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蓝的海 转载于争鸣口才网 比起前两支台湾队伍,中国文化大学的立论上似乎有所突破,终于敢于直视“人类利益”在以人为本的环保观念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始终如一地围绕着“人的利益”、“环保以人为目的”为中心来展开他们的立论。这比起前面两场中正方以“人的责任”、“人的良知”来立论,可以说是一个进步。 但遗憾的是,虽然在辩论赛中的立场总难免有一些片面或者极端,但是辩论的目的绝对不是鼓励人们走极端。中国文化大学,恰恰就是犯了这个低级的错误,以至于他们对辩题的理解产生了相当大的缺陷,将原本可以更加广的基础给削弱了,将原本具有调和一面的矛盾双方给绝对独立了,这难免要让他们在比赛中如同跛足行人一样步履维艰。 正方虽然强调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人的生存,要以人类的利益为本。但是,在他们的立场中,“人”不是全人类,而是“部分人”,“人类的利益”也仅仅局限在了人的当前利益,忽视了人的长远利益,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压缩了正方立论的基础,将正方的“以人为本”变成了“以部分人的当前利益为本”。这就导致了他们将原本应该属于他们的不少论点给抛弃了,而且不仅抛弃,更是送给了对方。他们看到,对那些饥饿的人来说,再花钱去搞环保,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但是他们却回避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只有事先重视了环保,才能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正方片面强调眼前的问题,却无形中让自己成了主张“饮鸩止渴”的人,这样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更是与20世纪后期以来环保潮流的发展相违背的。 正方不仅这样让自己的空间大大缩小,立论大为虚弱,而且也给了反方不小的机会。比如在自由辩论中,反方拿出报纸上的一则关闭污染企业的新闻,如果正方注意到了“长远利益”的问题,就完全可以用“关闭污染企业,正是为了保证当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正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正方的第二个错误,就是将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对立绝对化,仿佛贫穷就一定不能环保,环保必然损害经济,这也让正方屡屡尴尬。 正方反复强调,现在还有很多人还没有解决吃饭问题,生存问题,所以说环保应该首先照顾他们。这个本来是没错的,但是他们在自己的表述中,却老是强调“环保”,如何如何,将环保说成是对他们的剥夺一般,他们的论点无形中从“要以人为本的环保”变成了“以人为本所以不一定要环保”,然后为了和反方针锋相对,他们又给人的感觉是好象变成了主张“以穷人为本千万不要环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甚至可以将捕杀珍稀动物、走私犀牛角的例子作为他们的重点例证,或许他们到索马里的偏僻乡村中还有很大的号召力,但是在中国东部,这种无视现代社会法治原则的理论显然不可能被大学辩论比赛的主要观众和评委所赞同。其实反方如果再狠一些,完全可以将正方的观点更加极端,变成是为毒品走私辩护。这样正方就要更加尴尬。 正方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而且在事实上也很容易反驳,因为近年来那些通过发展绿色环保经济摆脱贫困的例子已经十分常见,如果反方拿出这样的例子来反驳正方,那么除非正方的经济、历史方面拥有不凡的水平,可以从十分专业的经济、历史、国际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那样的辩论赛可能就要改学术报告会了……)否则就很难反驳。 所以说,综上,正方在立论中,将“人”定义得十分狭隘(所以反方反问,世界上难道只有非洲人吗?),正方没有看到环保要保障的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地球完蛋了,什么人都没办法活,这就是人类最大的整体利益),再加上前面说的,他们也没有看到环保要保障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只看到了环保与部分人当前利益的冲突,所以正方当然不可能找到一条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进步的道路,只能到处遇尴尬,到处遭阻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