象。比如,有口号说如果辩论死了,自己就是殉道者。如果不是特意的为了宣传,这种类似末法时代的壮烈情怀还真的有点矫情……

        其实生活中的辩论怎么会死呢?只有活在高高神坛的辩论才有绝种的危险。

        口号不要大而不当。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更多人玩上辩论赛,并且,玩好辩论赛。

        争鸣口才网在这个普及辩论的前沿战场,运用网络辩论的形式,打了很多漂亮仗。本届CDA5的比赛据说已经打了100多场了。当年争鸣也有讨论,大概是说争鸣应该走名牌化、精英化的路,还是走大众化的路。很多论坛的大佬们都支持前者,认为争鸣的比赛队伍越来越多,水平却越打越不好。我当时支持后者,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有更多人接触了这个圈子,才有更多的人认识、喜爱这项活动。时间过去好久,本届CDA打出了“暑假辩论浅水区”的招牌。这大概是我知道的CDA首次以低姿态呈现在各位面前的招牌了。我现在还认为,这样做不丢人。争鸣口才网在基层辩论的发展贡献必将被华语辩论史铭记。

        在实体赛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新人的训练,可以增加诸如北京市内各校的新生杯赛。毕竟大学四年,普遍大学生的辩论年龄只有两三年而已。早一点接触实战,就能早一点提升他们的实力,同时,也免去了新人等待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才能涌现江湖的尴尬。甚至,北京地区应该学习上海或台湾、马来西亚,让大学辩论资源深入到高中,增加后备力量,让更多孩子更早系统接触辩论赛。

        另一方面,在辩手中,也应该树立“说人话”的理念。生活中不会说的话,尽量不在场上说。诸如“假如什么什么,巴黎可以装进瓶子里”这样的话,应该彻底摒弃。在用语方面,也尽可能通俗,而非用专业语言进行名词轰炸。

        在日常训练中,弱化所谓“技巧”的培训。据我所知,两三年前北京某高校曾练习如下套路:“对方辩友喜欢吃香蕉么?”“对方辩友喜欢吃西瓜么?”“既然两个都喜欢,那么对方辩友认为香蕉就是西瓜咯?”我深深地觉得,这是对辩论精神的强奸。事实上,这个国家天天都有大事小情,引领辩手在某个主题中有理有据的畅所欲言,就是最好的训练之一。在北中医辩论队,很多小辩手最喜欢的就是在一起讨论时事话题。诸如区级人大代表选举这样涉及到自身的事件,大家投入的更是积极。在对话和交流中,眼界见识和思辨的技术很难不得到提升。

        最后,我一直不能认同辩论赛的立论要深刻到写论文的境地。说实在的,各位去看大学生的辩论赛的视频,有哪几场的立论,不是可以用简单浅白的语言总结的?哪几篇辩词的道理,是高明到我们常人都想不到的?所以,深刻的立论,绝对不是必须,对于辩手而言、对于观众而言,如此高明的辩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生活,平淡无奇是凡人的常态,能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之中悟道的,就是圣贤了。辩手达到圣贤水平的,不多,剩下的人,与其掏心挖肺附庸学者,不如亲切和蔼的娓娓道来。

        总之,辩论和生活,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在场上是辩手,场下是昏蛋,那是莫名其妙,完全忘了学习辩论的初衷了。场下一味以挑刺、攻击他人为乐,又只能说,在场上修炼的层次还不够。

        毕竟在场上赢比赛自然是好的。但如果能在生活中赢得一颗陌生的心,岂不是更加高明?

        在这种角度看,我们每个人要做的都还太多。

来源:尹航的人人日志
发表于 2012-8-29 01: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亲= =这个不应该在这个板块= =
发表于 2012-8-30 15: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亲,这个不应该在这个版块的~
发表于 2013-3-10 20: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亲= =这个不应该在这个板块= =
发表于 2013-4-2 00: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是游戏~\(≧▽≦)/~
发表于 2013-4-10 23: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都喜欢辩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07:04 , Processed in 0.0508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