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云的翅膀在 2004/05/28 08:15pm 第 2 次编辑]
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的模式 双方一辩陈词只有三分钟,然后是彼此二三辩挑对方二三辩的攻辩。攻辩后,一辩总结一分钟。我觉得这个模式是均衡的,这个均衡不是表现在双方的队伍上,而恰恰是表现在队内四个辩手的水平上,尤其改善了以往一辩比较弱的问题,要求一二三四辩的水平都非常的均衡。但是在战术上,也造成了不均衡,比如就有队伍在攻辩的时候,只找一位对手,这个我觉得有点卑鄙的作风。窃以为,在这样的模式下,一辩的位置非常重要,我认为如果一支队伍在没有价值提升的四辩的情况下,一辩甚至已经变得最为重要。首先是开篇陈词,时间缩短到了三分钟,在三分钟里面展开自己理论框架,对朗读的要求很高。其次是攻辩的小结,由于是现场完成,需要对对方的理论作出一个很好的回应,并能够在一分钟内,展开自由辩论的几个战场,这要求其实非常高,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是人大的一辩,只是很可惜,他的队友还是略显逊色一点。 接下来是自由辩论,最后总结陈词。 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由于一辩陈词时间太短,很多内容必需压缩,会对立论有损害。 攻辩的过程是考验辩手的底线意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精彩的对辩。但也有游离辩题,自说自话的现象。这个主要是辩手水平不够而造成的。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模式 老实说,我讨厌这届比赛的模式,甚至到了一种极端厌恶的程度,噱头太多,混乱太多,精彩的交锋却很少,首先是取消了辩位,任何一个辩手都可以去做陈词,没有了硬性规定,同时教练在场上的存在,使得对辩手临场反映的要求大大降低了。甚至在跟一个朋友讨论这届国辩的时候,我们开玩笑说,四个辩手只要会读稿子就可以了,因为教练可以在台上发卡片,更令我们觉得惊讶的是,教练甚至觉得发卡片也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教练在走动中,咬队员的耳朵,我觉得这个实在是过分了一点。 当然,也有优点,便在于比赛的时候,有利于双方底线的回应很少,回击也比较有力,但是我坚持认为,这样的大专辩论赛,不搞也罢,比双方教练的能力就好了。 2004年复旦系级辩论赛的模式 为什么单出来写?因为第一我是复旦的人,复旦的比赛自然看得最多;第二,我觉得这样一种赛制队理科院系比较多的学校有借鉴的意义。 模式是三分半的一辩陈词,然后是二辩两分钟的补充陈词,再下面是三辩对对方的攻辩,累计提问时间1分钟,每次回答时间不超过20秒,然后是二辩1分30秒的攻辩小结。自由辩论双方各五分钟,总结陈词4分钟。 这样的赛制下面,二辩的位置变得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二辩不但能够补充自己理论的框架,更重要的是,他要对对方的理论作出一个即时的回应,同时需要在攻辩小结中总结本方接下来的自由辩论中的战场,这个非常重要,掌握了这一点,事实上就使本方的自由辩论很有条理可循。 而一支队伍,有了一个好的二辩,已经成功了一半,由此看来,我认为,这是对理科生的一个妥协,在2002年全国大专的赛制下面,四个辩手要求均衡,而在这样的赛制下面,我觉得对二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支队伍只要不是太不均衡,而又有一个好的二辩,就会非常有利,从我们学校系级比赛以及跟浙江大学交流比赛的情况来看,优势的队伍,都有好的二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