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某省区发布关于举办大学生辩论赛的通知。在“比赛程序和规则”中,有一项“小品表演”, 要求各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品表演,可以辅助音乐、简易道具等(道具自备,彩排时须备齐,并现场试用),上场必须有异性参与。小品必须完整、紧扣辩题,用形象来阐述本方论点,要求有现场效果,注重可看性。此项规则并非先例,这体现了近年来辩论赛发展的一种趋势-----所谓“迎合观众,增强可看性”。但这种“表演”真的对辩论发展有益吗?
从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赛”发展至今,华语辩论已走过25个年头。期间,1993年复旦折桂掀起了中国内地大学生辩论的热潮,风靡一时;2001年武大与马来亚大学的巅峰对决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目前,许多高校每年仍在举办各种辩论赛。但不可否认的是,辩论赛不再像以往那样为人所向往,关注率和收视率下降。绝大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为:1、辩论规则和形式缺乏创新,令人昏昏欲睡;2、辩题脱离实际,无法引起观众共鸣;3大学生活动内容日趋多元化,分散了关注度。于是,对于辩论赛的各种“改革”纷至沓来,各举办方也纷纷“顺应趋势”辩论赛真的是越来越热闹了。但笔者认为,这些并非真的有利于辩论的良性发展,流行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
首先,从辩论赛走下坡路的原因来看,“规则老套、辩题缺乏新意导致观众认同率下降”这一观点真的站得住脚吗?笔者认为不然。从理论上讲,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应该也在提高。但众所周知,奥运会的很多比赛项目延续了百年,却依然引人关注。百米比赛永远吸引眼球,为什么?就是因为人类有寻求不断突破和超越的本能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文体活动中有不少的“老套”,为什么辩论就衰落了?笔者认为,观众的欣赏水平下降才是主因。从本质上说,是越来越多的人疏于深刻的思考,心浮气躁,觉得辩题“乏味无聊”。在全民都在关注收入、利益的时候,当然没有心思去阅读、去思考,去“先天下之忧而忧”,才会觉得老辩题“脱离实际”,才会误解辩论,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贴近实际”的辩题。
其次,我们先假设所谓“原因”是站得住脚的,来分析所谓“改革措施”。这些改革的逻辑无非是“形式多样了,内容丰富了,唇枪舌战激烈了,辩题具体了,观众就爱看了”。辩论赛看似是更“精彩”了,所带来的弊端也容易让人忽视
一、辩题的具体化的确使辩论的门槛降低了,但更多的人只会就事论事了。如果说深刻的辩题是使人以“理性和思考”划分界限来辩论,那么现在的辩题更多是以“利益”划分界限,就像征集民意一样。人们只愿意思考讨论眼前的事、身边的事。辩论参与度高了,含金量却下降了。与其说是辩论,不如说是在争论。
二、所谓“辩手”和“评委”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从辩手来看,真正的雄辩、儒辩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诡辩、花辩。辩手越来越浮躁,流行的知道不少,却懒得读有用的书,辩论也功利化了。许多“辩手”伶牙俐齿,实则投机取巧,缺少内涵和底蕴,打过一两场辩论赛就以“优秀辩手”、“最佳辩手”自居了。事实上,曾经在大专辩论赛上赢得荣誉和赞誉的优秀辩手,其本人大多具有语言的天赋,再加上其注重阅读、积累和思考,“以公心辩”,潜移默化出一种气质,或是霸气外露,或是风度翩翩,其辩论都为人尊重和称道,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因此,若是想配得上“辩手”这一称谓,应不断的踏实努力,不能浮在表面,浅尝辄止。从评委来看,越来越注重其“名气”而非“专业性”。笔者始终认为,辩论也是一门专业,需要不断研究才能进步,像担任数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许廷芳律师,其职业与辩论联系紧密,其本人又多年参与评判,眼光敏锐,点评独到,可谓是辩论赛评委中的专家,深得辩手好评。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许多评委名气够大,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也的确有所造诣,但却不一定参与过辩论、懂得辩论,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会请一些行政部门的老师来做评委,以此增加所谓的“权威性”,如此一来,很容易误导辩手和观众。
辩论赛发展至今,有高潮也有低谷,但如何把握辩论赛发展的正确方向、使之发挥明辨真理、教育大众、提高大众认知能力和文化水平的作用才是关键。对于辩论赛来说,收视率不是最重要的,要保证辩论赛的质量。与其泛滥,不如精简。才艺表演再出彩,终究也不是辩论。应靠辩论本身的魅力留住希望。而不是靠增添外在的因素。就像游泳比赛,十年前兴起了“鲨鱼皮”等快速泳衣,借助了高科技,世界纪录不断刷新。但久而久之观众却觉得如此“纪录”也了无意义,在“后鲨鱼皮”时代,能征服的选手是真正的王者。辩论赛的兴盛与否,也不是看他能吸引多少眼球,而是它究竟能让多少人学会思考。
声明:1、文章仅代表笔者个人看法,欢迎各位交流讨论;
2、笔者不才,加上时间所限,有些问题未深入论述,欢迎辩手朋友批评指正;
3、笔者常思考自己曾在辩论中的谬误和不足,时刻提醒自己加强学习和提高。辩手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