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47|回复: 5

[2008年第七届海峡辩论赛] 2008年第七届海峡辩论赛-语言之魅——评第七届海峡赛三四名决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4 17: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辩题:网络语言会冲击、丰富传统语言文化(政治大学VS复旦大学)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名词,“长草期”,特指眼下这种没有球赛看,没有比赛打的时期。所幸,借助发达的现代网络技术,可以看到无缘参加的海峡赛,亦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三四名决赛谈的是一个语言问题。一般而言,辩题本身会讲求一个语言上的对称性。如:是、不是;能,不能;可以,不可以等等。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不仅是语言的要求,也是辩论本身的要求。

    我们看到,在三四名决赛的题目中,并没有这样一组彼此否定的词汇。而是用“冲击”和“丰富”来表达双方的立场。可以,这二者本身是有极大的交叉点的。我们说,某样事物,比如雄伟壮观的建筑,以其极大的影响力带给我们震撼,这既是对我们自身感觉的冲击,却也是对我们感觉经验的丰富。

    可见,双方在下定义时具有相当的难度。一方面,他们需要对二者作出清晰的界定,即划界;同时,也要努力将自己的界限扩大到最适合自身立场的范围,即扩张。可以说,对于辩论赛而言,划界的过程就是一个扩张的过程。划界,需要得到观众的认可;扩张,需要冲击对方的底限。如何把握好这种平衡,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政大一辩称,冲击是新生事件对旧有事件的威胁和破坏。这便是指出了冲击的否定性的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比如美带给人的冲击,却是肯定性的。但是,这并不属于他们立论的范畴。而丰富,不但指量,而且要有质量上的双重提高。这辩指出了丰富肯定性的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比如我们说某窃贼作案手段很丰富,这却是否定性的。但是,这也不属于它们立论的范畴。概而言之,政治大学的观点是说,网络语言会给传统语言文化带来坏的、消极的影响,这便是他们立论的主线。冲击就是破坏。

    在此立论下,政治大学从两个方面论证己方观点。第一,网络语言损害了传统语言的精确性,造成人沟通上的误会。二辩的攻辩即依此展开。MM是什么?请你回答我?如果你说是妹妹,我就说是妈妈;如果你说是妈妈,我就说是妹妹。第二,网络语言破坏了传统语言原有的历史建构与价值,亵渎了语言,并造成人语言能力的下降。自由辩论时一个主打的例子便是此立论的论证。说当今有69%的学生使用了网络语言而造成语言能力降低等等。

    反方复旦大学的一辩在一开始就声明,他们要摆脱前几场的窠臼,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这中思考体现在这样一个概念上,那就是语言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之中使用才有意义。抽象的符号自身并没有意义。所以,他在回答正方二辩的提问时,就会强调,MM的问题没有意义,需要看具体语境。但是,正二马上给出一个语境说,我和MM一起去买菜。这种语境下,是妹妹还是妈妈呢?后来,反方对此的回答是,我上街去买车,你也不知道我买的是汽车还是自行车。可见,传统语言自身也有不确定性,如果有不确定性就是冲击的花,那么传统语言岂不是自己反自己?

   在此概念下,反方进行了论证。第一,今天是做趋势性的判断。不能用现存的静态的现象来论证未来。这个前提在避免对方攻击火力的时候也敞开了一扇被对方攻击的大门。正方的论点本来就集中于现实领域,尤其是网络语言带来的教育问题等等。用趋势性判断的方法企图在立论中解决现实问题,如果碰到大陆狂轰滥炸的队伍,可能行不通。可惜的是,政治大学虽然注意到这一点,但是他们的火力非常容易被对方的化骨绵掌转换掉。所以,尽管自由辩论后期,他们一度靠猛攻占据主导,依然不能获得压倒性的优势。这也是复旦大学智慧的地方。

    第二,今天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关系并不同于正方所说的生态系统的关系。前者是外来种群与固有种群斗争的关系,是冲突的;但是网络语言却是根植于传统语言的,是衍生的。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比如反方二辩的攻辩,一个人不会说德语,就不会懂得德国的网络语言。一个人不懂汉语,也不会理解886是拜拜喽的意思。可见,只有了解传统语言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了解与之对应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不能单独存在,所以不能构成冲击。

    可以说,复旦大学的立论主要是基于反对正方的立场,但是对于自身立场的论证则略显不足(可能是一辩没有做完的原因)。他们只是要论证网络语言不是破坏,但是并没有充分论证何以带来丰富?它们强调语言从静态到动态,从固定到扩展。宋词元曲一开始都不为世人所容,但后来还是成为了对于古典文学的丰富。

    在后来的辩论阶段,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双方在一攻一守。复旦方面的反驳非常到位,且不乏精彩之处。比如省略号作为一种符号语言,也是不确定的。方言作为一种区域语言,也是听不懂的。由此反驳“网络语言不精确论”;比如九成九的小孩都尿床可是长大不会如此,由此反驳“小孩语言能力下降论”。概而言之,复旦大学是通过借力打力的方法,通过解构传统语言自身的问题,来说明网络语言不成为问题。

    政治大学正面的攻击没有奏效,但是他们反方向的质询则非常犀利。正方的三辩女生一再追问,即便我全部学会网络语言,是不是就丰富了传统语言?复旦大学的回答是人有主动性,两种语言都可以使用,并不会执其一端。但是这马上触到了正方的阵地上,正方反复告诉大家,网络语言的滥用已经造成了现实的种种问题(这种批判的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是正方二辩的小结,可惜陈词没有背好)。反方再用趋势论回击,已经陷入一定被动的局面。

    双方另一个争执的焦点是词典问题。复旦大学说,网络语言已经进入了词典。但是,正方马上说,只有30个!千万个网络语言只入选30个,说明网络语言是要死的语言。但是,这句话马上被复旦抓住,说死都要死了,如何能冲击呢?其实,正方不过是要表明,网络语言之所以经不起时间推敲,是因为其有劣根性。但是在逻辑上,他们颠倒了这个话语,因而成为了失策。

    双方的四辩各自有所表现。复旦大学的心意很诚恳,高度也很高,就是想推陈出新。不过一开始给我一种点评而非辩论的感觉。但是他后来对于生态论的反驳非常到位。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具有反驳能力的辩手。而对于立场的巩固和时间的把握上,他并没有做到最好。到他这里,复旦终于说出了一辩没有说完的华语。那就是语言的两个演变方向一个是简化,另一个则是像黑客、伊妹儿这样的新的名词出现。在他们的背后是新生事物的出现,由此产生的语词代表了新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丰富。

    政治大学的四辩反驳能力也非常强,他说电话也来自于电报,但是前者一诞生就极大冲击了后者的市场。可见,衍生也可能是冲击。他这点把握的非常到位。因为即便是儿子,也会有不孝子。衍生并不能说明丰富。回归立论,他指出了传统语言的特征,是要有意境,需要铺陈;而网络语言的简化也把这种感情给简单化了。

    纵观整场辩论,双方你来我往,有交锋,有亮点,是一场高水平的比赛。尤其是复旦大学的女生二辩,作为一名07级的选手,给我印像颇深。假以时日,必成大器。有成为复旦顶梁柱的潜质。但是在优点之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深思。

    一方面,对于语言本的玩味并不等同于只是一种技巧。对于语言本身,我们需要深思,要听从语言本身的指引。作为政治大学而言,只把冲击等同于破坏,而对于复旦大学而言,只把丰富等同于扩建,这都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如前所言,政治大学可以强调网络语言的冲击力。正方所有的例子,只有是网络语言产生了社会影响,都可以说是一种冲击。而复旦大学更应多强调网络语言就是一种语言的进化形态,就是趋势。这个底气一定要足。这个立场并不是如复旦所举的改编“苏东坡”的例子,而是说明,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功用上的拓展和完善。言其拓展,是因为其将传统语言的传递性表达的更为直接。直接性是对于间接性的丰富。(如886、7758521)言其完善,是因为其将传统语言的指向性表达的更为完善。完善性是对于缺失性的丰富。(如黑客、伊妹儿)

    当然,以上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在此,还是要感谢政治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同学们在这个长草期让我们领略到辩论赛的魅力。我也相信,随着更多深入的交流,两岸的辩手们必然有更多惊喜的发现。而这种惊喜,恰恰是辩论本身带来的。

    语言之惑,也便是语言之魅。因其是魅,所以为惑;因其为惑,所以生魅。


附:原帖地址  http://debate.5d6d.com/viewthread.php?tid=992&page=1&extra=page%3D1(加附注)

[ 本帖最后由 另时代化石 于 2008-7-25 14:36 编辑 ]
发表于 2008-7-24 23: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LZ分析的透彻,与我心有戚戚焉!
发表于 2008-7-25 11: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的例子双方的分析比较透彻,但是最终还是难以从整体的语言环境上做一个结论,是个遗憾吧,呵呵。
发表于 2008-7-27 23: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中,并没有这样一组彼此否定的词汇。而是用“冲击”和“丰富”来表达双方的立场”

大家觉得,题目双方的矛盾与互相否定不是特别大,乃至于可以辨证统一了什么的,这个,妥当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7: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雁 于 2008-7-27 23:58 发表
“题目中,并没有这样一组彼此否定的词汇。而是用“冲击”和“丰富”来表达双方的立场”

大家觉得,题目双方的矛盾与互相否定不是特别大,乃至于可以辨证统一了什么的,这个,妥当吗。


是的。因为你后一句话,所以我说了前一句话。
发表于 2008-8-3 02: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化石兄总能把道理说得这么丰富详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4 00:47 , Processed in 0.0688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