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1|回复: 3

《思考与辩论》11月3日话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3 03: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深圳华为公司七千职工元旦前先辞职再竞岗谈新<劳动合同法>引发的解约潮带来的思考.从"学费赚够了母亲累死了"谈农民家庭供养大学生的艰辛.面对社会压力谈累的酸甜苦辣.
  http://comm.ccidnet.com/art/1537/20071102/1263093_1.html
  http://dailynews.dayoo.com/tech/news/2007-10/27/content_3121018.htm
  http://news.qq.com/a/20071030/002906.htm

  点击网址:http://342328.bliao.com进入《思考与辩论》论坛语音聊天室

  
    话题解读:
  “连任正非都要改工号了,我们老员工的卡号、ID都被注销,需要等待重新竞聘上岗。”11月1日下午,华为员工黄明对记者说。今年9月底开始,华为共计7000多名工作满8年的老员工,相继向公司提交请辞自愿离职。
  这次大规模的辞职是由华为公司组织安排的,辞职员工随后即可以竞聘上岗,职位和待遇基本不变,唯一的变化就是再次签署的劳动合同和工龄。全部辞职老员工均可以获得华为公司支付的赔偿,据了解总计高达10亿元。
  老员工先辞职再竞岗
  来自华为员工的消息显示,华为鼓励员工辞职的方案9月已获通过,10月前华为公司先后分批次与老员工私下沟通取得共识,10月开始至11月底实施,必须在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完成。共计将有超过7000名工作超过8年的老员工,需要逐步完成“先辞职再竞岗”工作。
  按照华为公司的要求,工作满8年的员工,由个人向公司提交一份辞职申请,在达成自愿辞职共识之后,再竞争上岗,与公司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工作岗位基本不变,薪酬略有上升。
  老员工辞职之后,这些有着华为最老的工号也将消失,某种程度上体现等级的工号制度取消,所有工号重新排序,排序不分先后,也不再体现员工工作年限长短。
  据华为员工透露,华为总裁任正非、副总裁孙亚芳在内的一批华为创业元老,也将进行“先辞职再竞岗”。
  华为的补偿方案
  华为多位员工提供的信息显示,此次“先辞职再竞岗”时,所有自愿离职的员工将获得华为公司相应的补偿,补偿方案为“N+1”模式。
  N为在华为工作的年限,打个比方,如果某个华为员工的月工资是5000元;一年的奖金是60000元,平摊给每个月就是5000元的奖金,假如他在华为工作了8年。那么他得到的最终赔偿数额就是10000元(工资+年奖金平摊)乘以“8+1”,计90000元。
  而此次自愿辞职的老员工大致分为两类:自愿归隐的“功臣”和长期在普通岗位的老员工,工作年限均在8年以上。其中一些老员工已成为“公司的贵族”,坐拥丰厚的期权收益和收入,因而“缺少进取心”。由于这些老员工的收入相对较高,华为公司为他们辞工支付的赔偿费,外界预测总计将超过10亿元。
  来自外界的解读
  即将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此前即已经引起各方的强烈的争议。此次华为“先辞职再竞岗”,被外界解读为直接以规避《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文为目的。
  “华为向来倡导员工的危机意识,通过能上能下的机制激励员工,和7000多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任正非和华为的管理风格矛盾。事实上,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面对《劳动合同法》,必须思考和应对的。”1日下午,深圳雅而德律师事务所律师阎斌分析。
  “这是《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之前出现的一个新问题。”1日下午,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已经对华为的作法予以关注和研究。
  另据记者了解,同在深圳的另外几家大公司如富士康、中兴以及比亚迪表示暂无类似举动。
   辞职,有人欢喜有人愁
  文员补偿最低仅为2万元,项目经理可获偿16万
  “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真的难以接受。”文员李敏说她20岁背井离乡来到深圳,8年来只身一人在华为工作。照这个模式计算,做文员的李敏最终能得到20000元左右的补偿金,这个数目对比其它岗位要低得多。
  李敏说,她可以随心所欲地辞职。“在深圳2000元一个月的工作一大把。我在华为做了8年的文员,很有经验。如果真要离开华为,不愁找不到2000元的工作。”
  和李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手中握有华为股份的管理人员。今年34岁的张伟强已经在华为工作了12年。10多年前,张伟强怀揣“淘金梦”来到深圳,他先在广东一知名电子企业工作,后跳槽华为。12年后,张伟强已是华为某部门的一个小组长,相当于“项目经理”的角色。
  “混了12年,华为给了我十几万的股份。”改工号后,张伟强可以获得大约16万元的赔偿。
  王宁是华为某三级部门的主管。按他属下的话说,他手中握有华为“特别多”的股票。30万左右的股票,加上奖金、工资,王宁一年有50万元左右的收入。“这样的价钱是别的企业给不起的。”王宁担心如果哪一天华为动真的炒掉了自己,他到哪里去找那么高工资的工作?
  一部重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法律,何以在实施之前就遇到了如此的尴尬?是因其“名善实恶”?是因为利益关系方对法律的误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3: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话题解读(续):
       四年大学费用需要卖96万个烧饼;110户农户中,11人因高额学费而累死、自杀或病逝;家有两个或三个大学生的农家,往往欠债四五万,有的甚至高达十几万……2003年,陕西商人党宪宗对合阳县农村110户农民家庭供养大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写出了40户家庭的调查报告。
  “为什么大学学费这么高,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杂费用,顶我三十年给国家交的农业税,这存心是不让农民的孩子走进大学校门嘛!”
  镜头一:为了让儿子通过体育考试关,母亲每天晚上陪着儿子练跳高,练长跑。儿子跳、母亲跳,儿子跑,母亲也跑。母亲累得病倒在床上,当儿子告诉母亲他考上高中重点班时,母亲忽地站了起来,泪流满面地说:我娃(陕西人把孩子称作“娃”,记者注)给我争气了!
  镜头二:一个位母亲为了娃们上大学,不惜挪用公款四万元,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三年!开庭那天,被告席上是憔悴、羞愧的母亲,旁边是大学毕业后的女儿从北京为她请来的辩护律师……
  镜头三:冒着大雨,一位母亲拉着一车西瓜爬泥泞大坡,一步一滑,她悲壮地喊起了口号:“为了我娃,下定决心!为了我娃,不怕牺牲!为了我娃,排除万难!为了我娃,争取胜利!”
  镜头四:一位县城机关干部,多年来把自己全年的工资集中在八月份一次领取。为了节约钱,他和三个女儿一样每天往返城乡八十里做起了“通生”(不住宿的学生)。靠一辆“玉兔”牌自行车,二十年间,他“驮”起了一个研究生、两个大学生的城市梦……
  这不是哪部影视剧里的情节,也不是某个作家“为感动读者”虚构出来的煽情文字。这是一位县城招待所老板历时三月、调查渭北黄土高原农民供养大学生所了解到的真相。
  这份近30万字的原始材料被编辑成一本20万字的调查报告——《沉重的母爱》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强烈共鸣:2007年秋,大学开学的合阳学子们行囊里,多了一本从家乡带出的感恩读物;不少农民父母们自费买来书籍,邮寄给自己在外读书的娃做为“教材”!读了调查报告的农民父母们哭,农民的娃们哭,编辑这份书稿的女编辑们也哭……从书籍出版、再版的今年春夏之际,从“虚拟”的网络空间到黄河岸边的“中国爱情诗源头”合阳,一度沉浸在这本朴实书籍带来的感动和沉思里。
  调查报告的作者叫党宪宗。
  《沉重的母爱》今年1月正式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各方强烈的反响。
  作家贾平凹评价:“这是一部注定了会对这个时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书!”
  合阳县一公厕守厕人姚右囤大爷说:“现在一些年轻人写的都是编的,不会动真情。这本书(《沉重的母爱》)坐在家里是编不出来的!农民看了会动真情!”他认为《沉重的母爱》应该作为教育孩子的活教材。姚大爷是合阳县马家庄人,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说这本书籍,自己是看一段流一段眼泪……
  学费之累
     学费故事一:西郭村一位农民夫妇供养出了三个大学生,他们的大女儿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后。八十年代初期,读研究生的二儿子写信来向父母要10元钱。老俩口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商量了半夜,决定去棉地里拣拾剩下的棉花瓣。时令已近冬天,二人连续拣了三天,手上都裂出了口子,好不容易从棉花瓣中掳出了10斤残棉。拿到县棉麻公司,看门的老头都说残棉又黄又黑,不值钱!可这对夫妇说,不值钱也要卖,一过秤,10斤残棉卖了5元钱!还差5元,这对夫妇思来想去,还是只能在棉花地里打主意。于是,二人到棉花地里去拔了一大堆棉花杆,连夜铡成小截,第二天一大早拉上一辆人力车到四十里外的纤维板厂,卖了4元9毛钱。实在没办法了,老俩口最后到巷口借了3毛钱。一毛钱买了信封、邮票,这才把10元钱凑够,把钱装在信封里给儿子寄去……
  学费故事二:2003年,有一家的小儿子考上大学。在这之前,这家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已分别在上大学三年级和二年级了。这一次开学,三个儿女的学费至少要两万多元。这家的男主人靠给人挖苹果树为生,每挖一棵树蔸能挣1元。女主人给人在砖窑里做砖。父母累死累活一年积攒下4000元!眼看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父亲急得病倒了。一天,三个娃齐齐跪倒在父母面前,大女儿说:“反正都快毕业了,我不上了!”二女儿说:“我不上了,让弟弟和姐姐上!”弟弟说:“我刚考上,我不上了,让两个姐姐把学上完!”三个娃哭着谦让。父母哭、儿女哭,引得来劝解的邻居见了这情景也哭!幸亏娃们在山西砖窑打工的姨父这时带过来1万多元,才把这个围给解了!而为了省钱,男主人主动叫村上把自家电给停了。全家2003年上半年买油盐酱醋日常零用只有两元钱……
  这样的事例在党宪宗调查的农家中还有很多。
  数字之痛
  一连串数字让人心痛,更让人震撼。
  数字1:在县城打烧饼的杨大改,儿子中了“解元”(全县理科第三),全县的人们都羡慕得要死!党宪宗却为她算了一笔帐:上大学的儿子一年的费用是一万二千元。卖一个烧饼能赚一毛钱,扣除各种费用,要卖二十四万个烧饼才够一年的费用。上四年大学,母亲就要卖九十六万个烧饼!生火、打煤、和面、擀饼、烤饼、提鏊、翻饼,纵使一年365天风雨无阻地烙烧饼。要卖掉九十六万个烧饼,又要抡多少次胳膊,还有工商费、卫生费,母亲又要付出多少的血汗和泪水?!
  数字2:在党宪宗调查的110户农户中,有11人因近年不断递增的高校巨额学费而累死、自杀或病逝;家中有大学生的农家,欠下巨额债务是很普遍的。家有两个或三个大学生的农家,往往欠债四五万,有的甚至高达十几万。
  和家庄镇长洼村79岁老人王全胜上世纪70年代劳动时,从拉麦秸的车上摔下来,受了重伤,长期不能生活自理。大儿子智力有障碍,只能由他人带着干点出力活。全家靠老伴支撑。小儿子考上了大学,王全胜请村里的自乐班来家门口唱戏。刚高兴过三天,患上晚期糖尿病的母亲因舍不得花钱就医,累死在送煤球的车旁。该村的乡土作家王治民为她写了副挽联,上联:学费挣够了;下联:母亲累死了;横批:死也值得。
  老伴死了,王老汉继续和大儿子一起去送煤球为小儿子挣学费。在小儿子大学第一年的暑假,王老汉有智障的大儿子让父亲停下,一定要弟弟和自己一起去送一个月的煤,一天,他咕哝着说要到母亲的坟地看看,结果,一去就喝农药自杀在母亲的坟头!王家的悲剧并没有就此罢休,王家的大儿媳早年因考不上大学曾患有精神疾病,无生活自理能力,在大儿子去世1年后,她也病逝了。临终前,嫂子用手拉着弟弟的手,另一只手指着炕前站着的小侄女,嘴唇微微张开,却说不出话来,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就这样,为了一个大学生,在两年多时间里,王家添了3座新坟。
  数字3:党宪宗向记者介绍,合阳县是陕西渭南市著名的“大学生县”,经济在全市倒数第一,但教育指标却是每年项项达标。全县共44万人口,办有4所高中学校,另有两个职教中心也办有高中班。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合阳每年都要向高等院校输送3000多名大学生。合阳全县财政收入一年两千万元,如将读高中的费用加在一起,合阳县老百姓一年支付娃们的费用却要达到3个亿!为了凑够给娃们读书上学的费用,农民父母们可说节省到了极点:到2007年,合阳县还有不少农民家庭一个月的日常开销不到10元钱。
  对于农民父母们为了儿女这种不惜代价、不计报酬的牺牲,党宪宗引用了鲁迅的一句名言来进行概括:“肩住黑暗的门,放儿女到光明的地方去!”

     长期对底层生活的体验和真实关注,让一位成功商人,写出走俏又赚取无数人眼泪的调查报告《沉重的母爱》,是意外,也是必然。
  党宪宗临别时告诉记者,他正在开始下一部调查著作的写作——已经调查了80多户,准备调查200多户。这次调查的主题是“农村娃大学生们在城里的就业工作情况”,书名已拟好了,叫做《沉重的答案》。


[ 本帖最后由 思考与辩论 于 2007-11-3 03:3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 11:43 , Processed in 0.0492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