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52|回复: 27

为什么辩手喜欢且必须抠字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0 00: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辩手喜欢且必须抠字眼?
2009-11-03 19:17 (分类:辩者云)

在正文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题作为热身的引子:

问:以下三句话中的“是”字的逻辑意义有何区别?

A、2是一个偶数;

B、乌鸦是黑的;

C、《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

好了,首先请告诉我你的答案是什么,然后咱们再继续开展后面的内容。

================================

我非常期待想要看到的逻辑狂人王任佳同学和徐纯同学的回应还是没有出现……

好吧,答案在这里,事先声明,仅供参考,本人并不完全担保其正确性:

这三个同样用“是”来表态的命题虽然在日常用语中取用了同样的一个字和同样的语法结构,但是却具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形式。具体而言:

1、第一个命题断定2是偶数的一个分子(或曰子集),这是分子和类的关系;

2、第二个命题断定乌鸦类包含于黑的东西类,这是类和类之间的包含关系;

3、第三个命题是含有摹状词的复杂命题,实际上断定了如下三个命题:(1)有一个X写作《道德经》;(2)只有一个X写作《道德经》;(3)写作《道德经》的X是C,而C是老子。

之所以要作这样看上去非常繁杂无聊的逻辑区分,原因在于,对这三种“是”而言,所应用的逻辑推理规则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只有区别了“是”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所具有的不同意义究竟是怎样的,才能正确地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逻辑推理,否则就极有可能违反推理规则,而导致错误的出现。

因此,对语句的联结词进行精确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严格地进行复杂的推理和论证的合理性的基点。这也就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会对“有”字的多种意义进行详尽的分析的原因之所在。

一定会有同学对这样看似枯燥的玩意缺乏耐心,事实上本人正是最最缺乏耐心的那一个。那么,为什么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把各种理论和语句不厌其烦地不断加以分解,归化为尽可能简单的、尽可能摸得着的推理要素和推理步骤呢?对此,莱布尼茨早已作过了精彩的论述。概而言之,这样才是最为可靠的,也才是我们进行更为高级和复杂的论证时得以确保其正确性的保障之所在,否则我们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最为简单的命题和推理上了。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似乎还都是题外话,那么,本文的正题究竟是什么呢?别着急,马上就到了。

==============================

手好冷,今天暂时先打字打到这里吧……希望不会太监……

阅读(698)| 评论(171)| 分享(25)

较新一篇:封帅:有雷无雨和那些逝去的...
较旧一篇:你被绑架了吗?

评论| 赞
发表于 2010-2-20 00: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门叔继续把博客导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00: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惟恋梧桐

你看我只复制了主题帖而没有把真正有内容有意思的回复讨论部分转过来就知道我只是为了完成论坛任务而已因此必然是多半不会再继续导入博客了更别说这篇帖子事实上我也根本没有贴到我的博客上去啊
发表于 2010-2-20 03: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鄙视那个更改任务设定的,这个任务我才做3次唉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2: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MaPowerness

你这真是没牙的老太太喝稀粥——无耻下流啊,强烈鄙视你……
发表于 2010-2-20 12: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和楼上上,攻辩双方禁止人身攻击,注意素质!哈哈!!!
发表于 2010-2-23 22: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时出下文……
上面那句长度居然不够……再加一句这次够了吧……
发表于 2010-2-24 21: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猛然看到了这几个字   封帅:有雷无雨和那些逝去的...
    稍稍问一下,楼主可是华师的封帅啊?
发表于 2010-2-25 01: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
发表于 2010-2-25 11: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以为世界真的这么小,在这里碰见了
发表于 2010-2-25 13: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烈文 于 2010-2-25 13:16 编辑

今天认真读完,品味一番:说说读后感:
       第一感,和学长您一样,觉得是个很枯燥甚至有点无聊的东西。但随着看的逐步深入,开始了一点思考。我觉得“是”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它还是它。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是”作为一个关联词,肯定语,起到连接语句和引出结论的作用。为什么在不同的语句中会有不同的逻辑规则呢。我对以上字句做了一点细微调整,大家请看:
       A、2属于偶数中的一个;

       B、乌鸦的颜色为黑色;

       C、老子写出了《道德经》。
想必大家注意到了,我刻意的将“是”进行了隐藏,但结论是:原话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成功的表达出了子集关系、包含关系及推断结论。由此看来逻辑关系的产生其实取决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并没有发生作用。
         但同时,我非常赞成并且受教于学长关于莱布尼茨的论述。坚信这样的思维方式才是最为可靠的,也才是我们进行更为高级和复杂的论证时得以确保其正确性的保障,否则我们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最为简单的命题和推理上了。
         所以多想了一下,就谈了出来,如果有可笑的地方,请大家见谅。
发表于 2010-2-25 13: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默默的、、、
个人觉得这种逻辑关系作为辩手理清楚还是必要的。。但是偶很少抠字眼啊- -如果不是这篇文章。。偶估计是永远不会去想这三个是到底有啥区别的、、、有些意思虽然模糊,但是大家都明白。。那又何必死抠。。
不过如果有人要你作出解释,有这样的基础显然是好的。。
偶是不大会抠字眼的典型啊- -
发表于 2010-2-25 13: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同意11楼此句:“是”作为一个关联词,肯定语,起到连接语句和引出结论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2-25 13: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疏星

封帅是我的队友&同学,这篇日志是得到了他的授权转发给我的另外一哥们儿看的。
看起来这位朋友和他很熟识的样子?
另外,这个世界真的是很小的,封帅他本人也在这个论坛有ID,只是上来得不多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2-25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烈文

作为逻辑分析的三维(语形、语义、语用)之一,语境的因素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确定逻辑意义的关键,确实在于逻辑常项(也就是联结词),而不在于逻辑变项。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将联结词进行处理的原因。
而你的理解其实也是对其进行处理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也只是进一步展开处理的基础而已。
发表于 2010-2-25 14: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有点明白楼上的意思。。。偶再想想。。。
发表于 2010-2-25 14: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好像您并没有很好的解释逻辑常项在此逻辑分析中的作用,如果说连接词本身需要处理,那为什么在烈文版主换了连接词,不换逻辑变项的情况下,您的逻辑关系怎么还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2-25 16: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江湖中人

因为逻辑上的语形分析是只关注联结词这一常项,而不关注逻辑变项的。这是逻辑学的一个基本学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那就关涉到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在这里解释起来就太麻烦了。
常项表征逻辑(也就是思维形式上的)意义,而变项这一内容上的表征则与此关系不大了。所以对联结词进行处理或曰分析或曰理解,才是厘清逻辑关系的重点。至于你说的“更换”,其实是烈文自己进行理解的一种方式而已。
发表于 2010-2-25 16: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逻辑上的语形分析是只关注联结词这一常项,而不关注逻辑变项的。这是逻辑学的一个基本学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那就关涉到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的问 题,
       说到这个就没有办法了,因为我没有看过,说实在的也不懂,我是一个庸人,
       分析到常量与变量就可以了,如果把这么简单的事情弄的那么复杂,头就有点大了。
       脑细胞死亡无数,我休息下,谢谢门!
发表于 2010-2-25 17: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恩,有机会去看看关于逻辑分析的部分文章,谢谢学长!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00:33 , Processed in 0.0951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