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5|回复: 13

吴钩集之一:应变重于计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9 00: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即日起,在校内及华语不定期更新本人历年来撰写的各类辩论赛的一辩稿。名“吴钩集”,取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意。

计划重于应变/应变重于计划,系新近华中师范大学校赛复赛之辩题。当年复旦中文系训练赛,本人原创该题,一辩稿如下: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辩论计划与应变孰重孰轻,首先有一个问题必须阐明。那就是:我们究竟为什么需要计划和应变?


    我们不是机器,不能一切遵循既有的程序;我们不是动物,不能一切置于本能之下。但我们恰恰为人,是万物之灵长,也因此被罚为自由。然而学生读书,工匠劳作,商人经营,形形色色的人生里,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变幻莫测,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物是人非。“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我们总是不甘堕落于无常的人生,希望反客为主。即便这终究是一场悲剧,却也正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人之为人的骄傲与伟大!


    是的,在嬗变中追求人生的确定,在无常之中守望永恒,这就是计划和应变存在的意义。也自然因此抽象出比较二者轻重的标准:究竟谁更能树立存在的确定性?谁更能在无常中接近永恒?谁更能消解未知的未来带给我们的恐惧和忧虑?


    我们的答案是:计划!


    因为,第一:长久的预期给人确定!纵使应变能解决当下的无常,但是在今天的无常遁形之后,明天的无常,明天之后的无常呢?难道人生注定要在奔波往复、疲于应对中耗尽热情?不!计划可以带给人长久的预期。我们尝试去认识世界、推理未知、筹划未来。不要嘲笑这是徒劳无功,而要赞赏这积极的心态。因为我们在计划中,消解着人生的无常,确定着人生的确定!


    第二:和谐的声音给人力量!既然社会不再是所有人和所有人的战争,我们便需要进行有效的交往,建立和谐的关系。然而,从最微末的集体到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假使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都肆意的发挥自己的应变,那么我只能说,这是给本已无常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变数。因此,我们更看重计划给每一个组织所带来的规则和扬弃,用整合之后的万众一心,发出对命运最强的呐喊!


    第三:坚定的追求给人意义!在下一分下一秒到来之前,应变没有方向;在每一变每一应之中,我们依然没有跳出无常的轮回。应变徒劳的让人继续行走在未知的黑暗之中,但计划却可以点亮人生的明灯,规划通往自由之路的途径。最蹩脚的工程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因为他在建造房屋之前已经有了“蓝图”。哲学家说,这就是人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人的尊严和伟大!


    璀璨的星空让人渺小、无尽的宇宙令人茫然。然而我们依然执著于探索的事业。或许是应变的能力给我战胜每次一困难的勇气,但究竟是什么才让我们百折不回?……是通往彼岸的计划,让我们每一步都坚定有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9 00: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王的稿子要好好读,不知道能否抢到沙发。

这篇稿子是带有很强书卷气的优秀作品。以个人对于复旦校内辩论赛的浅显理解,这篇文章是很符合其比赛风格和评委口味的。

虽然有着诗意的描述和语言,但是背后男子阳刚的感觉好不掩饰的透露出来,可见是大王的个人特色。如果由女子来演绎这篇一辩稿,在节奏把握上很需要火候。一般的女一辩恐难以驾驭。

一辩稿结构完整清晰,从破题比较提出平台后,三个分论点的展开然后简洁凝练的升华中都可以看出行文者的深厚功底。虽然貌似煽情的意识流,但实际上是很严谨的层次骨架。定义(界定)——标准——论点——升华

由于应该和计划本身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文章直接从人性开始,以区别于机器和动物的特点出发,引出比较标准。并且以主体入手巧妙的设定了论证范畴。

第二段华丽的语句不简单是铺垫,个人感觉更大的价值是让对方在对文字震撼的同时,掩护平台的推出。当对方还没有回味过来时,第三段标准已经过境,全无前面的排比的复杂。在反方来不及把握正方的思路的同时,论点的又洋洋洒洒展开的进一步瘫痪对方的内存。为后续辩论的开展掌握了先机。

整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虽然在三个论点本身的逻辑上和事实上并非是无懈可击,但是行文的详略起到了很好的弥补。潜移默化的让对方无法在合适的层面进行反击,老道的经验和眼力使得本文称得上是佳作。

[ 本帖最后由 寒溪沉沙 于 2008-11-9 01:28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9 0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好好朗诵下
发表于 2008-11-9 00: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白无常长相守
发表于 2008-11-9 00: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以为是“吾曾从事的勾当”之谐音。

整篇陈词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具有论证上的逻辑性,但与一般中规中矩的一辩陈词有很大不同。

第一个部分是用诱导思维的方法来缩小辩题的语境,把“重于”的评价局限在“人生思考”这一较抽象的范围内。这样做的好处是强定义具有更大的存在可能,也更容易用精巧的语言来代替严密的论证,缺点是在整场辩论不容易把握整体论证思路,因而可能出现逻辑矛盾,或者辩手随意改变战场的情况。

第二个部分是巧妙地给出“应变”“计划”和评价主体的定义,因为隐藏得比较深,语言也采用了模糊性比较大的文学语言。好处同上,缺点是同时也降低了自身的论证强度。这种设计有些“防守反击”的影子。

第三个部分纯粹是对于前两个部分已完成的工作的补强,通过所谓的三方面理由,进行更多的渲染和煽动。这种设计的初衷,很可能是为了使比赛中失去交锋点,不与对方在实际问题上硬碰硬得较量。

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具有整体逻辑性,但缺少立论表达,并且文采优美的一辩稿,在针对逻辑性很强,或逻辑性一般但文采较差的对手时可能取得比较好的开场效果。但这种辩稿的局限性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辩手,或者是思维过于线性的辩手,并不能演绎出恰当的效果,反而会因为一辩时缺少对立论的表达,在之后的论证当中遇到困难。
发表于 2008-11-9 01: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越之人
史海钩沉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1: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rolandis 于 2008-11-9 00:56 发表
第一个部分是用诱导思维的方法来缩小辩题的语境,把“重于”的评价局限在“人生思考”这一较抽象的范围内。这样做的好处是强定义具有更大的存在可能,也更容易用精巧的语言来代替严密的论证,缺点是在整场辩论不容易把握整体论证思路,因而可能出现逻辑矛盾,或者辩手随意改变战场的情况。


这场比赛设计立论的时候,就明确,在事实层面,计划和应变是无法比较的,因为面对不同的具体场景,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说比较的,不过也只能是“人生思考”,或者我说的“整体价值”。

原帖由 herolandis 于 2008-11-9 00:56 发表
在针对逻辑性很强,或逻辑性一般但文采较差的对手时可能取得比较好的开场效果。但这种辩稿的局限性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辩手,或者是思维过于线性的辩手,并不能演绎出恰当的效果,反而会因为一辩时缺少对立论的表达,在之后的论证当中遇到困难。


事实上,考虑到复旦中文系队伍当时的状况,确实文学性强、逻辑性弱,发散性强、针对性弱,因此,比赛预设的就是不打逻辑专打价值。所有对方例证,全部承认,但反问整体价值评价。而答案,相信在一辩稿中已经有了完整的阐述。
发表于 2008-11-9 01: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GR 于 2008-11-9 01:13 发表


这场比赛设计立论的时候,就明确,在事实层面,计划和应变是无法比较的,因为面对不同的具体场景,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说比较的,不过也只能是“人生思考”,或者我说的“整体价值”。



事实上,考虑到复 ...



我写到第二部分的时候,就基本上肯定你是这个立论思路了。

对于你关于“事实层面无法比较”的这个观点,我暂时持保留态度,因为依照我的观点,用价值论证来代替事实论证,是非常常见的诡辩手法之一。我不不认为这种问题在事实层面是不可比较的,但我暂时的确还无法拿出一个比较好的比较方法。
发表于 2008-11-9 01: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GR 于 2008-11-9 01:13 发表

比赛预设的就是不打逻辑专打价值。所有对方例证,全部承认,但反问整体价值评价。 ...


这样的战术安排,是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的。
发表于 2009-3-24 22: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当时我们打成了先有鸡还是蛋的问题了~~相当之纠结
发表于 2009-8-1 10: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兰蒂斯和木雁的回帖,最近没了
发表于 2009-8-3 20: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叔的力量~~~
发表于 2009-8-4 11: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文章
发表于 2009-8-4 11: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8 12:08 , Processed in 0.0501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